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摄影论文 >

纪实摄影图片传播效果提升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未知 作者:chunt
发布于:2016-06-04 共5902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纪实摄影图片传播机制探究
  【绪论】我国纪实摄影传播模式探析绪论
  【第一章】纪实摄影概论
  【2.1】纪实摄影图片的拍摄及后期处理
  【2.2】纪实摄影图片在传播过程的选择原则
  【2.3】纪实摄影图片在传播过程的优势及发展趋势
  【3.1 - 3.3】纪实摄影图片的传播媒介
  【3.4  3.5】纪实摄影图片的传播效果分析
  【结语/参考文献】纪实摄影图片传播效果提升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结语
  
  纪实摄影,带有感情的摄影,一直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它所给人类留下的不仅是历史,也是感情的时代传递。当摄影离开了对现实的思考,那它也就没有了力量,这是对纪实摄影的很好概括。纵观纪实摄影的发展历史和它所带来的社会变革,无一不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因此,纪实摄影可以称得上是符号化的历史文物。
  
  纪实摄影来源于社会,又通过影像反作用于社会。纪实摄影用敏锐的发现力和瞬间凝固力,为我们保存下值得去思考的时光片段。通过对纪实摄影传播机制的分析,我们得知了需要如何控制传播内容以使得图片的传播更有效;通过对媒介的分析,我们得知如何充分利用不同传播媒介来传递纪实摄影的图片价值;通过对受众和传播效果的分析,我们得知新环境下的受众可以带来更强大的传播效果等。纪实摄影在社会中扮演着监督检查的作用,时刻为我们的社会扫清了障碍,时刻为社会传递着正能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纪实摄影充分发挥其作用,以记录为本凝固历史,提供可靠文献;以革命的精神投身社会,推动现实变革;以爱为本目击社会、揭示世界真谛,并用影像资料的形式为社会学家的研究,提供真实可靠的研究资料,为社会进步和发展默默的做出源源不绝的贡献。纪实摄影以一种符号的方式向全社会传播着人文关怀的思想,也向全人类阐释着一些或许不为人知的故事,所以从某种角度说说纪实摄影是所有影像传播的前提。虽然纪实摄影已发展百余年,经历了从定义到含义的深刻变化,但它的两大基本要素没有改变,那就是现实性与社会性。正是这两个基本取向,使得纪实摄影具有强烈的社会参与向度和历史定位向度。纪实摄影只是一种摄影的方式,或是一种工具,工具的作用大小取决于使用它的人。所以,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个影像工具推进社会的发展,仍是今后需要持续研究的课题。
  
  作为一名传播学研究生,从事于图像传播研究和摄影研究,但由于学术研究能力的有限,对纪实摄影及其图片的传播机制研究仍然是片面的,仍有许多需要继续深度研究的角度方向。对纪实摄影图片的传播机制进行研究涉及到传播学、社会学、摄影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知识,需要一个长期而卓绝的研究历程,当然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的研究内容仅为此庞大研究方向中的一小部分,限于时间和精力,在文章的论述过程中难免有纰漏和不够严谨之处,在之后的学习研究过程中将再加改善。
  
  注释
  
  [1]孙京涛。纪实摄影在中国的发展[EB/OL].2013-12-3.
  
  [2]殷强,徐国武。世界摄影史[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7:63.
  
  [3]胡晶。现代新闻与纪实摄影教程[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19.
  
  [4]杨恩璞。摄影鉴赏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0.
  
  [5]夏雨。世界纪实摄影解读-记忆的镜子[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1:94.
  
  [6]胡晶。现代新闻与纪实摄影教程[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89.
  
  [7]杨恩璞。摄影鉴赏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8.
  
  [8]李培林。读图时代的媒体与受众[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26.
  
  [9][法]吉尔·德勒兹。时间-影像[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76.
  
  [10][美]苏珊·桑塔格。论摄影[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156.
  
  [11]鲍昆,刘辉。中国当代纪实摄影历程[J].天涯,2007(6):49-50.
  
  [12]杨铭。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异同论[J].新闻实践,2008(7):86-87.
  
  [13][英]Liz Wells.威尔斯。摄影批判导论[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87.
  
  [14]唐东平。摄影作品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29.
  
  [15][美]苏珊·桑塔格。论摄影[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109.
  
  [16]李婧。浅谈对纪实摄影的认识[J].科教文汇,2009(2):189-190.
  
  [17]闫天晶,王阳。纪实摄影的内在精神及文化价值[J].大众文艺,2010(24):36.
  
  [18]刘源。图片报道[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67.
  
  [19]祖宇。透过“真实”看“史实”-对纪实摄影创作本源的探讨[J].包装世界,2011(3):45.
  
  [20]齐洁爽。新闻摄影传播学[M].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03:82.
  
  [21]邬鹏。坤论新闻纪实摄影的语言真实[J].新闻爱好者,2010(6):53.
  
  [22]胡晶。现代新闻与纪实摄影教程[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42.
  
