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贸易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 >

乌克兰变局后中俄能源合作的发展与趋势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9-13 共12445字
论文摘要

  一、引言

  中俄能源合作由来已久.苏联解体后的中俄能源合作历程可以追溯至 1996 年叶利钦访华时中俄两国政府签署的《关于共同开展能源领域合作的协定》.18 年来,能源合作始终是中俄经贸合作的最重要内容.2008年,中俄建立了副总理级能源谈判机制.2013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首访俄罗斯,访问期间中俄政府就电力、天然气输送、石油勘探、开采、销售以及炼油等方面签署了一系列重要协议.[1]

  2014 年 5 月,亚信峰会第四次会议在上海召开,此次会议上中俄双方签署了《中俄关于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的联合声明》.根据该声明,中俄两国将进一步深化石油领域合作,俄方尽早启动对华供应天然气,中方积极开发俄境内煤矿和促进基础交通设施发展,并加快建设在俄新发电设施,扩大俄对华电力出口,以建立全面的能源合作伙伴关系.[2]这些都为中俄之间的能源合作不断注入发展动力.

  在中俄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两国能源合作发展迅速.根据图1可以得出,自1995年俄罗斯对华的能源出口额及在其能源出口总额中的比例呈现不断提升的态势.1995 年俄罗斯对中国能源出口额总额为 341.23万美元,2008年增至110.7亿美元.随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2010 年俄对华出口额有所下滑,近年来又有回升,2012 年俄罗斯对中国的能源出口额约为 249 亿美元.在出口占比方面,1995 年中国在俄罗斯能源出口中的比例为 0.1%.普京执政以后加大了对中国能源出口的力度,2008 年中国在俄罗斯能源出口中的比例增至 3.6%,2012年进一步上升至6.57%.

  论文摘要

  其中,石油贸易是中俄能源合作的主体.1995 年特别是进入 21 世纪,俄罗斯对中国的石油出口呈快速增长趋势,1995~2012 年年平均增长率达到 50%,①1995年俄罗斯对中国的石油出口额为 2 272.8 万美元,到 2012 年已增至 226 亿美元,出口数量为 2 432.943 7 万吨,相比 2011 年增长 4.2%,占其石油总出口的 7.92%;2013 年,俄罗斯对中国出口的石油数量为 2 435 万吨,与2012 年基本持平,占俄罗斯石油总出口量的 10.3%,[3]是俄罗斯的第三大石油出口对象国.而根据 2013 年 6 月 24 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公布的俄罗斯向中国增供原油长期贸易合同的细节,未来中石油进口俄罗斯原油量将达到每年 4 610 万吨,中国有望成为俄罗斯最大的石油出口对象国.[4]

  在天然气方面,目前俄罗斯向中国的输气量仍然很小.但 2014 年 5 月 21 日,中俄两国政府达成了《中俄东线天然气合作项目备忘录》,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已经签署《中俄东线供气购销合同》.根据该备忘录以及购销合同,自 2018 年起,俄罗斯开始通过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向中国供气,输气量逐年增长,最终达到每年 380 亿立方米,累计 30 年.[5]

  这意味着,此前一直困扰中俄天然气合作的价格分歧问题得到解决,两国就天然气合作意向已经达成一致.

  在其他的资源出口方面,特别是在煤炭、电力以及核能等能源方面,中俄合作也进展迅速.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统计,2012年,中国自俄罗斯进口的电力占中国电力总进口的25.35%.

  俄罗斯为中国第一大电力进口来源国,中国也是俄罗斯电力出口的主要市场;中国是俄罗斯的第一大煤炭出口对象国,出口额达到 20.8 亿美元,出口量达到 1 800 万吨以上,占俄罗斯煤炭总出口的15.23%.

  论文摘要

  可见,中俄能源合作已经取得飞跃性的发展,俄罗斯越来越重视中国在其能源出口中的地位.乌克兰变局后,国际社会更加重视中俄能源合作的发展及其趋势?本文拟对此展开论述.

  二、中俄能源合作不断加深的基本动因

  冷战结束之后,经济全球化快速推进,国际经济合作和相互依赖程度不断提高.与此同时,能源市场的全球化也在加强,无论是能源消费国还是生产国,以及消费国内部和生产国内部,其相互依赖都在加深,这促使国家间能源关系从早期的"零和博弈"向"相互依赖与互利合作"模式转换.[6]中俄能源合作关系完全体现了相互依赖与互利合作的趋势.

