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微博和微信成为了人们学习和生活不可缺少的交流工具,而微时代是以微博微信为载体来传播信息。大学礼仪教育在微时代存在的问题:礼仪教育传播环境复杂化、礼仪教育传播者的窘况、礼仪教育受众的复杂性。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净化微时代礼仪教育的传播环境、培养适应微时代礼仪教育的高校教师、实施微时代礼仪教育的分层教育、建立礼仪教育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机制。
关键词:微时代; 大学礼仪教育; 路径;
2017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的《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提出:“制定国家礼仪规程。实施全民文明礼仪教育养成行动,培育文明行为习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要制定国家礼仪规程,研究制定适应现代文明要求的社会礼仪,引导人们重礼节、讲礼貌。”这表明推进礼仪教育的育人功能,得到了国家政策层面的充分肯定。大学生作为重要的知识分子群体,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礼仪教育,为国家高质量发展,提供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一、大学礼仪教育内容
大学礼仪教育就是把具有抽象性的、理论性较强的礼仪理论,充分转化成为指导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具体指针,“在继承中华礼仪优良传统、坚持中国特色的前提下”[1]用贴地气的形式表达出来,将中华传统文明礼仪知识转为大学生所认知、所理解的行为规范。具体说来,大学礼仪教育要充分地保证大学生可以面对现实、面对我们的社会,可以解决一些现实问题,不是被动的学习了解,而是可以将学习到的中华传统优秀文明礼仪知识学以致用,积极主动的去实践。
二、微时代大学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
微时代对大学礼仪教育是一柄双刃剑,虽然微时代对大学礼仪教育传播有积极的影响,但是大学礼仪教育在微时代下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礼仪教育传播环境复杂化、礼仪教育传播者的窘况、礼仪教育受众的复杂性。
(一)礼仪教育传播环境复杂化
1. 网络环境的影响
微时代下容易导致大学礼仪教育形成“信息茧房”效应。微博和微信之中有关礼仪教育的各种类型的公众帐号,大学生群体因其自身知识储备有限,往往分不清,哪些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明礼仪的公众账号。加之大学生群体里,拥有较强的倾向性依属,往往会选择与自己的感兴趣的账号关注,便在无形中导致了信息茧房格局的形成。在这种格局面前,大学生因知识背景、生活经历不同,对其感兴趣的微博和微信号,便会参与其中,这样就被分割成一个个不同的小集体,“在各自不同的小群体中,即使是具备了一定相同观点的小群体也往往存在分歧,进而导致群体极化现象的发生。”[2]
2. 西方礼仪教育的冲击
西方礼仪教育目前已经深入各个高校,比如求职礼仪、就业礼仪等。这对于在大学推广中华传统礼仪教育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介的崛起和发展,则成为了传播西方礼仪教育的助推器。微时代下大学礼仪教育必须紧紧依托网络平台,而且还必须以微博和微信为传播推送载体,这些载体传播的是具有短小精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明礼仪,以此对冲西方礼仪教育的影响。
(二)微时代大学礼仪教育传播者的窘况
1. 传播者角色地位的局限
“角色地位是指个体所承担的角色在某个层级领域所处的水平”[3],大学礼仪教育起主导作用的是高校教师。在高校中,教师的角色地位与自己本身的职称高低、职务大小有着紧密的联系,高校教师的礼仪水平则可能会处于边缘化空间。高校教师存在角色地位的限制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高校教师除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任务外,面临教学、科研等任务较重,大部分时间都倾注于写论文、做科研,很难集中精力开展对学生的礼仪教育,尤其是年轻教师,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学术研究等的压力更重。另一方面,高校教师礼仪水平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自身修养较差,不太遵守规章制度,礼仪素养低,学生们不能很好信服,难以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影响了礼仪教育的效果。
2. 传播者主导意识的淡化
微时代大学礼仪教育内容是坚持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明礼仪。通过礼仪教育,大学生能外化于行内化于心。高校教师作为传播礼仪教育的主导者,但是高校教师在传播优秀传统礼仪方面的意识不强,高校特殊的教育环境,也导致教师和学生的接触日益减少,教师在精神熏陶和人格感染上的作用越来越弱。加之西方礼仪教育的冲击,进而导致大学生对传统文明礼仪的认知度和好感度下降。
(三)礼仪教育受众的复杂性
1. 受众的选择多元化
礼仪教育受众主体就是各高校大学生。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微博微信新载体被更多人运用。微博微信也是个大染缸,既有传播中华优秀文明礼仪的信息,也有传播西方礼仪知识。这些观念的传播影响了部分大学生,对此部分大学生较为认知西方礼仪。加上网络上西方礼仪的传播,使得大学生较为认同西方礼仪,选择趋于多元化。
2. 受众的信息来源复杂化
微时代的微博微信建立的网络的基础之上,以网络为依托,而网络的开放性和自由性为快速传播信息提供了空前的便利,大学生接触礼仪知识的的信息源越来越广,使得大学生接收礼仪教育知识的信息来源日益复杂化。
三、微时代大学礼仪教育对策分析
(一)净化大学礼仪教育的传播环境
大学礼仪教育需要良好的传播环境。大学礼仪教育的开展就必须注重引导好网络舆论的导向,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发挥对网络舆论的导向作用。一方面,大学礼仪教育的高校教师积极把网络舆论引向正规道路,从而掌握舆论的主导权。传播者要敢于同诋毁中华优秀文明礼仪的行为进行斗争,使大学生得到在网络上意识到中华传统文明礼仪的重要作用。与之同时,还要科学地应对西方礼仪对我们的冲击。西方礼仪知识,大学生缺乏辨别的意识和能力,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宣传接地气的中华文明礼仪,以营造传播中华传统优秀文明礼仪的良好氛围和风气。
(二)培养适应微时代礼仪教育的教师
大学礼仪教育的主导是高校教师,培养适应微时代开展礼仪教育的专业教师,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礼仪文明素养。高校教师要不断更新专业的礼仪教育知识,提高自身文明修养,“其身正,不令而行”,通过教师的扎实的礼仪文明修养,达到言传身教相统一,进而更好开展对大学生的礼仪教育。微时代下知识更新加快,高校教师要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挖深中华传统文明礼仪的内涵,并扩展其外延,进而形成科学的礼仪教育的教学体系。
(三)实施微时代礼仪教育的分层教育
“社会分层决定了礼仪活动的层次性。”[3]高校教师对大学生礼仪教育划分层次。教授礼仪知识,可分为一般性知识和个性化知识。一般性知识,是基础性的礼仪知识,主要传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经典之作,让学生系统地学习中西方优秀的礼仪文化,感受到中华礼仪的一脉相承与博大精深,让学生不仅要“知书”,还要“达理”,知信行合一;而个性化知识,针对不同接受水平或根据大学生的不同需求,也可以根据各专业的需要开设相应的礼仪教育课程,开展个性化礼仪知识讲授,让学生自行选择,真正做到礼仪教育为学生而存在,学生可以学以致用。微时代微博微信向大学生传播海量的礼仪知识信息,但大学生的需求是有差异的,这就需要高效教师“投其所好”,有差别、有分层次开展礼仪教育。