  [23][英]格里·巴杰。摄影的精神:摄影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1:6.
  
  [24]赵俊韬。纪实摄影之造型解析[J].文艺生活,2012(3):26.
  
  [25]刘磊。裂变:当代中国纪实摄影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23.
  
  [26]傅拥军。纪实摄影指导[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9:97.
  
  [27]黄自然。网络流行语体的传播机制与传播动因探析[J].新闻界,2011(6):68.
  
  [28][英]Liz Wells.摄影批判导论[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83.
  
  [29]王米雪。读图时代摄影文化传播价值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2010:15.
  
  [30]黄启凯。读图时代摄影艺术的文化特征[J].美与时代,2010(2):103.
  
  [31]谢白。摄影基础与纪实摄影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135.
  
  [3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98.
  
  [33]殷乐。媒介融合环境下欧美受众的范式转换[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12):57.
  
  [34]赵建国。传播学教程[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140.
  
  [35]孙京涛。纪实摄影在中国的发展[EB/OL].,2014-3-10.
  
  参考文献
  
  [1]鲍昆。观看再观看-当代影像文化[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
  
  [2]齐洁爽。新闻摄影传播学[M].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03.
  
  [3]夏雨。记忆的镜子:世界纪实摄影解读[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1.
  
  [4]夏勋南。历史的瞬间:世界新闻摄影解读[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1.
  
  [5][英]Liz Wells,傅琨,左洁译。摄影批判导论[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6]唐东平。摄影作品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7]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8]杨恩璞。摄影鉴赏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9]胡晶。现代新闻与纪实摄影教程[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
  
  [10]李培林。读图时代的媒体与受众[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11]李文方。世界摄影史[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7.
  
  [12]赵建国。传播学教程[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
  
  [13][美]苏珊·桑塔格。论摄影[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14][英]格里·巴杰,朱攸若译。摄影的精神:摄影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1.
  
  [15][美]赛佛林,Werner,郭镇之译。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16]胡武功。中国影像革命:当代新闻摄影与纪实摄影[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
  
  [17]许林。读图时代的新闻摄影论说[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3.
  
  [18]哈艳秋,陈作平。新闻传播学前沿[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19]陈燕。传播学研究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0]韩丛耀。图像:一种后符号学的再发现[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1][加]朗·伯内特。视觉文化-图像、媒介与想象力[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8.
  
  [22]米歇尔。图像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3]米尔佐夫。视觉文化导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24]孟建。图像时代:视觉文化传播的理论诠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5][法]加布里埃尔·塔尔德。传播与社会影响[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6]瑟·罗斯坦。纪实摄影[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7]狄源沧。世界摄影大师-布勒松[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9.
  
  [28][英]格里·巴杰。摄影的精神[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1.
  
  [29][美]阿瑟·罗思坦。纪实摄影:摄影大师及其理念[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0]孙京涛。纪实摄影:风格与探索[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31]顾铮。世纪转身-中国社会变迁的视觉记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32]林路。摄影思想史[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8.
  
  [33]周明,林路。发现与捕捉:瞬间永恒的纪实摄影[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2.
  
  [34]周建青。当代影像传播与媒体发展研究[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
  
  [35]刘洪。像·非像:视像传播机理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6]申金霞。自媒体时代的公民新闻[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3.
  
  [37]江胜尧。表现的世界:论摄影的社会学维度[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0.
  
  [38]王米雪。读图时代摄影文化传播价值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0.
  
  [39]高亦平。纪实摄影的传播学探索[D].杭州:浙江大学,2007.
  
  [40]周韧。论蒙太奇对纪实类摄影表达方式的影响[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41]陶佳玮。大众传播视角下国内地震灾害纪实摄影思考与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42]黄静。中国20世纪末以来的纪实摄影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
  
  [43]董春蕾。灾害报道中的新闻图片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
  
  [44]吕珍。论纪实摄影的主观性与客观性[D].济南: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3.
  
  [45]张魁。中国纪实摄影观念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46]杨成文。中国当代纪实摄影风格之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0.
  
  [47]李科燕。当代中国大陆社会纪实摄影的沿革与时代背景的关系[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2012.
  
  [48]魏琦。解海龙与卢广纪实摄影的社会价值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3.
  
  [49]贾清。影像的力量-中国纪实摄影视角下的弱势群体影像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50]白献阳。公共信息的传播机制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06.
  
  [51]柳红兵。新媒介事件的传播机制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1.
  
  [52]孙晓磊。网络舆论传播机制及其引导[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0.
  