  (一)要素需求的互补是两国能源合作的重要基础

  俄罗斯能源资源丰富,能源出口是拉动俄罗斯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2013 年,俄罗斯石油年生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位,达到 5.232 亿吨,日产量为 1 051 万桶,[7]约占世界总生产量的11.7%,净出口 2.37 亿吨;[8]天然气生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位,达到6 680亿立方米,约占世界总生产量的 20%,净出口 2 060 亿立方米.从已探明的储量来看,俄罗斯自然资源和环境部部长谢尔盖·东斯科伊在 2013 年 7 月 13 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俄罗斯拥有 280 亿吨石油储量和 68.4亿立方米天然气储量,这使得俄罗斯拥有世界最大的油气储量.[9]就煤炭资源而言,根据BP的统计,截至 2010 年,俄罗斯探明的储量为 1 570 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份额为 17.3%,仅次于美国的27.1%,俄罗斯为世界上主要的能源生产国和出口国.

  中俄能源合作之所以能够不断取得进展,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市场扩大,使其对能源产品的需求在不断增加.由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粗放式发展方式,中国的能源消费量和需求量逐年增加,中国能源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自 1993 年中国首度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后,原油对外依存度由1993年的6%不断上升,2000年为24.8%,2006年突破47%,其后每年都以大约 2~3 个百分点的速度在增长;2009 年中国原油进口依存度首破国际警戒线50%,达到 51.29%;2013 年我国生产原油 2.1 亿吨,同比增长 2.1%;进口原油 2.82 亿吨,同比增长 4.03%,原油对外依存度高达 58.%.[10]

  面对中国能源消耗的快速增加,中国能源问题专家林伯强指出,"如果按照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到 2015 年,中国石油的进口依存度预计将达到65%,到 2020 年可能达到 70%以上"[11].就天然气而言,中国的进口依存度同样在快速提高.

  2007 年至 2013 年,该比例从 2%提高到 31.6%,平均每年提高约 5 个百分点.另外,根据中国能源消费结构数据显示,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从2003年的2.4%上升至2013年的5.5%,但世界平均水平为 24.1%.对此有关专家指出,如果按照国家节能减排以及调整能源消费计划,到 2020 年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可能达到 10%~12%,天然气消费量将约在 4 500 亿立方米,那么即使届时中国天然气产量能达 2 200 亿立方米,中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仍在 50%左右.[12]因此,以中国目前的能源消费趋势,未来中国所需油气的对外依赖度会不断提高.

  中国油气对外依存度的不断提高意味着需要长期稳定的供给来源,而俄罗斯也需要长期、稳定、可靠的油气出口市场,以维持其经济的增长率.此外,中国制造业较为发达、劳动力资源丰富和资金雄厚,这些正好弥补俄罗斯经济的短板.资源与市场的互补优势,构成了中俄能源合作的重要基础.当前,中俄已形成贷款换油气的"金融-能源"模式以及劳动力输出换煤炭、电力等能源的合作模式.

  (二)政治互信的加深是两国能源合作的基本保障

  中俄两国拥有 4 300 多公里的共同边界,互为最大邻国.苏联解体后的 1991 年 12 月 27日,中俄两国签署了《会谈纪要》,解决了两国关系的继承问题.1998年11月,中俄两国在莫斯科发表了《关于世纪之交的中俄关系的联合声明》,确认俄罗斯继承苏联与中国的外交关系.

  此后,中俄关系步入稳步发展阶段.1996 年 4 月,双方宣布建立"平等信任、面向 21 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1 年 7 月,中俄签署《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12 年 6 月,两国元首签署并发表《关于进一步深化平等信任的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2013年3月,两国元首进一步签署并发表《中俄关于合作共赢、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批准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实施纲要(2013~2016年)》.至此,中俄互为主要战略协作伙伴,政治互信不断加强,战略协作与务实合作不断深化.[13]

  在两国政治关系不断发展的同时,双方"政府导向型"的经贸合作模式逐步形成,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机制建设,促进了双方的政治、经贸等领域的合作.中俄能源合作则体现出两国"政府主导型"经贸合作的运行机制.这一机制主要包括:一是首脑定期会晤机制.

