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的关系研析
【第一章】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绪论
【第二章】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相关文献综述
【第三章】区域金融发展指标构建
【第四章】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第五章】区域金融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分析
【结论/参考文献】区域金融对经济差异的作用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一章 绪论
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一直是经济舆论的高热度话题,就中国来说,缩小区域经济差异,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仅有利于各地区资源优化配置、产业结构合理调整、经济增速突破瓶颈,更重要的是能够大大降低社会的不稳定性,为全面推行市场化改革,建设新型的城镇化、工业化国家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保障。
而"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地区资本投入差异造成的"(王小鲁和樊纲,2004;Zhang Jun et al,2007),即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因此,了解区域金融发展状况以及区域金融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情况,对深入分析区域经济差异和缩小区域发展差异尤为重要,而且,对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关系的研究也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在"新常态"的经济大环境下,我国经济呈现出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和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三大特征,然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对我国当前经济增长模式的顺利过渡提出了新的挑战。
首先,面对全球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的趋势,中国的经济实体也减慢了持续 30 年高增长率的步伐,各区域虽然在不同程度上都面临着经济下行的压力,但经济增长速度仍存在较大的差别;其次,处于"新常态"阶段的经济结构将迎来优化升级的良好前景,但由于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差别显著,结构优化调整和发展模式转变的难度较大;最后,伴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和人口红利的逐步下降,以创新驱动代替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将成为未来拉动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而动力机制区域间分布的非均衡性又会阻碍经济的全面发展。
因此,为了确保我国经济发展顺利的走上稳增长、调结构和促改革的新轨道,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均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合理发挥区域的自身优势就显得十分重要。
对我国区域经发展差距波动情况的深入了解,需要详细的梳理我国区域政策导向下的区域经济发展历程。20 世纪 80 年代,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允许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和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思想,自此我国开始摒弃改革开放前一直坚持的地区均衡发展战略,根据各地区发展条件、经济基础和要素禀赋的不同,实行有差别、有重点的不平衡发展战略,在非均衡发展战略,即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效率最高的地区和产业,以获得区域经济高速发展并带动其他区域和产业发展的战略的指导下,我国的对外开放、优惠政策、投资布局和体制改革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分分向东部倾斜,不但使东部地区因地制宜地发挥自身优势,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成为支撑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力量,而且也促使中西部地区通过传递、示范和扩散等一系列途径获得了远高于改革开放前的发展程度。
改革开放后实施的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实现了国家实体经济能力的增强和国际社会地位的提高,并显著的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使我国真正走上了强国、大国的道路,但由于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在突出东部地区优先发展的同时只重效率而忽略了公平,并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产生了区域间的经济封锁和产业结构的趋同冗余,造成区域经济差距的扩大和地区间利益冲突的加剧,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缩小区域经济差异已经成为当前国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实现区域间协调均衡发展,政府通过政策导向对区域经济进行宏观调控。1990 年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期望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的相对落后面貌。2003 年国务院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上了日程,对东北老产业区进行调整与改造,并为产品注入新的竞争活力,使工业重新成为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核心产业。2004 年中部崛起战略在政府工作报告和中央经济会议中被正式提出,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综合经济优势是政府规划中的重中之重。在各种区域政策的重新部署下,中西部经济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与东部的差距并没有显著的缩小,并在人均收入差距上出现了扩大的趋势。
