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论
关于经济危机或者经济波动的探讨始终都是理论界的热点问题.2007 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①无论是从规模、破坏程度还是从持续的时间等角度而言,都是自 1929~1933 年西方世界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而且此次危机至今尚未完全消退. 尽管对经济危机的认识是不断加深的,但是直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找到一种切实可行的消除经济危机的手段. 无论是我国的“四万亿”投资,还是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 ”、欧盟国家的“欧洲版量化宽松政策”、日本的“安倍经济学”,都只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计. 这些举措从根本上讲都是新凯恩斯式的宏观经济疗法,它们注重的是短期,偏重的是扩大货币供应量的总需求刺激方案. 因而既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在未来再次引发新一轮经济危机的因素,反而可能是给未来经济危机准备的“薪柴”---比如,过多地采用宏观上的格林斯潘主义(新凯恩斯主义的政策化),连同微观上的里根主义(供给学派的政策化),反而成为造成此次全球性经济危机原因的一部分.
二、对萨伊定律、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与凯恩斯经济危机理论的简评
到底是供给决定需求还是需求决定供给? 这是一个经济学研究者们长期困惑同时又痴迷的问题.
(一)从萨伊定律到凯恩斯定律
我们不妨试着打一个比喻:如果供给是人的左腿,那么需求则是右腿. 于是上述问题就转变成“是左腿决定右腿,还是右腿决定左腿? ”不难想象,当左腿在前时,是左腿带动着右腿前进,此时,被落在后面的右腿快速跟进就成为当务之急;反之,则是右腿带动着左腿前进,左腿跟上并超过右腿便成为重中之重.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凡事都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我们不能离开特定的时空条件来笼统地谈论这个问题---而是应当结合特定的历史时期,根据生产力发展的状况,以及不同的行业或者产业来加以理解. 如果我们暂时抛开行业或者产业的限制,仅考虑不同的历史时期,那么从总体上来看,在产业革命发生之前的社会,基本上是满足“供给会自行创造对自己的需求”,即供给决定需求的“萨伊定律”的. 在当时的生产力状况下,供给能力不足是一种常态. 如果出现较大的自然灾害,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危机,甚至会危及人类的生存.
而人类在经历了数次产业革命之后, 由于科技、制度(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等的巨大进步,较之以往任何历史时期而言, 生产力都有了极大的提高. 就总体而言(不包括某些特殊的产业或者少数仍然极为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如果此时再认为“供给会自行创造对自己的需求,供给决定需求”则显然是与现实相违背的. 这一时期经济现实更加接近“需求决定供给”的凯恩斯定律. 比如我国上世纪末就已经达到了多数商品供给大于需求的状态.据国家内贸局统计,自去年一季度开始我国已不存在供不应求产品,而绝大部分产品已供过于求. 我国产品过剩已从局部转向全面,[2]自然地,欧美、日本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情形就更是如此了.
不同时期供给与需求对经济稳定发展的影响可用一幅简单的图形来表示(见图 1).
(二 )马 克 思 经济 危机 理论 与 凯恩斯 经济 危机理论的对比分析
经济学中关于经济危机的理论有很多,但是最具有代表性和现实影响力的莫过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危机理论. 这也是本文选择重点介绍和比较这两种理论的理由.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主要是基于社会制度层面的研究.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而危机的根源在于“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这也是马克思所论述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随着这一基本矛盾的不断酝酿,又将导致两个具体矛盾的激化:一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二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不可否认,马克思的上述论断确实揭示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根源, 且马克思所说的基本矛盾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但是我们应当注意的是,由于受到以马克思、凯恩斯为代表的众多经济学家思想的影响,加上社会现实的“倒逼”,现代的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放弃了完全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逐渐加强了政府对宏观经济的干预,另一方面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也采取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的政策措施,比如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逐渐实施了一系列的社会保障和福利政策.因此,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源的论断固然正确,但是在当前的现实条件之下,由于西方国家尚不具备使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革的基础,因而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危机应对方案暂时不能得到完全充分的应用,只能在有限的条件下部分地加以实施. 其具体表现是当今世界上所有的主流国家都已经接受了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和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的政策主张.
