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章 东北三省区域经济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自1992 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以来,东北三省经济发展取得了新的跨越式发展,但在发展的同时,东北三省区域经济差异也呈扩大趋势,这种区域之间的非均衡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东北地区的协调发展。因此,分析东北三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并对各种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研究有很大的必要性。本章在对影响因素进行理论分析的同时,并运用PanelData 对产业结构、投资和市场化程度经行实证分析,从而为缩小区域经济差异提供了决策依据。
4.1 东北三省区域经济差异主要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非常复杂,涉及到的方面也十分地广泛。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主要分析东北三省区域经差异的产业结构因素、资本投入因素、人力资本因素、对外开放程度因素等方面来进行理论分析。
4.1.1 产业结构因素。
产业结构及其演化规律主要反映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间的资源占有关系,体现了资源在产业间配置的基本状况和变动趋势,也是制定促进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产业政策的理论依据[47].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通常对区域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推动作用,同时也可以测距区域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往往合理的产业结构布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利用区域内的资源,促使资源的合理利用,增强区域经济的综合实力。
东北三省1994-2013 年第一产业比重趋势图如图4.1 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辽宁和吉林第一产业比重整体呈下降趋势,而黑龙江第一产业比重整体确实上升趋势。辽宁第一产业比重低于吉林和黑龙江,吉林第一产业比重高于黑龙江和辽宁,这也表明了,吉林和黑龙江凭借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和丰富的资源自然,为辽宁及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大量农产品。
东北三省1994-2013 年第二产业比重趋势图如图 4.2 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到,辽宁和吉林第二产业比重整体呈上升趋势,而黑龙江第二产业比重在平稳中呈下降趋势,但它们第二产业比重基本上保持在 50%以上,说明了东北三省第二产业是区域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辽宁和黑龙江第二产业比重要高于吉林。
东北三省1994-2013 年第三产业比重趋势图如图 4.3 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到,东北三省第三产业比重整体在平稳中呈上升趋势,辽宁第三产业比重在整体上要高于吉林和黑龙江。
东北三省区域内部产业结构存在着差异,辽宁以第二和第三产业较为发达,黑龙江以第二产业较为发达,吉林以第一产业较为发达。同时,东北三省区域内部也存在着产业结构趋同现象,即第二产业占比都很大,没有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促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这也影响了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4.1.2 资本投入因素。
根据索洛模型
可以知道,资本投入可以提高区域经济增长,也是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
根据数据的可取性原则,本文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表示资本投入量。东北三省1994-2013 年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如图 4.4 所示。从总体上来看,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人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呈逐年递增趋势,但辽宁明显要高于吉林和黑龙江,其次是吉林,最后是黑龙江。表明了东北三省区域内部资本投入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4.1.3 人力资本因素。
人力资本因素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生产要素,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辽宁全省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 5234081 人,占 2010 年辽宁总人口的 11.96%,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6469305 人,占 2010 年辽宁总人口的 14.79%,文盲人口(15 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843695 人,占 2010 年辽宁总人口的 1.93%.黑龙江每 10 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人数为9067 人,占 2010 年总人口的9.07%,每10 万人中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 14911人,占总人口的14.92%,文盲人口(15 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占总人口的 2.06%.吉林每10 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人数为 9890 人,占全省人口的 9.89%,每 10 万人中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 16866 人,占总人口的16.87%,文盲人口(15 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占总人口的 1.92%.为了对比的方便,可以将2010 年辽宁、黑龙江和吉林三省的大学人数、高中人数、文盲占有率绘制成表 4.5.从总体上看,区域间人口流动会对流入区与流出区的经济利益产生影响[48].
黑龙江和吉林的人力资源质量要低于辽宁,由于辽宁的经济发展水平要高于黑龙江和吉林,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成了区域内人才的流动向经济发展好的辽宁地区流动,从而使辽宁汇聚了较高的人才,这样吉林和黑龙江就很难留住人才,成为了制约吉林和黑龙江经济发展的很大的因素,从而也加剧了东北三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4.1.4 对外开放程度因素。
中国加入 WTO 以来,外商直接投资通过资本形成效应,产业升级效应和就业效应等多种方式对中国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与此同时,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东北三省在1994-2013 年人均外商直接投资额情况。从整体上看,东北三省人均外商直接投资额呈上升趋势,其中辽宁增速十分明显,要远远高于吉林和黑龙江省份,辽宁由于其经济发展迅速,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流入,在这一点上黑龙江和吉林两个省份很是落后。因此,黑龙江和吉林要加大对外开放程度,吸引外资流入,以促进经济发展,从而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4.2 基于 Panel 数据的实证研究。
4.2.1Panel 数据的基本形式及模型的确定。
Panel 数据是将截面数据与时间数据综合起来的一种二维数据,常常用来描述给定的样本在一系列连续的时间内的情况,对每一个样本都可以进行多重观察。它比单一的截面数据或时间系列数据在观察二维数据时更具有优势,从而减少了多重共线性,提高了估计的效率。上述对东北三省区域经济差异影响因素进行了定性的分析,但没有给出精确的定量分析,下面就区域经济差异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
由于面板数据的优点,本文以东北三省各省人均 GDP 为被解释变量构造面板数据模型,模型的基本形式有 3 种:
给定显着性水平为 5%,查 F 分布表,如果 F2 大于给定显着水平下的临界值,则说明拒绝假设 H2,同时 F1 小于给定显着水平下的临界值,则说明面板数据模型采用变截距模型。
至于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一般采用 Hausman 检验进行识别[49],此时构造H 统计量:
H 如果大于给定的临界值,则说明面板数据模型选择固定效应模型,相反,如果 H 小于给定的临界值,则选择随机效应模型。
4.2.2 影响因素的 Panel 数据的实证分析。
本文以辽宁、黑龙江和吉林三省在 1994-2013 年的人均GDP 为被解释变量,用来表示东北三省经济发展的水平。考虑数据的可选性,用第三产业占 GDP 比重表示产业结构,用人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表示区域投资水平,用人均财政支出比人均GDP 表示市场化程度,人力资本因素用每十万人人中大学文化程度占比表示,对外开放程度用进出口总额或外商直接投资额表示。
解释变量个数 K 为5,样本数 N 为3,年数T 为20.