本届政府试图跳出过去以省为单位的区域规划格局,从区域间的合理互动出发,于 2013 年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以及 2014 年出台了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和确定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重大战略,"三大战略"政策的实施将会成为 2015 年政府工作的重点内容。因此,对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度量与分析就显得十分重要。新时期制定的"三大战略"规划都在不同程度上对金融体系部署提出了要求,同时大量的研究已经证实,区域资本投入差距是造成区域经济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在对区域经济差距进行测度与分析的同时,很有必要深入研究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情况。通过对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为国家区域规划政策的具体制定提供依据,为地区部门的金融发展计划提供参考,为民间资本提供投资导向,使各区域经济都能得到有效均衡的发展,从而实现区域经济差距的合理缩小。
二、研究意义
区域经济差异一直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会遇到的一个阶段性问题。合理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和高效,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改革的顺利推进。纵观从建国初期的均衡发展战略到改革开放后推行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再到 21 世纪后转向的均衡发展战略的整个过程,我国一直试图通过政策导向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宏观调控。伴随着改革开放后推行的有重点、有差别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我国经济获得了长达 30 年的高速增长,但也造成了区域经济差异的迅速膨胀。21 世纪初期提出的各种战略政策,并没有显著缩小各区域间的发展差距,反而使人均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近期推出的"三大战略"政策能否达到兼顾区域经济发展和均衡的预期,需要对我国目前区域发展的差异情况具有十分深入的了解,且由于区域资本投资差异是引起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对区域经济差异进行科学度量与预测,并分析金融因素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探寻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差异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理论意义
改革开放后,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经济活动透明度的逐步加强,国内外学者对我国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了大量的考察,试图通过一系列的计量方法对区域经济差异情况进行度量,并分别从地理区位、资源禀赋、投入要素、经济结构、市场经济环境和国家政策导向等因素,分析我国区域经济差异产生和扩大的原因,取得了许多非常有现实意义的研究结论。但考虑到进入"新常态"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已经发生改变,过去的研究结论,无法紧跟当前国家区域政策布局和市场经济改革的步伐,且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区域金融因素,也没有纳入到缩小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范畴。因此,使用科学的区域经济差异测度和分析方法,以及采用有效的研究方法,分析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情况,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文章致力于使区域经济差异的度量结果更具有说服力,分别使用了标准差、变差系数和泰尔指数方法对区域经济差异进行测量,运用β收敛模型对泰尔指数二次分解后的区域内差异波动情况进行解释,并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区域金融发展程度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从金融和经济发展关系的角度出发,探索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途径,作为对现有研究的有意补充,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度量与变动结果的分析,以及对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差异关系的实证研究,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为中央政府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依据。主张区域均衡发展会引起经济效率低下和普遍贫穷,而推行区域非均衡发展易导致区域经济差异扩大、产业结构重合、地方保护主义抬头和区域矛盾尖锐,中央政府如何制定区域规划政策,有效的兼顾区域经济发展的效率与公平,尤其是解决目前迫在眉睫的区域经济差异问题,需要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差异情况进行科学的测量与分析,找出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构成,从而使区域规划政策能够对症下药,确保政府宏观调控更加积极有效。
2.为地方政府具体部署经济发展计划提供参考。地方政府只有从整体的角度出发,认识到自身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差距以及差距的构成和来源,才能理解并积极执行中央政府推出的区域规划政策,并考虑到自身的区位、资源、产业结构等特点,制定出能够有效配合国家宏观调控和发挥地方优势力量的经济发展计划。
3.有利于合理处理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关系。当前时期,金融发展对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速都具有十分显著的拉动作用,如何合理规划金融机构在全国和各区域的发展部署,使金融发展既能刺激区域经济的增长活力,又能有效的避免或缩小区域经济差异的扩大,真正意义上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和高效,本文通过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实证回归分析,能够为金融产业的合理发展做出有效的引导。