  其中,在能源合作方面,中俄两国于 2008 年 7 月开启了中俄副总理级能源谈判机制,是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在能源领域的延伸,以统筹安排和促进两国之间在能源领域的合作.二是高层对话谈判机制.近年来,以外交手段解决贸易纠纷成为解决国家间贸易争端的一种有效方式.回顾过去,中俄之间的经济贸易纠纷也是通过外交途径和高层对话的机制加以解决,其中两国财长对话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中俄两国高层对话机制的主要体现.三是贸易协调磋商机制,即解决贸易争端和磋商协调的主要机制.中俄贸易磋商机制是在两国元首定期会晤机制基础上,对于两国在经济贸易合作过程中存在的纠纷、矛盾与问题,中俄双方政府采取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以磋商的手段和方式予以调节.

  除上述主要合作机制之外,中俄之间还建立了地方领导人对话机制和地方合作机制.中俄不断建立的多元合作机制,为彼此双方能源合作提供了重要的机制与政治保障.对此,中国前总理温家宝曾指出:"中俄在能源领域开展全面、长期、稳定的合作,是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内容,是两国政治互信、双边关系稳定发展的必然结果."[14]

  (三)地缘毗邻是中俄能源合作的刚性优势

  根据区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以能源丰富而距离相近的地区作为能源供应地,可大幅提高物流速度、降低物流成本、减少物流风险,从而增加经济效益.[15]

  中俄两国有着紧密的地缘经济关系,长达 4 300 公里的共同边界线将两国紧密相连.目前中国能源进口主要来源地首先是中东,其次是西(北)非,最后是俄罗斯及中亚地区.相比前两者而言,俄罗斯的地理优势明显.俄罗斯的资源主要分布在西伯利亚地区,随着俄罗斯远东港口的不断开放,中俄能源运输距离大大缩短,能源运输的成本和风险也会大幅降低.另外,对于油气而言,相比海运或陆运,管道运输具有运量大、安全性高、密闭性强、可连续作业以及成本低廉等优点.[16]

  而在运输成本方面,管道运输尽管高于海运,但要远远低于陆路运输.交通运输协会有关专家通过计算得出,与修建同一长度的铁路相比,沿着我国成品油流向建设一条长 7 000 公里的管道,仅在降低运输成本、节省动力消耗、减少运输中的耗损等三个方面,每年就可以节约数十亿元,其所产生的社会综合经济效益更为可观.[17]

  目前,作为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的支线,中俄石油管道已经投入运营,始于俄远东斯科沃罗季诺原油分输站,经中国漠河入境,止于大庆站,管道全长约 1 000 公里.在天然气管道方面,俄将修建东、西两条通往中国的天然气管道.西线"阿尔泰"管道设计全长 2 800 千米,现已开工建设,预计 2015 年完工,建成后将运送西西伯利亚开采的天然气,由俄罗斯阿尔泰共和国出境,进入中国新疆,并与西气东输管道相连.东线管道则将萨哈林地区开采的天然气,经俄远东地区输送到中国东北地区.上述两条管道总输气量为每年 680 亿立方米.相比而言,中国从西非或中东地区进口能源的运输距离长达上万公里,以海运为主,运输风险与运营成本大大增加.

  (四)中俄能源合作能够体现两国的经济利益诉求

  就俄罗斯而言,能源出口是俄罗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1995 年以来,能源出口在俄罗斯总出口的比例逐年升高,1995 年为 43.1%.21 世纪以来,俄罗斯进一步加强了能源出口战略,2000 年能源出口占其总出口的比例达到一半,目前该比例已经上升至 70.3%;就能源贸易对 GDP 的贡献率而言,1995 年能源贸易对俄罗斯 GDP 的贡献率为 8.2%,1999 年大幅提高至15.4%,此后呈现稳步上升趋势,最高时为 2005 年的 19.3%,截至 2012 年该比例为 18.1%.另外,俄政府预算收入的 54%、外汇收入的 45%来自能源产业,政府制定年度预算时首先要考虑国际能源市场价格的走势.[18]由此可见,能源出口对于俄罗斯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而且从俄罗斯能源政策的未来走向来看,能源仍然是体现俄罗斯国家战略的重要手段.

  从中国的角度来看,资源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掣肘.从图 3 来看,中国人均能源消费量逐年提高,目前已达到世界平均水平,能源消费总量仅次于美国.2013 年 4 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亚太地区现已成为全球资源消耗最高的地区,按照现有的消耗速度,其资源基础将不足以支撑快速增长的经济和不断变化的生活方式.其中,中国占 60%以上,是亚太地区物质资源消耗增长最快的国家,2005 年至 2008 年间,人均物质资源消耗量上升了 25%,其物质资源、特别是石油净进口国的地位进一步强化.[19]由此可见,中俄能源合作符合两国未来的经济利益诉求,而经济利益的一致性将推动两国能源合作不断发展.

