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大背景
统计显示,2010 年,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 17765 万人,占总人口的 13.26%,其中 65 岁及以上人口 11883 万人,占总人口的 8.9%.全国失能老人已达 940 万人,部分失能老人约为 1894 万人。2020 年到 2050 年,中国将进入加速老年化阶段,人口红利将逐步转为“老龄化负担”.
自 70 年代开始,“计划生育”政策在全国严格施行。通过行政的强制方式,使中国摆脱了“人口危机”.但另一方面,这一政策的施行,对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构成了挑战。随着独生子女父母的老年化,独生子女家庭养老矛盾日益显现。到 21 世纪的第二个 10 年,中国的独生子女家庭将会形成“4、1、1”的赡养格局。
所以,届时中国老年人的赡养会是一个大问题。30年后,每个独生子女家庭,平均要承担 5 个以上赡养老人的义务。
对于子女来讲,其影响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经济上的。现阶段,多数有赡养需要的 80 后、90 后都是独生子女,需要赡养更多的老人。同时现在的经济情况较 10 年前有极大变化。根据广州誉融理财顾问公司的报告指出过往 30 年 CPI 平均水平在 5.6%.
按最保守估算,同样 100 元,10 年后相当于 66.4 元购买力,缩水 34%;20 年后是 44.2 元,缩水 55%;30 年后是 29.1 元,缩水 70%.虽然在这 10 年里人均 GDP 翻了一番,但是通胀使现在人们都购买力与物价产生了较大缺口,伴随而来的是生活水平甚至较 10 年前下降了不少。第二方,精神上他们也承受很大压力。根据一项网络调查,参与调查的 80 后网友中,67.9% 选择由中国养老问题看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梁文浩“压力很大”的最高选项。而在“孝敬父母”一栏中,70.1% 的网友选择了“因为生活压力没有好好孝敬父母”.中华民族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奉行“百善以孝为先”,生活和道德给他们很大的压力。
二、原因分析
第一,中国这些年来经济发展迅速,改革开放 32年来,平均GDP增长速度达9.9%.但是严重的贫富分化,更多的人依然生活在贫困线边缘,经济能力与生存、养老压力承受能力有差距。第二,20 世纪 70 年代前后,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生育高峰出生的人群进入老年期,成为老年人口比率在老龄化“最严重时期”迅速攀升的主要原因。此后,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又使得新出生人口数量迅速下降,两者一升一降所形成的人口年龄结构比例失调。同时医疗等技术的发展,人口平均年龄上升,加剧了这一矛盾。第三,生活支出上升,养老金由于通胀购买力下降,导致养老成本上涨。
从社会保障体系看,中国政府的政策安排和制度推进速度没有跟上中国人口变化。首先,从覆盖面上看,自上世纪 80 年代养老保险改革开始之后,养老保险的范围由国有企业慢慢转向社会范围,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包括下岗、数据失实等原因,现阶段我们国家的养老保险覆盖水平大概为 70% 左右。这虽然较 06 年的42.8% 已有了较大提升,但其中地方统计局的相关数据在统计中有目标的忽略农村情况和部分城镇无业人员。
第二点,从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形式上来讲,中国采取的是个人账户式的制度。虽然从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原来在欧洲盛行的“现收现付”在人口老龄化后所造成的不平衡,但政府相关部门对养老基金管理的不合理和漏洞导致大量的个人户口资金被挪用,导致出现大量的空账户。导致政府不得不挪用其他非退休人员的个人账户中的钱来填补这一缺口,形成新的缺口。据国家体改办统计,这个缺口接近20000亿人民币。
第三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仍处于空白阶段。与城镇相比,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保障项目少、社会救助仍是农村社会保障主体内容。作为现代社会保障核心,社会保险制度在我国农村才刚刚开始发展,保障制度亟待健全。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经济结构变化、人口政策影响以及农村人口结构逐步老化,农村家庭保障日益受到越来越大冲击。农村人口对政府组织社会保障需要越来越迫切。
三、对策
第一,以国体办等政府事业单位带头,通过财政手段运用国家预算做实老职工的社会保障个人账户,以从实施层面上将养老保险从现收现付的模式转向个人账户模式。
第二点,进一步扩大养老金的覆盖面,即在城镇农村更多人能享受到养老保险制度带来的实惠。其中,需要更多的关注下岗工人、流动人口和无社保积累的农民的利益,争取将最有效的资源用在最需要的人身上。
建立城乡有别养老保障模式,弥补农村历史发展留下的缺陷。
第三点,建立健全的企业单位、政府与个人之间的行动互动。弥补中间过程中的行政失误和缺陷,减少不必要的误会和损失。同时将相关养老信息传递至居委会或村委会,以相对稳定的居委会为养老基金个人账户的主要信息来源而非经常性发生变动的企业单位。
第四点,将以政府为唯一主体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展到由政府与社会共同承担的社会保障体系,引进专门为贫困、缺少相关制度只是概念的人们提供专业帮助的NGO 组织等。将相关制度解释权通过明确规章制度的方式与社会进行分享,并且通过相关 NGO 将部分政府职能分担给社会。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2011.4
[2] 杨清哲,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问题研究,吉林大学,2013.4
摘要目前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数量日益增多,总体的老龄化趋势问题越来越严重,而养老问题也渐渐的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尤其关注农村地区的养老问题。长期以来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模式以家庭养老模式为主,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以及价值观...
摘要在我国人口步入老龄化进程中,最突出的问题是高龄老人所占老年人口比重迅速上升。人口高龄化问题不仅牵扯出社会问题,也牵扯出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因此,我们必须给予高度关注,建立和完善一套适应中国实际国情的高...
韩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只用了不到30年的时间,就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农业国家跃升为发达的新兴工业国家,缔造了举世瞩目的汉江奇迹。但是,近些年来持续的超低生育率水平和快速人口老龄化问题羁绊着韩国经济社会发展,由此导致的劳动力供给不足、养老负担持...
一、引言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实行国家养老保险模式,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城市全民所有制企业及县级以上的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都被纳入国家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之内。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进行了市场化的经济体制改革,并把建立社会...
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与意义1.1.1研究背景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老年人养老生活逐渐受到全国人民的广泛关注,已经成为民众所关注重要的热点话题。具有调节资源公平分配和稳定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功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促进国家社会经济的快...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性增加、老龄人口数增长,家庭保障功能持续弱化,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受到严重冲击,人口老龄化已成为社会的焦点。老年人的照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人、一个家庭的问题,而逐渐上升为政府和社会的重要任务。其中...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劳动者退休生活的基本保证。我国的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大致可以分为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两大类。从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之日起,二者就一直独立运行。但由于两类职工的养老金待遇水平相差...
澳大利亚早在1909年就建立了最初的养老金制度,经过长期发展完善,目前澳大利亚形成了三支柱模式的养老保障体系:第一支柱是国民年金,旨在防止老年贫困;第二支柱为职业年金计划,称作超级年金,旨在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第三支柱是个人退休账户,旨在进一...
一、引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是国家为了保障农村居民的老年基本生活而建立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底至2012年三年来,中央财政基础养老金已投入1100亿元,地方财政投入缴费补贴...
引言面对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快的现实情况,在各类养老方式中,居家养老成为中国当前和未来的主要养老方式,在三中主要类型的养老方式(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家庭养老)中居于基础地位,起到了某种程度的托底作用。科学全面地保障老年群体的养老生活,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