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以一种破坏J险的方式强制恢复社会生产平衡,以便为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社会再生产的重新启动创造条件。经济危机使身陷危机中的人们生活困苦,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经济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制度,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因病”,在不根本改变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各种旨在摆脱经济危机的努力,只能暂时缓和经济危机,却必将使经济危机以另一种形态并且以更大的规模和破坏性再次降临。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以及危机带来的主权债务危机等次生危机只不过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当代表现形式而己。马克思所揭示的社会生产的自然规律以及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论依然有着强大的透视力、分析力和预见力,是我们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形态变异和发展趋势的重要分析工具,也是我们把脉经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方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的强大理论武器。
一、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自然规律及其实现形式
马克思指出,无论什么时代,无论生产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始终是生产的自然规律,无法抗据“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决不可能被社会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形式”,“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如何理解这一自然规律?简单地说,就是生产的规模和结构归根到底要与社会的需求规模和结构相一致。具体说来,社会需要的种类决定了社会生产的部门类别,社会需要的总量决定了在既定生产力水平下投入的社会劳动总量,社会需要的结构变迁决定了产业结构变迁的基本方向和社会生产发展的总体方向。那么,在不同的社会形式下,社会生产的这一自然规律是如何实现的呢?
在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社会生产自然规律所要求的这种条件天然地保持着。自然经济的特点,如自足、少交换、简单再生产以及产品的使用价值是社会生产的中心等,决定了社会生产完全保持在社会生产自然规律所要求的界限以内,而不会发生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危机。在一个血缘共同体里,需要的生产数量和种类是非常清楚的,需要的满足主要不是通过交换来实现,而生产也朴素地同这些需求保持着高度的一致,人们怎么需要就怎么生产。因此,按比例安排社会劳动的规律自发地起着作用。这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我国广大农村的家庭中也自然地保持着,比如一年里生产多少粮食?如何安排各类粮食的种植比例?种多少菜以及分别种些什么菜?每家每户都是非常清楚的。这种自然经济状态中,生产方式是自足的,即使有交换,也是少量的、辅助的,而且只是在满足消费之外有剩余的情况下才发生,因而“交换是有限的,市场是狭小的,生产方式是稳定的,地方和外界是隔绝的,地方内部是统一的,农村中有马尔克,城市中有行会”。因此,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规律自发地起着作用,即使有轻度的失衡,也不会影响社会再生产的重复进行。
但在商品经济中情况就变了。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活动方式,与自然经济相比,这种经济活动方式有这样几个主要特点:为社会而生产、交换、扩大再生产以及产品的价值成为社会生产的中心等,这些特点决定了商品经济条件下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自然规律起作用的方式要发生变化。具体来说,在以交换为基础的社会里,生产者主要不是为满足自己的直接需要而生产,而是为社会需要生产,然后通过销售自己的产品再换回自己所需要的产品。这种情况下,生产者失去了对所生产产品的控制。一方面,产品是否符合社会需要,完全是盲目的,另一方面,社会需要多少量,有没有别人也生产同样的产品,或生产多少等,也都是盲目的,生产者只能根据自己的预测判断来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但最终能不能被社会接受,无法判断,只能在生产出来后等社会去选择,命运掌握在社会手里。
“当生产者不再直接消费自己的产品,而是通过交换把它转让出去的时候,他们就失去了对自己的产品的支配权力。他们己不再知道产品的结局如何,于是产品有那么一天被用来反对生产者、剥削和压迫生产者的可能性便产生了。因此,不论哪一个社会,只要它不消灭单个人之间的交换,它便不能长久保持对它自己的生产的支配,不能长久保持对自己生产过程的社会效果的控制。
在这种情况下,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规律如何实现呢?马克思指出,“在社会劳动的联系体现为个人劳动产品的私人交换的社会制度下,这种按比例分配劳动借以实现的形式,正是这些产品的交换价值。也就是通过市场交换以价格的形式表现出来和得到最终实现。因此,社会再生产能否进行下去,取决于己经生产出来的商品能否顺利交换出去,也就是商品价值的实现问题成为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而个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一小部分的实现方式又取决于社会秩序本身分派给每个人的劳动的关系。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再生产要顺利进行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其一,从社会财富的实物形式上看,生产的供给与社会的需求必须一致,包括量和结构;其二,从社会财富的价值形式看,必须保证财富的社会形式即货币财富的分配状况与各社会成员的需求基本一致。总体来说,不仅要使社会生产的结构与整个社会成员的自然和历史形成的需要相一致,还要确保社会整体的购买力配置与之也大体一致。但是,在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经济条件下,由于生产的盲目性,个人劳动能否顺利地转化为社会劳动以及在什么程度上转化为社会劳动等,都是无法确定的,这实际上己经包含着发生经济危机的可能。因为“商品爱货币,但是‘真爱情的道路决不是平坦的”。“每个以商品生产为基础的社会都有一个特点:这里的生产者丧失了对他们自己的社会关系的控制。……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占统治地位。但是,商品生产同任何其他生产形式一样,有其特殊的、固有的、和它分不开的规律;这些规律不顾无政府状态、在无政府状态中、通过无政府状态而为自己开辟道路。这些规律在社会联系的唯一继续存在的形式即交换中表现出来,并且作为竞争的强制规律对各个生产者发生作用。……这些规律是在不经过生产者并且同生产者对立的情况下,作为他们的生产形式的盲目起作用的自然规律而为自己开辟道路。产品支配着生产者。
马克思把商品交换过程即商品价值的实现过程称为“惊险的一跃”,一旦“跃”不过去,跌坏的决不是商品,而是商品的所有者,因为这关系到商品所有者的再生产能否继续进行下去。一旦社会生产和需求严重失衡以及财富的占有状况严重两极分化,那么整个社会的再生产就会出现困难,形成经济危机。当然,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社会里,虽然有商品经济,但都不是主体地位,而且不存在导致社会生产和需求严重失衡和财富分配两极分化的社会条件,因而这种危机的发生还只具有可能性,基本不具备现实性。
