人生哲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人生哲学论文 >

《论语》中的五种人生境界(2)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10-12 共6703字
二、《论语》中的五种人生境界
  
  《论语》中孔子划分了五种人格,这五种人格实际上就是五种人生境界。这种划分的依据是人对“仁”的体悟和践行程度。在这里,境界是一种德性意识与道德行为层面的划分。
  
  ( 一) 斗筲之人
  
  “斗筲之人”是孔子人生境界论中最低级的,是抛弃“仁”的人。孔子评价当时的从政者乃是“斗筲之人”.这层境界是孔子最为痛恨的。《论语·子路》中记载:“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 斗筲之人,何足算也。‘”[2]146何为“斗筲之人”? 朱熹注为:“斗,量名,容十升。筲,竹器,容斗二升。斗筲之人,言鄙细也。”[2]146-147孔子所说的“斗筲之人”实际上指的是不实践仁、不按礼行事的人。“今之从政者”指的是鲁三家,即季孙、叔孙、孟孙三家。在《论语》中,有很多孔子对三家的批评言论。《论语·八佾》中孔子说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2]61佾,是舞列。古代对于佾有严格的规定: 天子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季氏作为大夫却使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很显然是不合乎礼的。同样在《论语·八佾》中,针对“三家者以雍彻”,孔子说:“’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2]61《雍》是 周 颂 的 篇 名。天 子 祭 祀 之 后 则 歌《雍》以彻,本是天子所用,三家僭用《雍》
  彻是完全不合乎礼的。在孔子看来,三家的僭越,是不仁的。
  
  孔子认为,“今之从政者”是故意抛弃仁、违反礼,不实践仁、礼的,是“斗筲之人”.“斗筲之人”是孔子人生境界论中最为低级的一层,是为孔子所批评甚至深恶痛绝的。
  
  ( 二) 小人
  
  “小人”在《论语》中虽然在“斗筲之人”之上,却也是孔子所批判的一种人生境界。《论语》中涉及小人的语句共有二十三条,含义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表达身份地位,指与官相对的一般老百姓,没有道德意义。《论语·子路》记载:“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 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2]142这里所谓“小人”
  ,是农民。《论语》中还有另一种“小人”,是与“君子”相对的,包含道德意义,这层意义上的“小人”是我们研究孔子的人生境界论时需要讨论的。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2]73
  子曰:“君 子 周 而 不 比,小 人 比 而 不周。”[2]57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2]102.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2]147.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2]148.
  
  《论语》中人生境界论上的“小人”有何特征? 在孔子看来,“小人”的行为目的是满足私利、私欲。这与“仁”是相悖的。也就是说“小人”没有主动地去实践“仁”,约束自己,战胜私欲,反而为私欲所诱,追寻私利。“义利之辨”成为后来宋明理学的一大核心。“小人”在对待他人方面也存有私心,不能使他人得到普遍的厚待,而是有所区别。这样差别对待就产生了“党”,就会出现矛盾分歧,所以孔子说“小人同而不和”.“小人”在气度上也有其特点,“小人”总是很忧愁、烦恼的样子。这是因为“小人”心存私欲,不能宽容地看待事情,总是费尽心思谋“利”.
  
  总而言之,“小人”只知晓“利”,却不知晓“义”,所以不能够做到“克己复礼”,而是谋求私利,重视私欲的满足,是不仁的。但是“小人”的不仁与“斗筲之人”的抛弃仁是有区别的。“小人”之所以不仁是因为小人不知天命,不知礼,不知其不仁。而“斗筲之人”是明知其行为是不合乎“礼”却故意为之。虽然“小人”这一境界高于“斗筲之人”,却依然是孔子所不赞同而甚至批评的。孔子曾教育弟子子夏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2]88孔子所说的“小人”这一人生境界与冯友兰先生人生境界论中的“功利境界”有相似之处。
  
  ( 三) 士
  
  在人生境界意义上孔子所说的“士”是读书人。《论语》中有十四处谈论“士”,“士”与“斗筲之人”“小人”相比,是孔子所认同的一层境界。他所认同的“士”是含有道德意义的。孔子之所以把“士”作为高于“斗筲之人”与“小人”的一种人生境界,是因为他对于“士”有特定的标准和规范。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2]71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2]149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2]188
  
  在孔子那里能够称得上“士”的人是“志于道”,同时还应该不为外在事物所役,换句话说,“士”不应当在乎物质条件的好坏。同时,“士”当有节,即“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
  
  “士”能志于道,不为外物所役,便是无私欲,可以“克己”.能做到“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便是守“礼”.所以“士”是能够实践“仁”的,但“士”实践“仁”是由于“志于道”所要求的,是一种内心的责任感所驱,而不是主动地去实践“仁”.因此,这种人生境界是孔子所肯定的但却不是他所青睐的。
  
  ( 四) 君子
  
  “君子”作为人生境界是与“小人”截然相反的,是被孔子所认同甚至可以说是所推崇的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
  
  《论语》中的“君子”有三种含义。第一种是指有贵族身份的人,世家子弟。“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 也; 后 进 于 礼 乐,君 子 也。如 用 之,则 吾 从 先进。‘”[2]123这里所说的君子表达的是身份,指世家子弟。第二种也是身份的表达,指的是君主。“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2]194孔子在这里叙述了作为君主应当具有的五种美德,君子在这里指称君主。以上两种君子是身份的表达,本身没有道德层面的意义,不是孔子人生境界论里所要讨论的。
  
  我们在人生境界论中所要探讨的是第三种含义的“君子”,即是有修养道德、学问好的人,是与“小人”相对的“君子”.“君子”是孔子非常重视、倡导的一种人生境界,《论语》中论及“君子”的条目是五种人中最多的。孔子总是教导其弟子要成为君子,他从多个角度告诉其弟子什么才是真君子。
  
  在孔子看来,“君子”重义轻利,对于“义”和“利”的追求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在“义”与“利”的选择中,“君子谋道不谋食”[2]167,“忧道不忧贫”[2]167.“君子”在待人上没有私心,不偏袒,群而不党。“君子”是时时刻刻实践仁的,正所谓“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2]165.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2]70可见,实践“仁”是“君子”之所以为“君子”的根本。“君子”注意自身的修养和道德的提高,即“君子求诸己”[2]165.
  
  简而言之,“君子”是道德高尚的人,能够主动实践“仁”,时 时 刻 刻 不 丢 掉“仁”,注 意“修 己 以敬”,进而做到“修己以安人”.“君子”是孔子最为重视和肯定的一种人生境 界,孔子认为自己不 是“圣人”而是“君子”.“圣人”只是少数人能够做到的,因为“圣人”不单单德性完美,而且有事功,能够安定百姓,使天下有所依靠,而“君子”则是只要努力,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所以孔子教育弟子,希望他们能够达到“君子”这一境界。人生境界论中孔子所讲的“君子”与冯友兰先生说的“道德境界”有相似之处。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哲学与人生论文
返回:人生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