(四)建立礼仪教育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机制
1. 突出高校教师在礼仪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高校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固化其主导地位。必须有足够的能力驾驭微时代下微博微信的舆论导向,利用掌握的微博和微信公众账号,与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明礼仪进行辩论,来引导网上的正确的舆论,分清是非对错;二是强化其主导意识。高校教师对礼仪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必须到位、全面。如果高校教师对礼仪知识不甚了解,怎能以有力的言行将中华优秀传统礼仪传播给大学生?高校教师利用新的载体比如微博微信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了解学术界对中华传统文明礼仪的最新见解和动向,强化其对大学生礼仪教育的主导意识。
2. 体现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校教师在开展大学礼仪教育中必须转变以传播者为主体的思维,即传播者处于主体地位,根据传播者自身的主观意识和意愿,决定了怎样开展礼仪教育。
礼仪教育的主体是大学生,而传统的礼仪教育的传播限制了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高校教师要把大学生当做主体,加强对大学生群体中不同学生的思维方式、文化素养和心理结构等关注,用不同层次语言和方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
3. 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反馈机制
而在传统媒体的支撑条件下,礼仪教育基本上沿用的是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方式,大学生总是处在被动接受的位置上,而在微时代背景下,网络的开放性和自由性赋予了大众广泛的参与性,微时代视域下的礼仪教育的模式为传播主客体的双向互动交流。
以往的礼仪教育,是教师作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导致了教师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极少。加之微时代中微博微信的互动性强,完善教师和受众之间的互动交流机制尤为重要。微博以及微信为社会大众成分行使自己的言论搭建了平台,也为他们接受中华传统文明礼仪知识提供了渠道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充分利用微博和微信两个系统全面考察和了解学生对礼仪知识的需求,以地位平等的心态与他们真心进行沟通互动,明确知道学生反馈的结果,根据反馈进一步调整,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礼仪知识需求;与之同时,还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出大学生群体的主体地位,把礼仪知识和大学生文明礼仪实践联系起来,加深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明礼仪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金正昆.传播学视角下的中国当代礼仪教育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7(2).
[2]郇红梅.微时代大学校园“信息茧房”效应之干预[J].晋图学刊,2015(1).
[3][4]高媛媛,郭淑新.社会学视角下的大学礼仪教育新探[J].江淮论坛,2015(2).
在新时期下的小学教学,班主任要实施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不仅负责学生的学习,还要肩负起育人的重任,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学生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不断增强学生的思想觉悟和修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发展,真正成...
通过对医学生礼仪教育目标与内容的确定,在借鉴国外医学生礼仪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礼仪教育应从营造文明良好的社会氛围,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完善礼仪教育课程体系,强化临床礼仪教育;医学生注重自身礼仪行为,自学提升道德修养方面入手。...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元素,培养学生积极正面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社会关注意识,结合练习教学渗透德育。...
该文从音乐教育和德育的关系入手,分析了目前小学音乐教育德育存在的问题存在的3个问题,最后提出了小学音乐教学德育功能的渗透路径的3个方法分别为:加强小学音乐教师队伍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优化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路径。...
师德是教师的灵魂。加强师德修养、提升师德境界,既是教育所承担的奠定“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的使命使然,也是教师“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所决定。崇高的师德是“师”之为“师”的根本度量。师德源远流长,尽管其内涵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损益...
什么是师德?“师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情操品质。”评价一个教师合格称职不仅仅在于考察其学识的广度和深度,更需要看其是否具有高尚的品格。...
本文针对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德育教育面临的形势以及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根据国家相关文件总结得出了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德育培养的目标, 并针对培养目标得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和教育方法。...
新媒体时代不断发展,网络在给大学生大开方便之门时,对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也产生了负面影响,部分大学生网络自律意识薄弱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网络社会秩序,影响自身的思想观念和举止行为。...
一、偏远农村地区教师培训的实践探微经过多年调研,我们发现,偏远农村地区的教师培训存在各种困难和问题:培训内容与培训需求脱节、培训目标难以达到、培训的形式无法满足教师个体需求、普通教师接受高端培训的机会太少。偏远地区农村教师培训的目标、内...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对于高校而言,加强大学生思想和道德教育,是增强学生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主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