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摄影论文 >

摄影技术的发展变化

来源:未知 作者:陈赛楠
发布于:2017-03-07 共6238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三、摄影技术的发展变化
  

  从传统摄影到数码摄影,摄影技术经历了兴起、变革、发展的演变过程,从最开始的繁琐到 135 相机的出现再到数字化设备的开始等一系列的变化。
  
  (一)摄影技术的诞生与发展
  
  摄影技术的诞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摄影技术也开始渐渐的兴起,而到了当代数字化时代的来临摄影技术得到迅速发展。
  
  1.摄影技术的诞生 摄影术的发明最早可追溯到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哲学家墨子在《墨经》中提到过“景到,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就标志着小孔成像的现象和光学原理的出现,在《经说下》作了精确的解释,“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蔽上光,故成景于下。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库内也。”
  
  为摄影技术的发明奠定了最早的理论基础。1038 年,阿拉伯学者阿哈桑使用了一种器材,这种器材在后来被称为暗箱。相机的原理就是在暗箱这种光学器材的基础上逐步完善起来的。17 世纪德国科学家斯切温特发明了“牛眼”当时曾流行于欧洲大陆,它是将小木球钻孔,在孔两端安装透镜,利用短焦距造成广角效应,而扩大视野,改变视觉效果。如我国的皮影戏,都是利用小孔成像、暗箱成像等,而这种影响应该称之为“影”和真正的成像相比还相差甚远。到了 19 世纪,西方的画家利用暗箱技术的原理,制作出“光影画箱”这种辅助性的绘画工具能使画家们取得更精准的写实效果。
  
  这一器材和后来的单镜头反光式照相机有些相似,使用时需将光学透镜对准明亮的静物,而光线通过透镜形成人工的影像,再有与透镜光轴形成四十五度角的反光板反射,到达平放在顶部的景屏就形成了精确、明亮、视觉场地可以随意调整的画面。“光影画箱”实际上已经完成了摄影技术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也是相机的雏形探索。在 19 世纪 20 至 30 年代,摄影技术完成了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如何把人工得到的景象固定下来。1 尼埃普斯的“日光刻蚀法”.19 世纪初,法国人尼埃普斯开始关注新的实用的工艺平版印刷技术,在 1793 年起,他开始从事用感光原料永久性保存影像的实验。1822 年尼埃普斯以玻璃板作为底片,扇面涂抹朱迪亚沥青作为感光材料,然后将要复制的版画平放其上面,在阳光下暴晒,由于版画已经涂抹了沥青,光线的强与弱会因画纸上的黑白不同的分布透射在沥青上,然后把经过暴晒的地方溶解掉,在观看时可以放在暗色的背景前,便可以看见由浅灰色的底和黑色的线组成的影像。而在 1825 年,玻璃板被尼埃普斯用金属板所替代作为承载感光材料的底片(片基),并且可以直接用反光方式观看固定的影像。1825 年便是尼埃普斯所拍摄《牵马人》(图四)[18]便是这样固定的。
  
  这幅照片是有确切年代的世界上第一张照片,也流传至今的金属板固定影像照片。这幅作品虽然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摄影作品,但是它也只是是对绘画的一种复1年所拍摄的《窗外景色》(图五)[19]这一作品,而这幅照片被人类视为世界上第一幅被永久保存的相片,哪怕是《牵马人》的出现,它仍然被人类视为世界上第一张成功直接获取自然景象的作品。而尼埃普斯将这种以日光作用于感光沥青上而达到将影像永久固定在玻璃或金属板上的方法命名为“日光刻蚀法”是世界上最早的摄影技术。2 达盖尔的“银版摄影法”.法国人达盖尔是一位富有探索精神的画家,他酷爱风景画创作,19世纪20年代发明了一种称之为“西洋景”的活动立体景画,必须透过小孔观看。如何能够将这种景画永久固定并且可以用肉眼直接凭反光观看,为此他进行了暗箱的实验,在此期间他结识了掌握这一技术的尼埃普斯,1829 年两人开始合作研究摄影技术。由于“日光刻蚀法”曝光时间过长,影像不清晰,而达盖尔致力于更加快捷、更加清晰、更加易于观看和保存的方法研究,在尼埃普斯去世后,达盖尔经历了八年的努力实验研究,终于在 1837 年创立了“达盖尔摄影法”又称“银版摄影法”.而“银版摄影法”有完整的“显影”和“定影”工序,已经全面完成了现代摄影技术的基本需求。银版摄影是由于银粒子细腻,汞合金明亮整个影像精微细腻,层次感丰富且充实,一直到今天影调、层次和久经不变的特性仍然是其他摄影方法难以达到的。达盖尔用银版摄影法拍摄的《工作室一角》被认为是首次定影成功的金属盐干板,并且作为了摄影技术发明的凭证。虽然达盖尔的摄影作品流传于世的不多,但仅存的这几幅足可以说明这位兼备这画家和舞台设计家的摄影技术的创始人,而他对于摄影技术有超人的预见性,因为达盖尔对摄影的这种开创性贡献,所以被誉为“摄影之父”.
  
