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保障论文 >

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社会保障思想及其启示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发布于:2015-03-24 共3523字
论文摘要

  一、传统文化下我国社会保障的发展进程

  (一)家庭式保障

  在我国历史长久的价值体系里,家庭最能体现传统中国人的权力与义务观念。家庭是中国社会最早的社会组织,也是最基本的构成单位。每当人们受到天灾人祸的时候,传统的中国人大多是依靠家庭的帮助,“中国文化全部都从家庭观念上筑起。《礼记·礼运》有云:“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子其子,货力为家”这就说明了家庭养老保障的思想从古自今就有。与早前原始人讲老者丢弃或处死的做法,以及美国家庭对老年人不管不顾,只指望政府救助的做法,体现了我国传统家庭观的优势。我国家庭保障主要表现在老人养老上,传统的孝道文化也大力的提倡家庭养老,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政策都不断强化了我国家庭保障的作用,这也是古代家庭养老根深蒂固的原因。

  中国传统社会以至现家庭一直是至关重要的,以致于家庭本微观的形成。家庭本位观念构成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最核心的福利文化。而这种福利文化也由此形成了中国人口数量、如何规避处理风险、获得保护等方面,大多是在家庭内部和亲戚、宗室内部处理。

  (二)宗法保障

  宗族,又被称作家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宗族有以下等特征:必须是拥有同一个男性祖先,相互有血缘关系、长期居住一起或相邻,生活有一定的章程,例如宗法、家规等特征。中国古代人大多都是整个宗族一起生活,人们依赖宗族的保障,这也体现了宗族保障功能。古代的典型“家庭 -- 宗族”保障文化,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产生、发展有着深刻烙印,也是其体系的主要价值理念。在中国我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宗族社会的发展进程共分三步:春秋前的宗法制度,魏晋两朝到唐朝的世家大家族制度,宋代后祠堂族长的族权式家庭制度。各个时期的宗族因人口和时代发展而各不相同,但有些特征每个时期都会出现,例如父权中心制,成员有血缘关系等特点。

  (三)国家保障

  虽然在中国传统的社会保障中家庭和宗族有着重要作用,这也并不代表国家对社会保障置之不理。在古代,当大的天灾出现时,家庭 -- 宗族救助功能微弱就有所体现,而且毕竟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家庭和宗族保障。这时国家就显示了其作用,尤其是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有巨大作用。政府必须负担有国民公共福利这一思想从古代到现在一直存在。《周礼》中的“荒政”、“保息”思想,与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救助有异曲同工之意。国家提供人民基本的社会保障从古代社会到现在,一直存在。即使在古代,国家也能行使除了家庭和宗族保障以外的保底“安全网”作用。

  二、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社会保障思想

  (一)儒家的“仁爱民本”思想观

  在我国,尧舜时期便有了社会保障思想,舜在处理国事时曾提过“安民”的思想。而比较成系统的社会保障思想则在百花齐放的战果时期成立。儒家的思想从汉朝后就一直受君王推崇,而儒家思想中蕴含的社会保障理念,也对历朝历代制定政策由重要影响。即使现在儒家思想也对我国的发展有所启迪。儒家思想核心为“仁”,讲究由仁向善。儒家思想在政治的主要主张是“仁政”,对君王要求“民重君轻”,在实际行动中提出“苛政猛于虎”。

  时至今日,儒家思想的仁政、民本思想也影响着我国政府的政策制定、实施,对我国社会包装建设有很大帮助。在古代,大同社会理论、仓储后备政策、社会互助理念,都体现了儒家思想对古代社会保障思想的影响。不仅对社会保障建设有很大帮助甚至有普世价值。

  (二)佛教的“慈悲”文化

  佛教于西汉末年始传入我国,构成了我国文化的重要的一部分。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一直劝导人们要从善去俗,主张人们要保留善良遏制作恶。在古代,慈善活动的星期多半是由寺院和僧侣所组织、推动。信仰佛教的人,都相信佛陀的“慈悲心”,慈能让人幸福,悲能化解痛苦。信奉佛教之人,要布施行善,要有同情之心、怜悯之情、慈悲情怀。正是佛教这种普世的信仰,使人们行善完全没有利己目的,完全的利他行为。行善不仅能够帮助他人还能够消除罪孽和积德萌阴儿女。虽然这种想法有些自我安慰,但这也推动了我国古代慈善事业的发展,对我国传统社会保障建设有重要影响。佛教的慈悲文化,使古代人们在物质上帮助穷人,精神上形成了帮助他人的教化,一直占有主导地位,有着深远影响。

  (三)道家的“善恶观”