一方面, 传统微观经济学理论受到了 1929~1933 年经济危机的巨大打击;另一方面,美国在实施“罗斯福新政”后国民经济逐渐从危机中走了出来. 受到这两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新古典经济学的原教徒凯恩斯放弃了原来的观点, 并于 1936 年出版了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在下文中将简称《通论》). 在《通论》中,凯恩斯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理论. 这套理论是基于以下三条著名的心理学规律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边际投资倾向递减和流动性偏好.
毫无疑问,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是对经济学的巨大贡献. 它使得经济学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大大增强,而且在理论上为当时的世界经济危机提供了一套至少在短期内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因此,甚至有人认为是凯恩斯挽救了西方世界和它们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但是,一方面,凯恩斯选择了“有效需求”而非“无害需求”③作为其理论的出发点,过于关注短期,对经济的长期平稳增长重视不够;另一方面,凯恩斯给资本主义经济所开出的“药方”中本来是包含着调整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这一政策主张的,而且从长期来看,这一主张其实是凯恩斯在治理经济危机的全部建议中最为根本性的措施. 可是由于各种现阳晓伟:贫富差距过大、无害需求不足与当前世界经济危机实的原因,各国政府总是趋向于选择短期内的总需求调控政策,确切地说就是利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总需求. 这就为 1929~1933 年“大萧条” 度过之后再次发生大规模的经济危机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世界主流经济学教科书把以扩张性货币政策为重心的货币政策当作公认的原理加以介绍,以美国为代表的政府和央行,在应对经济衰退时,往往把扩张性或宽松的货币政策当作制定政策的基本范式。我国学术界对扩张性货币政策的信任比西方学术界更普遍,货币政策还被...
一、马克思关于危机的生产过剩论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批判地发展了马尔萨斯和西斯蒙第的思路,强调了有限消费需求所造成的实现困难。他的目的是用危机理论来批判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所提出来的和谐论。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一...
翻开马克思的着作,我们发现他本人并没有对经济危机问题设专门的章节进行论述,而是散见于各种论着中。于是一百多年来,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理解认识层出不穷,众说纷纭,形成了多家派别。如基本矛盾说、比例失调论、消费不足论、利润率下降论,等等。这...
(二)实践挑战1、国家干预主义政策的实施及仍然活跃的危机国家干预主义是指反对自由放任,在经济活动中扩大政府职能,限制私人经济,国家行政力量干预或参与控制社会经济生产、交换和分配过程中。国家干预主义的特点有:政府权能体系迅猛扩张,行政国家取...
从西方的主流学派来看,①其中沿袭凯恩斯主义传统的学者主要是从信息不对称等市场不完全因素来解释金融市场上信贷泡沫的形成与破裂过程,认为在监管机制缺失以及宏观政策调控不力的情况下,是经济行为人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导致了金融危机的爆发进而整个经济的衰退...
科技革命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资本主义制度诞生的那一刻,经济危机就与科技进步不断的相互作用,互相影响。在历史上每一次大规模的经济危机都促进了世界重大科技的创新与发展。可以说人类近代史的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一、导论关于经济危机或者经济波动的探讨始终都是理论界的热点问题。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无论是从规模、破坏程度还是从持续的时间等角度而言,都是自1929~1933年西方世界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而且此次危机至今尚未完全消...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发展的历程中,涌现出许多不同类型的危机理论,这些理论往往和创立者自身有着紧密的联系。保罗阿特维尔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运用知识社会学的视角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不同的发展时期同当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背景结合起来。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工人阶级破坏旧世界、创建新世界、解放全人类的伟大理论,而其中直接与经济危机相关的理论又是与工人阶级的圣经、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着作《资本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资本论》这部马克思几乎是用了毕生精力倾注全部心血...
马克思在先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了一套科学的哲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目前我们研究世界万物最普遍的方法。经济危机的研究,我们也应当从哲学角度去考虑。一、经济危机形成的原因经济危机具有波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