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摄影论文 >

纪实摄影图片的传播媒介

来源:未知 作者:chunt
发布于:2016-06-04 共7369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纪实摄影图片传播机制探究
  【绪论】我国纪实摄影传播模式探析绪论
  【第一章】纪实摄影概论
  【2.1】纪实摄影图片的拍摄及后期处理
  【2.2】纪实摄影图片在传播过程的选择原则
  【2.3】纪实摄影图片在传播过程的优势及发展趋势
  【3.1 - 3.3】纪实摄影图片的传播媒介
  【3.4  3.5】纪实摄影图片的传播效果分析
  【结语/参考文献】纪实摄影图片传播效果提升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三章纪实摄影图片基于5W模式下的传播机制
  
  “机制”一词最先起源于古希腊文,原指机器内部的构造和其运作原理。在Merriam-Webster词典中,它被解释为“涉及或导致某蝗行动、反应和其它自然现象的一系列相关的基本活动或过程”.[27]在当今新传播环境下,“机制”常常被用来阐释事物内部的构成因素、彼此关联、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相互影响关系。信息的传播机制就是信息传播的形式、方法以及流程等各个环节,包括传播者、传播途径、传播媒介以及接收者等所有构成的统一体,是一种对信息从发布者到接收者的环节的总体概括。纪实摄影图片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符号,它以独具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批判性因素可以引发巨大的社会影响力,这与其内部的传播机制密切相关。
  
  拉斯韦尔于1948年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篇论文中,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并按照一定结构顺序将它们排列,形成了后来人们称之“五W模式”或“拉斯维尔程式”的传播模式。这五个W分别是英语中五个疑问代词的第一个字母,即:Who(谁)、Says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拉斯韦尔的5W模式对后来的传播学研究和众多传播模式的建立所起的启示作用是不容否认的。具备了以上几个要素之后,现实生活中传播活动的基本过程基本就完整了。例如在新闻报道中,记者、编辑等新闻工作者是传播者,新闻报道是传播内容,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是传播渠道,读者、听众、观众、网民是受众,新闻报道对受众的影响是传播效果。
  
  第一节纪实摄影图片的传播者
  
  传播者是传播行为的发起人,是借助某种工具,通过发出信息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对于大众传播来说传播者可以是个人,如记者、编辑、广告设计者、作者、小说家等;也可以是大众传播机构,如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纸、出版社等。传播者依据某种目的,遵循信息的传播规律,从事信息的生产和流通。对于纪实摄影图片来说,广义上讲,它的传播者是报社或网站等主流传播机构;狭义上讲,它的传播者是从事纪实摄影的摄影师或纪实摄影记者和从事图片加工制作的图片编辑。
  
  纪实摄影图片的传播者区别于其他图片传播者的最大特点是,他们有某种情感的诉求,而不仅仅将图片简单地传播出去。风光摄影师的传播诉求是将美丽的风景“广而告之”,新闻摄影师的传播诉求是将新闻事件完整还原,纪实摄影师的传播诉求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导到某些社会问题上,希望改变现存的社会与政治观点。因此,纪实摄影图片的传播者一定是带有某些情感诉求并希望可以将其传递给社会受众的。欧恩(Karin Becker Ohrn)认为:“基本上,人们认为纪实这个概念应该包含一种目标,远远不止是要印制出精美的照片。摄影师的目标在于,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他/她的作品上。在许多情况下,这么做其实就是为社会变革扫清障碍。”[28]纪实摄影师是图片信息的收集者、制作者,图片编辑是纪实图片的加工者和发布者。他们二者共同决定着纪实摄影图片的流向。在当今媒体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一支高素质的图片传播人才队伍是深化图片传播的关键一步。在两会期间、体育赛事、重大突发事件现场,配备高性能相机的摄影师比比皆是,他们在完成图片传播者身份的同时也塑造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从图片编辑到摄影师都应树立图片传播意识,还要既懂图片报道又懂传播理论。许多时候,摄影师要集图片编辑、美术编辑于一身,即自己拍摄图像,制作图像并传播图像。这给他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作为一名纪实摄影师,首要要有较高的意志与胆识,以及随时为事业献身的精神。很多优秀的纪实摄影作品是摄影师深入事件现场,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所拍摄的。不管是地震、火灾现场,还是揭露社会黑暗面的困境,只有亲力亲为地去深入探索,拍出的纪实照片才能达到厚积薄发的效果。此外,纪实摄影师还需要有过硬的业务素质,对社会现象的解读,对图像故事的构建,对照片元素的把握等等,还需要一定的政治素养、价值判断、艺术审美。摄影师作为图片传播的“领头兵”,还需要掌握一定的采访及图文创作能力。
  
