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外国文学论文 >

对苏联时期中亚文学和人道主义思想的再认识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6-07 共9862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苏联时期中亚小说中的人道主义探析 
【绪论  第一章】对苏联时期中亚文学和人道主义思想的再认识 
【2.1】对民间疾苦的思考 
【2.2】对女性问题的关注 
【2.3】对人情人性的书写 
【第三章】中亚小说中人道主义思想的根源探由 
【结语/参考文献】中亚小说中体现的人道主义关怀结语与参考文献


  绪论

  二十世纪人类历史上的两次重大事件--1917 年十月革命和 1991 年苏联解体,使得中亚地区的历史命运先后发生了两次重大转折。这在整个苏联时期的中亚文学,尤其是成果突出的中亚小说创作上有着完整的体现。十月革命前,中亚一些落后地区尚处于口头文学创作阶段,但在经历了苏联几十年复杂的交融过程之后,中亚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学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众所周知,苏联文学是在革命的烈火中诞生的,它继承并发展了俄罗斯古典文学中人道主义的传统,并在新时期提出了社会主义人道主义,苏联时期的中亚文学作为苏联文学的组成部分也受到了人道主义的洗礼。当然,俄罗斯传统的古典文学中旧的人道主义虽然伟大,但却有它历史的局限性,苏联时期新人道主义的文学不同于以往那些记叙“人民的苦难、无谓的牺牲、被践踏的希望、破灭了的幻想”①等内容的传统的人道主义文学,它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获得了新内容的文学。这种新的人道主义是“要把一切种族的和民族的劳动人民从资本的铁蹄下彻底解放出来”、“要对小市民、资本家及其仆从、寄生者、法西斯分子、刽子手和工人阶级叛徒的政权怀有永不熄灭的僧恨”、“要使整个劳动人民的世界摆脱嫉妒、贪婪、庸俗和愚昧--摆脱许多世纪以来摧残着劳动人民的一切丑恶现象”②。在这个时期,“一切为了人,一切为了人的幸福”成为了当时关于人道主义的口号。与此同时,在对于人、人的尊严、人对历史的积极作用、人的自身价值、人的利益和幸福等方面,苏联时期的中亚作家在他们的小说创作中都给出了独特的诠释,体现出了人道主义的思想。美中不足的是,多数学者在研究苏联文学时都倾向于研究苏联俄罗斯文学,对同样作为苏联文学成员的中亚文学关注尚还不够。地域辽阔的苏联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其文学也是一种多民族的文学。苏联时期的中亚文学是苏联文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中亚自身文学发展历史中相当重要的一个阶段,对其进行研究无疑可以起到填补当前研究不足的作用。

  国外对于中亚的研究并不少,早在十九世纪沙俄入侵中亚及中亚被沦为殖民地之前就有不少各国的专家学者进行过实地考察,当然他们的“考察”更多的是带有政治的目的性。在十月革命后,特别是在 1924 年民族识别、民族区域划分以后,苏联学者对中亚进行了系统广泛的调查和研究,但大多的研究都是倾向于中亚政治、经济、历史、宗教这些方面,对文学的关注并不多。值得注意的是,早期西方学者在对中亚民间文学资料搜集基础上展开的研究成为了国外对中亚文学研究的开端。到二战以后,由于苏联政府和中亚各加盟共和国的重视以及学者的不断努力,中亚文学的研究工作有了新的发展。但就文献资料来看,对苏联时期中亚小说创作中人道主义思想的探究是相对滞后的,只是在《苏联文学与人道主义》(1963)《当代苏联文学中的人道主义问题》(1987)等论文集和相关专着中略有提及到。艾特玛托夫等人的对人道主义的阐述是中亚文学人道主义思想中极具有代表性的,他曾公开地谈论人道主义的问题,认为它存在着一些重要的、富于原则性的方面。艾特马托夫也在他的作品里宣传人道主义,主张人向人学习善良。他对于“人道主义就是宽恕一切”是不赞同的,而在论及中亚作家创作时,他对作品里存在的“死亡结局”也并不认可,他认为在文学创作中把自我牺牲变为一种自我目的其实是在侮辱人。以上是国外对苏联时期中亚文学中人道主义思想零星的研究,更多的内容于此也不再赘述。

