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是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而产生的心理体验。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愉快、欢乐、适度平稳的情绪能使中枢神经活动处于最佳状态。下面是幸福心理学论文8篇,供大家阅读。
幸福心理学论文第一篇:深圳市初中随迁子女主观幸福感现状与干预策略
摘要:了解初中随迁子女主观幸福感现状,为提出相应的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对深圳市某初中3个年级175名初中随迁子女开展主观幸福感调查。结果显示:初二年级在家庭满意度因子上的得分低于初一、初三年级;初三年级在积极情感因子上的得分高于初一、初二年级;非独生子女在总体满意度、友谊满意度和环境满意度因子上的得分高于独生子女。
关键词:随迁子女; 主观幸福感; 调查研究;
The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the secondary school children
Yan Fengping Dai Lamei Chen Xiaoli
主观幸福感(aubjective well-being,SWB)是指个人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总体评估,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感体验两个基本成分[1,2]。生活满意度是主观幸福感的关键指标,是指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包括积极情感、消极情感2个相互独立的方面。主观幸福感反映了个体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水平,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核心概念。
随迁子女是指户籍登记在外省(区、市)、本省外县(区)的乡村,随务工父母到输入地的城区、镇区(同住)并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随迁子女普遍面临家庭经济状况不佳、父母受教育程度较低、父母陪伴子女时间过少等问题而成为处境不利的群体。初中阶段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青少年身体发展及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了解初中随迁子女主观幸福感现状,能够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制定干预策略,以提升其主观幸福感,促进身心健康。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于2018年11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对深圳市某中学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初一至初三年级学段共发放18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75分,有效率为97.2%。其中,男生89名,女生86名;初一年级学生72名,初二年级学生56名,初三年级学生47名。
1.2 方法:
人口统计学特征包含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等。所用问卷包括:(1)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该量表由张兴贵等[3]于2004年编制,以Huebner 1994年编制的青少年多维生活满意度量表为基础,主要反映与青少年学生学习和生活有关的内容。它是一个自评量表,包括友谊、家庭、学业、自由、学校和环境6个维度,共36个条目。量表采用七点评分方法,选项从完全不符合过度到完全符合分别计1~7分,分数越高,满意度越高。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2)快乐感量表。该量表由Diener[4]编制,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2个维度,共14个项目,采用七点评分方法,得分越高表示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消极情感越多。该量表也具有良好信效度。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整理和分析数据,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2组均数的比较,先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后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于多组均数的比较,先进行Levene方差齐性检验,方差齐则进行方差分析,并使用SNK和LSD法进行两两组间比较,方差不齐,则进行KruskalWalls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初中随迁子女主观幸福感总体状况:
初中随迁子女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得分如下:总体满意度为(28.2±6.1)分,其中体验到较高的环境满意度(5.1±1.1)分,友谊满意度(5.0±1.0)分和学校满意度(5.0±1.3)分;其次是家庭满意度(4.9±1.4)分和自由满意度为(4.3±1.4)分;最低的是学业满意度(3.9±1.2)分。积极情感(3.9±1.2)分处于中等水平,消极情感(2.8±1.0)分处于中下水平。
2.2 初中随迁子女不同性别的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显著性比较:
结果见表1。
表1 初中随迁子女不同性别的主观幸福感比较
由数据可以看出,初中随迁子女男生和女生在主观幸福感各项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总体满意度上的均值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
2.3 不同年级的初中随迁子女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显著性比较:
结果见表2,3。
表2 不同年级的初中随迁子女主观幸福感比较
在家庭满意度上,初一学生、初三学生高于初二学生,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积极情感上,初三年级学生高于初一、初二年级学生,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主观幸福感的其他维度上,不同年级的随迁子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是否独生子女的初中随迁子女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显著性比较:
结果见表4。
由数据可以看出,在总体满意度、友谊满意度和环境满意度上,非独生子女都高于独生子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主观幸福感的其他维度上,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本次调查表明,初中随迁子女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说明他们对目前的学习、生活总体上是满意的,体验到较多的积极情感和较少的消极情感,对环境、友谊、学校和家庭的满意度较高,相对而言,自由满意度和学业满意度较低。究其原因,可能与初中随迁子女的家庭、学校的教育氛围相关。初中随迁子女的父母文化水平不高,一方面,他们普遍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对子女的期望很高,另一方面,他们普遍没有掌握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子女的管理严格粗暴,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子女的自由,造成子女较大的学业压力以及体验较低的自由满意度。学校教育也非常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给予他们的自由度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该状况。
