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世界各国,尤其是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和工业化的方式当中,“进口替代”战略算得上是最重要的发展方式之一。而提及进口替代战略,又会首先想到拉美国家。从战前开始,部分拉美国家便开始了进口替代的尝试,到上世纪 50 年代进口替代成为拉丁美洲的主流经济发展战略。因而,当 80年代拉丁美洲深陷经济泥淖中时,人们自然有理由将矛头对准指导其国家发展的进口替代战略,认为拉美根本不应选择这一战略。于是危机中拉美国家饮下了西方国家开出的药方———经济上以自由化、私有化为标志的“华盛顿共识”。但是时至今日,我们却依旧没有看到这个改革方案,为拉丁美洲的经济带了什么样的福音。这样的事实又促使人们思考这样的全盘否定对进口替代战略是否公平。
一、历史视角
开宗名义,所谓的“进口替代”是指,通过引进或学习先进技术经验,使得本国的工业化获得发展,有足够的能力生产出本国工业产品以替代进口工业品。从而积累自身的工业实力,节约有限的资本,并且极大提升自身在国际分工中的层次地位。
这样阐释,我们就会发现,实际上这样的发展战略绝非拉美国家首创与首先实践。事实上,自从英国谋求进行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市场以来,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的发展历程都绕不开进口替代战略。
例如, 在工业革命以前, 英国最初以出口羊毛为主, 进口弗兰德尔地区的毛纺织品。后来, 英国实行限制羊毛出口和毛纺织品进口的政策, 国内建厂生产毛纺织品替代进口。无独有偶,当今世界最发达的美国当年在独立后也经历过用本土纺织业替代英国布料的过程。
也许很多人都不会注意到,在如今大力提倡自由贸易和开放市场的西方国家中,绝大多数在历史上多实行过保护性的贸易政策和工业发展模式。只是当自己国家的工业制成品足以建立起相对优势的情况下才转而标榜起华盛顿共识中的口号。由这些国家“现身说法”是值得广大后发国家谨慎的。
二、对比视角
经常与进口替代模式相提并论甚至作为替代方案的是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出口导向型经济更成为西方国家为拉美经济走出泥潭提出的“终南捷径”。我们首先且不论出口导向模式是否就真的是一剂灵丹妙药。我们就先将这两种经济模式放在一起,看看这二者是否真的高下明显。我们不妨选取几个角度:
(一)发展目标比较
首先应当明确的一点是,实行进口替代战略绝不意味着与国际贸易绝缘,不去进口国际产品。相反,进口替代战略在实现国产的工业替代进口的过程中,由于初期机器设备和管理的落后,需要进口大量的基础设施,基础产品。
而作为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虽然在一开始可以通过发挥廉价的资源优势积累初步的工业基础。
但是,其最终的目标一定是需要形成稳定的技术等竞争优势。而实现这一目标自然需要技术和经验的引进。反之,如果单纯实行出口替代战略,国家产业将长期盘亘在底端产业链条基础上,很难在高端市场上形成自己的比较竞争优势。因此,两种发展模式都有赖于国际贸易,甚至二者存在互补关系。
(二)资源配置比较
在资源配置方面,进口替代面临着批评,就是进口替代的不充分竞争和保护性贸易政策必然导致效率低下,资源配置不及时。规模效应的实现在有限的国内市场面前也稍显力不从心。但是同样不容质疑的是出口导向型战略同样是一种对市场的扭曲,同样需要在市场对资源进行配置的过程中进行干预。
只不过是后者对资源配置的干预方向正好相反,是利用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导向、出口促进等措施推动国内的产业经济更多具有了外向型的特征。因此,不能因为二者对市场干预方向的不同,就认为一个方式的资源配置一定优于另一者。而应当根据具体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欠缺怎样的市场调配力量,或在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市场通过何种资源的配置方式更能实现资源的高效有序利用。
(三)国际收支比较
发展中国家在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的初期,其出口产品必然会局限在廉价的低端产业,却需要进口大量的基础设备和高附加值产品,在这一进一出两种商品价格的“剪刀叉”作用下,债务问题和与之相伴大量赤字相应而生。此外单一的初级产品出口结构很容易受到国际市场影响甚至被操纵,从而增大了该方面的风险。而进口替代战略同样不能在初期完全依赖本土发展,相反为了及早建立起本国的替代性工业体系也需要大量进口基础设备、生产线、生产技能甚至管理经验。这使得两种发展模式在初期都有影响财政平衡,产生债务的风险。
在实际发展中,实行这两种模式的国家中都出现过很多背负巨额债务的国家。所以二者在这一问题上都不能完全肯定与否定,关键也取决于经济发展的阶段,以及能否快速实现比较优势的发挥等等很多因素。
