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由区域差异带来的区域经济发展及发展不平衡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关于区域发展问题,很多学者给出不同的研究观点。佩鲁提出,主导部门企业聚集形成的“发展极”能够带动相邻地区经济的优先增长;缪尔达尔提出了循环积累因果论,主张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协调发展,消除二元经济结构;赫希曼提出不平衡增长理论,认为应优先发展直接生产性活动的部门,并通过联系效应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弗里德曼提出中心外围论,认为区域核心的发展速度要大于外围的发展速度;弗农提出区域经济梯度推移理论,认为区域发展与产业生命周期相关;威廉姆逊提出倒“U”型理论,指出发展阶段与区域差之间存在差异的倒“U”型关系,表明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化是发展不可避免的,但区域经济差异终会随着经济发展成熟而消失。
本文基于区域经济学基础理论,从区域经济产出增长与投入的关系角度出发,来研究短期内特定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在短期内,投入资本为常数,引起产出变化的主要因素主要是劳动力。通过研究劳动力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能够得到在短期内特定区域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和方法。
二、劳动力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
根据古典经济学经济发展理论,一个区域内的经济发展,主要由劳动力与资本两种因素决定。劳动力主要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其内涵是指蕴藏在人体中的脑力与体力的总和;资本主要是指各种生产设备,土地等生产资料。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从时间尺度的不同,能够划分为长期经济发展与短期经济发展。不同时期的区域经济发展,其影响的因素并不完全相同。在长期经济中,劳动力与资本投入量都是可变的,这两种因素同时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而在短期经济中,由于资本的投资存在一定的滞后,在短期中并不会产生较大的变化,所以在短期区域经济发展的分析中,通常假定资本投入为固定量,对短期经济发展影响较小;同时由于人口政策在短时期内政策效果较慢,人口在短时期内也不会产生较大波动,所以劳动力的总和趋于固定,区域内劳动力增长主要依靠劳动力的转移,即劳动力从区域外转移到区域内。本文主要研究区域经济在短期内的发展,着重分析劳动力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劳动力与短期内区域经济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种联系:
1. 劳动力的转移方向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劳动力的转移方向对区域内的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定性描述。劳动力转移主要有两个方向,区域外转移至区域内与区域内转移至区域外。伴随着劳动力的转移,区域经济发展会出现不同的影响。当区域内的劳动力缺少时,劳动力成为稀缺品,劳动力市场上的需求不变,供给减少,就会造成劳动力价格的提高。厂商通常会通过提高工资水平或提高福利待遇等方式,以招聘到更多的员工参投入生产活动中,从而提高利润水平。由于劳动力总量在短时期内并不会迅速增加,区域内的劳动力缺口主要由区外劳动力的流入所补充。相反,当区域内劳动力过剩时,市场上的劳动力供给不变,需求减少,此时劳动力的价格就会降低。厂商通常会降低工资水平以消减成本来提高利润。劳动力就会从区域内转移到区域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劳动力的流入短期内会增加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或使区域经济水平从衰退中复苏;劳动力的流出短期内则会降低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或使区域经济进入到衰退中。
2. 劳动力的转移量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劳动力的转移量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定量描述。劳动力的转移量与区域经济增长之前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劳动力转入量较多,短期内区域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相反,劳动力转入量较少,则短期内区域经济增长速度较慢。同理劳动力转出量较多,短期内经济增长衰退较快;劳动力转出量较少,短期内经济增长衰退较慢。
三、模型构建与变量分析
为了更好地研究劳动力因素在短期内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突出研究目标之间的关系,现对模型进行一些设定:
(1) 模型中存在着两个地区,一个是目标区域,即我们研究的短期经济增长的目标区域,在模型中称为目标区域;另一个是劳动力的转移区域,即除了模型中目标区域外的其他区域。
(2) 劳动力的转移只与实际工资水平相关。
(3) 目标区域内外劳动力总量为固定值。
1. 劳动力转移方向在区域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劳动力与资本是两个主要因素。
劳动力的增长和资本的增长都会带来经济的增长。资本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中对经济产生影响,而劳动力对经济的影响在短时内就能够产生。在短期内,区域经济的资本投入为固定量。区域经济的产出增长主要依靠劳动力的增长,能够吸引到的劳动力越多,整个区域增长的动力就越大。劳动力的转移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区域内的工资水平,另一个是区域内的生活水平。区域内的工资水平,决定了该区域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吸引区外的劳动力。
如果区域内的工资水平高,那么区外的劳动力就会因为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而转移到区内工作,反之,区内的劳动力则向外流动。
区域内的生活水平决定了区域内劳动力的生活质量,高的生活水平意味着工资的实际价值,也就是实际能够购买到的商品数量是减少的;反之,低生活水平能够使相同的工资水平购买到更多的商品。将区内的实际工资与区外的实际工资作比较,就能够得到劳动力的转移方向。
可以使用工资水平与生活水平的比值来判断一个地区的实际收入水平,由于生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与该地区的消费水平相符,所以在比值中生活水平用区域消费指数来替代。通过区域内与区域外的实际收入比就能够确定劳动力的转移方向。根据以上关系,有以下公式:【1】
其中,w 是目标区域内的平均工资水平,wa是目标区域外的平均工资水平;C 表示目标区域内的消费指数,Ca表示目标区域外的消费指数;k 是一个公式系数,作用是用来修正公式;P 值用来表示两区域间的实际工资差异,当目标区域内外差距较小时,通过调整 k 值,使 P 值趋于 1.