  [53]顾铮。纪实摄影:人类独特的记忆方式[J].社会观察,2004(10)。
  
  [54]杨帆。浅析纪实摄影的表现手法[J].新闻传播,2013(10)。
  
  [55]孟云。探索纪实摄影的功能与价值[J].大众文艺,2013(22)。
  
  [56]杨成文。中国当代纪实摄影的价值[J].艺海,2010(12)。
  
  [57]毛峰。大众传播机制与社会和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2)。
  
  [58]张秉政,李鑫。当代传播环境下的纪实摄影[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6)。
  
  [59]延靖。纪实摄影作品构成与运筹[J].山东青年,2012(9)。
  
  [60]邹吉文。灾难事件中纪实摄影的价值探索-以汶川地震为例[J].科技信息,2011(35)。
  
  [61]熊国成,罗艺。新闻摄影与纪实摄影的差异[J].新闻爱好者,2008(6)。
  
  [62]孙茜。摄影文化传播中的艺术审美取向[J].大众文艺,2011(19)。
  
  [63]崔伟伟。纪实摄影拍摄要素的把握与运用[J].河南科技,2012(4)。
  
  [64]潘科。没有过去的历史-中国纪实摄影现状分析[J].中国摄影家,2011(1)。
  
  [65]周伟明。新时期纪实摄影及其审美特征[J].新闻大学,1997(1)。
  
  [66]藏策。影像诗学探究-纪实摄影的“语言”[J].中国摄影家,2010(5)。
  
  [67]李培林。图像传播语境下的媒体受众观与受众读图心理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2006(6)。
  
  [68]杨健。图像传播的视觉表征-视觉文化下图像传播对世界的反映[J].青年记者,2011(35)。
  
  [69]王辉。纪实影像:基于特定时空的信息传播媒介-兼议真实、客观的四个理解原则[J].国际新闻界,2011(6)。
  
  [70]鲍昆。纪实摄影的本质是人文关怀精神[EB/OL].蜂鸟网影像频道评论,2013-12-26.
  
  [71]徐敬源。浅谈纪实摄影的社会作用[EB/OL].新浪博客,2014-1-9.
  
  [72]孙京涛。纪实摄影在中国的发展[EB/OL].中广网,2014-2-10.
  
  [73]Stephanie  L.Young.  Social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An  Appreciation[J]Review  of  Communication,2008, Vol.8 (3)。
  
  致谢
  
  在论文即将落笔之际,也意味着为期三年的研究生生涯即将落下句点。三年,如同透过树叶间的一缕晨光炫彩夺目,又如映红天空的晚霞转瞬即逝。三年,有很多的收获,也有很多的不舍。每次走在播放广播的美丽校园,这种留恋之情更加强烈。然而,学生生活的告一段落意味着另外一个全新的起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正如歌词所写的一般,我们即将离开校园,踏上充满未知的外面世界,去探寻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这篇论文是研究生生涯的一份答卷,虽有许多不足之处,但依然凝结了自己和众多良师益友的无私帮助和指导。
  
  我的导师郭根生老师,在我们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给予我们许多关切的问候和悉心的指导。虽然我们不够优秀,但郭老师从未对我们发脾气,而是像自己的亲人一样,时时刻刻给我们莫大的鼓励。郭老师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学术上的指引,而且还有人生的态度的学习,使我们可以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郭老师热爱摄影,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摄影师,和他在一起使我有更多机会从多方面对摄影文化有更多层面的认识。在论文的写作及修改过程中,郭老师给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不断给予我鞭策和鼓励,让我真正从心底感觉到他不但是我们的良师,更是益友。
  
  同时也要感谢张冠文老师,她在学术方面的深厚造诣对我们来说都是学习的榜样,她的博学和谦逊一直激励着我们向前进步,使我们对学术的追求永不止步;感谢韩晓玲老师对我们论文耐心负责的修改,她细致入微的严谨学术风格对我们将来的学习和生活都是一种激励。还要感谢在我们论文开题及写作过程中给予帮助的所有老师们,你们辛苦了。
  
  三年期间一起陪伴的传播学同胞们,梁培培、杜梅、李晔、任树燕、王蕾,还有一起奋斗的同实验室的兄弟姐妹们,谢谢一起奋斗的实验室生活。更要感谢给我莫大帮助的师哥师姐们,谢谢你们在我论文写作中的指导。还有一起三年的舍友李通、李靖、李艳俊,人生相聚不易,必将倍加珍惜。要感谢的人还有很多,我相信,感谢之辞不是谢幕之辞,大家的友谊必将天长地久。
  
  最后要感谢我的父母,是你们给了儿子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支持,让我感到无限的温暖和自豪。
  
  读研期间,我收获很多,遗憾也有很多。但遗憾未尝不是人生前进路上的一个拐点。重新审视自己,对学习、生活、感情投入饱满的热爱,把感恩之心长存心底,把乐观之情时常记忆,把坚强之意赋予胸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感谢之辞若能写成一篇洋洋洒洒之文,也未尝不可。若干年后,当我们重新拾起这段研究生三年的记忆,一幕幕的欢声笑语必定如幻灯片一般放映。或许,这是一部电影,关于求学的电影,是一部最长的电影。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那就是:愿所有我认识的和认识我的人,大家一生幸福,一生平安,一直走在前进的路上。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纪实摄影论文
返回:摄影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