4.一定程度上能够引导民营资本和私人资本的投资流向。认识到区域经济差异的构成与来源,以及区域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情况,能够有效的预测出政府宏观调控的大致走向,为民营资本和私人资本做出投资选择提供信息参考,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引导社会资本流向的作用。
5.有利于实现各区域经济和谐、健康、有序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差异进行度量和分析,以及试图从金融的角度,找寻解决区域发展与缩小经济差异矛盾的方法,可以增强团体或个人对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深入了解,缓解区域发展矛盾,为政府推行"三大战略"积累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强劲的后备力量,也为政策的有效推行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从而使各区域经济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获得长远发展。
第二节 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目的
改革开放后推行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使国民经济获得了举世瞩目的高速发展,但间接的也带来了区域经济差异扩大、产业结构趋同、地方保护主义抬头和区域矛盾尖锐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区域经济发展程度的过度分化,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推行的金融市场化改革,使大量的资金流入到东部地区,造成区域经济差异程度进一步扩大。
为了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完善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使我国经济增长建立在合理利用区域优势与发展成果普遍惠众的基础上,第十八届政府从区域间的合理互动出发,提出了"三大战略"政策。政府的区域宏观调控结果是否积极有效,需要对区域经济差异情况具有清楚的认识,而作为区域主体的组织和个人如何定位自己的投资策略,也需要充分的了解区域经济差异波动的具体情况。因此,无论是作为政府部门还是投资者,都需要对区域经济差异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建立在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差距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回答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差距的作用效果问题,以期使实证回归结果更加真实可靠。
二、研究内容
在梳理和总结前人对我国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基础上,构建合理的区域金融发展指标,科学的测度区域金融的发展水平,并且使用标准差和变差系数,分别测量区域经济的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利用泰尔指数对区域经济总差异进行量化分解,观察区域间差异与区域内差异的波动情况和分析引起波动的原因,确定区域经济总差异的主要贡献因素。在此基础上,考虑到金融与经济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如何有效利用金融因素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基于作用机理推导,本文选择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区域金融发展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回归,通过分析回归结果,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的框架图如下:
三、研究方法
第一、数据包络分析 DEA 模型。数据包络分析是一种非参数估计方法,由多个投入和产出构成的多个决策单元,适用于处理多个指标工具,并且不需要数据本身满足一个明确的函数形式,因此是评估各种投入产出效率的主要工具。本文选择运用数据包络分析中的 CCR 模型,选举各区域的金融从业人员人数、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和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作为模型的输入变量,各区域的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平均工资、1率的金融效率指数,与金融相关率 FIR 相结合,在兼顾有效存量的基础上,去更好的度量一个地区的金融发展程度。
第二、Panel Data 模型。面板数据模型是指同时包含截面、时期和变量的三维信息数据结构模型,该模型在检验经济行为时,比以往单独使用的横截面数据模型或时间序列数据模型更加真实有效,且三维信息模型更能满足当前分析研究的需要,因此,成为近年来经济研究中较为常用的一种计量方法。在经典金融深化模型的基础上,本文使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区域金融发展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回归,分析八大经济区区域金融发展对各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情况。
第三节 区域划分形式的选择与数据来源
一、区域划分形式的选择
合理的选择区域划分形式对研究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波动情况十分重要,过去大量的研究对我国区域划分形式的选择多以东中西为主,但随着各地区经济的发展,仅从地理区位考虑而忽略了其他因素的东中西划分形式,无法突出展现区域间的多样化差异和指导各区域的未来发展走向。为了使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结果更加真实可靠和具有前瞻指引性,本文根据十一五规划报告,基于资源优势、基础条件、继承发展和改革创新的考虑,将中国划分为八大经济区,分别为东北综合经济区、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南部沿海经济区、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大西南综合经济区和大西北综合经济区,依据八大经济区的区域划分形式,对我国区域经济差异进行分析,能够更好的展现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真实水平,确保研究结果与分析结论真实可靠。
二、数据来源
研究中需要的所有资料和数据可以概括为文献资料和统计数据两大类,文献资料主要用来梳理研究内容和提供分析参考,以期刊、杂志、硕博论文为主,部分信息来源于新闻报道,其中,学术期刊主要来源于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等网站,新闻报道主要来源于各大财经门户网站官网和政府财务部门官网。统计数据作为实证研究的重要资料,数据来源必须真实可靠和具有权威性,本文根据实证分析的需要,数据选取主要来源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和各省份的统计年鉴,并以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中的数据作为重要补充。