P 值通常情况下为正数,当 P 大于 1 时,表示区内的实际工资水平比区外的实际工资水平高,短期内劳动力将从区外流入到区内;当 P 小于 1 时,表示区内的实际工资水平比区外的实际工资水平低,短期内劳动力从区内流出;当 P 等于 1 时,表示区内与区外的实际工资水平相等,区域内外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区域内的劳动力既没有流入的理由,也没有流出的动力。
有了 P 值的取值,我们就可以对模型进行动态的分析。当 P值大于 1 时,表示区内实际工资水平大于区外,吸引劳动力转移,与此同时,区内劳动力不断增多。随着劳动力的增多,劳动力的边际效用不断递减,所能提供的实际工资水平也不断递减,区内的实际工资水平下降到与区外实际工资水平相等的情况下,就不会再有劳动力的转移,系统达到了一个动态平衡状态;反之,当 P 值小于1 时,表示区内实际工资水平小于区外,区内劳动力纷纷转移到区外以获得更好的收入,区内劳动力减少。随着劳动力的减少,劳动力的边际效用不断提高,进而厂商就会提高工资水平以最大化生产所获利润,当实际工资水平与区外实际工资水平相等时,就不会产生劳动力的转移,区内外劳动力水平达到动态平衡。
2. 劳动力转移量整个世界的劳动力在短时期内变化较小。我们假定目标区域内外劳动力总和为 N,区域内劳动力为 n,继而区外的总劳动力为N-n.可以看出,当实际工资水平比值趋于无穷大时,整个区内的劳动力转移率为 100%,当实际工资水平比值趋于 0 时,劳动力转移率为 -100%,当实际工资水平比等于一时,劳动力转移率为 0.
根据所给条件,因而可以得到估计的劳动力转入函数为:【2】
其中 U 为任意一时间点上的劳动力转移率,表示劳动力从目标区域外转入区域内的比率。将以上时间点上的劳动力转移率公式,引入到模型的动态分析中,就能够得到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劳动力转移公式。劳动力转移率会随着实际工资水平的变化而变化,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就可以得出平均劳动力转移率为以下:【3】
其中 V 是区内劳动力增长率在实际工资水平达到与外界平衡时经历时间过程内的平均转移率,用来表示从起始到平衡时,平均劳动力转移比率;P 为区内外劳动力实际工资水平比。表示区域内的实际工资水平根据以上公式,平均劳动力转移率为正数时,即 V 值大于 0 时,劳动力是向区域内转移的,平均转移量为【4】
公式中 Li表示劳动力转出量,Lo表示劳动力转入量。
当 P 值为 1 时,表示区域内实际工资水平与区域外实际工资水平持平,劳动力没有转移的动力,此时平均劳动转移率为零,即 V值等于 0.