  论文摘要

  三、中俄能源合作发展的变动因素

  事实表明,在上述主要因素的驱动下,尽管过去的年份中中俄两国的能源合作进程跌宕起伏,但是,只要中俄两国都坚定地致力于国家经济发展,中俄能源合作的进程就不会停止;长期看,两国的能源合作还可能从上游的合作层面向中下游纵深扩张.但是,我国仍然需要对制约和影响中国能源合作的各种可能变化的因素加以考虑.

  第一,俄罗斯对中俄资源合作仍存疑虑,担心其成为中国崛起的原材料附庸国.由于历史上的领土争端、价值观的分歧等问题,"中国威胁论"广泛传播,在俄罗斯仍有一定的市场.[20]此外,中俄经济之间的实力差距的加大,特别是受到西方舆论和极端民族主义的影响,导致俄罗斯从民众到官员中的部分群体(主要是亲西方人士和极端民族主义者)心理失衡,使"中国威胁论"挥之不去.现阶段,"中国威胁论"对中俄资源合作的影响在于:一些人担心中国控制俄罗斯的能源市场,减少对中国的能源供应,避免成为中国崛起的原料附庸国.对此,尽管俄罗斯总统普京多次在不同场合驳斥这种观点并表示"中国不构成威胁,我们长期为邻,知道如何互相尊重",然而对于日益强大的中国,俄部分高官仍表示担忧,导致对华能源合作采取"不积极、不合作"的态势.[21]

  第二,美日因素制约中俄能源合作深化发展.美国一直认为,中俄能源合作将对美国国际能源战略以及地缘政治战略构成威胁.美国国会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在 2005 年提交给国会的报告指出,"中国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特别是对石油进口的依赖,对美国构成了经济、环境和地缘战略等方面的挑战".[22]为了遏制中国对外能源合作,美国通过积极与俄罗斯、中亚国家开展能源合作,利用环境问题以及国际压力降低甚至极力阻挠中国与这些国家的能源合作.[15]

  除美国之外,日本也是影响中俄资源合作的一大障碍.因为俄罗斯能源出口多元化的方向在于增加亚太市场的出口份额,而不是仅仅指向中国市场.例如,俄罗斯对亚太市场的石油管道项目--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俄罗斯最终将管道终端建在科兹米诺港,是为了同时能向韩、日、美出口石油,对于中国开通了斯科沃罗季诺至大庆的支线.

  另外,中俄石油管道安大线的搁浅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日本搅局的结果.为了与中国争夺俄罗斯的油气资源,日本充分利用自身的资金和技术优势拉拢俄罗斯,为俄罗斯提供资金支持以及各项技术援助,同俄罗斯签订一系列的油气开发项目.[23]

  据此,一些人对中俄能源合作的前景产生担忧.但是,我们的研究认为,中俄两国之间的能源合作是主流,有利于中俄能源合作的趋势还将会持续.其中,除以上几点基本动因之外,以下新的因素,将促进中俄能源合作的积极发展.

  首先,中亚油气出口中国成为中俄能源合作的催化剂.为保证外部能源供应安全,摆脱对中东地区能源供给的依赖,中国政府在积极推动中俄能源合作的同时,也在与中亚国家就双方能源合作问题开展有效磋商.早在 1997 年,中哈两国就开始能源合作.①2003 年 6 月,中哈双方领导人共同签署的《中哈联合声明》确定双方将进一步通过石油管道项目深化合作.[24]目前,中哈原油管道一、二期工程都已建成投产,②截至 2013 年 12 月 31 日,中哈原油管道累计向国内输油 6 360 万吨,对保障我国西部地区稳定的能源供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5]由于价格分歧问题,中俄天然气合作在 1996 年签订合作框架之后一直鲜有进展,因此在积极开展中哈石油合作的同时,中方更重视同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中亚三国进行有关天然气合作的磋商.中国与中亚三国的天然气合作主要通过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开展合作.③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运营后,中亚向我国输气量不断上升,2011 年 5 月 28 日,中亚天然气管道累计向中国输气突破100 亿立方米;2013 年 4 月 13 日,突破 500 亿立方米;2013 年 8 月21 日,突破 600 亿立方米;2013 年 12 月 25 日,中亚天然气管道输气突破 700 亿立方米;2014 年 5月 10 日,由霍尔果斯口岸入境的中亚天然气管道,累计输气达到 800 亿立方米,占中国同期天然气总进口量的一半以上.[26]目前该管道年输气量为300亿立方米,2015年年底C线相关配套设施全面建成后,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总输送能力将达到年550亿立方米.

