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区域经济学论文 >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下碳税体制研究总结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05-05 共4931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下碳税问题探究
  【第一章】碳税制度概念介绍和写作背景
  【第二章】国外碳税的实践及启示
  【第三章】碳税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碳税设计及建议
  【总结/参考文献】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下碳税体制研究总结与参考文献
  
   总结
  
  碳税理论和实践在国际已经较为成熟,但是在国内却还是争议不断,且相关政策部门也没有对碳税问题进行表态。虽然目前国内已经开始有部分碳交易试点,但是与其相比较,碳税仍有很多优势,特别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到现在,很多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开始凸显。全国整体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区域之间的发展缺乏协调和配合,各自为战,造成经济增长方式落后低效,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资源消耗过度。居民收入分配不平衡,城乡二元机制带来的城乡收入差距明显,城乡要素和资源流动渠道堵塞严重,区际之间和区域之内人均收入分配差异明显。这都需要我们在制定政策时要更加统筹全局,全面考虑各区域自身特征和整体协调,以使我国的发展更加合理和可持续。
  
  本文的观点是,碳税是治理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高能耗、高污染问题不可或缺的一环。碳税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向集约化、低碳化、优质化转型,而且还可以调整区域经济的不平衡不协调,以实现我国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达到这样目的,关键在于碳税设计,一是要尽量拓宽税基以最小的经济成本达到减排效果最大化。相对于二氧化碳,类化碳气体对环境的污染更为严重,所以将类化碳气体包括到碳税的征收对象中来会进一步提高碳税的征收效果和征收效率;二是要制定社会公众可接受的、根据区域特征可动态调整的税率,从低到高,不断跟进,最终达到节能减排目的。碳税开征时不宜定太高税率,否则会带来很大的征收阻力,应该从低税率开始适时调整。要给予地区政府一定的税率调节权,使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调节,达到最优化的全国协调型的动态税率;三是要把生产端作为征税环节,尽量减少征收成本。从产业生产端或燃料出口端征税,税务部门可以很便利的获得征税对象的相关信息,降低了征税成本;四是要注重发挥税收返还和税收优惠,将税收收入功效最大化。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收入情况和产业政策导向来确定税收用途,使其真正的实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并且达到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迎来其转型期和机遇期,要充分利用好这个时期,深化改革,改进机制,完善对策,发挥好政策与市场的作用,刺激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经济结构优化,协调区域发展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Gilbert E. Metcalf, Sergey Paltsev, John Reilly, Henry Jacoby, Jenneifer F. Holak.Analysis of U.S. Greenhouse Gas Tax Proposals[C]. NBER Working Paper, May 2008.
  
  [2]Carolyn Fischer and Alan K. Fox. Combining Rebates with Carbon Taxes: OptimalStrategies for Coping with Emissions Leakage and Tax Interactions[J]. RESOURCES FOR THEFUTURE, 2009.
  
  [3]Kevin A. Hassett, Aparna Mathur, Gilbert E. Metcalf. The Incidence of a U.S. Carbon Tax:A Lifetime and Regional Analysis[C]. NBER Working Paper, November 2007.
  
  [4]Sebastian Rausch, Gilbert E. Metcalf, and John M. Reilly. Distributional Impacts ofCarbon Pricing: A General Equilibrium Approach with Micro-Data for Households[C]. NBERWorking Paper, May 2011.
  
  [5]Gilbert E. Metcalf. Designing A Carbon Tax to Reduce U.S. Greenhouse GaxEmissions[C]. NBER Working Paper, October 2008.
  
  [6]Richard S.J.Tol. The Impact of a Carbon Tax on International Tourism[C]. FondazioneEni Enrico Mattei Working Papers, March 2007.
  
  [7]Gilbert E. Metcalf. A Proposal for a U.S. Carbon Tax Swap[C]. THE BROOKINGSINSTITUTIONS, October 2007.
  
  [8]Trisha Shrum.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Policy and Ecomomics, OECD, 2007.
  
  [9]李莉。促进地方低碳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J],知识经济,2011(21)。
  
  [10]张建欣。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C].
  
  [11]任奔,凌芳。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经验与启示[J].上海节能,2009(4):11-14.
  
  [12] 姜 风 旭 . 带 动 低 碳 经 济 发 展 的 税 收 政 策 选 择 [J]. 东 北 财 经 大 学 学 报 ,2011(2):69-72.
  
