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区域经济学论文 >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机制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7-03-10 共8335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 3  章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机制研究

  3.1 生产性服务业概念及分类。

  3.1.1 生产性服务业概念。

  生产性服务业是间接向消费者提供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它脱胎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继而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其本身并不会直接向消费者提供最终产品,也即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生产的是中间投入品,它们的存在和发展是为了保证工业生产的连续性,促进产业的升级转型,提高生产效率。它是为制造业提供相关支持和服务的产业,它相伴于制造业企业而存在,贯穿于整个产业链的上中下游。生产性服务业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生产要素,同时将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新知识、先进的技术引进到制造业,是促进二三产业融合的中间环节。

  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定义,国内外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没有统一的说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生产性服务业在欧美兴起并取得迅猛发展,对其界定方法视角不一,总结下来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从生产性服务业生产的产品类型来判断。作为早期对生产性服务业概念加以研究的学者之一,Machlup(1962)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对知识的作用是双向的,这个行业一方面需要输入知识、使用知识,另一方面更是输出知识、和生产知识。总的来说,同时具有知识输入和知识输出功能的产业都可以归类为生产性服务业。

  第二种类型是从生产性服务业提供服务面向的消费者进行判定。Greenfield(1966) 是最早持这种观点的代表性人物,他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一个中间产业,其职能在于为生产者服务,提供所需产品,而所有直接面向消费者提供服务产品的服务业则不能称之为生产性服务业。

  第三种类型是从生产性服务业所涵盖的服务类型方面对其进行判定。不同学者对生产性服务型涵盖服务类型的分类也不同。其中代表性观点有以下几种:

  对上文的论述加以分析可以看出,虽然不同的学者从各自角度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定义不尽相同,但是这些观点具有一个一致的特征。即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职能是为社会化大生产中的制造业部门提供服务,作为支撑部门而存在,在其产品生产过程中提供所需服务产品,而不是直接面对最终消费者。另一方面,从生产性服务业所涵盖的主要行业我们知道,生产性服务业表现出"三高"特征,即高集聚、高知识化、高经济辖射。

  3.1.2 生产性服务业分类。

  目前为止,国内外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定义和分类还不完全一致,有些服务业既有生产性的一面,也有生活性的一面,如金融服务业,既有生产性服务业一面,给企业提供信贷服务,也有生活性服务一面,给居民提供储蓄服务。关键还是要看面向的服务对象是谁。虽然目前还没有国际通用的标准对生产性服务业加以分类,但现在的主流看法是生产性服务业的主体包括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技术研究与开发、信息服务和商务服务等行业。根据 2012 年我国颁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生产性服务业分类。

  3.1.3 生产性服务业特点。

  1、中间投入品特性。

  在投入产出理论中,我们将需求分为两类:一类是中间需求;一类是最终需求。而其他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最本质的区别是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并不向消费者提供最终的服务,它只是起着生产中的一个媒介作用。通常来讲,生产性服务业生产的产品面向的市场对象是生产者而不是消费者,生产性服务业具有连接上下游生产活动的中间投入品特性。

  2、知识密集性和技术密集性。

  生产性服务业不同于生活性服务业,其知识和技术是最主要的生产要素。由上文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类可知,传统的生产性服务业,就以金融服务业来说,它的发展历史比较长,积累和更新的专业知识也比较多,然而就当前金融业发展水平来说,它也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如互联网金融,因而金融服务业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企业;与此相比较,进十几年来发展壮大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生产性服务业,它是纯粹的依靠科学技术而发展的,信息科学技术是该类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载体,因而这类生产性服务业具有显著的技术密集性特点。

  3、产业关联性。

  在服务业发展的初期,生产性服务业是作为制造业的一部分,是制造业的一个部门,而随着服务业的不断发展进步,其与制造业其他部门的越来越不协调,逐渐不能与整个制造业的发展同步,因此天然的生产性服务业就从制造业独立出来,并为制造业提供服务,这也是分工专业化的体现。同时,生产性服务业贯穿于整个工业生产的上下游,和相关产业具有很大的关联性。