  中亚-中国油气合作的日益紧密,使得俄罗斯政府不得不认真对待中俄之间的能源合作.第一,中亚对中国天然气出口量日益增加,且中亚天然气探明储量高达22万亿立方米,占全球储量的12%,接近于俄罗斯天然气储量,中亚国家是俄罗斯在中国天然气市场的有力竞争者.如果中俄继续因为价格分歧问题无法达成天然气合作协议,俄罗斯将失去进入中国天然气消费市场的先机,俄罗斯的能源出口多元化战略势必大打折扣.第二,长期以来,俄罗斯一直通过控制输油管道来试图控制中亚地区的国际能源供应,从而使其服务于自身的国际能源战略.能源是俄罗斯的重要外交手段,其国际能源战略的根本目标在于:从单纯的原料供应者转变为可在国际能源市场执行独立政策的重要参与者,提升俄罗斯在国际能源市场上的话语权,利用其能源供应国地位调节其与主要国家之间的国际关系.另外,根据俄罗斯的《2020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通过大量进口中亚地区的天然气资源不仅可以为后代节约俄罗斯北部天然气资源、节省勘探投入,还可降低市场压力,对俄罗斯具有战略利益.[27]

  然而,中国-中亚能源合作的不断深化,使中亚国家的这一被动局面得以扭转,能源出口多元化战略得以实现,同时也使俄罗斯对中亚地区的能源控制力有所削弱.为巩固在中亚地区的能源主导地位,普京提出建立上合组织"能源俱乐部",将能源消费国--中国纳入能源合作框架,协调彼此之间的能源政策,意图在该区域的能源合作中占据主导地位.[28]而这一框架的最终落实,无疑需要中国的大力支持,在此背景下,俄罗斯势必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的能源合作.

  其次,乌克兰变局促进俄罗斯加强对中国的油气出口.2014 年春爆发的乌克兰变局,不仅对俄罗斯的油气出口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将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波及全球能源贸易格局,为全球天然气市场带来新一轮变局.乌克兰变局表明,后冷战时代已经在终结,所谓"后冷战时代",指的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西方国家享受冷战结束的红利、分享苏联的地缘政治与战略成果的时代.乌克兰变局和克里米亚"脱乌入俄"的局势,使得西方各国不断呼吁对俄进行经济制裁,这对俄能源特别是天然气出口带来极大影响.根据公开资料,2013 年俄罗斯天然气总产量为 6 680 亿立方米,其中,国内市场消费 4 562 亿立方米,出口 2 049 亿立方米.在出口对象国中,对独联体国家的出口量为 511亿立方米,对独联体以外国家(主要为欧盟国家)的天然气出口量为 1 393 亿立方米.欧盟整体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存度约为 19%.从欧盟各国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存度来看,有六个国家的天然气进口完全依赖于俄罗斯,分别为保加利亚、捷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和芬兰;有七个国家对俄罗斯的天然气依赖度达到 50%以上,其中乌克兰 70%左右的天然气依赖于俄罗斯;除此以外,德国、法国、意大利等欧盟核心成员国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存度分别为28%、9%、38%不等.[29]

  乌克兰变局对俄经济的一个最主要影响就是,俄罗斯必须加快能源出口多元化,积极开拓出口渠道.从进口国的欧洲各国来看,欧洲进口国都在考虑,尽可能摆脱对俄罗斯能源进口的依赖.从俄罗斯的出口国方面看,俄罗斯必将加大能源出口的渠道,其中就是与亚洲国家开展能源合作,中国则是俄最切合其现实需求的国家.由此来看,在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谈判中,中国、韩国、日本以及印度等亚太地区的能源消费市场或许将获得更多主动权.以中俄天然气合同为例,不久前,中俄旷日持久的天然气谈判最终落锤,中俄达成 4 000 亿美元的天然气供应协议.由此看出,过去俄罗斯在东北亚安大线的走向上以及能源合作的模式上,一直在中日韩之间寻找平衡,谋取利益最大化.乌克兰事件促进了俄罗斯对中国的能源出口,从地缘战略和中俄能源合作来看,这对于中国是利好的机会.

