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是反复发作的一侧搏动性头痛,属中医“头痛”、“头风”、“偏头风”、“厥阴痛”范畴,从古籍文献和现代研究中发现,头痛主责于肝,病机多为肝火上炎夹瘀。举隅头痛医案二则,验证清肝化瘀方防治偏头痛疗效。
吾师李文涛是上海市中医医院脑病科主任医师,擅长诊治帕金森病、中风、运动神经元病、眩晕、头痛等。笔者跟师抄方,在临床中,发现李师自拟的清肝化瘀方(川芎、龙胆草、钩藤、白芍、蔓荆子、细辛、白芷等加减)大大减轻了偏头痛患者的头痛发作程度和次数,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现结合病案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偏头痛属中医“头痛”一证,首载于内经。《甲乙经》中首现“偏头痛”病名和及其症状、病因病机。《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属肝,络胆,上贯膈……上入頏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肝、胆二经循行部位,与偏头痛发作部位相契合。头痛多因情志失调,气郁化火,肝阳上扰,清窍失宣而致脉络气血不畅,气滞血瘀而发。“阳顺于上而不逆,则无头痛之患”。肝藏血,肝血亏虚,阴不制阳,肝阳失敛而上亢,则清窍受伤,脉络失养而致头痛。肝开窍于目,有先兆的偏头痛以视觉先兆最为常见,如暗点、闪光和黑蒙,或发作时伴随畏光。由此可见,肝胆二经循行部位与肝主疏泄、肝藏血、肝为刚脏、主升主动等功能及特性,表明中医五脏中肝与头痛的关系最为密切。故常见病机为肝经风火或肝郁化火致肝火上炎、肝阳偏亢等,临床偏头痛多采取清肝、疏肝、平肝等治疗方法。李师从多年临床经验总结,自拟清肝化瘀方防治头痛,疗效甚佳。
清肝化瘀方组成:君药川芎,归肝、胆经,能“上行头目”祛风止痛,为治头痛要药;又为“血中之气药”,具通达气血之功效,既能活血化瘀,又能止痛。李东垣言“头痛须用川芎”。君药龙胆,苦寒沉降,归肝、胆经,善泻肝胆实火。因龙胆苦寒,可制川芎温性,其气味厚重而沉下,故则用量轻微。臣药白芍既能柔肝,又能平肝,以本品养血敛阴,平抑肝阳,缓急止痛;与川芎配伍,又可共奏养血活血之效。臣药钩藤甘、凉,主入肝经,既能清肝热,又能平肝阳,与龙胆同用,可奏清肝熄风之效;本品具有轻清疏泄之性,能清热透邪。佐使药蔓荆子辛能散风,微寒清热,轻浮上行,偏于清利头目、疏散头面之邪。细辛辛香走窜,宣泄郁滞,上达巅顶,通利九窍,止痛之力颇强。白芷辛散通窍,强于止痛。
典型病例孙某,男,17岁,学生。初诊时间2012年1月2日。主诉:头痛反复发作10年,加重1月。患者头痛反复发作10年,跳痛,偶有胀痛,每月发作2~3次,以右侧颞部为主,有时累及左侧,一般持续5h左右,伴有恶心呕吐,每一刻钟呕吐1次,无明显畏光。未有明显诱发原因。曾服用芬必得临时对症治疗,效果不佳。近1月头痛程度加重,发作频繁。神清,面红,平日喜动,口干,胃纳可,口干,便秘溲黄,夜寐尚可。舌红苔黄,脉弦略数。头颅CT:未见异常。家族史:无偏头痛史。既往史:轻微脑震荡(幼年时期)。
四诊合参:望神清、面红,躁动,舌质红绛,苔薄黄;闻说话声音洪亮;切脉弦略数。肝火炽盛,火性上炎,肝火循经上攻头目,故见头痛、面红。肝火上炎耗津,挟胆热上蒸而见口干。肝失条达柔顺之性,则急躁易怒。热盛津耗,则尿黄便结。舌苔脉象亦为肝经实火炽盛征象。
中医诊断:头痛;肝火上炎证。处方:川芎、制大黄各18g,龙胆草6g,钩藤15g,白芍30g,细辛3g,蔓荆子、白芷各12g,柴胡、黄芩各9g。14剂,1d1剂,水煎2次取汁400mL,早晚分两次温服。二诊:患者诉自服药后,头痛作2次,服药后胃部不适。上方加海螵蛸18g,14剂,1d1剂,水煎取汁400mL,早晚分两次温服。三诊:患者头痛发作2次,持续1d,入睡后好转,次日又发作,伴有呕吐,口渴,大便偏干,舌红,苔黄,脉弦数。处方:川芎、制大黄各18g,龙胆草6g,钩藤15g,白芍30g,细辛3g,蔓荆子、白芷各12g,柴胡、黄芩、生地、竹茹各9g。14剂,1d1剂,水煎取汁400mL,早晚分两次温服。四诊:患者头痛每周1次,余症悉减,续上方14剂。五、六诊:患者头痛未作,上方去竹茹14剂。随访1年未复发。
按:偏头痛属于中医“头风”、“头痛”、“厥头痛”、“额角上痛”、“偏头风”之说。头痛的病位在头,涉及脾、肝、肾等脏腑,风、火、痰、瘀、虚为致病的主要因素。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瘀血亦为主要病理因素。久病易入络,头痛反复发作,迁延日久,偏头痛多呈慢性、顽固性疾患,脑脉气血瘀滞,验案中患者反复头痛,面赤,性情急躁,便秘溲黄,实属火邪郁肝不舒,肝火上炎。舌苔脉象亦为肝经实火炽盛征象。临证加黄芩以泻肝胆实火,清热燥湿;柴胡疏肝解郁;制大黄缓泻,使实火从二便分消。复诊时加海螵蛸制酸缓解胃部不适;加生地滋阴养血以顾肝体,使邪祛而不伤正;加竹茹以清热化痰、除烦止呕。患者遵嘱服药,随访头痛未作,疗效佳。