  由于达盖尔把尼埃普斯的“日光刻蚀法”和自己的“银版摄影法”一起出售给法国政府。所以在 1839 年 8 月 19 日法国科学院和美术院联席会议,正式认定达盖尔创立了摄影术,并将这一发明公之于世。而着名的科学家阿马戈代表两院和法国政府宣告:“法国已经接受了这项发明,并且一开始就表示为能慷慨的把它奉献给全世界而自豪”同时也宣告就标志着摄影技术的正式诞生。
  
  2、摄影技术的发展 摄影术在 1838 年正式公诸于世后,就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和热烈的反响,而人们在对这个新技术感兴趣的同时还在边努力改进和完善摄影的方法,在用心摸索摄影技术领域的潜力之后,发现摄影技术才刚刚起步,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达盖尔创立的银版摄影法当之无愧的代表了摄影技术的诞生,而他的相片的成像质量也经过众人的考验后毫不逊色,但在摄影技术后来的发展中,达盖尔的银版摄影的正像模式却没有继续发展下去,主要原因是“银版摄影法”成本较高、价格昂贵,、复制困难。1835 年,塔尔博特研制出的相纸负像可以来印刷正像,面积只需 2.5 平方厘米。1841 年在英国塔尔博特的负正像系统获得了专利,并命名为“卡罗式摄影”.“卡罗式摄影”使用的是纤维成像、颗粒粗、清晰度低、反差大,经过了不断的改进但仍不能和达盖尔的银版摄影相媲美。但最值得人们关注的是它的成本低,如果采用负正系统的情况下,曝光后所取的负片,是可以反复印刷正片的,这是以后可以随意放大、随意剪裁复制的小底片的基础。在 19 世纪50 年代后基本不再使用“卡罗式摄影”,但负正系统却成为了后半个世界摄影技术发展的关键和主流。
  
  摄影技术在公布结束后的一个月内,就飞速的传入了美国,而到年底摄影技术就风靡整个欧洲。而摄影技术从诞生就已具有极大的国际性。就连当时极具落后的亚洲也有人开始使用这种技术。1840 年的鸦片战争期间,摄影技术随着英国的舰炮来到中国,并且在广州等地传播开来。达盖尔的摄影手册被译成多国语言广泛流传,使各个领域的人纷纷加入到摄影的潮流中来。摄影技术成为记录社会景象和人文景观的便捷工具。摄影技术随着时间的变迁成为了国际性的一种时尚,面对着摄影及术势不可挡的趋势,传统美学的观念发生了动摇。一部分艺术家惊叹摄影的快速准确写实的能力,有些画家却担忧传统绘画的发展,安格尔也曾率领过画家像法国政府提出禁止摄影,有些目光敏锐的画家从一开始就发现了摄影技术的缺憾,身为画家和摄影家的斯塔夫,就曾指出:“摄影的未来不在于便宜易得,而在照片的质量”[20].于是人们把摄影技术的改进提上了日程。在 1842 年,光学玻璃问世于法国,相机镜头透镜的主要原材料的诞生,德国耶拿的肖特和光学仪器商蔡司合作解决了镜头的精确度,银版摄影法作为主流摄影技术,它的曝光时间也由最开始的几十分钟缩短到几十秒再到几秒。这使摄影技术成为科学家研究科学的主要借助工具。到了 19 世纪 5、60 代,应用摄影技术拍摄 x 光照片、显微照片等已经普遍存在了。在 19 世纪 50 年代蛋白纸印像法和活棉胶湿版法进入了摄影主流,这是摄影成像技术的重大的突破,蛋白纸印象法提高了影像的层次感,并降低了硬度和反差。而火棉胶湿版法,虽然操作不方便,但却缩短了曝光时间,同时成像质量精美细腻,而卡罗式的负正系统又可以大量复制正片,因此摄影技术很快扩大了商业领域。
  