3.1 不同年级对初中随迁子女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本研究显示,初二年级学生的家庭满意度低于初一、初三年级学生。初二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面临身心的急剧变化,他们具有叛逆、盲目、暴躁、易受外界影响等特征,同时又具有可塑性、主动性等特点,存在着种种发展的可能性,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斯称初二年级阶段的学生处在“心理断乳期”,这一时期的学生不可避免地与父母产生更多的矛盾、冲突,因而体验到较低的家庭满意度。初三年级学生的积极情感高于初一、初二年级学生,与胡芳等[1]、赵静[5]的研究不一致。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两方面:(1)测量SWB的工具各不相同,使得研究结果的可比性下降;(2)初中生随着年龄的提高,其思维能力得到了快速提高,学习目标也更加明确,因而初三年级学生的积极情感显著高于初一、初二学生。
表3 初中随迁子女各年级主观幸福感的多重比较
表4 初中随迁子女是否独生子女的主观幸福感比较
3.2 是否独生子女对初中随迁子女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在总体满意度、友谊满意度和环境满意度上,非独生子女高于独生子女。这可能是因为非独生子女身边有兄弟姐妹,在成长过程中没办法只想到自己,他会注意兄弟姐妹的意见看法,而独生子女可能集家庭的万千宠爱于一身,备受娇惯而导致以自我为中心,因而非独生子女相对独生子女而言更容易与他人相处,也更容易适应未来社会,因此,非独生子女更容易满意自己的友谊和周边的环境。正是因为非独生子女的友谊满意度和环境满意度高于独生子女,导致在总体满意度上,非独生子女高于独生子女。
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有必要通过干预,提高初中随迁子女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但在选择措施时,需要根据随迁子女的不同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要特别注意“初二现象”,多与初二年级学生沟通,激励他们,对其不足要有充分的耐心,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同时,家长和教师要关注初中随迁子女的学习压力,不应仅仅关注分数,不能把过高的期望变成压力向学生施加,在关注学生成绩的同时,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活动空间和自由度。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课,设置积极心理学课程,不断改变学生的心态,使之更加积极阳光。除此之外,学校应加大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力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相处的能力,提高其友谊满意度、环境满意度和总体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胡芳,马迎华,庄丽丽,等.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5):576-578.
[2] 王亚南,王丹丹.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现状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3):91-98.
[3] 张兴贵,何立国,郑雪.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的结构和量表编制[J].心理科学,2004,27(5):1257-1260.
[4]Diener E.Subjective well-being 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a proposal for a national index[J].Am Psychol,2000,55(1):34-43.
[5] 赵静.初中生积极情感及其与创造性人格的关系[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幸福心理学论文第二篇:老年群体主观幸福感与媒介使用的关系探析
摘要:随着我国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老年人群体的幸福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数据,考察分析我国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现状并探究其可能的影响因素。通过描述分析和序次回归分析发现,我国老年人的主观幸福度整体较高;传统媒介的使用频度对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影响,互联网媒介的使用对老年群体的影响则较弱;此外,个体的健康状况、社交联系、经济状况亦是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 老年人; 媒介使用; 健康状况; 经济状况; 社交联系;
按照联合国的界定,老龄人口是指年龄超过60岁的成年人。如今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全球现象,我国也正在经历高速的人口老龄化。据《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预计,2020年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提升至17.8%。因此关注和研究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有助于社会关注和提升老年人群体的生活质量,有利于家庭和睦健康及我国社会发展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随着大众传媒技术的发展,媒介使用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老年人也不例外。本研究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探索老年人群体的主观幸福感与媒介使用的关系,以及其他影响老年人幸福感的因素。
一、研究现状
主观幸福感作为应用心理学领域的一个专业术语,指人们根据自己设定的关于幸福感的标准,对现实生活质量作出的一个整体性和全面性的评估。首先,已有的研究对不同群体的主观幸福感均有探讨:结合不同的社会背景,研究了儿童、青年人和老年人等不同年龄段人的主观幸福感;研究了不同职业群体的幸福感,如小学教师、农民工等。其次,针对不同的研究问题,影响调查主体幸福感的因素也各不相同,如环境污染对城市居民的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阶层认同对青年农民工的幸福感的影响等。最后,在研究方法上,有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直接调研的方式来获取数据进行分析的,也有基于已有的社会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的,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方法呈现出多样性。