蒋某,女,26岁。初诊时间2012年8月21日。主诉:头痛反复发作8年,加重1月。患者头痛反复发作8年,搏动性疼痛,每月发作3~4次,以两侧颞部为主,有时累前额,一般下午发作,持续半天左右,入睡后好转,发作时伴有恶心,无呕吐,畏光,畏声音。每次月经来潮前2d头痛发作。曾服用西比灵胶囊治疗,效果不佳。近1月头痛发作频繁,影响工作。神清,面红,口干口苦,胃纳可,便秘,月经量多,色绛紫有血块,经期一般提前5d,夜寐欠安。舌质红绛有瘀点,苔黄,脉数。头颅CT:未见异常。家族史:无偏头痛史。既往史:无头部外伤史。
四诊合参:望神清、面红,舌质红绛,苔黄;闻声音清亮;切脉数。肝火炽盛,火性上炎,肝火循经上攻头目,故见头痛、面红。肝火上炎耗津,挟胆热上蒸而见口干,肝胃郁热见口苦。热盛津耗,则便结。舌质红绛,月经量多、经期提前,色绛紫有血块,为血热夹瘀征象。
中医诊断:头痛;肝火上炎夹瘀。处方:川芎18g,龙胆草6g,蔓荆子、白芷各12g,细辛3g,柴胡、黄芩、生地各9g,制大黄、广郁金各18g,炒白芍、益母草各30g,钩藤、茯神15g。14剂,1d1剂,水煎2次取汁400mL,早晚分两次温服。二诊:患者诉自服药后,头痛作1次,口干口苦改善,夜寐差。上方加磁石(先煎)9g,首乌藤30g。续14剂。三诊:患者头痛发作1次,程度减轻,余症悉减,月经未潮。续上方14剂。四诊:患者月经来潮,头痛未作,月经提前2d,色红无血块,便溏。
上方去制大黄、磁石。续14剂。五、六诊:患者头痛未作,上方去14剂。随访3月头痛未作。
按:验案中患者反复头痛,面红,口干口苦,便秘,月经经期提前,量多伴血块,实属肝火上炎兼夹瘀。舌苔脉象亦为肝经实火兼夹瘀征象。“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瘀血既为病理因素,又为病理产物。予清肝化瘀方加减治以清肝化瘀,调经止痛。临证加益母草以活血调经、祛瘀通经;加广郁金以活血止痛、行气解郁;加生地滋阴养血以顾肝体,使邪祛而不伤正;加茯神、首乌藤以宁心安神;磁石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患者遵嘱服药,随访头痛未作,疗效佳。
结语
偏头痛属于中医“头风”、“头痛”、“厥头痛”、“额角上痛”、“偏头风”之说。头痛的病位在头,涉及脾、肝、肾等脏腑,风、火、痰、瘀、虚为致病的主要因素。《临证指南医案》曰:“凡肝阳有余,必须介类潜之,柔静以摄之,味取酸收,或佐或降,务清其营络之热,则升者伏也。”治当正本清源,予清肝化瘀方治以清肝热、泻肝火,活血化瘀止痛。“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瘀血亦为主要病理因素。久病易入络,头痛反复发作,迁延日久,偏头痛多呈慢性、顽固性疾患,脑脉气血瘀滞,宜当活血化瘀通络,合而为清肝化瘀,标本兼施。
参考文献:
[1]郑万利.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偏头痛78例[J].陕西中医,34(6):672-673.
[2]张月云,王欣霞.凉血平肝活血通络方治疗偏头痛43例[J].河北中医,2002,24(9):656.
[3]潘德祥,金海涛,张雯.从肝论治偏头痛三法[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2):58.
周围性面瘫是一种面神经性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口眼歪斜,额纹变浅或消失,眼睑下垂,闭合漏缝或不能,示齿,口角偏向一侧,漱口漏水,患侧耳后压痛或偏头痛以及羞明,流泪。此外,该病的后遗症影响巨大,如果病程超过3个月,则患者的面部肌肉、神经功能都会受到严重损...
面肌痉挛,为面部肌肉阵发性的不自主阵挛性抽动,通常情况下仅限于一侧面部,偶尔见于两侧。该病症状开始仅见眼轮匝肌间歇性轻微颤搐,逐渐扩散至同侧面部的其他肌肉,如口角肌肉,直至扩展至整个面部发生痉挛,严重者累及颈阔肌,抽动逐渐加重,可因疲劳、...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
脑卒中是常见病,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治疗后多遗留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和神经功能损害,临床医师往往忽略对患者是否存在精神症状比如焦虑、抑郁等的关注,而卒中后抑郁不仅给患者带来躯体上的痛苦,更增加患者的精神痛苦,极大地影响了卒中患者的生...
目前尚未发现进展性脑梗死的特效治疗药物。本研究进步探讨了高压氧联合小剂量尿激酶在进展性脑梗死中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2010年8月-2013年8月收治进展性脑梗死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院后24小时发展为进展性脑梗死76例,入院24~72小...
临床治疗头痛疾病时采用针刺方法结合超声波进行治疗,是依据中医经络学理论来帮助确定穴位,然后通过针刺相应的穴位,激发穴位经气,从而达到治疗。在中医理论中,人体的头部结果是身体各条厥阴经与阳经的交汇处,所以任何造成机体脑功能失调、经络不通以及...
面神经炎是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