  在苏联时期,中亚国家作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很少单独的与外界联系。但我国接触苏联时期的中亚文学却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苏友好时期便开始了,只是到后来中苏关系恶化,作为苏联组成部分的中亚国家同中国的关系紧张起来,这才使得中亚文学在中国的译介和研究发生了转折。总的来说,我国对中亚文学的研究更多的也只是局限在对中亚民间文学的研究和对少数知名作家研究的范围之内,这便得出了我国对苏联时期中亚文学的研究并不广泛也不系统的结论,而在对苏联时期中亚小说中人道主义思想探究的问题上自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盲点。“苏联文学理论界强调,苏联文学是人道主义文学,原因在于它肯定人对历史的积极作用和人的自身价值。”①我国不少的专家学者曾研究过苏联文学中的人道主义思想,如陈爱香的《论艾特玛托夫创作中的人道主义》(2002)、井书涛的《索尔仁尼琴小说中的人道主义思想》(2009)、彭海霞的《布尔加科夫小说<狗心>的人道主义思想研究》、(2009)林俊的《论邦达列夫小说的人道主义》(2012)、王英权的《肖洛霍夫战争题材作品的人道主义思想研究》(2013)等论文,以及《回眸苏联文学》《苏联文学史》等与苏联文学相关的众多专着。此外还有一些对蜚声世界文坛的艾特玛托夫、阿乌埃佐夫等中亚名家及其创作的研究,他们在中亚文坛里都是极富人道主义思想的大家,对其进行的研究也算是看到了对苏联时期中亚文学人道主义思想研究的曙光。以上虽不是对中亚文学人道主义思想最直接最系统的研究,但在某种程度上却提供了一种借鉴。事实上,苏联时期中亚小说不同阶段的创作共同还原了中亚社会变迁的轨迹,也深刻地反映了苏联曾有过的风云变幻。对作品中人道主义思想进行探究的这个过程可以再现当时人们生活的众多方面,也可以加深我们对中亚小说的了解,扩展对苏联文学和中亚文学的认识,其学术意义是不言自明的。同时,在文本研读的过程中,可以很明显地发现和感受到人道主义思想充溢在苏联时期的中亚小说里,这自然对全面探究作品中的人道主义思想提供了一种可能。

  苏联时期的中亚文学成果丰富,作家们的小说创作在这个时期的文学创作里占据着重要地位。本论文拟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通过对前人研究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梳理苏联时期的中亚文学以及人道主义思想的发展,进而汲取其中相关部分的营养。然后采用比较、归纳的方法,通过对小说文本的研究来挖掘蕴含其中的人道主义思想,具体从民间疾苦、女性问题、人情人性等方面来展开探究。最后在已然清楚苏联时期中亚小说人道主义思想在作品中具体表现的基础上,采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来研究小说中人道主义思想产生的根源,从作家的自身经历以及他们的文学视界两方面展开探讨,通过对内因和外因的分析作出合理的结论。本论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在对苏联时期中亚小说梳理的基础上,从作家们关注的三个方面来探究苏联时期中亚小说中蕴含的人道主义思想,挖掘出其中不同于传统人道主义的那些更为积极的力量,进而于理论上丰富和深化苏联时期中亚文学的内涵。


    第一章 对苏联时期中亚文学和人道主义思想的再认识

  1.1 苏联时期中亚文学简介

  苏联时期的中亚文学指中亚地区从 1917 年十月革命到 1991 年苏联解体,这七十多年间文学的总和。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古代文明的中亚各民族,其文学在这几十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苏联成立以前曾一度以口承文学为主到后来发展到以书面文学为主,从战争期间经受血与火的考验到战后经济建设等在文学创作中的所有呈现,中亚文学内涵的丰富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亚文学开始了由传统古典文学向具有现实意义文学的演变,也开始了由各地区民族文学逐步走向世界文学的步伐。这时期的中亚文坛出现了像穆合塔尔·阿乌埃佐夫和钦吉斯·艾特玛托夫等在中亚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影响的文学大师。