3. 劳动力带来的区域经济增长在短时期内,随着区域内劳动力的增加,区域内的经济会同时增长。在资本水平投入固定时,经济的增长主要取决于劳动力的增长。劳动力产生的价值等于劳动力的边际价值的积累。转移劳动力产生的价值就是短期内区域经济增长的原因。用公式表示如下:
其中 ΔY 表示转移劳动力带来的经济总产出,也就是经济增长的部分;MPL 为劳动的边际产出,是劳动力数量的函数,一般情况下是劳动力水平的减函数。从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区域内经济产出的增长与转移的劳动力有关,在边际劳动产出大于零时,区域经济产出增长是随着劳动力的增长而增长的。
四、结论及建议
通过以上模型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第一,区域劳动力转移的原因是实际工资水平。当区域实际工资水平大于区外时,劳动力人口就会因为能够得到更多收入而转入到区域中,当实际工资水平小于区外时,劳动力人口就会转移至区外。第二,劳动力的转移最终会使实际工资水平达到平衡。随着劳动力的转移,转入的区域会因为劳动力供给过剩而产生实际工资水平下降,从而使劳动力转移放缓,最终达到平衡;反之,则会因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减缓劳动力的转出,最终达到平衡。第三,劳动力转移量是实际工资水平达到平衡时的积累。在实际工资水平不平衡时,就会有劳动力人口的转移,劳动力转移的停止是以实际工资水平相等为信号的。
第四,短期内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是劳动力人口的增加。有了更多的劳动力人口,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产出增加。区域经济增长量就是每个增加的劳动力的边际产出。
从以上可以看出,如果想要在短期内实现区域经济的增长,则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提高区域内工资水平。提高区域内的工资水平,对劳动力进行补贴,以较高的工资水平来带动劳动力的转移,吸引更多的劳动力参与到区域经济的发展中,从而达到短期内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目的。第二,降低生活水平。政府可以通过对基本商品补贴降价,建立保障房等方式,来降低劳动力的生活成本,进而提高实际工资水平,吸引劳动力参与到区域经济发展中来。第三,保持区内实际工资水平高于区外。保持较高的工资水平可以较好地吸收劳动力,在劳动力边际产出没有达到瓶颈时,更多的发挥劳动力的发展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区域经济平稳发展,并进一步促进区域发展与转轨。完善以上几点,就能够使区域经济在短时期内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GMyrdal.Economictheoryandunderdevelopedregions[J].Economica,1957(27)
[2]JohnB.Parr.Growthpoles,regionaldevelopment,andcentralplacetheory[J].PapersoftheRegionalScienceAssociation,1973(1)
[3]( 德 ) 艾伯特·赫希曼 ( 着 ), 曹征海等 ( 译 )。 经济发展战略 [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1.
[4]( 美 ) 格里高利·曼昆 . 宏观经济学 [M]. 第七版 . 北京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5] 高洪深 . 区域经济学 [M]. 第四版 . 北京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服务业的作用和影响逐渐由弱变强,并最终占据主导地位,目前世界上发达经济体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大多在70%以上。与农业和工业不同,服务业部门不仅对经济增长的产值方面的贡献会越来越大,而且对经济增长的劳动力就业方面的影响也会越来...
摘要汽车产业集群对于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任何一个产业都将通过聚集的形式产生更大的规模效益。这种规模效益并不是单个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聚集效益不断增加内部良性竞争,从而帮助整个行业不断向前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趋...
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创新传统技术对于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至关重要。本文研究了绿色创新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以期对我国大力推动绿色经济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提供参考。...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劳动分工的深化和科技的进步,生产性服务业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因其作为推动社会发展以及经济增长的助推器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大量关注,在经济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的地位。生产性服务业在我国的发展处于刚刚起步的阶...
一、引言随着世界产业分工的深化、产业体系的融合与重构,服务业已融合到所有的产业中,服务业对整个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从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看,发达国家在60%~70%左右,经济发达的美国已经达到75%以上,中等收入国家在50%~60%之间;从...
第五章加快汽车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若期待在未来武汉汽车产业集群对于区域经济增长发挥更大的促进作用,就必须先完善武汉汽车产业集群的建设。面对21世纪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和长处,规避自己的不足和劣势,这需要武...
目录摘要一、导论二、理论综述三、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实证分析四、结论和展望参考文献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地区间经济差异与非均衡经济增长越来越显着,这已影响到我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性发展。本文试图在现有理论研究...
第二章汽车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概述以及两者之间的关联分析第一节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产业集群理论是20世纪20年代西方的一种理论,它是美国哈弗商学院的学者麦克尔波特创立的。麦克尔波特的主要观点是在某个特定产业内部,依靠社会分工与...
提高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
第3章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机制研究3.1生产性服务业概念及分类。3.1.1生产性服务业概念。生产性服务业是间接向消费者提供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它脱胎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继而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其本身并不会直接向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