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组织行为学论文 >

组织行为学理论及其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10-22 共5974字
论文摘要

  1 案例引入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是学生生活于其中的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群体。“班级的状态是学校面貌的体现。”学校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目标措施,最终必然要落实到学生班级。大学,特别是具有成千上万人规模的大学,要实现其育人功能,要有效地管理和教育学生,抓好班级管理是必要的。可以这样说,一所学校办学的可能、办学的成果、校风的好坏、学生的状况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班级的作用。2011 级应用心理学一班同学自入学至今已相处有两年的时间,在这一年当中通过接触和了解,慢慢从相识到相知。在班级学习生活中,我们能很明显的感觉到大学班级跟以往的高中初中都有着很大的不同。不论是学习、生活,班级成员的组成,还是教师及班委的管理以及集体凝聚力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这是大学生普遍所感觉到的,当然我们班级也存在这样一些特点。比如,大学班级打破了以往以地缘关系为纽带进行联系的群体模式,而组成一个大学班级的往往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不同民族,方言,习俗,可能成为新团体积极发展的因素,也有可能成为冲突的原因。其次,以往的班级( 如初高中) 是以班主任为核心进行活动的开展,但在大学班级中权利核心转移到了以班长为带领的班委身上,如何管理好班级成为了落在学生肩上的责任。

  再者,以往的班级因为集中授课,大家除了周末基本上天天在一起,相互了解较深,班级凝聚力强。在大学里,课程安排较分散,大家也开始有了不同的人生规划,除非是一个宿舍的成员,否则相互了解的机会并不多,班级凝聚力会相应减弱。据以上特征笔者认为,作为一名班委,在进行班级管理时应尤其重视以下问题。首先,班级事务的处理和协调时应考虑意见决策问题,究竟是专制还是民主,如果内部产生分歧,那么让大家凝聚在一起就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其次,在组织班级活动或是上课情况方面,大家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都不是很高,如何调动大家,使我们班具有青年人应有的活力,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最后是沟通问题。同学和教师之间沟通的及时性不高,表现在请假事宜、贷款询问等方面。班委和教师沟通不够,信息很难有效传达; 班委和同学之间缺乏沟通,组织活动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存在广泛性缺失。针对班级存在的以上问题,将结合组织行为学的有关理论进行阐释并谈谈相应的解决措施。

  2 组织行为学的有关理论及在班级管理中相应的解决措施

  2. 1 领导理论

  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定义,领导者是实施领导过程的人。领导者的影响力即领导者影响下属接受目标或命令,自愿或强制服从的力量: 分为职业影响力和非职业影响力。在班级的管理中,以班长为带领的班委就相当于一个班的领导组织,当然跟企业公司的领导性质不同。班级的协调管理是一个班良好运行的核心所在,班委更需要承担这方面的责任。

  下面简要阐述领导特质理论和领导方式,为更好管理班级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依据。
  
  2. 1. 1 特质理论特质理论主要研究的是领导者应具备的素质。

  这一理论的出发点是: 领导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领导者的特质,那些成功的领导者也一定有某些共同点。根据领导效果的好坏,找出好的领导者与差的领导者在个人品质或特性方面有哪些差异,由此就可确定优秀的领导者应具备哪些特性。

  包莫尔的领导特质论指出领导应具备的素质有: 1) 合作精神; 2) 决策能力; 3) 组织能力; 4) 精于授权; 5) 善于应变; 6) 敢于求新; 7) 勇于负责; 8) 敢担风险; 9) 尊重他人; 10) 品德高尚。这 10 个方面基本上涵盖了一个领导人或决策集体应具备的特质,在进行班级管理时,每一位班委应时刻反省自己,当自己能够做到这些,才能去为大家做榜样,才能够带领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

  2. 1. 2 领导方式理论根据心理学家研究,大体有以下 3 种类型:1) 专制型领导。是指领导者决定一切,布置下级执行。这种领导行为要求下级绝对服从与忠诚,并认为决策是领导层的事情,下级只要执行好就行;2) 民主型领导。是指领导者发动下级讨论,共同商议,集思广益,然后决策。要求上下融洽,左右协调,齐心协力地工作;3) 放任型领导。是指领导者撒手不管,下级想怎么干就怎么于,爱干什么就干什么,完全自由。

  2. 1. 3 领导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具体实践班级能否良性运行,大家的归属感、凝聚力如何,很重要的部分来自班级的领导层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据组织行为中领导理论,笔者认为,在班级管理当中,班委应当具备领导者所必备的特质,如:

  合作意识、决策问题、承担责任等,这三点是非常重要的。合作意识,即愿与他人一起工作,能赢得人们的合作,对人不是压服,而是感动和说服。一个班级中的领导组织,应当首要是十分配合的,内部尽量避免产生冲突,当班委与班长或班委之间意见不合时,大家都应退一步,以集体利益为主,顾全大局,惟有这样才能给大家树立榜样,不然一个班级的管理就很难展开了。例如: 在策划团组织生活时,班级中团支书、组织、宣传委员是主要决策成员,负责设计整个活动流程。若需布置教室、置办物品就需要生活委员参与,在邀请教师方面,学习委员应当仁不让,组织大家报名文艺活动,文体委员也应发挥作用。