  3.2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研究。

  与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定义和分类没有明确的统一意见相似,学者们对于何种机制致使生产性服务业在某一区域集聚还未形成统一的看法。目前的主流研究角度是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原因出发来考量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机制。而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自身的特点来看,生产性服务企业主要运用的是高级生产要素涵盖知识、科技和人才等,与其他服务产业对比来看,具有高投入、高风险、产出大等特点。生产性服务业占据产业价值链的中高端,这些特点决定了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区位选址必须接近信息源和消费者,而且要具有易达性和中心性等特点,以此减少信息的搜索成本、知识获得成本和降低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方便从业人员和企业的面对面交流,进而共享配套设施服务、获得知识溢出效应,最终会形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高度集中化现象。生产性服务行业的这些特点是导致其集聚发生的根本原因。由生产性服务业的形成及发展可知,生产性服务业不仅具有中间投入品特征,还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特点。同时当今社会处于信息化的快速转型时期,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知识更新换代极快,这要求企业能够清醒的认识到不断发生的变化并且做出迅速反应,收集、处理信息,跟上时代的节奏,抓住企业发展的机遇,这就需要相关从业人员和企业进行频繁的面对面沟通和交流,因此集聚是其必然发展的趋势。此外,政府也可能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中发挥重要作用。政府会考量当地实际情况对生产性服务产业加以引导,充分发挥区域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很多与国民经济紧密关联的生产性服务业,通常受到政府部门的管制以及经济政策的引导,诸如金融业、技术服务、科学研究、地质勘探等。不论是上海陆家嘴的金融中心还是北京的中关村科技园等生产性服务业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政府的支持。政府通过对基础设施服务的改善以及市场环境的优化,使得社会上各种资源的利用更加充分,可以说政府在引导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中起着关键作用。综合来说,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除了产业本身的特性以外,市场的作用以及政府在这个过程中所提供的引导与支持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3.2.1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概念。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实质上是相关企业布局的集中分布,从生产价值链角度来考虑,为了满足生产企业的需求及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减少交易成本,增加竞争优势,生产性服务企业往往选择在空间位置的临近性,这便形成了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现状。

  3.2.2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研究。

  目前关于产业集聚模式划分标准很多,对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认为主要有内生型诱导自发模式、外生型 FDI 模式和嵌入式引导培育模式三种:

  (1)内生型诱导自发模式。

  内生型诱导自发模式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历史底蕴和外部条件锁定的优势引起生产性服务业萌芽;第二阶段是以金融信息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培育和发展;第三阶段是由政府的积极规划和适时调控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规模发展。

  典型代表为伦敦金融服务业集聚区,伦敦是世界上最大的保险市场、欧洲美元市场和国际外汇市场,其金融和商务服务都属于知识密集的高级生产性服务业范畴,其主要依靠悠久文化底蕴的先天优势和政府的后天培育发展成为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2)外生型 FDI 模式。

  外生型 FDI 模式主要基于信息技术发展,其发展的三个阶段为:第一阶段由于当地语言和人力资本优势,以及低的税率和低成本的劳动力等因素,能够吸引国外投资;第二阶段国内的相关产业开始成长,依靠集聚区的形象吸引更多的企业来集聚;第三阶段在创新政策的带动下,服务产品不断向价值链高端移动,集聚区也在产业价值链中不断攀升。

  典型代表为:印度班加罗尔(Bangalore)ICT(信息和计算机)行业软件园的发展。早在上世纪 90 年代,印度开始在班加罗尔建设软件园,吸引包括微软、太阳微等大型的企业投资,建立研发和呼叫中心等机构,并逐渐带动新德里、清奈、海德拉巴和马德拉斯等地相继建立 ICT 集聚区,该种集聚区属于典型的外生型集聚区,主要依靠政策引导和投资。

  (3)嵌入式引导培育模式。

  嵌入式引导培育模式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政府政策支持和专业人才优势促进金融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第二阶段以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为特色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第三阶段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网络化发展。

  典型代表是东京商务区(CBD),东京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已经成为东京大都市区功能转型和集群的重要特征,从而使东京的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呈现多样化、多层次、网络化的结构特征。

  3.2.3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1)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条件。

  对于生产性服务业企业选址选择来说,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潜在区位里是否存在相应所需生产要素,如服务业人才,还有是否接近需求市场,这两者是影响服务业企业选址的重要因素,对于已经发展成型的服务业集聚区,在集聚区内已经存在相应的人力资源及市场需求,所以一般服务业企业就会选址在集聚区内聚集,更便利的接近劳动力市场和服务产品的需求市场。就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路径来看,很多集聚区之所以能够很好的转型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就在于原有的制造业为了降低成本需要把部分服务外包出去,在集聚区保留生产和运营总部。

  这些制造业把服务独立或者外置以后,这些企业活动会带来金融业、信息服务业、技术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行业在一定区域内的需求,并会导致很多相关上下游关联产业的集聚,并能够享受人力资源蓄水池的机会。生产性服务业主要是通过集聚学习和创新环境来追求集聚利益,同时也与企业需要进入全球网络资格有关,一旦进入大都市知识密集服务业集聚区就能够获得发展全球化的额外优势。因此,市场需求导致的企业区位选择、制造业和其他服务业集聚会导致生产性服务业在空间的集聚。