  纪实图片的传播者除了摄影师之外,还有在摄影图片传播中负责处理摄影师和记者所拍摄的纪实摄影图片的编辑人员或总编辑。在这里,编辑人员的主要职责是对图片做文字说明、标题撰写、图像的裁剪与处理和传送图片,此外他们还承担着“把关人”的角色。“把关人”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的卢因率先提出的,他指出:“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做出决定。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把关人“起着决定继续或中止信息传递的作用。因此,图片编辑人员将纪实摄影师所拍摄的摄影图片进行编辑或选择,从而决定这些图片的传播与否,直接决定着图片讯息能否与受众见面。图片编辑作为图片的传播者,在图片的整个传播机制中占有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人民日报》华东分社自创办之日起就设立了主持图片编辑工作的摄影主管和图片编辑,分社主编认为,提高摄影工作是”为了提升一份报纸的整体水平,必须解决图片编辑的缺失。“在信息高度爆炸的今天,技术的高速进步、真假消息鱼龙混杂、时效性的高要求等方面日益对信息发布者提出了高要求,在这种新环境下,图片报道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对图片报道质量的要求,也就演变为对图片编辑水平的更高要求。在快餐化阅读的时代,图片报道是迅速夺取读者注意力的法宝,既能为读者节约大量时间,又能增加报道的可读性和观赏性。一般的图片报道很难适应当今媒体高要求,所以要求图片编辑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挖掘照片最大的潜力,策划并组织相应的图片报道,在发挥自身职能的同时,培养全面的业务储备能力。这要求图片编辑首先必须具备政治家的眼光,这是图片编辑统领全局的决定性因素,在具体的业务方面,图片编辑必须是知识结构合理、知识更新快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也必须掌握高超的图片报道策划、版面编排、图片鉴赏和编辑能力,还要通读读者的审美取向和视觉传达的表现手法。在人际关系处理方面,图片编辑既要善于沟通,也要善于和摄影师、总编辑、领导和谐相处,还要建立广泛的社会人脉关系,以扩充自己的图片资源。纪实图片编辑人员需要同纪实摄影师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了解摄影师在拍摄时的主题侧重点及情感加注,以便于更好地理解照片内涵,进行合适地编辑并传播。[29]
  
  由此来看,摄影师和图片编辑二者缺一不可,他们的互相配合造就了纪实摄影图片的传播者,为图片的传播奠定了最稳固的根基。
  
  第二节纪实摄影图片的传播内容分析
  
  传播内容是指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给受众的所有信息,因此传播内容是整个传播过程的核心内容,传播内容的优劣直接决定着传播效果的优劣。
  
  一、传播内容的组成部分
  
  经图片编辑后的纪实摄影图片已经成为完整的视觉符号,它的有效传播需要包括标题、图像、文字、版面等。纪实图片很少独自完成完整的摄影报道,一般都需要加以相应的文字符号配合才能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因此,纪实摄影图片的传播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标题:标题是纪实摄影图片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图片写实的眼睛。标题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图片传播的效果。这要求标题用简短的文字高度概括图片所要传达的讯息,要简明扼要地说明图片的报道内容,以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图片的深层含义。
  
  (2)文字说明:纪实摄影图片的传播需要图像和文字的共同作用才能完成传递信息的任务。照片文字的说明不同于一篇报道或文章,需要用陈述并简练的话语讲明照片的主体,环境,背景,状态等基本情况,起到完善照片主题、说明照片要素和深化主题的作用。
  
  (3)图像:这是纪实摄影图片传播的核心,也是最重要一个因素。图像作为非语言符号,有着比语言符号更直接、更清晰的表达方式,它可以跨国不同语言间的障碍传递图像信息。纪实摄影的图像有别于通常的摄影图像,它善于通过关注人文关怀和批判社会来揭示隐含的意义,更多的是意在通过摄影通过图像来传达一种思想,促使社会对现实的思考、对道德的关怀、对社会的关注。
  
  二、对传播内容的控制分析
  
  纪实摄影图片所传达是图像符号,而其完整的传播需要文字符号的结合。纪实摄影图片所传播的内容具有客观性、可传递性、真实性、可识别性等特点,每个纪实摄影图片所传递的不仅仅是单一的图片信息,而是包含在照片内部的各种显态信息和隐态信息。显态信息就是纪实摄影图片中通过画面直接看到的信息,以及文字说明表述的信息。隐态信息就是通过显态信息间接表达的倾向、意境、情感等。传播内容中这些显态信息和隐态信息共同组成了传播的信息表达,因此,在纪实摄影图片传播过程中,有效地对传播内容进行选择,进行有效地控制,对于图片的整个传播过程都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对于传播内容的控制分析应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设置议程
  