  [13]张景华。发展低碳经济的税收政策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11(6):34-39.
  
  [14]康宁。论低碳经济条件下的财税法制完善[C].
  
  [15]尹希果,霍婷。国外低碳经济研究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9):18-23
  
  [16] 乐 晓 棠 . 国 外 环 境 污 染 课 税 概 况 及 启 示 [J]. 国 际 经 济 与 贸 易 情 况 ,2003(33):16-22.
  
  [17]苏明,傅志华,许文。碳税的国际经验与借鉴[J].经济要参,2009(50):16-24.
  
  [18] 崔 景 华 . 日 本 环 境 税 收 制 度 改 革 及 其 经 济 效 应 分 析[J]. 现 代 日 本 经 济 ,2012(3):69-77.
  
  [19]李颖。我国绿色环保税收体系的构建与完善[J].长白学刊,2011(4):125-130.
  
  [20]鲍华伟。低碳经济下的税收思考[J].中国农业会计,2011(9):4-5.
  
  [21]段颖姣。减缓气候变化的财税政策研究[C].
  
  [22]苏明,傅志华,许文,王志刚,李欣,梁强。我国开征碳税的效果预测和影响评价[J].经济研究参考,2009(72):24-28.
  
  [23]高萍,计金标,张磊。我国环境税税制模式及其立法要素设计[J].税务研究,2010(1):36-40.
  
  [24]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税法[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25]魏涛远,格罗姆斯洛德。征收碳税对中国经济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8)。
  
  [26]朱永彬,刘晓,王铮。碳税政策的减排效果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0(4)。
  
  [27]张明文,张金良,谭忠富,王东海。碳税对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收入分配的影响分析[J].技术经济,2009(6)。
  
  [28]王文举,范允奇。碳税对区域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影响实证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4)。
  
  [29]曹静。走低碳发展之路:中国碳税政策的设计及 CGE 模型分析[J].金融研究,2009(12)。
  
  [30]陈斌。碳税对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与效应[J].税务研究,2010(7)。
  
  [31]何建武,李善同。二氧化碳减排与区域经济发展[J].管理评论,2010(6)。
  
  [32]李臻。碳税的理论分析及其在我国的适用性[J].商业文化,2010(11)。
  
  [33]李娜,石敏俊,袁永娜。低碳经济政策对区域发展格局演进的影响--基于动态多区域 CGE 模型的模拟分析[J].地理学报,2010(12)。
  
  [34]晏琴。法国碳税“胎死腹中”[J].经济研究参考,2010(48)。
  
  [35]陈红彦。基于经济手段的中国低碳制度选择[J].广东社会科学,2013(2)。
  
  [36]黄海燕。加快探索对碳交易和碳税的联合运用[J].经济研究参考,2012(36)。
  
  [37]毛荐其。国外低碳经济发展:理论、实践及启示[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1(1):1-5.
  
  [38]王慧,曹明德。气候变化的应对:排污权交易抑或碳税[J].法学论坛,2011(1)。
  
  [39]刘小川,汪曾涛。二氧化碳减排政策比较以及我国的优化选择[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40]任志娟。碳税、碳交易与行政命令减排[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2(6)。
  
  [41]强世功。“碳政治”下中国的战略抉择[N].文汇报,2009(125)。
  
  [42]张为付。低碳经济下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战略调整[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0(2)。
  
  [43]张沁,李继峰,张亚雄。“十二五”时期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壁垒及应对策略[J].国际贸易,2010(11):21-24.
  
  [44]付伯颖。论适于中国国情的环境税模式选择[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8(11):9-13.
  
  [45]王意涵。对我国开征环境税的初步设想[J].经济研究参考,2009(19)。
  
  [46]邢丽。碳税国际协调的理论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10(44):40-49.
  
  [47]李永刚。中国开征碳税的无险性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2):1~6.
  
  [48]许广月,宋德勇。环境税双重红利理论的动态扩展--基于内生增长理论的初步分析框架[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8(8)。
  
  [49]赵文生。谈税负转移的定量分析[J].山西财税,2005(10)。
  
  [50]任奔,凌芳。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经验与启示[J].上海节能,2009(4):11-14.
  
  [51]赵文生。税负转移的定量分析[J].税务研究,2007(06)。
  
  [52]邹牧村。“环保电”年底照亮百姓家[N].烟台日报,2010-06.
  
