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人生哲学论文 >

梁漱溟对孔子人生哲学的认识(3)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10-12 共6104字
四、以不外找、不懈怠之态度以行仁的生活
  
  梁漱溟认为,教人如何行此仁的生活是孔子人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此仁的生活关键是要求之于内,涵养自己平静和乐的心理,其道即在树立合理的人生态度,一方面是不外找,包括看自己,看当下,非 功 利;另 一 方 面 是 不 懈 怠,包 括 不 迁 怒,不贰过。
  
  梁漱溟认为,看自己和看当下就是看这里的意思,不向外找,不从外面拨动,不向外寻求刺激快乐。梁认为,孔子这里所说的“自己”,并不是平常我们观念中的你我他之自己,而是自己当下的心意、此刻的心情,是当下直觉之所觉。看自己就是要劝诫我们按照当下直觉指示的方向而行动,随感而发、随心而行,无所谓为我,无所谓为他。“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在这里求诸己、为己完全是出于一个兴趣、情趣,不是去计较旁的事。正如梁所说:“喜欢一种科学就弄那种科学;喜欢一种艺术就弄那种艺术;喜欢回家 种 地 就 去 种 地;喜 欢 经 营 一 桩 事 业,就 去 经营。”[4]23此才是儒家的无所为而为,不为任何旁的目的,只为情趣而为,让自己的心做主宰,除我心安外,别无所为,如此才会有儒家乐的生活。梁漱溟认为,所谓“当下”即看心当下所在的地方,一方面即是心始终在生活中,只有心才是人类行为的主宰,要全心于当下生活中而无暇旁的事;另一方面是心不系于外,不依赖于旁的事,生活在此,心亦在此,生活之绝对的乐亦由此也。
  
  此外,在梁漱溟看来,非功利是与儒家生活相关的一个根本态度。梁漱溟着重分析了功利派与非功利派的区别,他认为只有理解了此二者间的区别才能认清非功利态度的真面目。他说:“功利与非功利之区别,不是内容的不同,完全是一个态度的不同,即功利与非功利不是内容或事实的不同,而是态度的不同。”[1]51也就是说,重要的不是外在的表现形式而是内在的态度,是不计较利害的态度。一举墨儒两家之观点便可明了。墨家说“义利也”,凡事如此行是因有利,如此做有利才如此做。儒家说“义也者宜也”,凡事应该如此做便是义,是“由仁义行”而非义有利而“行仁义”.由此可见,墨家把利害作为全部行为的出发点和依据,无论做什么事都会首先考虑利害关系,认为事物都有一个用处,并以其用处判定其是非善恶,墨家即是功利派。儒家恰持与此相反之非功利的态度,不问利害得失,“由仁义行”,他的行为动作完全是依靠当下直觉之所感之趣味,靠心之所感去生活。
  
  前讲仁就是不外找,从违仁的积极方面来说,外找就是违仁,由此教人秉持看自己、看这里和非功利的态度避免外找;那么从违仁的消极方面入手,违仁即是懈怠,让自己陷入气质习惯的老套路中麻木不仁。梁漱溟认为,如此便需要坚持不迁怒、不贰过的态度避免懈怠违仁。梁认为,凡似乎是先天而为固定的方向,统名之气质,外如家庭、学校、社会之熏习、个人之习癖等凡后天所得的东西都是习惯。一般人为了有好的行为、好的生活都会选择养成良好的习惯或形成好的气质的办法,如节约的习惯、谦恭的习惯、好公平的习惯。梁指出,孔子的观点恰与之相反,孔子认为正是这种行为会让人陷入习惯的老路子中任由气质习惯做主,而没有心的动作,使仁的心不柔嫩、不敏锐,失掉心灵活的一面,懈怠违仁。正如谦恭成为习惯,一面是应当谦恭时而失掉其内容,失掉谦恭之心,仅成为形式;一面是不应谦恭时仍谦恭,应付失当,最终走上麻木不仁的道路。如此梁认为,最要紧的就是要坚持不迁怒、不贰过以求仁,使心常在,常常活动自如,敏锐易感。梁解释道,怒气是人的气质中最坚硬的部分,要不坠入气质习惯中,则最好是不要迁怒,当怒时,我们的心坠入那个硬固的方向中,要做第二件事,往往回不过来,故当怒而怒,怒即冰释,过而不留,就是不懈,不当怒而怒,或怒而又迁怒,就易坠入气质中而懈怠。梁指出,不贰过有两层意思:一是知过,诚然有过就是陷入气质习惯的套路中而懈,若有错就知,那么这个知道就是回归正途用心生活,就是不懈;一是改过,过而能改不为过,也就不为懈。
  
  总而言之,在梁漱溟看来,孔子人生哲学即是要反躬向内理会自家的生命和生活,孔子要的生活是人原来的生活,便是照原样去生活,生活的主宰是充满无私感情的真心。因此,孔子人生哲学中顶看重的是心,是能主宰一切的心,由真心去处世接物则怎样都是优美文雅、处处都是畅达洋溢、生机活泼,这样的生机活泼才是生命真正的乐,仁与乐相伴随而生,仁者必是乐,乐者必由仁;顶强调的是生活的恰好,礼就是仁者生活之表现于外在处,不要拘泥于客观的道理去循守,而在乎顺应天理、顺乎生命之自然流行。这样的生活远吗?孔子曾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样恰好的生活不远。梁漱溟指出,行此仁的生活关键在于我的心,要从心上下工 夫,一方面培 养 自己不外 找之态度,使心常在这里、常在此处,避免外找而麻木不仁;另一方面培养自己不懈怠之态度,使心常在当下、常在主宰,避免松懈而陷入习惯气质的套路中。心随自然、心 无所着,如此 则自有仁 的 生活。“孔子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呜呼!是吾道也!”[4]26
  
  参考文献:
  
  [1]李渊庭,阎秉华。梁漱溟先生讲孔孟[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2]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4]梁漱溟。出世入世:梁漱溟随笔[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哲学与人生论文
返回:人生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