  纪实摄影图片的传播效果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信息传播的广度和范围。议程设置理论(The Agenda-Setting Theory),它是由美国传播学者麦克姆斯、唐纳德·肖最早提出。这种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只要对某些传播内容予以重视,为公众安排议事日程,那么就能影响公众舆论。这一理论认为,虽然大众传播媒介不能直接决定人们怎样思考,但是只要大众媒介对某些传播内容予以重复性报道,为公众安排议事日程,那么就能影响公众舆论。因此,”传播者有效地控制传播内容,大量、集中报道某个问题或事件,受众也就会关注、谈论这些问题或事件。当今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亟待解决的“议题”,如环境污染、社会医疗、教育贫困等。对于传播内容的选择,政府和媒体的观点是不尽相同的。媒体与受众的观点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政府、媒体和受众之间或多或少存在某些议题上的分歧点。因此,传播者对纪实摄影图片的议题控制需要掌握“求同存异”的原则,不能一味“阳春白雪”,更不能一味“下里巴人”,在我国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下,以符合受众观点和诉求的准则下控制传播内容。[30]通过多种媒介形式,按照不同的机制对控制的传播议题进行传播,使受众从“感知”到“重视”再到“行为”.在合理的控制下,传播者的传播效果和影响依次累计,纪实图片内在的人文价值和社会批判得到广泛传播,在受众身上引起巨大的传播效果。
  
  2.控制画面信息
  
  纪实摄影画面是传播内容的主体,因此对画面信息的有效控制直接影响着传播的效果。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增加主要的画面信息量,控制多余的信息量。主要信息指纪实摄影图片中的主体部分,画面语言要展示能够代表事物主体本质特征的信息,比如主体人物、现场环境、事件状态等。[31]增加画面主要信息量的方法包括选择合适的拍摄角度、使用镜头控制景深、通过光线突出主体等。在突出画面主体信息的同时,要注意控制画面中的多余甚至是无效信息,以免影响受众的视觉注意力。此外,优秀的纪实摄影图片都侧重于增加对比信息,即通过清晰的或模糊的画面次要元素衬托或对比画面中的主体,加大了画面信息量的同时还增加了审美情趣。斯洛文尼亚摄影师Matjaz Krivic的人文纪实摄影作品具有强烈的主体突出性,他总最简练的画面表达最直接的内容,对比强烈,主题显着,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图3-1)。
  
  3.充分表达传播倾向性
  
  传播倾向性是指摄影师在拍摄纪实摄影图片时通过画面表现出来的态度、立场、观点和情感。摄影图片是一种图形符号,既是客观的,它客观反映现实世界。它又是主观的,它的拍摄取材依赖于摄影师的主观选择性。因此,纪实摄影师拍摄的图片不论在主体的选择、角度的控制、场景的选取、画面的表达都带有自己的主观倾向性。主题鲜明的纪实照片所传达的信息也是明确的,反之可能会带来负面的作用。如拍摄灾难画面时,不采取直面受难者的拍摄角度,而采用拍摄微观的事物来反映灾难的状况,既充分表达了现场纪实,又体现了拍摄者的拍摄倾向性。图3-2是汶川纪实的一张照片,摄影师避免了拍摄血腥的场面而拍摄一只在地震现场摔坏的钟表,而钟表的时间定格在地震发生的时间,即14:28分。周遭散落的碎石一地,将这个钟表对比得更有分量,用人道主义的方式表现了摄影师是倾向性和立场,用异于常人的方式控制了纪实图片的传播内容和方式,同样达到了理想的传播效果。
  
  第三节纪实摄影图片的传播媒介
  
  施拉姆如此定义媒介:“媒介就是插入传播过程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在当今社会,媒介主要是指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用以负载、传递、延伸、扩大特定符号的物质载体,具有实体性、中介性、负载性、还原性等特点。也就是说,媒介是指信息流动的载体、渠道和中介物,可以是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在各种媒介高度融合的今天,纪实摄影的传播媒介也表现出新的形态。本文将纪实摄影图片的传播媒介主要分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两种传播媒介。
  