通过 Eviews6.0 软件,可以分别得到变系数模型、变截距模型和混合模型的残差平方和S1,S2,S3,进一步可以算出 F1和F2.
查F 分布表,可以看到在5%显着水平下,临界值分别为F0.05(8,45)=2.18,F0.05(10,45)=2.08因此有 F1﹤F0.05(8,45),F2>F0.05(10,45),所以模型最终采用变截距固定效应模型。
将数据应用变截距固定效应模型,得到回归结果如下表 4.3 所示。根据表 4.3 结果,本文就各个因素对辽宁、黑龙江和吉林三省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比较。
从整体上来看,本文所采用的产业结构因素,投资因素和市场化程度因素对东北三省区域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解释由 R2为 0.976537 可知回归方程拟合优度很高,F-statistic 为 449.4920,对应的Prob(F-statistic)为0.000000,表明了整体回归结果显着性水平很高。第三产业占 GDP比重,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人均财政支出占 GDP 比重 3 个因素均通过了 t 检验,表明了这 3 个因素对东北三省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大,且与经济增长均呈正相关关系。因此,在缩小东北三省区域经济差异的过程中,辽宁、黑龙江和吉林三地的第三产业占 DP比重,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人均财政支出占GDP 比重均要提高。
进一步分析可以知道,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的系数最大,为0.617061,表明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对东北三省区域经济发展作用最为显着,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每提高1%,人均 GDP 提高 0.617061%,因此需要加大物质资本的投入。第三产业占 GDP 比重的系数为0.372529,表明第三产业对东北三省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很大。辽宁第三产业发展优于吉林和黑龙江,但并没有形成强有力地辐射作用。三个地区产业结构没有协调发展,存在了很大程度上的产业趋同现象,造成了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程度上的阻碍。财政支出占 GDP 比重系数为0.167707,表明财政支出占 GDP 比重相对其他因素来说,影响不是很大。财政支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如果这个比重越高,则表明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越多,即市场化程度还有待提高。此时,政府需要简政放权,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4.3 本章小结。
区域之间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方面,本章从理论研究入手并以辽宁、黑龙江和吉林在 1994 年-2013 年间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对东北三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的结果表明,产业结构、投资和市场化程度对东北三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形成有较为显着的性影响。针对影响因素,提出缩小区域经济差异的对策。
第一章绪论一选题依据和意义。(一)选题依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尤其是近几年,一直保持着高速的增长。但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和问题,比如环境污染、能源消耗过大、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其中最受人关注...
第2章区域经济差异及相关理论2.1区域经济差异的相关概念。2.1.1区域的概念。目前为止,经济学中对区域的定义尚未统一。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艾德加M胡佛指出,如果把区域看成一个整体可以对研究人员所需处理的数据和事件进行很大程度上的降低,这样就可...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服务业的作用和影响逐渐由弱变强,并最终占据主导地位,目前世界上发达经济体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大多在70%以上。与农业和工业不同,服务业部门不仅对经济增长的产值方面的贡献会越来越大,而且对经济增长的劳动力就业方面的影响也会越来...
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系列国家战略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极大地改善了经济社会发展面貌,但由于区域间经济基础、资源禀赋等方面的差异,区域经济不平衡问题依旧突出。...
本文中将对人力资源管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简要分析, 从而提出如何通过调整人力资源管理结构,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 希望能够对读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努力推进新兴产业发展进程,逐渐完善服务业体系,提高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质量,并在生产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条件下,达成有效供给避免资源浪费的模式,进而使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稳步提升。...
本文主要从东北亚区域概况角度出发,阐述了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叙述了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途径,并从不同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题目:我国区域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方案目录摘要(详见正文)引言1我国城市化的发展现状及基本分块1.1我国城市化现状及分块1.2我国各区域城市化的特点2我国区域城市化的问题2.1我国城市化评价体系的建立2.2我国城市化共同存在的问题2.3我国各...
临空经济企业也可以称之为空港经济。这种新兴高端区域发展模式首先是以机场的正常运营为主要依赖。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率先在发达国家出现。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与国家先进生产力水平的差距逐渐缩小,经济发展模式也正向多元化、现代化发展。各大机场周...
摘要随着2014年京津冀一体化被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京津冀一体化引起了各界的激烈讨论。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倡导了多年,但一直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主要原因在于京津冀三地一直纠葛于自身的利益。近几年京津冀三地环境逐渐恶化,空气质量严重下降,雾霾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