(四)就业机会比较
在这一问题的比较上,应当承认进口替代战略比起外向型的发展模式来有其先天的劣势。外向型的出口导向政策由于考虑短期内的贸易利润,因而后发国家相对更有优势的资源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往往更受青睐。这类产业虽然利润率低却能吸收大量的劳动力就业,且由于生产简单,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并不高。
而进口替代下国家支持发展的一定是对国计民生影响重大的高附加值工业,高科技产业等,否则也就失去了替代的意义。这样的产业弊端就在于可吸收的劳动力相对有限,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较高。进口替代下对国外市场的相对放弃也使得生产产量受到市场限制,难以扩张劳动力从事生产。
(五)对外依存比较
在这一点上,又是进口替代战略拥有显着优势。这一点非常好理解。进口替代战略无论从市场还是技术的要素角度都对于外界的经济变化不很敏感。然而实行出口导向战略的经济成长率,往往是以国际市场的变化作为晴雨表的。一旦世界经济有风吹草动,很容易伤风感冒。
三、国情视角
很多的战略选择,如果仅仅站在结果论的角度上去审视利害,然后就得出对这个战略肯定或否定的结论显然是有失公允的。同样应当考察的是站在特定的时代与国情背景下看相关国家选择这样的发展道路是否是特定条件下的最优选。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大危机和世界大战的大潮中,一些拉美国家率先尝试了这样的经济战略。战后在拉美经委会推动下,进口替代上升为经济模式,并成为地区推广的主流。无疑,这一模式在其后的发展中奠定了拉美工业化的基础并为其赢得过经济的高速增长。
(一)必要性
回溯到拉美经济进行经济战略选择的特定历史时期,这些国家手中的选项其实并不多。经济学家 J·拉莫斯就指出“:大萧条导致的世界贸易的萎缩几乎使得拉美国家无法出口, 因此, 国家不得不寻求一些刺激停滞不前的私人部门的方法。”无疑,在世界大战期间以及其后的西方世界重建过程中,很显然欧洲或是日本这些全球主要市场是关闭的,无法向正在快速工业化道路上的拉美提供更多市场。
(二)优越性
除了为数不多的剩余选项之外,拉美国家选择进口替代理论,也因为这个模式所具有的一系列对后发国家来说至关的重要优势。比如通过进口替代可以有效提升民族经济的独立性,更易于抵御发达国家对市场的操纵及国际市场波动对国内经济造成的冲击;可以更轻松地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配置,减少由于出口创汇的压力而对初级出口产品的依赖;可以更快速地实现工业化,减少由初级产品开始的产业转型时间;为工人阶级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迅速拥有军工生产能力,保证国防需要。“进口替代工业化成为战略是拉丁美洲经济由依附型过渡到自主型的必然要求。”
从事实上看,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也曾在促进拉美经济增长方面不负众望。这从简单罗列的拉美主要国家工业化数据中便可见一斑。在工业品的自给率方面,巴西在 60 年代初已达 90%,墨西哥在几乎同时也接近 85%。制造业占整个地区 GNP 的比例, 从 1939 年的 16.5%上升到 1980 年的 25%,其中第二产业占到三分之二以上。
我们不妨在发展中国家中进行横向比较。1975年本地区制造业产值为全发展中国家的 56%,而这一数据在世界总产值的比例也相应增加, 1960 年比1978 年上升了近 1.5 个百分点。至此,一些主要地区大国,如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都建立了以重工业为标志,以汽车、航空、船舶等先进工业为亮点的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显着提升。
四、总结
在以上的论述中,我们从历史视角、对比视角与国情视角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世界上大多数工业化国家在发展历程中都或多或少实行过类似进口替代的战略,拉美绝非仅有的实践者;第二,通过对比发现进口替代战略与其通常意义上的替代性方案———进口导向型战略并无明显的优劣势分野;第三,从拉美经济导向战略发展初期的具体国情条件来看,进口替代战略在很多方面是利大于弊的,符合当时的国家经济甚至安全利益考量的,并且在事实上也为拉美国家的工业化与经济起步起到不可否定的功绩。
因此,那些单纯从拉美 80 年代危机的结果论,就片面否定起初拉美对进口替代战略选择合理性的观点都是值得质疑的。我认为应从拉美进口替代战略在全球化实现后是否有必要转型、战略在后期执行的灵活性等方面获取更多启示。
参考文献:
[1] 畅 征,刘青建.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 周怀峰,张岳恒.进口替代批判述评[J].生产力研究,2006,(4).