  由此可见,班委内部的配合是十分重要的,缺了任何一个人,活动都不能办出很好的效果。决策问题,即依赖事实而非想象进行决策,具有高瞻远瞩的能力。

  在领导方式当中,认为,大学的班级应当采用专制结合民主性领导方式。比如说,在制定班规时,班委应在班级中广泛征求意见,争取让每一个同学都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将意见汇总开会讨论,在内部得出较为一致的意见,最后汇总给班长,让班长做决定。

  得到班主任或辅导员的同意后公之于众。上了大学以后大家的思维更加开放,个性更加突出,要用专制型管理方式恐怕很难让大家信服。进行民主决策,共同商议,充分尊重个人的地位,让大家融入到班集体中来。这样,班级才会健康积极发展。承担责任,即对上级、下级及整个社会抱有高度的责任心。同学们在班级中有归属感的前提是信任,拥有“班级是值得我信任”的信念,所以说,班级应该为大家承担责任,以责任赢信任,让同学们凝聚力更强,更加积极地投入班级的学习及活动中。在评定奖学金时,要严格认真,客观公正,并且有理有据,如果说有错评漏评,班委都应该承担必要的责任,发生在大学班级中为评定奖学金而闹得不可开交的例子不在少数,让大家心悦诚服接受结果,班级领导层需勇于担负起这一重任,这样才能不辜负教师及同学们的期望。

  2. 2 群体理论

  2. 2. 1 群体理论组织行为学中群体定义为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目标。一个群体需具备三要素: 1) 拥有一定规范,行为互相制约; 2) 互相影响,互相依赖,联系成整体; 3) 为完成共同的目标分工协作。群体常常被分为大型群体与小型群体、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开放群体和封闭群体。

  本文主要探讨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即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很明确的群体。正式群体有固定编制,个人有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明确的职责分工,个人行为是由组织目标规定的,指向组织目标的。非正式群体,即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确定的联盟,人们为了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在工作环境中自然形成的群体。

  2. 2. 2 群体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具体实践大学属于社会众多群体中的一个,而在大学群体中同时存在许多小群体————院系、专业、班级、寝室等。每位大学生分属于这样不同的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中,高校学生管理也围绕着这些群体而展开。群体对个体而言是一种外部环境,环境因素是外因,个人素质是内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因此,不可忽视外部环境对人的影响。当个体处于群体中时,个体的行为要受到群体影响。

  就班级而言,它属于正式群体,当然在班级中也存在着一些非正式群体。在进行管理时要注重将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区别而又结合起来,因为,正式群体中包含着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的成员组成了正式群体。就正式群体而言,因为有着明确的规章制度,目标以及角色定位,在管理过程中就不是十分困难。但想要一个班级很好的发展,班委尤其不能忽视它的力量。首先,班委应重视这个班级群体。

  只有重视了它,重视成员的需求,大家才会有归属感,这是凝聚力的保障。例如: 当大家对某一任课教师讲的课有疑问时,班委一定要跟教师和同学们沟通,商议如何解决问题,只有充分重视大家的呼声,才能得到双方满意的回复。其次,制定大家遵守的规章制度和班级文化,制度可以不像之前那么死板,有了行为的约束才不至于发生混乱。班级文化是班级精神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班级氛围、风格、价值标准等。在非正式群体方面,我们知道班级中常以宿舍为单位集合成不同的小团体,同宿舍的人往往比较亲近,表现为上课时坐在一起、去食堂、图书馆在一起等。在班级中,往往女生坐一起,男生坐一起,有很大的距离感,不利于班级的发展。那么在管理时,可以以宿舍为突破口,首先促进宿舍内的情感融洽,其次是宿舍间的,可开展男、女生宿舍之间的比赛、团体心理辅导、素质拓展、爬山等户外活动。在活动和娱乐中彼此了解,互相帮助增进大家的友谊,提升对团体的归属感,让小集体带动大集体,达到班级人性化管理的目标。综上所述,在班级管理中,应辩证的看正式与非正式群体,将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区别而结合起来。将正式群体的利益放在首位,其次是非正式群体,用促进非正式群体和谐而多样化发展的手段推动正式群体的前进,实现班级的良性运行。

  2. 3 沟通理论

  2. 3. 1 沟通含义在组织行为学中沟通被定义为指人、群体、组织之间传递信息并达到共同理解的过程。按沟通的功能可分为工具式沟通和满足需要的沟通。工具式沟通旨在传达信息,影响接受者的认知结构、知觉思想及态度体系,改变行为。满足需要的沟通主要是情感元素的传递,表达情感情绪、意向态度,以求得对方同情、共鸣、支持、友谊和谅解,消除内心紧张,确立和改善与对方的人际关系,满足个人精神。