  (2)制度和环境。

  制度和环境因素会影响到资源配置的效率,也是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重要因素,其中法制环境和政府行为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市场竞争结构也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区位知名度、社会和居住环境、办公设施等条件也是生产性服务业区位选择要考虑的方面,由于经济环境的快速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不确定性,正是不确定性和降低风险的需求,促使生产性服务企业之间形成集聚经济,从文化资本的角度看,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主要是为了一种社会文化的接近,会形成共同的价值观、信念和默认的理解,以及非交易的相互依赖使企业共同获益。

  生产性服务业的嵌入会导致集聚区加快创新的速度和降低创新的成本,并促进制度和服务环境的改进。

  (3)区位分布。

  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可分性、集聚经济和知识密集型特征导致其常集中在大城市。传统经济学家认为位置上靠近可以投入依赖、相互溢出、产品非标准化和接近市场,并使服务企业之间便利地享受相互间的服务,客户、同行和外部信息易达性。新经济地理学派则认为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形成机制主要有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外部经济与规模经济、路径依赖和锁定效应等。空间集聚的过程由于运输成本和规模经济的相互作用,以及累积循环效应,市场潜力大的地方总是企业集聚的地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区位分布选择主要考虑交通运输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状况,这主要对于交易成本起到重要的影响。

  (4)市场发育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需要寻求一个更加健全的市场体系和健康的市场环境,由于生产性服务业主要生产服务产品,其生产、交换和消费具有同时性,服务消费大多来自本地而不是外地,市场发育越完善,越容易达到服务业形成与发展的门槛规模,越有利于提高随机服务系统中服务设施和服务人员的使用效率,从而减少闲置损失。相对于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受到当地市场发育程度和国家化程度的影响更大,随着我国入世过渡期的结束,金融保险业、电信行业和公共服务行业对外资限制程度不断降低,但是市场化程度对于不同的地区还是存在很大的影响。

  (5)信息通讯技术发展水平。

  信息通讯技术是生产性服务业中的核心产业,其发展水平不仅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模和结构,也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为集聚区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由于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企业间降低面对面的需求,企业之间沟通起来更加方便快捷,使生产性服务业的虚拟化、网络化成为可能,这种服务方式也日益凸显其优越性,促进企业智能化水平明显提高。在一个虚拟化的框架之中,高效地"整合"或"疏散"传统上认为的"内力"和"外力"资源,并让这些相关联的结构性要素发挥市场价值,充分体现企业的现有优势。

  3.2.4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优势分析。

  (1)增强地区产业竞争力。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促进了资源与信息的共享,容易围绕中心区域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这有效提高了整个产业的生产组织能力,使之在中心区域呈现出服务业的高度集聚的特点。而该产业在中心区域的高集聚特点反过来又会促进产业链的发展,资源与信息的共享进一步扩大。产业理论指出产业的发展规模与发展形势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产业的发展模式,产业在特定区域的集聚有利于其在一定范围内形成品牌效应,进一步的可能发展出相应的区域产业文化,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品牌价值的累积能够在市场中获取自身的位置,最终能够在市场取得竞争优势,获得消费者的肯定。在一定程度上,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集聚发展是在提高自身的组织生产能力,提高自身的产业区域竞争力。

  (2)实现分配合理的内部资源共享网络。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可以让产业内企业协调的合作,其原因在于集聚使得整个产业的资源与信息事项网络化。产业集聚专业化的发生,会促使能够提供同类型的产品和服务的企业集聚到一个小的区域网路,而另外一些提供其他类似产品和服务的企业也会选择有利于自己企业发展的地方集聚,从生产产品和服务到销售产品和服务,实现产品和服务近距离的与市场对接,建立自己的资源网路。通过信息共享网络和基础设施服务网络搭建整个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网络,依靠内部资源共享网络提高了劳动力生产率,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强企业集聚的凝聚力。