  (二)摄影设备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数字化设备也不断的更新换代,画幅的大小、感光材料的转变、取景方式的不同以及镜头的不断更新,促使摄影技术也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着,照相设备的种类也在不断的变化着。
  
  1.按取景方式发展变化
  
  照相机是由一个不透光的盒子、镜头、胶片或影像传感器、聚焦控制装置、快门、快门按钮、光圈和胶片输送这些部件构成的,这些部件是所有相机有拥有的,不同的相机根据这些部件不同的排列方式而构成。最简单的照相机就是柯达公司和富士公司生产的一次性塑料相机和早期的“布朗尼”有点相似,它没有控制曝光和聚焦的装置,这种相机不适用于需求高适量摄影作品的摄影师所使用。
  
  1 单镜头平视取景照相机。又称“旁轴取景照相机”,知名度最高的相机是德国徕卡 M3.20 世纪 50 年代之前,它曾是主流照相机。到 20 世纪 70 年代,电子控制的 135mm 袖珍照相机开始流行,也是采用这种旁轴取景结构。早期的 135mm 自动照相的出现,是为了扩大摄影爱好者的使用范围。因其操作简单,被称为“傻瓜相机”.它使用计算机芯片自动完成一系列的任务:读取胶片的感光速度,计算曝光量,聚焦影像,拍摄后将胶卷卷到下一张,在当今管此类相机简称为“DC”.135mm 照相机的优点是没有反光板上下翻动而产生的震动;按取快门时机震很小;闪光摄影时与快门时间全部同步。而它的缺点是早期推出的 135mm 相机是利用双影重合原理的聚焦方式,不是太方便,取景和拍摄视差较大;大部分照相机不能更换镜头。后来发明的和徕卡原型几乎一样 135mm 直视取景器照相机。它弥补了 135mm 自动相机不能更换镜头更换镜头的缺点,为创造性的控制聚焦和曝光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尽管这种相机现在几乎已经被单镜头反光照相机所取代,但出于某种原因仍然被一些专业人士所喜爱。它属于小画幅相机,需要使用胶片,冲洗后才可以看清楚拍摄景象。
  
  2 双镜头反光照相机。这是一种采用 120 胶卷的照相机,如海鸥 4A、4B.海鸥 4A、4B,也是我国曾经最流行的照相机,直到改革开放后才被 135mm 相机所取代。此类相机设有上下两个同焦距的镜头,上镜头负责取景,通过反光镜将影像折射到磨砂玻璃上供摄影者取景构图,而下镜头用于拍摄,上下两个镜头同步伸缩进行聚焦。由于采用 120 胶卷,底片大,因此成像质量较好。其缺点是取景不便,视差较大,绝大多数这类相机不可更换镜头,目前此类相机几乎己停止生产。
  
  3 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也是人们俗称的“单反相机”,这是当今社会广为使用的照相设备,它直接通过镜头观察和聚焦影像是这是其重要的特征。这种相机的优点是利用俯视取景器或五棱镜取景,取景和拍摄几乎无视觉差;可自由更换各种不同焦距的镜头;在使用各种滤光镜后,相机内测光系统会自动对曝光量进行补偿;取景效果比较直观,尤其是五棱镜取景器的相机,取景影像与实物完全一致,有利于摄影者的取景和构图。这种照相机的缺点是拍摄时机震较大;闪光摄影时,一般高于 1/60s、1/125s 或 1/250s 的快门时间无法达到同步。
  
  单镜头反光相机的门类不多,除了 135mm 照相机外,还有采用 120mm 胶卷的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如哈苏、玛米亚、勃朗尼卡、潘泰克斯等 120mm 单镜头反光照相机。120mm 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由于其底片面积大,能够放置大幅照片,又因为其取景和拍摄之间几乎无视差,还能够交换不同焦距的镜头,故这种照相机广泛运用与广告、工业产品、人像、婚纱、时装、挂历、建筑等方方面面的摄影。
  
  现在索尼又推出新的单电相机,是卡片相机和单反相机的相结合,使用电子取景器同时具有有单反功能。而 135mm 单镜头反光相机它属于全画幅数码照相机,照片尺寸是 24×36mm,选择相机的范围较广,并且不需要使用胶片成像,储存方式较多,传播方式多样化。
  
