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经济危机论文 >

经济危机下政府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3-09 共5319字
论文摘要


    2008年一场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导火索、以道·琼斯指数大幅下跌为表现形式、以雷曼兄弟公司倒闭为标志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世界各国经济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和挑战,尤其是以出口为主的中国加工制造业和一些其他外向型企业,遭受了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最大的打击。而中国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逐年激增,经济危机后的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2009年,611万人;2010年,630万人;2011年,660万人;2012年,680万人;2013年,699万人;2014年,727万人。[1]国办发[2009]3号文件《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我国高校毕业生因受金融危机影响,就业压力加大,就业形势复杂严峻。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李培林、副所长陈光撰写的《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研究报告》中将“就业失业问题”列为我国现阶段和谐稳定面临的十大问题之二,这充分证明了就业问题的重要性。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高校毕业生就业将成为我国就业的重要矛盾[2],而化解这个矛盾则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落实政治责任,实现稳定就业

  (一)强化思想认识,齐抓就业工作

  面对700多万的高校大学毕业生和700多万乃至上千万家庭的殷切希望,政府要深刻意识到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是解决民生之根本,是维护社会稳定之坚石,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载体。各级政府领导、政府职能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性,要从维护社会稳定的层面重视大学生就业,深刻认识到促进大学生就业不仅仅是解决一个就业岗位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要从长远考虑大学生就业工作,不能单从教育和社会保障层面理解,而应提升到国家政策层面;要细化就业率统计指标,就业率指标的设置应多维度,不单以就业协议书的签订为唯一标准,而应把大学生实际的工作情况作为重要的参考标准。

  (二)保障就业权利,维护就业公平

  我国《宪法》赋予公民拥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但是,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很多大学生无法实现充分就业,劳动权利也无从谈起。保障大学生的就业权利是政府责任的关键,如果权利都没有了,别的也就无从谈起。保障大学生的就业权利,维护就业公平,一是要从制度上找根源,破除那些阻碍大学生公平就业的体制性障碍;二是要从法律中找依据,对于现有的法律法规要逐步完善,细化侵权表现,明确救济方式;三是要建立专门的维权机构,劳动监察部门在对用人单位用工的监察管理过程中,要专门设立大学生维权的相关内容。如:各省可开展由人社厅和教育厅牵头的“大学生就业权利活动日”,向大学生讲授就业时可以享受的各项权利和救济渠道,向企业和社会宣传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这就可以形成一种“大学生明晰就业权利,企业尊重就业权利”的良好氛围。在维护就业公平上,第一,政府应该以身作则,在招录公务员时应该明确规定不允许有歧视行为出现,并明确救济途径和惩罚措施;第二,政府应统计全省的就业岗位,对限制女性进入的职业进行明确通告,对不限制女性进入的职业应该明确规定有适当的女性比例。

  二、强化经济责任,增大就业需求

  (一)加强宏观调控,将保增长与促就业相结合

  近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要解决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从根本上只能依赖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地增长。为此,政府要重视和强化其经济责任,加强对经济宏观调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增长。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方式是制定和实施市场规则,从而保障公平竞争,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环境。同时,要将经济的增长与促进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相结合,促进经济增长的着眼点可以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依靠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协同;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以及管理创新,从而正确引导市场对就业人员的需求。如:吉林省可以借助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实施的有利时机,加强对经济宏观调控和资源的合理分配,促进吸纳大学生能力强的行业的合理发展,从而提高整个吉林省的就业水平。

  (二)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就业容纳力

  优化产业结构,最主要的是发展对就业更有容纳力的第三产业。政府应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就业需求。如:吉林省经济发展有着独特的优势,在农业上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中部松辽平原,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上,与美国玉米带齐名。同时盛产大豆,水稻和甜菜、葵花籽等多种经济作物,是中国着名的商品粮基地。东部长白山区,风景壮丽,森林茂密,以盛产“关东三宝”即吉林省特产三宝——人参、貂皮、鹿茸而闻名世界。在工业上,吉林省拥有一汽等大型的汽车制造集团,而光电信息、生物制药等行业在国内也具备相当实力。因此,吉林省在产业结构调整时应从自身优势出发:第一是围绕人参、大米、鹿产品、长白山矿泉水、松花石等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和产品,大力发展服务业,吸引大学生就业。这一方面可以为大学生就业开拓就业岗位,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本省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第二是充分利用长吉图地区产业基础雄厚和东北亚地区合作的优势,改良已有的汽车、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引进环保产业和环保产品,由此开发一批适合大学就业的岗位,既充分利用了吉林省作为教育大省提供的优质人力资源又能为本省经济又好又快发挥提供动力;第三是借助长吉图地区得天独厚的旅游优势,实施旅游产业集群战略,以生态游、民俗游、冰雪游、红色游等为主题,形成特色鲜明的长吉图旅游产业带,促进旅游产业的大发展,扩大就业容纳力。

  (三)统筹区域发展,增加就业吸引力

  着名学者赖德胜对就业转型与结构问题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我国就业的地区性、行业性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别。面对地区间较大的工资收益水平差异,高校大学生就业也就呈现出了相对的地区与城乡差异,其结果是“梯度分布效应”的大学生就业选择。在此情况下,统筹区域发展是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必然选择。如:

  2009年8月30日,国务院批复了国家发改委牵头编制的《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长吉图发展规划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准,吉林省应抓住这个机遇,以长吉图区域发展为先导,带动和促进各区域的协调有序发展,从而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中小城市对大学生就业的吸引力。仅以服务外包行业为例,吉林省地处东北亚中心,临近日本、韩国,具有一定地域优势,而长春、吉林、延边是吉林省服务外包发展重点市州,延吉市的中韩软件园、长春市的高新区软件园、吉林市的服务外包产业基地等园区的建设使用为吉林省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创造了地域优势和成本优势。

  三、践行文化责任,提高就业竞争力

  (一)加强舆论引导,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

  加强舆论引导,一是要充分利用高校的宣传平台,可通过校报、校园广播这种大家熟悉的传播媒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二是中央和地方各级电视媒体要制作出一批具有感召力、引导力的纪录片,主线是提倡自主创业,弘扬创业精神,选择具有典型的个案宣传,如:面对失败再度崛起的创业、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典范等;三是通过社区宣传栏等分布于大街小巷的宣传载体引导社会公众对就业形势、就业方式有理性的认识;四是要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介向社会宣传国家支持鼓励就业的政策与措施,尤其要对去基层就业、去西部就业、自主创业等方面重点引导。

  (二)完善就业指导,提升就业能力

  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提升就业能力,这要求政府积极履行文化管理责任。完善就业指导,一是要建立一套长效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针对大学生的现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二是要加快推进就业信息化建设,积极开拓就业市场。为大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就业岗位信息;三是要进一步加大对特殊群体学生就业的帮扶力度,建立科学有效的帮扶机制。除此之外,政府还应联手高校、企业,请经验丰富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士到高校为大学生做专题,使受益群体扩大化。

  (三)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就业质量

  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改革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其重点在于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优化教育结构,增强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促进提高高校大学生就业率。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表现有四点:一是各高等院校要结合自身的特有属性,形成特色鲜明的办学理念和办学风格;二是各高等院校要结合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加大人才类型和专业结构调整力度,深入开展市场需求调研;三要大力推进就业的实习实训,加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四要加大对民办高校的扶持力度,提高民办高校的地位。民办高校因其专业设置灵活,管理方式独特而受到市场的好评,政府应鼓励民办高校精准定位,走专业化、特色化道路,为国家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大学生就业问题论文大学生就业论文就业问题论文
返回:经济危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