研究表明,我国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整体较高,且有许多因素影响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首先,个体的经济状况、健康状况、婚姻家庭以及社会支持状况与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之间联系显著。[1]其次,子女数量与农村老人主观幸福感有关:有子女的农村老人比没有子女的农村老人的主观幸福感更强。王时雨分析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数据库发现,社会经济地位越高、受教育程度越高、参与社区邻里社交活动频繁程度越高、对政府保障工作满意度越高、所在社区安全度越高的老年人,其主观幸福感越强。[2]此外,学者刘鸣筝也指出,大众传播媒介的使用强度与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已有的研究对老年群体的幸福感的探讨有心理学、社会学、行为学等不同视角,分析了我国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应用不同的测量方法探讨了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为本文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启示。随着人类步入信息社会,人与媒介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因此在研究老年人群体的幸福感时有必要将媒介的因素纳入考量范围。本文根据已有的研究和2015年CGSS的社会调查数据,将因变量设为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自变量则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依据调查数据进行选择,分别为媒介使用、健康状况、经济状况、社交联系,其中媒介使用分为传统媒介和互联网媒介。
二、数据与方法
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CGSS)发布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5》的问卷结果,样本容量总共10968个。该数据库是调查中国社会综合信息以供学术研究的大型数据库,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向公众开放的权威数据库。2015年的家庭户问卷调查面向全国居民进行抽样,调查内容涵盖了社区、家庭、个人等多个层面的信息,为本研究提供了权威可靠的数据材料。从原始数据库中析出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剔除无效回答后得到有效样本3040份。其中年龄最低60岁,最高94岁;男性占47.4%,女性占52.56%。问卷采用自陈量表询问被调查者的主观幸福感程度,题目为“总的来说您觉得自己的生活是否幸福”,测量等级:1=很不幸福,2=不太幸福,3=说不清幸福不幸福,4=比较幸福,5=非常幸福,分值越高意味着越幸福。
根据研究的目的、重点和实证研究的要求,本文选用序次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指标。因变量“主观幸福感”是一个定序变量;媒介使用、健康状况、经济状况、社交联系为自变量;其他研究表明性别、受教育程度、年龄梯次不同,主观幸福感会有所差异,因此将这几个变量作为控制变量。
三、分析结果
总体而言,大多数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状况良好,超过一半的老人的主观幸福感自评较高。3040名调查对象中,20.6%的老人认为自己非常幸福,59.5%的老人认为自己比较幸福,只有6.3%的老人认为自己比较不幸福,1.1%的老人认为自己非常不幸福。
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的使用频度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比互联网对其的影响大。相比非常频繁地使用传统媒体的老年人,使用非常不频繁的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下降了1.02个单位,使用比较不频繁的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下降了0.60个单位,使用频度一般的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下降了0.46个单位,而使用比较频繁的老年人的幸福感也下降了0.07个单位。说明对传统媒体的使用对老年群体的主观幸福感有较大的影响。相比之下,互联网的使用频度与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笔者预计这与老年群体对新兴互联网媒体的使用不熟悉、不会操作等原因有关。
此外,健康状况与主观幸福感显著相关,与健康状况很好的人相比,对健康状况自评较低者的幸福感较高的概率均有所降低;家庭经济水平对主观幸福感也有一定影响,与家庭经济远高于平均水平的老人相比,经济水平较低者感到幸福的概率较低;社交联系对老人的主观幸福感也有一定的影响,和朋友、邻居社交联系强的老年人感到幸福的概率更高。
四、结语
本文依据的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总体较高,媒介使用、健康状况、经济状况、社交联系是影响老年群体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其中,媒介使用会对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且使用传统媒介会增强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因此,针对性地挖掘老年群体喜爱的内容和形式,充分发挥传统的大众媒介的影响力,可以有效增强我国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健康状况对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有重要作用,身体健康时,个体相对更能体验到生活的快乐,主观幸福感也较强。经济上的安全感在老年幸福感的自我评估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较好的经济状况可以增强老年人的安全感,使其易于产生较强的主观幸福感。因此,对老年人而言,生活保障这一物质基础不容忽视。步入老年后,亲人的关怀、爱护以及和朋友、邻居的互动,同样对老年人的幸福感有无可替代的作用。积极与人交往,充实晚年生活,有益于老年人身心的发展,从而增强幸福感。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脚步的加快,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为社会难以避免的研究课题。我们应该倡导老年人积极参与各项健身、社区活动,提高养老服务水平,消除老年人生活的忧虑,为不断增强老年人的幸福感而不懈努力。同时,随着媒介技术操作的逐渐智能化和简易化,老年人逐渐开始接触和使用互联网媒介。因此,互联网媒体如何有针对性地做好针对老年人群体的服务工作,抢占老年人这一部分消费市场,也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刘亚芳.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实证分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35-40.
[2]王时雨.健康、社区参与以及保障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8):178-182.
[3]刘鸣筝.老年人的媒介使用与主观幸福感间的关系研究[J].东岳论丛,2019,40(7):4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