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的表现。马克思《资本论》中的经济危机理论,经受住了历史和现实的检验,强大的生命力经久未衰。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依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经济危机依然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依然具有双重性的影响。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实现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协调发展、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有机结合、生产和消费的全面激活、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的动态平衡等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 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 市场经济;
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逻辑架构
经济危机,从表面上看,就是大量的商品卖不出去,工厂停工或倒闭,大量的工人失业,经济处于停滞或半停滞状态。《资本论》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可能性和必然性,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完整系统地将经济危机理论的逻辑架构展现给世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货币的产生引发了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经济就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在简单商品经济时期,商品生产规模不大,用来交换的产品有限。所以,最初的交换是物与物的直接交换,时间和空间都是统一的,即买就是卖,卖就是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需求的日益增长,商品生产规模和交换范围逐步扩大,直接的物物交换带来诸多不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商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黄金和白银成为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具有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蕴含着经济危机的可能。一是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使商品的交换不再是直接的物物交换,而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商品交换在时间和空间上使买和卖成为独立的两个过程,但也会出现买和卖的相互脱节或商品卖不出去的可能。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讲到的:“流通所以能够打破产品交换的时间、空间和个人的限制,正是因为它把这里存在的换出自己的劳动产品和换进别人的劳动产品这二者之间的直接的同一性,分裂成卖和买这二者之间的对立。这种内在的矛盾在商品形态变化的对立中取得发展了的运动形式。因此,这些形式包含着危机的可能性,但仅仅是可能性。”[1]135二是货币作为支付手段使商品的买卖活动可以采取赊购赊销的方式,于是在这种信用关系链条中形成了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债务连锁关系,一旦某个债务人到期不能偿还债务,就会引起连锁反应,使一系列的支付关系遭到破坏,可能形成大量商品难以卖出的局面。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在各种支付互相抵消时,货币只是在观念上执行计算货币或价值尺度的职能。而在必须进行实际支付时,货币又不是充当流通手段,不是充当物质交换的仅仅转瞬即逝的中介形式,而是充当社会劳动的单个化身,充当交换价值的独立存在,充当绝对商品。这种矛盾在生产危机和商业危机中称为货币危机的那一时刻暴露得特别明显。这种货币危机只有在一个接一个的支付的锁链和抵消支付的人为制度获得充分发展的地方,才会发生。”[1]161-162
(二)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反映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竞争规律是商品经济的重要规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成为资本家增加积累、扩大生产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资本积累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使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减少,大量的工人被机器取代,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形成劳动力相对过剩。马克思在分析资本积累一般规律的基础上,阐述了平均利润下降的规律,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是生产的相对过剩。历次爆发的经济危机充分地表现了矛盾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大量的商品积压卖不出去,甚至大批被销毁;另一方面却是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正如《资本论》指出的,生活资料和现有的人口相比不是生产得太多了。正好相反,要使大量人口能够体面地、像人一样地生活,生活资料还是生产得太少了[2]287。由此可见,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并不是商品的绝对过剩,而是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过剩,生产相对过剩是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
(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特点
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特点,从一次危机爆发到下一次危机爆发,一般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根据资本价值周转时间和速度的不同区分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其中固定资本周转速度较慢,需要多次反复使用,通过更新最终收回其全部价值。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固定资本是工业中最有决定意义的资本,是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周期运行的金钥匙。固定资本的生命周期,是决定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一个重要因素。资本主义条件下,固定资本平均10年就需要更新,即以厂房、机器设备等物质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料由于磨损等原因而用新的物质形式来代替,从而成为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物质基础。首先,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为暂时摆脱危机提供了物质条件。一般而言,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通常出现在萧条阶段,资本家为了摆脱困境,必然会采用新技术、更新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推动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带动消费需求的增加,进而使整个经济从萧条阶段逐步过渡到复苏和高涨阶段。其次,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为下一次危机的到来提供了物质保障。一方面,资本家采用了新的更高技术的设备,必然会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随着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相对过剩人口必然增加,劳动人民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进一步缩小。总之,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固定资本更新在时间和结构上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这种由若干相互联系的周转组成的包括若干年的周期(资本被它的固定组成部分束缚在这种周期之内),为周期性的危机造成了物质基础[3]207。
(四)资本正常运行的条件遭到破坏必然导致经济危机
资本的生命在于运动,只有在不断运动中才能实现价值增值,《资本论》第二卷从单个资本和社会资本两个层面分析了资本运动的规律。首先,马克思从单个资本层面阐述了产业资本的循环和周转理论。产业资本的循环和周转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态连续不断的运动过程,必须符合两个条件,即空间的并存性和时间上的继起性。在产业资本的循环和周转中,如果任何一种资本形态的循环出现问题,就会导致整个循环链条的中断,造成大量的商品卖不出去,生产不能正常进行,从而形成经济危机。其次,马克思从社会总资本层面阐述了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单个资本运动形成了社会总资本的运动,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如何顺利地实现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各个部门之间保持合理的比例是社会资本再生产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是单个资本家经济活动的唯一动机。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的比例关系遭到破坏,不可避免地导致某些部门和某些企业的生产过剩,从而引发全社会的经济危机。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讲到的:“使再生产(或者是简单再生产,或者是扩大再生产)得以正常进行的某些条件,而这些条件转变为同样多的造成过程失常的条件,转变为同样多的危机的可能性;因为在这种生产的自发形式中,平衡本身就是一种偶然现象。”[3]557
