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人生哲学论文 >

梁漱溟对孔子人生哲学的认识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10-12 共6104字
  摘要

        梁漱溟是一个有思想、又本着他思想行动的人,其一生致力于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探索研究。在五四运动前后,中国人向西方的学习探索已经进入到最根本的思想文化层面,东西文化之争也日渐激烈,传统文化遭受着来自各方的攻击,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梁漱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社会正陷入严重的文化危机和民族危机的泥泞中,他开始潜心研究中西文化,提出全新的文化理论“文化三路向说”,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仍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地位,将传统儒家文化优秀美好的一面展现在世人眼前。
  
  一、仁的生活就是人原来的生活
  
  在梁漱溟看来,孔子人生哲学中最重要的观念便是仁。他指出,仁是原来人有的心,是真正的生命,是活气;仁的生活就是人原来的生活,孔子的最高理想、最高道德就是本来的事实,他主张的是人原来的本 然。1917年 梁 在 北 大 哲 学 系 讲 授“儒 家 思想”一课中曾分析时人对儒家思想的理解,梁启超从阮元对仁的解释,认为仁从二从人,胡适说成人即是尽人道,即是完成人格即是仁。由此可见,他们都将仁的实现依赖于外在的条件,是后天形成的。而梁对仁的理解恰与之相反,他指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欤'.孝悌为仁之本原因就在于凡孝悌中蕴含着丰富细腻的感情,与之相反的是’巧言令色鲜矣仁‘.由此可知仁是 一种很 真挚敦厚充实的样子。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都是表示仁里面藏着很慎重、很丰富、很充实的样子。”[1]22由此,梁认为,仁是一种柔嫩笃厚之情,这种情不是后天的条件,是先天所固有的,是由我们固有的生命发出来的。因此梁 漱 溟指出:“仁 就是原来 人有的心。”[1]24梁解释道,原来人有的心与兽心有所不同,就动物而言,是走 本 能的路,一 切 都是先天 预设好的,动物之心完全为本能所占据,动物之行为也限制于本能之中而不能自由活动,而人能利用语言文字与记忆,能使用工具,人能从本能的生活解脱出来开展智慧的路,其关键就在人的心,人与动物之最大的区别就在此心。梁依此指出,本能不能作为人的生活亦或行为的主宰,从本能中解脱出来的真心才是人行为的真正主宰。梁曾自己坦言,初时由于对人类心理学知识有限,未能区分动物本能与人的本能及本能和本性(真心)的区别,将人类行为的主宰认定为本能冲动,后来思想翻案认清其中之区别,人较之动物更高级,人能在本能之外凭借着理智的发达而灵活地制造运用各种工具,随之,人类的感情也冲出了本能的束缚而不由本能决定。例如,好善的感情,要求正确的感情,做一件事情一定要做到正确做到最好,没做好就会心有不安,这份感情不是由本能决定的,是动物没有的,这份无私的感情是出于心,只有这真心会指示人的行动,所以说心才是人行为的主宰,人之所以会有之前所说柔嫩而真挚之情,有很真挚、敦厚、充实的样子,有很慎重、丰富、实在的样子,统是出于真心。
  
  梁漱溟还进一步剖析了此真心,把由真心发出的情称之为直觉:“直觉这个地方就是心的直觉敏锐的时 候,就 是 仁。仁 就 是 从 本 心 里 流 露 出 的 直觉。”[1]31梁漱溟在此所说的直觉并不是我们平常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直觉之知此为不虑之知,亦即知善恶之知。若有声素,未为我们所听过,而当下便觉好听不好听,当下便知其善恶,此即不虑而知之知。”[1]31因此,直觉所知是一种意味或是情味,例如我们感受到自然风光之美,这种美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而是一种意味,是美的意味,而这种意味能在当下就给我们一个方向,想让人亲近大自然。
  
  但是,梁漱溟强调,直觉不过是仁的发用处,也就是说,直觉只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使仁之可现者,判断仁与不仁不能只看直觉的敏锐与否,应该从心看,根本在心,仁是人原来有的心。梁在此进一步解释道,有心就有仁,除非是死物,才没有仁,有生命即有仁。“进一步说,仁就是指生命而说,指活气而说……仁是真正的生命,是活气。”[1]36也就是说,仁是自有他的一副心境或活气,在里面是清明安和的,是安畅柔顺的,在外面就表现出那样充实、丰富、敦厚的样子,是一团和气的。所以,梁指出,仁者的生活就是顺乎生命自然之规则,“生命合乎生命自己顶合适的理,恰合于生命轻轨,恰巧调和适中,无需增减一点,无需偏邪一点”[1]37,仁的生活就是人原来的生活,把生活的一切都交托给人的初心。“孔子的生活即是人原来的生活,仁的 心 就是人原来的心。孔子的最高理想,最高道德就是本来的事实,他主张当然就是人原来的本然。”[1]24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哲学与人生论文
返回:人生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