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当前,我国周围的形势不容乐观,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稳定社会、安定经济秩序和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显得尤为重要,探讨邓小平为什么如此重视的社会保障工作,对增强民族凝聚力,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保障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为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终于建立了新中国,带领人民建立起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原本以为从此可以享受社会主义优越性带来的幸福美好的生活,而结果却正如邓小平所描述的那样:“我们干革命几十年,搞社会主义三十多年,截至一九七八年,工人的平均工资只有四五十元,农村的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贫的困状态。这叫什么社会主义优越性?”
“不努力发展生产,日子怎么过?我们人民的生活如此困难,怎样体现出社会主义优越性?”1987年10月,邓小平在《我们干的全新的事业》中指出“占全国百分之八十的农民连温饱都没有,怎么能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呢?”所以,社会主义优越性应体现在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上,而社会保障又应从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做起,切实关心和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因为“邓小平认为,社会保障的目的就是为人民谋福利,为劳动者谋求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他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人民谋福利,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是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并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2 为解决现实矛盾和稳定社会的客观需要
1956年9月,中共“八大”上明确提出,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当前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而我们接下来的工作却没有围绕针对解决这个主要矛盾而展开,正如邓小平指出的那样,从1957年下半年起,实际背离了“八大”的政治路线,搞阶级斗争为纲,放弃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继而出现的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结果出现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千百万人的温饱问题得不到保障。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四人帮”的理论达到顶峰,要人民安于贫困,说什么“宁要贫困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这种理论导致中国处于贫困和停滞的状态,人民过着动荡不安、时常面临饥饿的生活。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举国上下正进行着如火如荼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在各项事业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这把双刃剑也带来了不少社会问题,诸如: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贫富差距拉大,城乡差异过大,分配不公,就业困难等问题也日益凸现;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同时,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的同时,社会保障法等法律得不到应有地维护。因而从以上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中,邓小平认识到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对于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解决现实社会中的各种突出矛盾,起着重要的作用。
3 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需要
经济发展的水平制约着社会保障的水平,经济不发展,社会保障就会缺少必要的物质基础。只有生产发展了,物质财富增加了,社会保障才能发展。对此,邓小平在新时期强调社会保障要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1992年,在中共十四大会议上,中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依靠市场经济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要求我们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因为社会保障能够为经济的发展营造一个稳定的环境,能够为其保驾护航,只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市场经济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
4 为人民服务的内在要求与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的需要
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邓小平从这一宗旨出发,总结出社会主义的社会保障制度就是要使那些由于丧失劳动能力和由于自然灾害原因等而遭到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困难的老、弱、病、残、伤、孤、寡等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得到社会的保障,就是 要 使 全 体 社 会 成 员 都 能 过 上 温 饱、富 裕、幸 福 的 生活。”
1957年,邓小平鲜明地提出了“我们考虑问题常常忽略了群众的需要。现在有各种观点,追求这个化那个化,连共产主义化也有了,就是缺乏群众观点,容易解决的问题不去解决,宁肯把更多的钱用在不适当的地方。对于花很少的钱就可以解决群众需要的问题,甚至有些不花钱也能解决的问题,却注意得不够。我们的建设工作应该面对群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1988年,邓小平提出了改善人民生活的三步走目标,“第一个目标是达到温饱水平,已经提前实现了。第二步是在本世纪达到小康水平,还有十二年,看来可以实现。第三步是在下个世纪再花五十年时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也是邓小平在总结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而形成的一个实事求是社会保障观。1982年,邓小平对外国客人说:“不管天下发生什么事,只要人民吃饱肚子,一切就好办了。”
1983年,他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992年南巡时,他说“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并且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邓小平的这些论述,充分体现了他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的关心和重视。邓小平曾为由英国培格曼出版公司出版的《邓小平文集》作过序,在《序言》中,他写道:“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他始终不忘群众疾苦,一切所作所为都是为了群众,一切工作从群众利益出发,体现出一片忠诚的赤子之心。
5 结语
总之,邓小平极为重视把握社会保障工作,把社会主义的本质与社会主义优越性有机结合起来,清醒认识到做好社会保障工作的关键还在于发展生产力,始终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为我国社会保障体制的建设和完善做出重大贡献。当然,建设中国社会保障事业仍需要更多地足够重视,但我们相信,在邓小平的社会保障思想这面伟大旗帜指引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将走上一条健康蓬勃发展之路!
注释:
(1)邓小平:《一心一意搞建设》,《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0~11页
(2)邓小平:《一心一意搞建设》,《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0页
(3)邓小平:《我们干的全新的事业》《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255页
(4)袁青年:《谈谈邓小平的社会保障思想》,《社科纵横》,2008年12月,第23卷,第12期
长期以来,非公有企业拒缴、欠缴劳动者社会保险费的问题比较普遍,严重地侵害了劳动者的财产权和社会保障权,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阻碍了非公有企业的健康发展,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也困扰着政府人社部门、社保经办机构、社会保险费...
一、引言国际上行业收入差距是一个持续讨论了60多年的话题,在对行业间存在工资差异达成共识后,后来的研究者主要讨论行业工资差距的来源,包括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个人异质性(SumnerSlichter1950),行业生产率、产出增加、资本密集度(Gitt...
"三农"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未来一个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政策目标....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计划经济体制正式向商品经济体制转变,社会保障不得不提上议事日程。...
第三章法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中的家庭社会保障及其借鉴法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汲取了德国和英国两种社会保障模式的优点,以社会成员的团结互济、家庭间的相互连带、平等普遍的收益和慈善赈济为基本理念,结合普及型社会保险制度和多项社会福利制度,具体内容涵盖...
社会保障作为保障民生、救急难、兜底线的基本措施,在脱贫攻坚工作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进入后扶贫时代接续开展农村兜底保障扶贫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市场经济体制模式下的社会保障模式也是不一样的。它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而产生,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变化而不断做出适应性的调整与改革。社会保障模式的建构其实是特定市场经济模式的寓示与展示,它从一...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但对于退役运动员社会保障方面机制的缺乏影响了我国体育事业的良性发展。体育是一项高风险、高投入的事业,对于运动员来说,退役后,运动员必须面对就业、求学、生活等各方面的问题,所以建设完善的退役运...
回顾社会保障的起源和发展,无论从其早期的理论渊源还是从现代社会保障实践的实施方式来看,都离不开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助,如早期的宗教社会思想、大同社会思想以及社会互助论等,还有现代社会保障实施的互助共济原则,都体现的是社会保障实施的风险和责任共担...
完善社会保障管理是解决流动人口社会保障问题的必要途径。本文根据流动人口动态监测和社会保障相关数据, 从行政管理、基金管理、对象管理等方面对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管理现状进行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