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心理学论文 >

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小组工作的运用

来源:智库时代 作者:刘佳童;郭晓蓓
发布于:2020-05-09 共3376字

  摘    要: 人际交往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所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关系。对于人际交往问题而言,群体性是最主要的基础,所以选择小组工作的方式来介入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研究是比较恰当的。研究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问题,一方面可以帮助大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并加以应用,另一方面对于社会工作专业发展也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

  关键词: 人际交往; 大学生; 小组工作;

  大学是个人从学校走进社会的重要转折,人际交往对于大学生活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人际交往”一词在社会学中被定义为: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所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关系。具体来说,人际交往就是人和人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纽带关系,是每个人社会化的必经之路。

  社会工作诞生于现代社会,其借助专业的科学知识和方法为个人或群体提供发展性服务;不仅可以用来解决比较复杂的社会问题,而且能够促进人民福祉、维护社会秩序。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有多种形式,像是社区工作、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就是其中最主要的三种;其中小组工作是以群体的形式开展助人服务,是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在群体情境中的应用。对于人际交往问题而言,群体性是基础,所以选择小组工作的方式来介入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研究是比较恰当的。

  一、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因素

  (一)主观因素

  首先是一些大学生缺乏正确的人际沟通技巧。人际沟通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一个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需要不断的实践积累。但对于一些大学生来说,其往往比较自我,不重视对人家交往技巧的专门学习。
 

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小组工作的运用
 

  其次是存在一定的自我认知偏差。自我认知偏差往往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如果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积极主动的态度,就会更容易融入群体,继而认识更多朋友并可能使其成为自己发展历程中的助力和支持,反之则不然。大学生如果抱着自卑的态度,就会降低对自我和他人的评价,甚至不愿同他人进行交流,严重的还会产生自我封闭。严格来说,自我认知的发展、进步不仅仅是个体的决策行为,同时还影响着个体对于他人的评价,以及对于世界的认识和处事态度。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较为浅,极易产生不切实际的自我认知偏差,进而发展为自我否定、刻板效应等,严重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

  最后是存在消极的情绪和人格障碍。自卑就是一种常见的消极情绪,其会影响大学生形成自我否定,陷入自身能力不足的虚假状态。那些情绪敏感的学生还会特别注重他人对自我的评价,乃至跟随他人的意见降低自我的活动范围和活动频率,也不愿主动同他人进行交往。这种自我回避的状态,就会导致自我封闭和人际交往障碍。人格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人际交往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一般来说,乐观积极的人往往拥有较好的交际圈;而那些比较消极的人,则往往显得焦虑、多疑,会形成比较孤僻的性格亦或是在他人心目中呈现出自负、自私的形象。

  (二)客观因素

  目前的大学生主体多为“90后”和“00后”,其生活条件大多较为优越,如果父母对其沿用娇生惯养的教育方式,就会主张他们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不懂得换位思考和体会他人的感受。继而在为人处世方面表现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对周围遭遇的事物既不屑又傲慢,由此就形成一种壁垒,横梗于人际交往之中,阻碍了人际关系的建立及发展。此外,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与否也影响着人际关系的构建,一个和谐有爱的家庭中显然更能促进孩子的发展和进步,并使其能获得明确的自我定位标准,培养较为自信的性格品质。而如果家庭关系失和,孩子往往容易出现一些性格的缺陷,相对而言就会比较容易产生自卑、被动的情绪,不愿走进人群进行交往。

  很多学校普遍重视学业,而忽视对大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得学生在大学阶段未能实现人际交往模式转变,还会造成很多相关问题。一部分沉迷于学习的大学生会仅把时间用在追求学业成绩上,并不在意主动和身边同学进行交往,甚至有人几年的同窗学习下来竟然还认不全同班同学;而还有一部分学生比较疏于对自我的管理,沉迷于游戏而无所事事,导致其他追求上进的同学不愿与其过多交往。这两种极端的行为都是大学生人际交往发展中的阻碍,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并加以规避。