  1.1.1 “中亚”概念的界定

  中亚被称之为“亚洲的心脏”,其历史十分古老。阿姆河和锡尔河滋润着中亚这块地域广袤的神奇大地,这使得中亚不仅是人类最古老的居住地之一,也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先后有希腊、波斯、阿拉伯、突厥、蒙古等众多大国在这片土地上演绎着兴盛与衰亡。中亚古有着名的“丝绸之路”,今有横跨两大洲的亚欧大陆桥,长久以来都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2013 年,***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重要演讲,提出要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将使欧亚各国的联系更加紧密,中亚未来的发展也因此更具有一种无限可能。中亚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文化区概念,目前中外学者对“中亚”内涵的认识并不统一。关于中亚的范围,学界有广义“大中亚”和狭义“小中亚”之分。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综合了各国学者对“大中亚”范围的见解,在发起编写《中亚文明史》时作出了相关规定:

  “广义‘大中亚’包括:蒙古高原、河西走廊、青海、新疆,阿姆河、锡尔河流域,哈萨克草原南部,伊朗东北部,阿富汗北部,以及巴基斯坦西北部。对于狭义‘小中亚',学界的普遍认识是以阿姆河及锡尔河两河流域为中心,主要为当代的中亚四个半共和国(不包括哈萨克斯坦北部地区),但为论述方便,一般涵盖了当代中亚五国。国内外学术界已广泛认同了狭义’小中亚‘地域的界定。”①本文所要探讨的中亚文学的内容主要限定在上述“小中亚”的范围之内,即以中亚五国在苏联时期的小说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1.1.2 苏联时期中亚文学概述

  从 18 世纪开始,俄国开始有计划的向中亚扩张。到 19 世纪 60 年代,俄国已经征服了整个中亚地区。俄罗斯人不同于历史上的其他征服者,他们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行为,不是传统的民族或部族迁徙,也不是游牧蛮族对高于自己文明的人们的征服,而是与殖民主义相关联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扩张。但对于中亚地区古老而落后的文明而言,俄国人更多的还是促进了中亚地区的发展。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俄国的统治,不管怎样卑鄙无耻,怎样带有种种斯拉夫的肮脏的东西,但对于黑海、里海和中亚细亚……都是具有文明作用。”

  而这种文明作用到苏联时期,表现更甚。十月革命极为有力地促进了中亚被压迫民族的觉醒,中亚五国各族人民不仅获得了解放,而且陆续建立了各自的苏维埃政权,成为苏联加盟共和国的成员。它们先后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迅速发展,这使得中亚五国大大改变了过去的落后面貌。与此同时,在同样经历的苏联国内战争、经济建设和卫国战争等几个重大历史阶段中,中亚五国也都对苏联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苏联时期的中亚文学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中发展起来,鉴于国内学界对苏联时期中亚文学研究的相关论述较少,所以就先以目前所持资料对中亚五国在该时期的文学创作进行一个简单的归纳和介绍。

  哈萨克斯坦的文学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取得了新的发展,伴随着苏联的新政策以及社会主义文化的飞跃,哈萨克文学创作的题材在苏联时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而形式上则由最初的诗歌创作发展到后期以小说创作为主。哈萨克苏维埃文坛的积极建设者穆堪诺夫、阿乌埃佐夫、江布尔等人,他们在作品中把过去的黑暗生活和今天的光明幸福作了比较,描绘了劳动人民、特别是妇女在革命前的悲惨遭遇,歌颂了新时期的新生活。

  战前的几个五年计划使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在穆斯列波夫等人的作品里得到了相映的体现。到卫国战争年代,哈萨克作家和歌手们歌颂了苏维埃战士保卫祖国、反抗法西斯的英勇精神,赞扬了后方苏维埃人民的忘我劳动。战后出现了一些杰出的作品,歌颂社会主义成就和共产主义宏伟建设的作品也日益增多。而同一时期阿乌埃佐夫的《阿拜之路》更是引起了国内外读者的广泛关注,成为哈萨克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后来,苏共中央提出大量开垦荒地的号召给哈萨克文学又提供了一个宏伟的题材,像《在荒地》、《八个女朋友》、《花》、《毡靴》等都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充满着生活气息作品,它们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忘我的劳动精神、对自然界顽强斗争的意志,丰富了哈萨克文学的宝库。