(五)信用危机加剧经济危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信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作用。一方面,信用制度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特别是股份公司的成立,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信用制度的发展加深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在高度发达的信用体系中,各个资本的相互关系更加紧密,任何一个环节的资本运动出现了停滞,就会破坏一系列的资本债务链条,随之而来的就是大批银行倒闭和工商企业的破产,从而导致经济危机全面爆发。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信用制度加速了生产力的物质上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使这两者作为新生产形式的物质基础发展到一定的高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使命。同时,信用加速了这种矛盾的暴力的爆发,即危机,因而加强了旧生产方式解体的各种要素[2]500。
(六)经济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一方面,生产资料的生产实现了社会化,客观上要求社会生产的各部门、各企业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从而保证社会再生产能顺利进行;另一方面,生产资料归资本家私人占有,使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企业之间以及生产和消费之间不可能建立起让经济良性运转所需要的适当的比例关系。一是单个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同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和计划性,但整个社会生产却基本上处于无政府状态。社会再生产比例关系的失调,特别是生产与消费比例关系的失调,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常态,是引发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是生产的无限扩大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提出:一切现实危机的最终原因始终是:群众贫穷和群众的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相对立,资本主义生产却竭力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2]548。
二、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透视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内容和形式上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但其根源和实质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仍需要以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为指导予以评析。德国《商报》2017年4月13日发表的《〈资本论〉及其剩余价值》一文写道:直到今天,如果谁想了解为什么资本主义一再地产生危机,那么他就绕不过《资本论》这部着作。
(一)经济危机依然根源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从历史上看,1825年英国发生了第一次经济危机,1857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1929年到1933年爆发了世界性的大危机,历次爆发的经济危机足以证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正确性。1929年到1933年的大危机,以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股市暴跌为导火线,其根本原因在于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危机反映了以下内在机理:资本主义内在的制度性矛盾→居民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不足→生产相对过剩→透支消费的不可持续→居民对未来预期持有悲观态度→居民违约率不断上升→美国次贷危机→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危机,这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是完全一致的。
(二)经济危机的实质依然是生产的相对过剩
经济危机作为生产过剩的社会经济现象,本质上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连接为一个更为紧密的整体。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范围和表现形式发生了明显变化:一方面,商品过剩除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过剩之外,还包括金融产品及其金融衍生品的过剩;另一方面,资本过剩除了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过剩之外,还包括金融资本(借贷资本)和以信用制度为基础的各种有价证券为表现形式的虚拟资本的过剩。2008年,美国在金融和房地产业的过分扩张,导致金融借贷链条过长而难以兑现,与之相关的钢铁、汽车、建筑、建材等行业也未能幸免于难。最初发生在美国的经济危机因世界各国对美元的依赖而迅速传导,进而转化为全球性经济危机。2008年爆发的这次“百年不遇”的危机,最初表现为虚拟经济领域的危机,进而发展到实体经济领域的危机,最终发展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但其本质仍是一场普遍的生产过剩危机,是相对于广大劳动人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过剩,是全球经济运行中生产和消费、供给和需求等结构性失衡的结果。
(三)经济危机的影响依然具有双重性
经济危机导致生产停滞,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同时,经济危机又是再生产的动力,是使资本主义经济不断螺旋式上升的动力。所以,全面客观地分析经济危机带来的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有助于准确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新情况、新特点,不断提升各国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能力和水平。一方面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作用大。2008年的全球危机造成了失业人数大幅增加。2009年2月,美国失业率高达8.1%,2009年上半年,整个亚洲失业率为5.1%。严重的失业导致穷人变得更加贫穷,这进一步加剧了全球性的贫富两极分化。另一方面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推动了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各要素比例失调的结果,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增长模式调整将使失衡的全球经济得以改善。所以,既要运用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特点,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本矛盾的运动中阐释全球经济危机爆发的内在机理,又要综合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对经济进行适时适度适宜的干预和调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经济危机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三、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启示
马克思是个“好医生”,《资本论》中关于经济危机的论述被视为给资本主义制度开出的“诊断书”。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具备了经济危机发生的基本要素。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实现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协调发展