  二、小组工作助力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可行性

  (一)理论层面

  小组动力学由心理学家勒温创立,其力求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互动解决小组问题,以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小组工作的介入具有针对性,其注重研究对象的动力关系和相互依存关系,小组工作者可以通过带领小组成员开展相关活动,促进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并在其中强调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也会决定人际之间的联系。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个人的行为表现与周遭的环境相互作用,学习是人生中每一个阶段都要进行的内容,之所谓“活到老学到老”。社会学习理论的侧重点在于人能通过后天学习达到相应的目的和要求。有鉴于此,不论是从工作者的角度分析还是组员的方向出发,两者的互动都是互利共赢的。

  美国心理学家伯恩提出了人际交互模式,其目的是帮助人们了解自身与他人、社会互动的本质。这一理论强调人际交往中沟通的重要作用,小组工作可以借鉴这一理论在实践层面的创新,去设置适合小组成员的活动内容,帮助他们进行自我人格定位,同时在活动中学会沟通。

  (二)模式技巧

  行为修正模式是通过改变组员的行为来达到服务目的的一种有效的小组工作方法,其对于诸如出现人际交往现问题的大学生以亦具有可以预见的效果。由于大学生生活的环境是集体性凸显的校园,因此在进行入学教育时,要开展人际交往方面的相关讲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态度。同时,应举例说明一些不良人际交往引发的负面事件,并以此作为案例进行分析,进一步让大学生认识到人际交往和谐的重要性。

  组织与环境模式强调从环境的角度对组员进行指导。基于此模式,小组工作者要深入组员之中,考虑组员在小组中的态度、情感和认知,同时注重所处环境对于组员的影响;强调环境对个人成长的作用,重视个人成长和培养。例如在大学中应设有社会工作专业的辅导员亦或是驻校社工,定期组织相应的活动减少学生彼此之间的隔膜;像是通过“屋顶表白大会”说出自己想说的话,以释放压力。社会工作者要做好组织引导,还要注重进行澄清、鼓励和帮助组员进行情绪的宣泄与释放。

  三、小组工作助力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相关条件

  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对人际交往的培养也离不开对诸如相关条件的研究。

  (一)家庭条件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根据生态系统理论中所阐明的三个维度,即微观、中观和宏观去分析,家庭环境对于个人的成长发展意义重大。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注重培养孩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不能只关注学习成绩,而要特别注意孩子内心世界的构建,即心理健康的程度。由于种种原因,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就显得有所退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大学管理较为松散,加上距离的影响,使得家长不能很好的与其子女进行沟通交流所导致。因而在开展相关小组工作之前,要对服务对象的家庭环境有一定了解,并积极致力于使家庭和学生自身之间形成良性关系循环的模式。

  (二)个人条件

  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态度,乐观地对待人生,将大学看作人生的又一起点,注重制定自我目标并不断地创新、突破,力争每天都在奋斗中充实度过。大学生在校学习时还应坚持自我反省、主动与同学、老师沟通交流;并在此基础上学会接纳和包容,以谦卑诚恳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明确自己的任务与使命,同时相信每个人都有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加强与同辈群体的联系,学会处理彼此之间的矛盾冲突,以此来发展自我的人际交往能力及沟通技巧。

  (三)学校条件

  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应该给大学生提供较多的实践机会,利用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管理。例如在大学生入校期间进行入学教育,促进其人际适应能力;同时在平时教学中还要补充专业的心理常识辅导,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找准定位。有条件的学校还要配备专业的驻校社工,以便更好的为提升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提供助力。

  四、小结

  大学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期间也离不开各种各样的人际交往。人际交往的形成往往是由多方面因素构成的,也需要多方支持与配合才能维护正常的交往关系。研究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这一问题,一方面可以帮助大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并加以应用,另一方面对于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来说,也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姝.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2]刘可可.小组工作介入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实务探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8.
  [3]张元园,陈飞.小组社会工作在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中的应用探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17):285-287.

作者单位:安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原文出处:刘佳童,郭晓蓓.小组工作助力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探索[J].智库时代,2019(43):96-97.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人际交往论文
返回:社会心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