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痉挛,为面部肌肉阵发性的不自主阵挛性抽动,通常情况下仅限于一侧面部,偶尔见于两侧。
该病症状开始仅见眼轮匝肌间歇性轻微颤搐,逐渐扩散至同侧面部的其他肌肉,如口角肌肉,直至扩展至整个面部发生痉挛,严重者累及颈阔肌,抽动逐渐加重,可因疲劳、紧张和自主运动加剧,入睡后停止,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黎凯教授为辽宁省名中医,有着丰富的临证经验,对于本病有着独到的见解和中医治法,在临床上也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将导师治疗面肌痉挛的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中医对本病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多遵循《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原则,认为本病主要与肝有关。肝为风木之脏,肝主疏泄,肝的气机条畅则气血调和,经络通利,若肝失疏泄,则肝气郁结或肝阳偏亢,导致肝风内动,侵及肝之经络则导致局部筋肉痉挛之象;此外,肝藏血、主筋,肝血不足则筋失濡养,也可导致面肌抽动,故在治疗中以治肝为要,重在平肝熄风。吾师验之临床,虽然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却不能让人十分满意。
2、 治疗方法
黎师强调本病与精神情志的关系较为密切,如患者在精神紧张、过度劳累及睡眠不佳时容易发作和加重,故在治则上除了熄风止痉外,关键是要宁心安神。
2.1 辨证施治 黎凯教授自拟稳神汤,天麻、钩藤各15g,柴胡10g,白芍20g,郁金、栀子各15g,生牡蛎、生龙骨、珍珠母各30g,百合15g,合欢花25g,首乌藤、酸枣仁、柏子仁、茯神、远志各20g。方中以天麻、钩藤、生龙骨、生牡蛎、珍珠母等重镇之品以平肝潜阳熄风;柴胡、白芍、郁金、栀子、百合、合欢花合用可解郁柔肝缓急;首乌藤、酸枣仁、柏子仁、茯神、远志可养心安神,助睡眠。体瘦、面红、脉细数,阴虚之象明显者加龟甲以滋阴潜阳;平素畏寒、便溏、精神萎靡不振,阳虚之象明显者加肉桂以扶助阳气;兼有气虚症状,可加党参、黄芪;兼有血虚症状,可加当归。1剂/d,水煎,早晚温服。10d为1疗程,一般服用2~3个疗程。
2.2 针刺治疗
2.2.1 缪刺平衡调气法 黎师认为病程在2个月之内为此病最佳治疗时机,且容易痊愈,在此期多采用缪刺法以平衡阴阳。缪刺法是一种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针刺方法,见于《素问·缪刺论》:“夫邪客大络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人于经俞。命曰缪刺”。从病因上讲,阳主动,阴主静,面肌痉挛初期多为病变侧“动之太甚”,而健侧则“不动”,根据《素问·举痛论篇》有所谓“左盛右病,右盛左病”之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左治右,以右治左”。所以在针刺治疗上,可以在健侧调整其不平衡状态,通过刺激健侧来达到抑制患侧“动之太甚”的目的,此外还需取用宁心安神之穴。穴位处方:健侧的四白﹑太阳﹑嘴角抽动者加地仓﹑颊车,远端取百会﹑四神聪,双侧合谷﹑安眠穴﹑内关﹑太冲﹑三阴交。四白、太阳、地仓、颊车为健侧局部取穴,以刺激健侧面部经脉;百会为督脉与膀胱经交会穴,居于巅顶,有平肝熄风、定痉宁神之效;四神聪为经外奇穴,有镇静安神之功;合谷为四总穴之一,是治疗面部疾病必取之穴;安眠穴为经外奇穴,有定神安眠之功;内关为手厥阴经之穴,有安心宁神之效;太冲为肝经原穴,可舒肝理气,平肝息风;三阴交为肝脾肾三条阴经的交会穴,能够调肝补肾,亦有安神之效,以上诸穴共奏疏肝熄风,宁心安神之效。均施以平补平泻手法,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1疗程。
2.2.2 激发气血养筋法 黎师认为病程超过2个月面肌痉挛不容易痊愈,在此期治疗上也不同于初期,黎师认为面肌痉挛后期顽固不愈多为局部气血不足,筋脉失于濡养,虚风内生,所以在治疗上除选用健侧穴位之外,应适当刺激患侧局部,以激发经络气血之运行,气血运行则筋脉得到濡养,从而达到息风止痉的目的。穴位处方如下:健侧的四白﹑太阳﹑嘴角抽动者加地仓﹑颊车,患侧四白﹑太阳,远端取百会﹑四神聪,双侧合谷﹑安眠穴﹑内关﹑太冲﹑三阴交。均施以平补平泻手法,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1疗程。
2.3 心理疏导及生活调理 面肌痉挛与情志精神因素密切相关,精神紧张,过度劳累以及睡眠障碍都可加重此病,所以要耐心做好安慰疏导工作,缓解其紧张情绪,使病人情绪稳定,身心处于平稳状态有利于此病的治疗。同时需要患者配合的是需要保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适当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多用温水洗脸、热水洗脚,避免冷风直接刺激面部;饮食要有规律,营养均衡,多吃些含维生素B的食物以达到营养神经的目的,同时少饮茶、咖啡、可乐,少食用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3、 典型病例
某男,53岁。2012-12-24就诊。左侧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反复发作2月余、加重1周。2月前眼睑、口角阵发性、不规则的跳动,每天发作频率少则数次,逐渐发展至右侧面部肌肉持续性跳动,紧张及工作劳累后加重,近一周来因症状明显加重就诊。伴口干,食欲尚可,二便正常,睡眠欠佳,舌尖红、苔薄黄,脉弦细,无特殊病史。查头CT无明显异常。西医诊断为面肌痉挛,中医属肝血不足,筋脉失于濡养,虚风内生所致。天麻10g,钩藤15g,黄芪30g,当归15g,柴胡10g,白芍15g,郁金、栀子各10g,生牡蛎、生龙骨、珍珠母各30g,百合15g,合欢花20g,莲子心15g,首乌藤20g,酸枣仁、柏子仁各25g,茯神、远志各20g,1剂/d,水煎,早晚温服。10d为1疗程。并口服心神宁片5片,3次/d,以增强宁心安神之功,维生素B1、B12各2片,3次/d,营养面部神经。针灸因患者首诊面部肌肉抽动较频繁,故暂不予局部刺激,取健侧四白﹑太阳﹑地仓﹑颊车﹑百会﹑四神聪,双侧合谷﹑安眠穴﹑内关﹑太冲﹑三阴交,均施以平补平泻手法,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1疗程。用药1周后,面部肌肉抽搐次数明显减少,夜寐安,续服10剂中药及心神宁片,针刺第2疗程始可刺激局部,取健侧四白、太阳、地仓、患侧四白﹑太阳、颊车、百会、四神聪、双侧合谷、安眠穴、内关、太冲、三阴交,治疗半个月后抽搐症状基本消失,第2疗程结束后患者病情一直稳定,随访3月未复发。