  后记
  
  光荫荏苒,三年研究生学习生涯转瞬即逝。当我们还回味在开学的初见时,却猛然发现距离开这个学校只剩下短短数十天,于是开始有些慌张和焦虑了。虽然恍如昨日,可当默默回首三年时光,细细品味每一处琐碎时,却也百感交集,酸甜苦辣齐聚心中,唯有感谢两字稍解心中思绪。人生勿勿数十载,如此三年能有几何!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张汉飞副教授,是您指明了我学习的方向,教育我为人的品格,让我在这三年的研究生生涯中都行走在正确的轨道上,并且将要沿着这条轨道继续奋斗向远方。学习上,张老师对学生严格要求,悉心教导,毫无倦怠,特别是在研一期间的耳提面命让我成功的从本科生的学习习惯转变到研究生的学术方法中,轻松的适应了研究生课程和学习。张老师对学术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激励着我不断的去积蓄更深的学术修为,希望自己有一天也可以像张老师一样厚积薄发,成就深厚的学术造诣。生活中,张老师对学生和蔼可亲,对学生的关心和帮助无微不至,虚寒问暖,面面俱到,让学生身虽远离家乡,心却因为浓厚的师生恩情而更加温暖。张老师朴实敦厚、谦虚谨慎的风格也慢慢的在感化着我去做一个简朴而实在的人,不骄傲恣意,也不妄自菲薄,实在做事,踏实做人。从师三年,受用一生,我将永远铭记恩师的教诲和嘱托,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然后我要感谢中共中央学校研究生院所有帮助过我和指导过我的老师。张玉杰老师、徐平华老师和曹丽老师作为经济学部的资深教授,总是主动积极的在生活中指导和鼓励我。袁辉老师和杨振老师作为经济学部年经教师的主力军,经常带领我去探索经济学界最前沿的阵地,让我突破旧有的理论和方法。郭兆晖老师鼓励我参与人民大学的课题组,拓宽了我的视野,增长了我的实践能力。还有所有在课堂上教导过我的老师,都使我受益匪浅。感谢我们12级硕士辅导员曹海波老师,其在背后默默的付出让我们十分感动。学生每一步的成长都离不开老师们的付出和帮助,你们是学生的指路人。
  
  感谢我的母校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它给我们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环境、完备的教学设施和雄厚的师资力量,让我们在校园里的每一处角落都留下了永久的记忆。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正在走向发展的道路上,我相信它一定能够越走越远,并终将成为优秀党校学子的发源地。
  
  感谢朋友们和同学们在这三年里给予我的欢乐和感动。三年的学习和生活充满了各种重叠,在这各种重叠里我收获了友情、收获了兄弟姐妹,收获了一生的同窗。枯燥的学习因你们而充满了乐趣,平凡的生活因你们而充满了激情,让我在烦闷时看到了一张张笑脸,在生病时收到了一声声问候。我相信,我们每个人的成功都离不开朋友和兄弟们的支持、帮助和关怀,我们永远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感谢我们在一起打篮球的兄弟。在球场上我们一起努力拼搏,互相鼓励,力争胜利。在球场上让我学会了理解,学会了包容,学会了团结。喜欢篮球的人有很多,可是能有机会一起打球的都需要缘分,无论是对手还是队友,无论是场内还是场外,就都成为了好兄弟。当然,在这里要特别感谢学习时报的汪彦老师,因为您的鼓励,党校才有更多的人来一起参与,因为您的指导,才让我们在球场上也学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您是我们的老师,也是我们的兄弟。
  
  往往最亲的人却最容易被我们忽视,借此我要向我的父母表示感谢。正是你们在背后无怨无悔的付出和关爱让我能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健康成长,让我也完成了将近二十年的求学生涯,我所有的一切都是你们给予的,可是你们从来没有一句要求,永远不会忘记你们为我付出的每一刻。
  
  人的一生有很多三年,但是每一个三年都不能相互比拟,每一个三年都是独自的存在。研究生的帷幕已经悄然落下,但是这三年光影却永远珍藏在我最深的记忆中。每一份爱、每一份情、每一份感动、每一份欢乐都镶嵌在三年的画卷里,点缀繁花,永不凋零。手握画卷,我将继以新的征程!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区域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