  最后,"页岩气革命"将为促进中俄能源合作提供动力.金融危机后,随着美国页岩气开采技术的逐步成熟,页岩气革命对于天然气出口国的俄罗斯构成一定影响.据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相关数据显示,2015 年美国天然气产量将超越俄罗斯成为全球第一,而价格只相当于欧洲市场的 1/3.[30]无论页岩气革命的市场前景如何,这一信息已经对俄天然气出口构成一种威胁.美国的页岩气革命或许可从以下方面促进中俄能源合作:第一,在页岩气革命的催化作用下,美国凭借资源主导优势在能源外交方面有了更多主动权,未来美国必将与俄罗斯争夺天然气合作伙伴,页岩气将挑战俄在欧亚大陆的能源供应地位.[31]第二,页岩气革命提高了美国的天然气产量,在美国天然气出口的冲击下,俄向欧洲出口天然气的价格和市场份额,都将遭到一定的削弱.那么,能源格局变动可能导致的天然气价格和市场变化,将有可能增强俄向中国出口天然气的意愿.其三,页岩气革命可能导致全球天然气价格下降,对俄天然气出口及其价格形成压力,促进中俄天然气价格分歧有望在考虑各方利益的前提下得到解决.美国页岩气革命对俄罗斯能源特别是天然气出口将产生很大影响,它迫使俄罗斯必须拓展新的市场,更多地面向中国等亚洲国家与地区.

  四、中俄能源合作对国际能源格局的影响

  尽管中俄能源合作不断发展,但从目前中俄石油和天然气合作规模来看,尚不足以对国际能源格局的变化产生重大影响.未来一段时期内,从俄绝对出口值来看,俄罗斯能源主要消费市场仍然是欧盟;从俄能源出口增加值来看,俄罗斯的石油出口增加量主要面向中国市场.

  一方面,就石油合作而言,根据当前披露的资料,未来 25 年,俄罗斯将每年向中国供应约4 600 万吨石油,约占俄罗斯石油出口量的 20% .然而,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统计数据,1996~2012 年间,俄罗斯对欧盟的石油出口占其石油总出口量的 70%左右.因此,从石油出口来看,中国还无法替代欧盟在俄罗斯石油出口中的位置.另一方面,就天然气合作而言,根据双方最新签订的合作协议,从 2018年起,俄罗斯将通过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开始向中国供气,供气量逐年上升,最终实现每年 380 亿立方米,累计 30 年.即使该协议能够如期实现,俄对华供气规模也仅仅是对欧盟供气规模的零头,俄罗斯天然气的主要出口市场依然是欧盟国家.

  尽管由于乌克兰危机,美欧联合制裁俄罗斯,但这种局面只是在美国"搅局"下的暂时情况,基于俄欧的政治与经济相互依赖性,双方关系必将缓和.就经济相互依赖性而言,2013年,俄罗斯对欧盟的出口额占比为 53%,进口额占比为 43%,欧盟对俄的投资占俄利用外资的75%;反观欧盟,俄罗斯也是欧盟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仅次于美国和中国,2013 年双方贸易总量达到了 4 092.32 亿美元.根据《BP 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3)》的数据,2012 年欧盟进口俄罗斯石油量为 2.865 亿吨,占欧盟石油总消费量的 46.87%;进口俄罗斯天然气 1 055 亿立方米,占天然气消费量的 23.77%.总的来说,欧盟整体以及各国经济对俄罗斯能源具有较强的相互依赖性,尤其是对德国来说,德国发展所需的石油和天然气约 1/4来自俄罗斯,有 6 000 余家企业在俄投资,比其他欧盟国家在俄企业的总和还要多.另外,德国国内还有 30 万人的就业与俄相关.[32]这种高度经济依赖性使得欧盟必须审慎处理与俄罗斯的关系.

  能源是俄罗斯最重要的外交工具,俄罗斯之所以一直重视对欧盟的能源外交,其关键意义在于,欧盟是俄罗斯最重要的经贸伙伴和投资者,无论是在粮食等一般生活用品方面,还是在能够有助于推进俄罗斯经济现代化的高新技术方面,俄罗斯都离不开欧盟的经济援助和技术支持;而欧盟又是俄罗斯传统的能源销售市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欧盟市场将仍然是俄罗斯能源资源的主要出口市场.另外,尽管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新兴能源消费市场正在崛起,但其在能源进口方面均采取多元化战略,因此,目前来看,亚太地区的能源市场还无法取代欧盟在俄罗斯能源合作中的地位.

