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心理学论文 >

大学生在网络人际交往中的“失落”与发展建议(2)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7-01-16 共4550字
  二、大学生在网络人际交往中的“失落”
  
  (一)网络人际交往带来的关系淡漠化
  
  在互联网出现以前,人们之间是通过见面为纽带来连接彼此的情感。如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导致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多倾向与人与移动设备互动的方向倾斜,弱化了现实交流。在网上,大学生可以随意表达自己的观念、情感,没有人来干扰、约束、制止他们,个体声音得到充分释放,不愿意接受现实生活中对他们条条款款的约束。大学生心智的成熟在于参加社会活动以及社会实践的磨砺,而网络的这种交往不利于大学生社会属性的建立发展,他们沉浸网络这个花花世界,急需张扬个性,追求个性发展,他们趋向于冷漠,对他人对社会的漠不关心,导致了网络暴力的愈演愈烈,而这种逃避责任、没有约束的行为使得社会关系愈加冷漠。
  
  (二)网络人际交往带来的诚信削弱化
  
  网络人际交往活动都是在虚拟环境中进行的、是一种身体不在场的交际,网络交往低门槛,易操作,信息真真假假,大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来创造一个全新的自己或者给自己“镀金”,他们可以以多重身份,多种形象示人。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交往双方对彼此真实信息并不能很好把握,因此大学生网民在网络交际中可以不断的美化自己、夸大自己。网络人际交往都是匿名进行的,可能伴随着虚假、夸张、欺骗等形式来展现自己的网络行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像现实世界中那样具有“确定性”,一切交往都变得“变化莫测”,久而久之,大学生可能也习惯网络虚拟的交往,也很容易将这种习惯带到现实交往中来,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信任削弱,对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理解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导致了大学生的诚信危机。
  
  (三)网络人际交往带来安全感退弱化
  
  多样性的网络人际交往工具设计出来是为我们服务的,用一个为我们服务而设计的东西完成我们的需求是一种消费行为。当前交往工具的愈加智能不断满足我们的好奇心,我们借助手机、平板欣赏图文并茂、色彩纷呈的网络世界的同时,我们沉迷其中,失去自我思考能力,沦为移动设备的奴隶“手机奴”或“手机控”.我们的任何出行都必须是携带电量满格的手机、习惯随时随地使用网络与世界保持联系,寻找存在感,却逐渐迷失自我,沉浸在虚拟世界带来的快感中。广大大学生对网络、手机有着极大的依赖性,将手机与安全感等同。这种沉迷于手机沉迷于网络带来安全感的行为是一种很不文明、逃避现实、非常不安全的脆弱表现,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网络时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健康发展的建议
  

  (一)推进网络实名认证,强化诚信意识
  
  就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首要的就是要加强推进实名制的建立,以用来规范、约束广大网民的行为,强化诚信、责任意识。推行网络实名制,也就是在我们使用网络时需要填写更多的真实信息,这样也使交往双方的真实性增强,对于网络上的随意性行为也会有所约束,减小了网络监督的难度,有助于构建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
  
  (二)完善网络法律法规,打造安全上网环境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加,网络行为已经是我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但是有关网络立法、网络执法方面还比较滞后,对于千变万化的网络行为依然存在漏洞。个体声音的解放,势必会让一些违背宪法、社会道德规范的声音得以传播。只有建立健全网络法律法规,才能使网络行为有法可依,从法律层面上营造一个绿色空间。
  
  (三)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构造强大内心
  
  依靠手机、网络才能建立的安全感是一种在网络普及后沉迷于网络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现代病。在这个快节奏的生活中,广大大学生显得浮躁、空虚、缺乏安全感。增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构造一个强大内心迫在眉睫。学校要重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树立诚信意识,丰富学生生活,用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阳光的心理正能量来给予自己安全感。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认为,任何事情都是矛盾地存在着,我们既要看到它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它消极的一面。网络人际交往在带给我们高效、多元、便捷、自由等新的感官冲击外,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缺陷。2015年,随着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和推进,互联网对于整个社会全体公民的影响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此时更加需要大学生、学校、政府乃至整个社会各个方面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5]倡导大学生文明的网络人际交往行为,建立积极健康的人际交往关系。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2016年1月22日
  [3]周琳源。网络时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变化分析[J].商界论坛,2015,(09)
  [4]Homans,G.Social behavior as exchange [J].AmericanJournal of sociology,1958(62):597-606
  [5]中国日报中文网“互联网+”引领创新2.0时代创新驱动发展“新常态”,2015,3月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人际交往论文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
返回:社会心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