实体经济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虚拟经济是相对实体经济而言的,涵盖金融业中证券业、资本市场、货币市场、银行业、外汇市场等。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系密切,实体经济的发展借助于虚拟经济,虚拟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实体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快速聚集了大量资本,在缓解实体经济资金不足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经济过度虚拟化造成的结构性失衡,导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中共中央政治局2019年2月22日就完善金融服务、防范金融风险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一是第一次提出了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要求。特别强调,以正确把握金融本质为基础,以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为着力点,以精准有效处置重点领域风险和深化金融改革开放为手段,以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为目的,坚决打好防范化解包括金融风险在内的重大风险攻坚战,从而推动我国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二是深刻揭示了金融与经济的关系。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一方面,金融的发展影响经济的发展,即金融活则经济活,金融稳则经济稳;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影响金融的发展,即经济兴则金融兴,经济强则金融强。所以,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为此,要结合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立足中国实际,深化对金融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强化金融服务功能,找准金融服务重点,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民生活为本,从而保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体制机制,实现市场和政府作用的有效结合
市场机制是市场运行的实现机制,是市场经济机体内的供求、竞争、价格等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共同作用下,往往会出现商品的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的现象,供过于求就是经济危机的表象。从对西方国家经济危机成因的反思来看,往往集中在政府的监管缺位、政策失误、低估风险等方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根本的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不断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体制机制,实现政府和市场作用的有效结合。首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市场是配置资源最有效的形式,正确认识和把握市场规律,使市场通过价值规律、竞争规律、供求规律等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其次,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当前,我国仍然存在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规则不统一、市场秩序不规范、市场竞争不充分的问题,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三)更加重视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实现生产和消费的相互促进
生产与消费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一方面,生产决定消费,生产为消费提供对象,生产决定消费水平、消费方式,并为消费创造动力,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另一方面,消费对生产有巨大的反作用,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近年来,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市场供给体系日益完善的带动下,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持续增强,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2017年和2018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8.8%、76.2%,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分别为32.1%、32.4%,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分别为9.1%、-8.6%。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更应该注重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消费水平,实现消费和生产的相互促进。
(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现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的动态平衡
经济学中的供给和需求是指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研究供给和需求关系的前提,就是这个市场必须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因为在垄断市场或者寡头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已经被扭曲。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供给和需求一般情况下是同向变化的,即供给上升,则商品价格下降,需求上升;反之,供给减少,则商品价格上升,需求下降。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既有周期性因素,也有总量性因素,但根源是深层次的结构性失衡导致的经济循环不畅。所以,必须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最大限度地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不断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最终实现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的动态平衡。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3] 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下, 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良好, 进出口比率也逐年上升。中国与世界的经济来往越来越紧密, 贸易量持续增长。...
马克思所着《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金融危机本质做出了揭露,并对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必然性以及周期性做出了论述。通过对《资本论》做出了解,不仅能够让我国认识到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与本质,同时也能够指导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使用有针对性的...
资本主义的结构性危机正在恶化一个世纪以来,资本主义总危机跌宕起伏。在20世纪末,由于苏联崩溃和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资本主义获得了暂时的稳定。二十年过去了,现在资本主义内在的基本矛盾仍然在继续发展,这个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
所谓技术革命,按照保罗萨缪尔森《宏观经济学》中的定义即包括生产工艺的改进、新的改良产品及新服务的引进,表现为总生产函数的上移。不断推出的新技术革命在避免平均利润率下降、刺激投资者生产积极性方面无疑有重要作用。在投入既定条件下,技术变革能够使产...
世界主流经济学教科书把以扩张性货币政策为重心的货币政策当作公认的原理加以介绍,以美国为代表的政府和央行,在应对经济衰退时,往往把扩张性或宽松的货币政策当作制定政策的基本范式。我国学术界对扩张性货币政策的信任比西方学术界更普遍,货币政策还被...
20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迅速的蔓延到金融各个领域,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影响到全球其他国家,造成全球性的经济萧条以及金融动荡。这次金融危机波及范围之广以及连锁效应是前所未有的,因此,对全球金融经济危机的成因以及经验进行详细的研究与分析,...
近两年来,由于全球金融危机,1929年美国发生的那场波及世界的经济危机又开始不断被人们提起。很多人认为,几十年前的那场经济危机,是由于市场调控经济运行的这只看不见的手失灵的原因,要避免这类危机发生,必须由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
从港口到贸易到旅游再到金融,只有短短三十年的时间,迪拜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荒漠小镇,迅速成长为享誉世界的国际化大都市,不仅是海湾地区的贸易、航运、信息和金融中心,也是世界级的购物天堂,更是展示顶级奢华的旅游胜地。迪拜经济一度被誉为中东石油经济...
题目:化工企业应对经济危机的策略与建议目录摘要(详见正文)一、坚定信念,齐心协力共度难关二、强化安全,确保生产安全、稳定、满负荷运行三、从严控制,积极加强内部管理四、重视科研,进一步加快产业升级五、灵活机动,不断深化经营管理六、提升素质...
(三)经济危机的实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阶级立场和历史条件的不同,决定了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经济学家对经济危机的实质有不同的见解。西方经济学家由于阶级和思想方法上的局限性不能也不愿揭示危机的本质。例如危机本质上是有效需求不足、信用危机、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