  为了降低对俄罗斯能源(尤其是天然气)的依赖性,欧盟一直在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例如,加大与北非及中亚环里海国家的油气合作,但目前的进展表明,欧盟与其他地区的合作还无法显着降低对俄罗斯油气的依赖性.2014 年 3 月美欧峰会后奥巴马表示,美国计划直接向欧洲供应天然气,以降低欧盟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性.然而,综合分析美国的天然气产量增长潜能、美国大规模出口的可能性、美俄天然气价格的比较优势、欧盟与美国双边实现这种替代的政治意愿等几种因素来看,美国还难以取代俄罗斯在欧盟能源供应中的地位.[33]

  综上所述,结合供需双方目前的情况来看,中俄能源合作在一定时期内不会对国际能源格局产生大的影响.正如国内能源问题专家林伯强表示,未来中俄合作对整个国际能源格局会有多大影响,主要取决于未来中俄能源合作的规模,目前的合作规模还不足以产生显着的影响.[34]

  笔者认为,中俄能源合作进一步强化了国际能源合作多元化的趋势,任何一个能源输出国不再单独依赖于欧盟或美国等一个消费市场,例如,俄罗斯的能源出口市场会呈现欧盟、独联体国家、亚太地区多元格局的情况;任何一个能源需求国也不会过度依赖于某一能源供给地区或经济体.例如,中国的能源进口不再过度依赖中东地区,呈现中东地区、非洲、中亚、俄罗斯等能源供给体多元合作的局面.

  从长远来看,中俄能源合作对国际能源格局产生多大影响,主要取决于未来俄罗斯是否进一步扩大对华能源输出规模,以至于中国能否取代欧盟作为俄最重要的出口市场.而这一局面能否出现,还取决于以下几点因素:

  其一,随着俄罗斯经济现代化建设进展的不断推进,能源出口在俄罗斯经济发展中将处于何种地位?经济增长与财政税收是否仍然依赖于能源出口?如果经济现代化得以实现,产业结构得到显着提升,那么俄罗斯则有可能控制乃至削减能源出口规模.其二,"能源外交"是俄罗斯的国家主要的外交策略.能源合作规模的大小,还取决于双方地缘政治、经济利益诉求等多方面的合作效果.多年来,欧盟之所以是俄罗斯能源出口的最重要的市场,俄罗斯与欧盟的地缘经济,以及俄希望获得欧盟对其技术与资金支持、通过强化与欧盟的关系抵御美国霸权等的因素.其三,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能否顺利转变,经济增长能否实现持续平稳的增长.目前中国之所以成为潜力巨大的能源消费市场,其前提条件在于中国经济能够持续稳定的增长.而中国经济能够持续稳定增长则取决于能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收入分配,从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其四,"页岩气革命"能否取得实质性推进,中国的非传统能源能否得到很好的开发.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公布的统计数据,中国的页岩气技术可采资源量为 360 825 亿立方米,占全球总量的 20%,而美国占比为 13%;页岩油技术可开采资源量为100 亿吨,仅次于俄罗斯和美国,位居第三位.[35]如果中国的页岩资源开采技术能够不断推进,中国的页岩油和页岩气资源则可缓解国内能源的供需矛盾,降低能源对外依存度.

  五、结论及评述

  综上所述,在要素禀赋互补、政治互信、区域优势以及共同的经济利益诉求的基础上,尽管中俄合作仍然面临一些障碍因素,但得益于区域经济合作与竞争、地缘政治演变以及国际能源格局的演变,未来10年,中俄能源合作仍将保持发展态势.无论是从经济基础、政治利益出发,还是结合区位因素来讲,加强中俄能源合作都是互利双赢的选择.而且,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加强,上合组织的合作框架进一步完善以及东北亚区域经济的逐步推进也将促使中俄经贸合作更为紧密,而能源则是双方经贸合作的首选方向.从中俄能源合作的动因看今后的发展,道路曲折,前途可期.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中俄能源合作强化了国际能源合作多元化的趋势,但还不足以对国际能源格局产生显着的影响,未来如何发展还取决于一系列因素的变化方向.