  3.3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影响的机制研究。

  3.3.1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规模的扩大促进经济的增长。

  由第二章的外部性理论可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规模的扩大会产生规模报酬递增效应,同类型或上下游相关联的企业集中在一定的区域内,会吸引人们往集聚区集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规模就会越大,集聚区的相关产业就越多,人口就越多,消费需求就增大,因而就会促进与人们消费需求相关企业的集聚与发展,进而带动就业促进经济的发展。此外,企业与企业之间交易成本的降低也会促进相关企业的集中。一个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经济规模和区位条件会对整个集聚区的全要素生产率产生影响,对于一个自然禀赋条件较好的城市或区域,会为生产性服务企业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并且创造良好的知识学习及知识创新环境,方便人与人、企业与企业的面对面交流,因此也就会吸引相关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前往集聚区,而由第二章的产业关联效应理论我们知道,企业的集聚发展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共享服务平台,易于学习新知识和技术,降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从而扩大企业的利润空间,进而吸引越来越多的相关上下游企业的集聚,通过循环累积效应,带动了整个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乃至区域经济的发展,不管是前向关联效应、后向关联效应,还是旁侧关联效应,都会使得生产性服务业企业通过知识外部性,产业间的相互联系依存关系来使得集聚区的规模越来越大,进而通过规模报酬效应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最后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经济发展。

  3.3.2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专业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技术投入大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知识和技术创新的影响,而专业化则会通过影响产业内的企业技术革新来影响服务业的发展,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分工可以促使某些企业专业化于某种商品的生产,获得规模报酬效应,然后通过购买自身所需的其他企业的产品与服务,企业会从扩大生产规模所导致的专业化优势中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增加企业的盈利空间,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增长。随着企业生产专业化程度的逐渐深化,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质量就会越来越高,也会获得良好的市场价格,得到较大的利润,企业利润收入增加了,向政府交的税也就越多,政府税收的增多就有财力去扶持较弱企业的发展,促进集聚区内企业的协调发展,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马歇尔(1890)在他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产业集聚及外部经济的概念,他注意到一些企业在特定区域内集聚的现象,而且将之定义为产业区。由第二章第二节的波特外部性可知,在产业集聚区内集中了大量类型相似的小型企业,产业集聚区内生产相似产品企业的相互竞争,会最终形成专业化分工,企业专业化自身产品的生产就会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增加盈利空间,进而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各企业的发展又会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根据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许多生产相似产品的企业选择集聚在某个区位,会产生规模报酬效应,提高各自的专业化分工,各企业将专注于生产自己擅长的部门,而将不娴熟的产品生产外包出去,由此就会提高整个生产性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企业的盈利,促进企业的发展,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然而对于专业化分工有利于企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是集聚区提供相同服务产品的企业不是很多,数量合理,如果专业化生产某一服务产品的企业数量过多,就会造成过度竞争,打压服务产品的市场价格,压缩企业的经营利润,有些实力较弱的企业甚至会在过度竞争中倒闭,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经济产生不利影响,进而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总结来说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专业化程度对区域经济有两种影响:第一情况:当专业化程度不高时,随着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服务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企业的竞争能力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增强,促进企业和集聚区经济的发展,进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第二种情况:

  专业化程度很高,企业的过度竞争打压了服务产品的市场价格,降低服务产品质量,压缩企业利润,造成集聚区市场环境恶化,负向影响集聚区经济发展,进而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3.3.3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多样化水平的提高促进经济的增长。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同类型产业间的集聚;一类是不同类型企业产业间的集聚,雅各布斯外部性理论认为,提供不同类型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选择集聚在一起会形成集体学习氛围,进而促进知识的学习和传播,产生知识外溢效应。不同产业的集聚会形成产业的多元化及经济的多样化。

  一个地区的服务业企业越多,越是有利于集聚现象的发生,这是因为多样化服务市场能够满足和刺激更多的消费需求,反过来,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又会促进企业加大资金投入,努力为消费者提供差异化的服务。从需求角度来看,有某中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就会有相应的企业提供消费者所需要的服务,而消费者与生产者较远的空间距离会产生较高的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因此为了降低交易成本,相关企业就会按照就近市场的原则来生产,进而促进了相关服务企业的集聚。多样化的消费与企业发展相互促进集聚区经济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3.4 本章小结。

  本章内容是论文建立在第二章基础理论之上,首先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进行探讨,进而分析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模式及影响因素,并为后文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奠定理论基础。知识溢出和技术外部性是生产性服务业产生的根本原因,产业集聚获得的规模报酬递增效应,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而集聚专业化和多样化的产生是集聚规模发展的必然结果。当集聚区专业化程度不高时,企业专业化分工会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促进新技术的产生,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规模报酬,增加企业的盈利空间,促进企业发展及其所在集聚区的经济发展,带动上下游关联企业的发展,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当集聚区专业化程度过高时,企业间的过度竞争会不利于集聚区乃至区域经济的发展。由于市场具有不同消费需求的消费者,所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就会吸引不同类型的企业集聚,企业提供加大对技术和研发资金的投入,开发出能够满足不同顾客需求的多样化产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同时也会吸引人口向集聚区流动,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带动上下游企业发展,进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区域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