第四节 创新点与不足
一、可能的创新点
首先,选择了更能代表区域特征的区域划分形式。过去对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多是建立在东中西区域划分的基础上,分析引起区域经济差异的因素也多是从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市场化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体制机制和政策导向等的不同出发,探寻三大区域经济差异存在的综合原因,但由于区域划分形式不够细化,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很难具有针对性,因此也无法落实到地方,本文选择"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八大经济区划分形式,细分过后的八大区域在经济发展中更具有同质性,因此更能有效刻画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情况。
其次,对各区域的金融发展水平进行科学量化。大部分学者在定义金融发展水平时多用金融相关率 FIR 来表示,由于金融相关率只能体现金融资产在经济活动中的相对份额,而无法体现其有效份额,因此用该指标表示金融发展水平存在根本缺陷,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 DEA 模型,合理选择投入产出要素,构建出区域金融效率指标,并与区域金融相关率 FIR 指标相乘,用来表示区域金融的发展水平,在金融规模的基础上引入金融效率指标能够更加科学合理的衡量区域金融的发展水平。
二、存在的不足
由于论文选题趋于宏观,研究对象与资料收集的最小主体是区域内的各省、市、自治区,涉及面较广,再加上数据收集和自身研究水平的限制,可能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第一,在对全国区域经济差异进行综合分析时,缺乏对个别地区经济差异的深入研究。对全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测量是以八大经济区为基本的区域单元,分析的结论与建议也主要是适用于八大经济区的经济发展,而以省级行政单位为基本区域单元的省域经济差异研究,能够更好的指导地方的经济政策规划,与全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相比,分析结果和政策建议更具有参考价值,由于篇幅有限和自身研究水平有待提高,计划作为未来深化区域经济差异分析的主要研究方向。
第二,在探寻实现区域经济即高效又均衡发展的影响因素时,只重点对金融发展进行了详实的分析,没有全面涉猎到其他因素。能够实现各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有效因素肯定不止金融发展这一方面,政府调控、区域合作、市场经济的自发调整以及民族整体意识的提高等因素,都有可能为我国区域经济和谐发展带来正面影响,但由于专业研究的限制,没有涉及对这些因素的研究,实属遗憾。
第一章绪论一选题依据和意义。(一)选题依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尤其是近几年,一直保持着高速的增长。但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和问题,比如环境污染、能源消耗过大、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其中最受人关注...
第2章区域经济差异及相关理论2.1区域经济差异的相关概念。2.1.1区域的概念。目前为止,经济学中对区域的定义尚未统一。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艾德加M胡佛指出,如果把区域看成一个整体可以对研究人员所需处理的数据和事件进行很大程度上的降低,这样就可...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服务业的作用和影响逐渐由弱变强,并最终占据主导地位,目前世界上发达经济体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大多在70%以上。与农业和工业不同,服务业部门不仅对经济增长的产值方面的贡献会越来越大,而且对经济增长的劳动力就业方面的影响也会越来...
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系列国家战略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极大地改善了经济社会发展面貌,但由于区域间经济基础、资源禀赋等方面的差异,区域经济不平衡问题依旧突出。...
本文中将对人力资源管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简要分析, 从而提出如何通过调整人力资源管理结构,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 希望能够对读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努力推进新兴产业发展进程,逐渐完善服务业体系,提高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质量,并在生产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条件下,达成有效供给避免资源浪费的模式,进而使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稳步提升。...
本文主要从东北亚区域概况角度出发,阐述了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叙述了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途径,并从不同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题目:我国区域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方案目录摘要(详见正文)引言1我国城市化的发展现状及基本分块1.1我国城市化现状及分块1.2我国各区域城市化的特点2我国区域城市化的问题2.1我国城市化评价体系的建立2.2我国城市化共同存在的问题2.3我国各...
临空经济企业也可以称之为空港经济。这种新兴高端区域发展模式首先是以机场的正常运营为主要依赖。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率先在发达国家出现。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与国家先进生产力水平的差距逐渐缩小,经济发展模式也正向多元化、现代化发展。各大机场周...
摘要随着2014年京津冀一体化被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京津冀一体化引起了各界的激烈讨论。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倡导了多年,但一直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主要原因在于京津冀三地一直纠葛于自身的利益。近几年京津冀三地环境逐渐恶化,空气质量严重下降,雾霾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