  最近几年,中俄能源合作的形式有所创新,"贷款换石油"的方式已经成为中国获取俄罗斯油气的重要突破.但是,这种形式仍然只是贸易形式的一种演变而已,合作方式还有待于从以贸易为主转向贸易和项目共同投资、合作开发并重.这是因为,以能源贸易为主的合作形式具有较大的脆弱性和敏感性,容易受到国际局势和各国政治因素的影响,而共同投资与技术开发,则能更好将双方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加强彼此间合作的稳定性.以俄罗斯开发远东地区油气资源为例,俄罗斯在欧洲和西西伯利亚地区的油田仍然需资金投入,位于远东的东西伯利亚地区虽然公认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但现阶段,在勘探开发、管道修建、产品出口等方面,俄罗斯也需合作伙伴的技术与资金支持.因此,我们要用新的思路去开拓市场并创新能源合作模式,将合作范围延伸至整个能源产业链的上下游,提高彼此的利益共同性,这将会使两国的能源合作跨入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 外媒:中俄就能源合作达成突破性协议[EB/OL].参考消息网.

  [2] 中俄签署联合声明: 将建立全面能源合作伙伴关系[EB/OL]. 新 华 网.

  [3] 2013 年我国石油进口增速放缓,进口来源多样化显现[EB/OL].新华网.

  [4] 中石油:未来进口俄罗斯原油量将达每年 4610 万吨[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5] ***和普京共同见证中俄东线天然气合作协议签署[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6] 余建华.全球能源战略格局的可行性演进[N].文汇报,2011-08-29.

  [7] 路透社.2013 年俄罗斯仍是全球最大石油生产国[EB/OL].能源网.

  [8] 2013 年俄罗斯石油出口量价齐降[EB/OL].商务部.

  [9] 俄罗斯首次公布石油和天然气储量数据[EB/OL].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10] 2013 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 58.1%[EB/OL]. 中国国际招标网.

  [11] 沈汝发,李晓慧,刘雪.中国原油进口依存度首超警戒线 加剧能源安全风险[N].经济参考报,2010-03-29.

  [12] 中国未来天然气一半靠进口,专家吁制定长远战略[EB/OL].中国新闻网.

  [13] 王海运.中俄能源合作的有利因素与制约因素[J].俄罗斯学刊,2011(3).

  [14] 中俄启动能源谈判机制 开展全面长期稳定合作[EB/OL].中国新闻网.

  [15] 韩立华.中俄能源合作若干问题探索[J].西伯利亚研究,2006(2).

  [16] 中俄石油管道可绕赤道 1 周半,管道成第五大运输业[EB/OL].人民网.

  [17] 中俄石油管道可绕赤道 1 周半,管道成第五大运输业[EB/OL].人民网.

  [18] 能源:俄罗斯国力的生命支柱[EB/OL].网易财经.

  [19] 环境署:亚太物质资源消耗世界最高[EB/OL].联合国新闻.

  [20] 于鑫.俄罗斯的"中国威胁论:历史与现实[J].西伯利亚研究,2010(6).

  [21] 罗斯总理普京反驳" 中 国 威 胁 论 "[EB/OL]. 路透社.

  [22] 王联合.竞争与合作:中美关系中的能源因素[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23] 黄佳音.创新经济,推进中俄油气合作[J].国际石油经济,2013(7).

  [24] 中哈能源合作现状[EB/OL].新华网.

  [25] 中哈原油管道累计输油逾6 000万吨[EB/OL].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26] 中亚天然气管道输气逾800亿立方米[EB/OL].商务部.

  [27] 张宁.俄罗斯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现状[N].国土资源情报,2010-06-4.

  [28] 刘乾.能源俱乐部:对中国意味着什么?[J].能源,2013(8).

  [29] 张卫华.乌克兰危机:为全球天然气市场带来新一轮变局[J].能源,2014(4).

  [30] 天然气欧佩克"角力"页岩气革命"[EB/OL].

  [31] 崔守军.页岩气革命推动世界能源格局调整[N].东方早报,2013-03-19.

  [32] 底气不足的欧盟该拿俄罗斯怎么办?[EB/OL].新华网.

  [33] 薛力.美国替代俄罗斯向欧盟供应天然气,靠谱儿吗[J].世界知识,2014(8).

  [34] 中俄能源合作[EB/OL].凤凰网.

    [35] 中国页岩气资源量世界第一 占总量 1/5[EB/OL].中国证券网.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国际经济贸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