  春秋时期,老子是道家的代表,后经庄子发展,与儒家并道而驱。到了东汉后期,道教兴起,在魏晋时代更有所发展、在隋朝唐朝、宋代元代的道教发展后,道教与佛教、道教三组鼎盛,影响源远流长。道家思想中有深刻的人生思考,值得人深入研究。

  道家讲究“赏善罚恶、善恶报应”,这种善恶观思想也是我国社会保障文化的又一价值理念。《道德经》云:“天道无常,常与善人”。善恶报应是一种必然的伦理律令,在道家经典中得到反复申述,这无形中教导人们要摒弃恶的行为,积累善果。道家的善恶观,不仅影响了我国社会保障文化,也影响着中国人千百年来的为人处世哲学。

  三、传统文化对社会保障建设的启示

  (一)孝道的弘扬

  《诗经 雅廖羲》中曾经提到“哀哀父母,生我幼劳”;《孟子历章上》也论证过“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也体现了从古至今中国将孝敬父母作为人生重要之事;墨家提出的“孝,利亲也”也为我国尊敬老人提供标准。我国传统文化中孝道思想,为我国现阶段社会保障建设中的养老问题提供重要的价值理念,也为我国解决养老问题提供了方法。孝道的弘扬,人们不仅孝敬自己的父母、亲人,也进一步使尊老爱幼思想深入人心,这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积极的影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以及养老体制的不健全,家庭养老仍是主流。不仅是养老问题,在医疗和失业保障方面来自国家和社会的社会保障作用仍较为有限,人们在失业、患病时,相当程度上仍然依赖家庭及亲戚,家庭化的社会保障仍然在中国具有核心的地位我们应提倡传统文化,既注重做好老人的物质保障也兼顾精神保障,做到尊、养、顺。传统孝道的回归,不仅能够完善养老保障,也对国民素质的提高就、建设和谐社会有很大帮助。

  ( 二 ) 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人文关怀

  我国古代文化中的民本、仁政,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不仅影响对我国古代得封建社会君王的统治和管理,对现阶段我国政府制定和实施政策也有很大作用。“民重君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都说明了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运行中,必须考虑以人为本。人道主义,应该是政府考虑民生问题的出发点之一。以人为本也不止体现在我国社会保障建设方面,在任何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必须都应该以群众得利益为根本。以人为本的社会保障就是让人们平等的、幸福的生活,能够居有其屋、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人道主义关怀,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征,也是人类社会文明的特征。当社会保障赋予了人文关怀,就不再简单冰冷的制度,而是维护了人的基本自由和尊严,体现了执政者的民主和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思想贯穿了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如今也指导着我国现阶段的发展。古代传统社会所蕴含的以人为本思想,告诉我们社会保障工作不是简单的救济穷人或者老人老有所养,而是把需要保障的对象当成完整的人,一个自由的、有尊严的人,给予完整的尊重和关爱。以人为本的社会保障不是政府或社会的恩赐和怜悯,而是作为公民而应有的权利。

  ( 三 ) 建立德法兼用的社会保障机制

  德法兼用,一方面以德服人。即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无论是儒家的仁爱还是道家的善恶观或是佛教的慈悲情怀,人民应友爱和自爱,政府应仁爱。以德服人、以德治国,提倡人们奉献社会、友爱他人的精神,鼓励利他行为和慈善活动。只有这样社会保障才能发挥更大的力量,帮助更多的人。另一方面,依法治国。单是用道德约束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法律的规范。

  当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当道德无法解决纷争时,法律的约束和规范能够解决矛盾和问题。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立法缺失,相关法律不健全,必须加快社会保障立法进程,做到有关社会保障问题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德治与法治二者缺一不可,没有责任和道德的支持,社会保障制度也不能顺利的建立和发展,法治工作也不能全面的展开。没有了法治的约束,光靠德治也无法解决所有问题。只有德法兼用,才能既能体现奉献、友爱、互助的精神,也能构建我国和谐、民主、平等的社会。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古代人们的智慧超群,传统文化不仅指导着历朝历代的统治和管理,也指引着我国现代社会保障建设的发展方向。无论是仁爱还是孝道,都体现了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的价值诉求。我们在解决社会保障问题中,应该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实际国情,加快我国社会保障立法进程,坚持以人为本、德法兼用,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

  [1] 礼记 · 礼运 .

  [2] 钱穆 . 中国文化史导论 [M]. 商务印书馆 ,1994.

  [3] 周秋光 . 中国慈善简史 [M]. 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

  [4] 魏书 · 释老志 .

  [5] 钱宁 . 从人道主义到公民权利 [J]. 社会学研究 ,2004(1).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返回:社会保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