  2、感光材料的发展变化。
  
  可以分为胶片和数码两种,这两种的区别主要在于摄影的成像技术的不同,传统相机都采用胶片(底片)感光成像。使光线经过照相机镜头,然后由快门的速度来决定曝光量的多少,然后光线使胶片上的银盐产生化学反应,最后在胶片上生成影像的潜影。经过暗房里的冲洗形成影像并制成底片,利用调配将底片显影最终印出相片。而数字化相机的成像是通过 CCD 或 CMOS,它是由一种高感光度的半导体材料制成的,把光线转变成电子,通过模拟数字转换器芯片转换成数字信号,从而达到成像效果。而数字化相机的成像质量是由 CCD 或 CMOS 的像素数决定的,当像素数越高,面积越大,成像质量就越高越清晰。然而现阶段数字化相机的像素大多数都在 1000 万像素左右,传统相机(135 相机)的胶片像素就达 1200 万像素,120 相机更可以达 6500 万像素左右。数字化相机的成像质量不单由像素决定,还与色彩深度有关,其数值越大,精确度越高,成像颜色就越丰富,成像质量就越高。
  
  感光元件就是数字化相机的心脏,和传统相机相比,传统相机把“胶卷”作为记录信息的承载体,而数字化相机的“胶卷”就是感光元件,并且与数字化相机是一体的,而数字化相机的成败也在感光原件上,它是数字化相机的核心,也是最为关键的技术。
  
  (三)摄影技术的变革
  

  19 世纪 80 年代,是摄影技术发展的重要的时期,在此之后摄影技术由一个探索性试验技术的时期发展到了规范标准的工业化时代。从最开始感光乳剂的定型和干版的普及;从银碘熏蒸到碘、银溶液涂布法再到火棉胶湿版法,感光物质一直都是在临时用前现配置,但保存时间短、设备笨重这样就限制了摄影技术的灵敏度,使拍摄变动事物或者突发情景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从 1878 年开始英国马多克斯博士发明的明胶溴化银干版正式上市,干版才被人们使用起来。明胶干版不仅使摄影技术摆脱笨重的设备,还提高了摄影对各种事件的反应灵敏度。明胶干版的出现为后期摄影的感光材料的发展打下基础,在后期感光入籍和感光层的不断更新换代,但技术却没有改变。
  
  早期达盖尔摄影法的片基是金属板,贵重且笨拙,塔尔博特法的片基是纸或者是蜡纸,成像质量较为粗糙,而玻璃片却易碎且笨重,给路途遥远的摄影家们会带来许多烦恼。1861 年,美国人汉尼拔·古德温将感光乳剂涂抹在一种透明、柔韧、幅面随意、价格适中的片基上,叫做赛璐珞,开创了赛璐珞负片,也是摄影负片的基本模式。然而他的弱点是易燃烧,在此之后它被醋酸纤维替代,就是 1889 年的“安全片基”.在 1888 年时美国伊斯曼干版公司的创始人乔治?伊斯曼通过卡罗式摄影法,开创了可卷负片,称为“美国胶卷”.每次可拍摄一百张直径为 6 厘米的原型负片,这一项技术虽然极大地方便了拍摄者,但由于该胶卷洗印技术复杂,无法使拍摄者自行冲洗,于是该公司配套出售“柯达相机”,使用者只需对准被摄物体按下快门就可以,然后将拍空的相机交给伊斯曼公司进行冲洗,这就是我们后世傻瓜相机的前身。该公司在 1889 年改称“柯达干版与胶片公司”之后“美国胶卷”也改使用赛璐珞片基,这是该片基感光度有明显提高。柯达胶卷从此风靡全球,“胶卷”成为摄影感光材料最具有代表性的模式的同时成为了感光负片的代名词,从而摄影技术走向了新的时代。
  
  在 1924 年,德国人奥斯卡·巴纳克设计了一种使用 135mm、可拍摄 24×36mm规格胶片的小型相机“莱卡”相机,这是世界上第一款 135 照相机,也是最着名的 135 经典照相机。因小型相机的诞生摄影活动也开始极为的频繁。在 1975 年时美国人赛尚设计并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照相机和回放系统。从此摄影技术的迅速发展逐步的替代了传统的摄影模式,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更新,数码相机也逐渐完善,到了如今 135 数码相机的最高像素已经能达到 3000 万左右,但由于数码相机有着高成像质量、不及底片的成本、传输方式的便捷和后期配套软件的完善等特点,在社会发展中逐步的取代了传统的胶片相机,成为当代社会大众使用的新主力军。
  
  本章小结:
  
  本章通过对摄影技术的内涵和本质特征以及从传统摄影向数字化摄影技术的转变过程的研究,揭示摄影技术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和对社会和经济发展影响。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摄影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