二、古典经济学与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首先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占绝对主体的经济,而且只要存在自给自足的生产形式,资本会尽可能快地按照自己的面目把它们“格式化”,资本主义社会因此表现为一个巨大的商品堆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特点还在于它以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剩余价值生产为目的,表现为生产的无限扩张趋势和资本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贪欲。资本主义与商品经济的结合,不仅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巨大发展,而且导致社会生产与社会需求的严重失衡和社会财富分配的两极分化,从而使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还只具备爆发可能性的经济危机具备了爆发的现实性和必然性。
具体说来,首先,资本逻辑下,社会生产与社会需求之间必然出现经常的结构性错位。商品经济下,对财富的一般社会形式的追逐本身就包含着生产出来的产品与人们的社会消费结构不一致的可能,虽然价格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的需求结构,但由于存在时滞效应以及信息不对称和信息失真等问题,这种反映只能是近似的。而在资本逻辑控制下,追逐价值增值成为生产的唯一目的,价格的变动成为生产变动的唯一指标,完全不顾社会需求的自然需要结构,从而使社会生产和供给结构与社会的实际需求结构经常错位,必然导致一部分产品过剩,而另一部分产品不足,不仅导致产品的价值实现困难,也使社会的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还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其次,资本逻辑还造成了社会生产与社会有效需求之间巨大的总量差距,从而导致商品严重相对过剩,经济危机爆发。有效需求不是社会的自然需求,是指有购买力的社会需求,有效需求的总量决定着社会产品得以实现的最大可能界限,因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是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牵线人”,没有货币的“牵线搭桥”,需求就是无法满足的无效需求,而供给也将是无法实现的无效供给。资本主义生产的全部核心就在于获取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成为资本运动的唯一目的,而剩余价值是通过提高对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占有来实现的,为此,资本采取了“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等各种提高对劳动者的剥削的方法,结果是造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两极积累,一方面是整个社会财富和资本家财富的积累,另一方面却是广大劳动者贫困的积累,进而造成社会生产的巨大发展和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商品的价值实现成了问题,社会再生产从而必然陷入危机“大工业的巨大扩张力-气体的膨胀力同它相比简直是儿戏-现在在我们面前表现为不顾任何反作用力在质量上和数量上进行扩张的需要。这种反作用力是由大工业产品的消费、销路、市场形成的。但是,市场向广度和深度扩张的能力首先是受完全不同的、力量弱得多的规律支配的。市场的扩张赶不上生产的扩张。
冲突成为不可避免的了。
第三,资本逻辑下,社会生产可持续进行的一般条件也必然遭到破坏,一旦这些条件不能持续提供,资本主义生产也很快陷入危机。对剩余价值的贪欲决定着它必须突破一切自然界限和社会界限,无限度地向外占有和扩张,对自然资源的深度开发和掠夺以及对劳动者无酬劳动的最大限度占有成为资本的基本生存法则,也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典型特点。
资本主义的结构性危机正在恶化一个世纪以来,资本主义总危机跌宕起伏。在20世纪末,由于苏联崩溃和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资本主义获得了暂时的稳定。二十年过去了,现在资本主义内在的基本矛盾仍然在继续发展,这个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
所谓技术革命,按照保罗萨缪尔森《宏观经济学》中的定义即包括生产工艺的改进、新的改良产品及新服务的引进,表现为总生产函数的上移。不断推出的新技术革命在避免平均利润率下降、刺激投资者生产积极性方面无疑有重要作用。在投入既定条件下,技术变革能够使产...
记者:我们都知道资本主义与经济危机是相伴相生的,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经济萧条,西方主要发达国家至今仍未能找到复苏的道路。能否请您先谈一下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历史?李民骐:要搞清楚什么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就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资本主义。从公...
2008年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迅速蔓延至多个领域并影响全世界,至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社会仍深受其害。全面深刻地认识此次金融危机的实质及其爆发的深层次原因,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及其历史命运,增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
几乎贯穿了整个20世纪人类历史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之争,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际,似乎以资本主义制度的完胜而宣告终结。然而,仅仅过了不到20年,2007年因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就打破了资本主义制度完胜社会主义制度的神话,...
迄今为止,起源于2008年华尔街的全球经济危机,已经延续了八年时间,虽然资本主义世界普遍宣称危机的起源地-美国经济已经明确复苏。但是,依照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来看,这种复苏是有条件的或者有限度的。因为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所先天决定的,一旦资...
一、引言:在金融化时代经济危机中出场的马克思经济哲学肇始于2007年并一直影响到今天的全球金融危机对西方主流经济学提出的严重挑战是,为什么整个经济学界未能充分预见,也未能提出重要预警?这一问题实质上暴露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根本局限,即理想化...
(二)实践意义1、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当前资本主义社会现实(1)当前资本主义金融危机的实质和根源08年金融危机在虚拟经济领域爆发,表现为负债消费、消费过度,表面上看与以往的经济危机呈现相反的特点。以往的经济危机大多在实体经济领域爆发,以生产过...
一、资本主义的周期性经济危机与周期性繁荣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是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必然会引发社会主义革命为前提的。早在《共产党宣言》中,经典作家就宣告: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
二战后,美国主流社会科学宣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问题已经解决,国家调节可以使资本主义避免陷入危机。针对这一理论主张,美国马克思主义者艾伦沃尔夫和詹姆斯奥康纳以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合法性危机和财政危机理论,从政治矛盾的视角再次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