  一、以传统媒体为代表的传播媒介
  
  以报纸、书籍、期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是重要的纪实摄影图片传播媒介,也是最早的传播媒介。之所以把以上媒介称为传统媒介,原因是相对于近几年兴起的网络媒体而言的,它们以传统的大众传播方式即通过某种机械装置定期向社会公众发布信息或提供教育娱乐的交流活动的媒体,以报纸为例,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文字与图片结合,报道内容选择性强,图文并重,可读性高;
  (2)时效性较强,面向读者受众人群范围大;
  (3)信息量大,针对性强,读者可自由选择兴趣点阅读;
  (4)便于携带、传播、复制和保存;
  (5)具有视觉性和逼真性。
  
  因此,以报纸为首的传统媒体一度是纪实摄影传播的主要阵地,人们通过刊登到版面的纪实图片获知信息,感受图片传达给读者的内在价值。对于某些突发事件,来自现场的纪实图片往往占据着第二天报纸版面的最醒目位置。
  
  纪实摄影图片传播的传统媒体还包括摄影展和摄影画册的形式。我国在多个城市共举办过《艰巨历程》、《俺爹俺娘》等众多大型纪实摄影展,发行过大型摄影画册《人民的悼念》《被人遗忘的人--精神病人生存状况》《在路上――中国的天主教》等,传播广泛,影响深远。正如当年《人民的悼念》画册主要组织者王志平先生说的那样:“作为一代热血青年,我们通过画册表达了我们的不羁和反叛,作为一伙自视甚高的业余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我们更为不满的是当年摄影界的说教、粉饰、虚假、平庸、因袭的现状。”
  
  但是传统媒体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只能采取单一的、线性的报道方式,缺少读者反馈渠道,对突发事件报道的相对滞后性等。传统媒体虽然有它自身的局限性,但仍然是社会信息传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以新媒体为代表的传播媒介
  
  在摄影全民化的今天,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拿着单反相机、平板电脑和手机拍照的人们,以前似乎只有专业摄影师才能胜任的工作,现在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随着信息技术的飞跃,继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之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成为图片传播的又一重要传媒形态。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的兴起促使手机媒体成为新媒体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引领着读图时代的风潮。人们已经习惯于将看到的新鲜事物用摄影的方式记录并上传,在这种情形下,每个人都是传播者、传播渠道和受传者,每个人都变成了自媒体。
  
  新媒体(New Media)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严格来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媒体。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都可以说是新媒体。”相比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在信息的呈现方式上是多媒体。新媒体的信息往往以声音、文字、图形、影像等复合形式呈现,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可以进行宽媒体、跨时空的信息传播,还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互动性等特征。受众接收新媒体信息,大多不受时间、地点场所的制约,受众可以随时通过新媒体在电子信息覆盖的地方接受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信息。新媒体成为这个时代的宠儿,在它迅速发展的同时,它也越来越多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影响越来越大,已经渗透到当今的传统媒体中去,并大有融合的趋势。因此,在新媒体的环境下,读图时代越来越有其用武之地。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既有传统的媒体把关人的作用,铺天盖地的信息呈爆炸式增长,其传播维度多向,反馈渠道便捷,纪实摄影图片通过媒体传播出去,其传播速度和广度巨大。在传统媒体中,只有专业的纪实摄影师和图片编辑才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才能通过大众传媒的渠道传播图片。而在今天,不仅专业摄影师可以传播信息,普通的摄影爱好者也可以拍摄并通过网络媒体传播纪实摄影图片,从这方面讲,传统的媒体把关人地位被新媒体削弱了。所以说,在新媒体环境下,新媒体成为了纪实摄影图片传播的主要渠道。
  
  我们在互联网时代可以随时轻松获取大量关于纪实摄影图片的讯息,如图3-3,百度软件用不到一秒的时间共搜索到309万条关于纪实摄影图片相关的内容,Google软件用0.26秒的时间搜索到328万条纪实摄影图片相关内容,可谓信息量巨大,这在传统媒体时代是不敢想象的。因此,摄影师拍摄的纪实摄影图片经过编辑后,通过网络或手机媒体等新媒体,以网站、微博或论坛发布等形态,可以迅速大范围地传播出去,能在短时间内被数以万计的受众所关注,能达到不可估量的传播效果。
  
  因此,新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不仅可以广泛地传播信息,更是改变了传统媒体中把关人的作用,使得互联网变成了“来去自由”的畅通信息高速公路。网络相对开放、自由的交流方式成为各组织和个人发布信息、传播信息最便捷的媒介形式。在互联网时代,任何信息经过发散式传播,信息可能像滚雪球一般,最终达到不可估量的传播效果。这如同“蝴蝶效应”,任何一个信息的网络传播,最终都可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纪实摄影论文
返回:摄影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