  吉尔吉斯斯坦的文学在苏联时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文学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吉尔吉斯文学最早是在诗歌创作上获得了突出的成就,早期的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前代民间诗歌的优秀传统,促进了现代诗歌的发展。马利科夫发表的《对未来的思考》等三十多部诗集深受欢迎,他创作的剧本也对吉尔吉斯戏剧的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托克姆巴耶夫是吉尔吉斯斯坦着名的诗人和作家,他相继出版了《悼列宁》等诗歌,还创作过小说、剧本以及吉尔吉斯国歌歌词,被誉为吉尔吉斯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小说创作是苏联时期吉尔吉斯文学繁荣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着名小说家艾特玛托夫对吉尔吉斯现代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作品扎根于本民族的生活,运用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为吉尔吉斯民族赢得了世界性的荣誉。《查密莉雅》是他的成名作,其小说集《群山和草原的故事》对苏联文坛的影响很大,他后来的作品如《母亲-大地》、《白轮船》、《花狗崖》、《一日长于百年》等都是世界文学里的经典之作。同时期的着名作家还有赛迪克别科夫,他早期以诗人身份登上文坛后来又进行小说创作,他创作的《我们时代的人》还获得了斯大林奖金。1997 年 3 月 4 日,艾特马托夫和赛迪克别科夫被首批授予“吉尔吉斯共和国英雄”最高勋章。

  乌兹别克斯坦的文学在中亚地区享有盛名,在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后,乌兹别克文学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十月革命初期,乌兹别克的文学仍以诗歌为主,但诗人们在创作中并不局限于传统,他们运用多种诗体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创作出来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其中,女诗人朱尔菲娅就是以描写乌兹别克妇女命运的诗篇为人们所称道的。乌兹别克现实主义的小说是在十月革命以后才产生的,戏剧和回忆录等形式的作品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革命的事件、劳动者对于自己权利的夺取、旧生活的破坏与新生活的建设,成为乌兹别克文学各种体裁的主题。阿依别克是乌兹别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小说《神圣的血》是乌兹别克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其历史题材的长篇巨着《纳瓦伊》也获得了巨大成功。穆赫塔尔的《姐妹们》是一部描写妇女解放斗争的长篇小说,在乌兹别克文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他的另一部小说《梧桐树》,通过一个家庭的故事反映了乌兹别克几代人的生活变化,出版后受到读者的重视。古利亚姆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作家,在五六十年代之交他发表了小说《明灯》及垦荒两部曲《饥饿草原》,他叙写教师故事的《双重身份的人》更是一部颇具声誉的佳作。苏联时期的乌兹别克文学追求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较以往文学体现出了更多的社会性和艺术性。

  塔吉克民族是中亚最古老的土着民族之一,塔吉克斯坦的文学在沙俄时期就受到俄语文学的影响,十月革命之后塔吉克的诗歌、小说、戏剧等创作形式得到了新的发展,这一时期出现了艾尼、图尔松扎德、苏莱莫尼、拉西米等着名作家。在卫国战争期间,作家们创作的许多作品表现出了塔吉克战士的英雄主义和对战争、苏维埃人的力量以及各民族友谊的思考。图尔松扎德是塔吉克着名的诗人、社会活动家,他从事社会活动的同时也积极进行文学创作。图尔松扎德在发表诗集《胜利的旗帜》之后,又发表了一些颇具好评的诗歌和剧本。他的作品既有强烈的现实内容,又有浪漫主义的激情,还富有深刻的哲理。艾尼是塔吉克苏维埃文学的奠基人,十月革命促使他的创作取得重大进步,他早期创作的诗歌《自由进行曲》和《为十月增光》是塔吉克现代文学诞生的标志。他还写过许多小说,《奥金娜》、《多洪达》、《高利贷者之死》等都是他的名作。艾尼的自传体小说《布哈拉》记叙了世纪交替时期的布哈拉生活,以讽刺的笔调描绘了封建势力对进步思想的迫害,小说出版后颇受好评。艾尼还有许多作品都是用乌兹别克文写的,他的创作影响了土库曼及苏维埃东部各个民族的文学,所以在中亚各国的许多文化团体中艾尼都享有盛名。