[3] J.莫尔斯.增长、危机和战略性转变[J].拉美经委会评论,1993,(8).
[4] 李玉娟.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战略的实证分析———基于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思考[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11,(4).
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下, 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良好, 进出口比率也逐年上升。中国与世界的经济来往越来越紧密, 贸易量持续增长。...
马克思所着《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金融危机本质做出了揭露,并对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必然性以及周期性做出了论述。通过对《资本论》做出了解,不仅能够让我国认识到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与本质,同时也能够指导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使用有针对性的...
资本主义的结构性危机正在恶化一个世纪以来,资本主义总危机跌宕起伏。在20世纪末,由于苏联崩溃和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资本主义获得了暂时的稳定。二十年过去了,现在资本主义内在的基本矛盾仍然在继续发展,这个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
所谓技术革命,按照保罗萨缪尔森《宏观经济学》中的定义即包括生产工艺的改进、新的改良产品及新服务的引进,表现为总生产函数的上移。不断推出的新技术革命在避免平均利润率下降、刺激投资者生产积极性方面无疑有重要作用。在投入既定条件下,技术变革能够使产...
世界主流经济学教科书把以扩张性货币政策为重心的货币政策当作公认的原理加以介绍,以美国为代表的政府和央行,在应对经济衰退时,往往把扩张性或宽松的货币政策当作制定政策的基本范式。我国学术界对扩张性货币政策的信任比西方学术界更普遍,货币政策还被...
20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迅速的蔓延到金融各个领域,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影响到全球其他国家,造成全球性的经济萧条以及金融动荡。这次金融危机波及范围之广以及连锁效应是前所未有的,因此,对全球金融经济危机的成因以及经验进行详细的研究与分析,...
近两年来,由于全球金融危机,1929年美国发生的那场波及世界的经济危机又开始不断被人们提起。很多人认为,几十年前的那场经济危机,是由于市场调控经济运行的这只看不见的手失灵的原因,要避免这类危机发生,必须由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
从港口到贸易到旅游再到金融,只有短短三十年的时间,迪拜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荒漠小镇,迅速成长为享誉世界的国际化大都市,不仅是海湾地区的贸易、航运、信息和金融中心,也是世界级的购物天堂,更是展示顶级奢华的旅游胜地。迪拜经济一度被誉为中东石油经济...
题目:化工企业应对经济危机的策略与建议目录摘要(详见正文)一、坚定信念,齐心协力共度难关二、强化安全,确保生产安全、稳定、满负荷运行三、从严控制,积极加强内部管理四、重视科研,进一步加快产业升级五、灵活机动,不断深化经营管理六、提升素质...
(三)经济危机的实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阶级立场和历史条件的不同,决定了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经济学家对经济危机的实质有不同的见解。西方经济学家由于阶级和思想方法上的局限性不能也不愿揭示危机的本质。例如危机本质上是有效需求不足、信用危机、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