4、讨 论
面肌痉挛一般呈渐进式发展,黎凯教授认为病程在两个月之内者,经过治疗后容易痊愈,但病程长病情重者,临床症状经过治疗后多能减轻,所以一定要早期尽快治疗。目前针灸界对本病的治疗还存在争论,大部分专家主张在颜面部重刺激并加电针,以产生神经的抑制效应而止抽。黎凯教授认为根据疾病的不同程度,除选取面部穴位之外,可适当选取远端穴位。总之,黎师坚持针药并用的原则,治疗上除了平肝熄风外,重点把握宁心安神这一环节,临床有效率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罗祖明.神经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91-92.
[2]唐?王冰注.黄帝内经[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3:192.
[3]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
面瘫是临床上常见病之一,属于中医的面瘫、口眼歪斜等范畴,现代医学则命名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临床症状为单侧面神经麻痹和面部肌肉瘫痪。该病起病急、发病迅速,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活质量。本院自2010年3月2013...
周围性面瘫是一种面神经性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口眼歪斜,额纹变浅或消失,眼睑下垂,闭合漏缝或不能,示齿,口角偏向一侧,漱口漏水,患侧耳后压痛或偏头痛以及羞明,流泪。此外,该病的后遗症影响巨大,如果病程超过3个月,则患者的面部肌肉、神经功能都会受到严重损...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也是重要致残原因之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发病率呈逐年增多趋势。近年来,多项临床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本病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减少本病的致残率。近二十年来,我院在脑卒...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发病率很高,而最常见者为面神经炎。平常人们所常说的面瘫,在多数情况下是指面神经炎而言。因为面瘫可引起十分怪异的面容,所以常被人们称为毁容病。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起病突然,经常是一觉醒来发现面部肌肉麻痹瘫痪,患侧额纹及鼻唇沟消失...
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域出现的疼痛综合征称为坐骨神经痛,可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种。原发性坐骨神经痛又称坐骨神经炎,病因未明,与感染、受寒、糖尿病等因素有关,继发性坐骨神经痛的病因较复杂。本院对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属性分析,现报告如...
偏头痛是常见的发作性神经血管疾病,发病率为7.7%~18.7%,以发作性、多为偏侧的、中重度、搏动性头痛为特征,活动可加剧,疼痛剧烈,常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生活,重者在发作期可致残。偏头痛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国内对其认识不足,尚无统一观...
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神经炎或贝耳麻痹,系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导致的周围性面瘫。是针灸临床常见疾病,每年冬春或秋冬之季气温突变时发病增多,如不能得到及时正确治疗,可遗留面瘫、面神经痉挛及面部肌肉联带运动等诸多后遗症,给患者生活及心理上...
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D)是一种由各种脑血管病(缺血、出血、急慢性、缺氧性脑血管病等)引起的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一组获得性严重认知功能缺陷或衰退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除了神经系统定位损害的症状和体征外,还有执行能力、定向力、记忆力、计算...
腕手运动功能障碍是中风病常见的后遗症,是脑卒中和脑外伤后所致的主要功能障碍之一,导致患者运动功能、个人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降低;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给社会和家庭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为了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轻患者及家属的生活...
脑栓塞发病人群以老年人为主,该疾病是由于栓子进入血液流向颅内动脉,进而诱发血管腔急性闭塞,导致此动脉供血区出现脑组织局部功能障碍,或者脑组织坏死,其具有较高的病残率和病死率,不仅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也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1].据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