  2. 3. 2 沟通的过程沟通包含三要素,即信息源( 发送者) 、信息和接受者。一个完整有效的沟通需经过以下过程: 1)发送者需要向接受者传递信息或者需要接受者提供信息; 2) 发送者将所要发送的信息译成接受者能够理解的一系列符号,为了有效地进行沟通,这些符号必须适应媒体的需要; 3) 发送的符号传递给接受者; 4) 接受者接受符号,接受者根据发送来符号的传递方式,选择相应的接受方式; 5) 接受者将接受到的符号译成具有特定含义的信息; 6) 接受者理解被翻译的信息内容; 7) 发送者通过反馈来了解他想传递的信息是否被对方准确地接受。

  2. 3. 3 沟通的方式沟通的方式包括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正式沟通是正式组织系统的渠道进行的沟通。正式沟通的方向一般是垂直的( 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 ,它遵循权利系统,并且只进行与工作相关的信息沟通。

  非正式沟通同非正式群体一样,非正式沟通网络也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受管理者的控制,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同时相当多的学生认为它比通过正式沟通渠道得来的信息更可信、更可靠。每当学校有诸如奖学金、就业、研究生保送等重大事件发生之时,小道消息也大为盛行。我们不能彻底消除小道消息,但是应该使小道消息的范围和影响限定在一定区域内,使其消极结果减少到最低。小道消息虽然有种种消极的作用,但也不是一无是处。它传播面广,传播速度快,事实上,很多时候学生的真实思想和意见往往会通过非正式的沟通表露出来。

  2. 3. 4 沟通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具体实践沟通是群体、组织之间传递信息并达到共同理解的过程。在班级当中,良好而有效的沟通能够大大提升办事效率,完善人际关系。作为信息接收和传送者的班委,能否为大家有效地传递信息,避免因沟通不当带来的误会,在班级的管理中至关重要。

  在班级中存在着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两种沟通方式。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大多是这种正式沟通。包括对学校规章制度和各方面要求的传达,奖、贷、勤及就业等政策的宣布和解释,以及学生向我们做工作汇报等都属于正式沟通。它的优点是及时、准确、充分。我们应该利用正式沟通网络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多角度全方位了解学生情况。班委承担着传递者这一角色,我们需要利用正式沟通这一渠道为同学提供信息的便利、准确获取,同时将班里出现的问题及时地汇报给班主任或辅导员。这样就保证了正式沟通渠道的畅通与便利。非正式沟通是在组织正式规定的渠道之外进行的信息交流和传递。人们在自然交往中通过私人接触形成的,容易把真实思想、情绪、动机表露出来,因而提供正式沟通中难以获得的信息。容易使信息失真,容易传播流言蜚语,混淆视听。非正式沟通在班级中往往借助于非正式群体而进行,同学们沟通的内容比较随意,例如,男生在一起聊游戏,女生在一起则谈娱乐八卦新闻。非正式沟通一方面有助于增进同学们的感情,但另一方面由于它的随意性及缺乏规定性,因而比较容易传播流言,影响班级的和谐。所以,对于非正式沟通,在进行管理时没有必要严格控制和约束,但当出现流言蜚语以及危害到班级稳定的谣言时,班委需查明情况,严厉制止,对于那些用意不良的同学有必要的话可上报学院,进行处理。

  在进行沟通时,班里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 沟通不及时、信息难以有效地传达等。针对出现的这一现象,结合沟通理论,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班委保障正式沟通网络,和教师之间的信息传递要畅通,如,一个紧急的通知一定要保证在规定时间内让每一位同学收到,并作出回应; 第二,正确对待非正式沟通网络,弥补正式沟通网络出现的不足。

  非正式沟通网络传播的信息量大,内容丰富,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不良信息,班委需保持头脑清醒,利用好非正式沟通网络来促进大家的感情交流,让正式沟通形式更加方便灵活; 第三,利用电子沟通渠道,为大家排忧解惑。如,开通班级的 QQ 群、微博、人人网等交流平台等,鼓励大家在这里踊跃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对于大家普遍反映的问题,班委需及时作出反应并给出解决措施。

  3 结语

  大学班级因其特点决定了其管理方式不同于以往类似于初高中的形式。组织行为学的有关理论探讨了在组织中人们行为的规律性,以及如何利用该规律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在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我们对班级的管理有了更深更进一步的认识,它为大学班级管理给出了相应可实施的理论依据,包括班级决策问题、群体凝聚力、沟通问题等。对于班级的良性运行与发展有都着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莉萍. 从组织文化的角度看大学班级管理[J]. 高教研究,2006,18( 7) : 21 -23.
  [2] 陈国海,方华,刘春燕. 组织行为学[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 李莉,张洁. 浅谈组织行为学理论在领导艺术中的应用[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20( 4) : 14 -15.
  [4] 高峰. 论群体理论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21( 5) :113 - 115.
  [5] 周建树. 组织行为学理论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班级管理论文
返回:组织行为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