  土库曼斯坦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其文学经历了一个由口承文学到书面文学的漫长的发展过程,由于土库曼文字的出现,土库曼文学开始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苏联时期的土库曼文学是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产儿,其发展与俄苏文学的直接影响是分不开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卫国战争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萨雷哈诺夫给土库曼苏维埃散文开辟了一条新路,他的短篇小说是土库曼真正现实主义最早的作品,《最后的帷幕》、《爱情》、《书》等都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杜尔迪耶夫描写集体农庄生活的小说,富有人民大众的幽默情调。凯尔巴巴耶夫是苏维埃土库曼文学的创始人之一,其早期诗作反对残余的封建习气,他在描写土库曼妇女过去痛苦生活的作品里宣传妇女解放,号召人民建立新的生活。卫国战争期间,凯尔巴巴耶夫创作的小说、剧本歌颂了前方战士的英勇功勋和后方农庄庄员的忘我劳动。凯尔巴巴耶夫的作品总是和土库曼的民族命运紧密的联系着,描写了土库曼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他的重要小说如《土库曼尼亚的春天》、《决定性的步骤》、《白金国的爱素丹》在土库曼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此外,凯尔巴巴耶夫在翻译方面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他为苏联文坛作出了独一无二的贡献。

  综上所述,苏联时期的中亚文学在继承传统文学、汲取民间泉源精华的基础上,受俄罗斯文学和苏联文学的影响,在文学创作的内容和形式上经历了重大改变。由于吸收了新元素,中亚文学创作体裁开始多样化,最初的成就多集中在诗歌方面,后来散文、戏剧、小说等形式的创作也逐步取得发展,而小说成为中亚文学繁荣的最重要标志。十月革命促进了中亚文学的高涨,标志着整个中亚文学发展新时期的到来。作家们注重描绘中亚人民新旧时期生活的不同以及新旧思想的冲突,国家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给文学提供了宏伟的题材。此外,卫国战争时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对敌人的仇恨、苏联各族人民的团结和人民争取胜利的不屈意志等等都成为了苏联时期中亚文学的主要题材和思想内容。值得关注的是,苏联时期的中亚作家在对民间疾苦、女性问题、人情人性等内容的记叙中体现出了浓厚的人道主义思想,这也是本论文将重点探究之处。

  1.2 何谓“人道主义”

  人道主义是什么?这是一直以来人道主义研究的一个难题。从古希腊人道主义、中世纪基督教人道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近代启蒙主义的人道主义、20 世纪的人道主义这一悠久的发展历程来看,人道主义概念的本身具有变动不居的特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所包含的内容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尽管学术界对人道主义下的定义已经很多,但至今仍然没有一种解释能为人们普遍接受。人道主义的内涵和外延经历着一个不断丰富的过程,要对其作一个一劳永逸的硬性规定已然不现实。所以在面对纷繁芜杂的界定时更加需要坐怀不乱,不管人道主义在何时被冠之以何种内容,都应该明白它们的基本精神其实都是一致的。

  1.2.1 人道主义的含义

  人道主义的思想是先于概念而存在的,学者们认为古希腊罗马世界是人道主义的真正故乡,而人道主义作为一个确定的概念,则是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的。大多的辞书编撰者在其着作中都提到人道主义源于文艺复兴,并从文艺复兴以来的各个时期的各种人道主义思潮里概括出了人道主义的含义。其中,《苏联大百科全书》给出的定义是:“狭义指文艺复兴时代与研究古希腊哲学、伦理学、艺术、语文学文献相联系的世俗思潮;广义指维护个人的尊严、自由和全面发展、维护社会关系的人道精神的社会进步思潮。

  人道主义的新的最高形式,是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无产阶级人道主义),是工人阶级彻底科学的世界观和实践的一个特点。”

  《美国哲学百科全书》的“人道主义”条目解释说:“人道主义是 14 世纪后半期的哲学和文学运动,发源于意大利,并且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成为近代文化的组成要素。人道主义也指任何承认人的价值或尊严,以人作为万物的尺度,或以某种方式把人性及其范围、利益作为内容的哲学。”

  《现代汉语词典》则这样解释人道主义:“它是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体系,提倡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把它具体化为’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它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起过反封建的作用。”③在我国学术界,“人文主义”、“人本学”、“人本主义”都可以看作是人道主义发展的重要阶段或形态,而它们的具体所指要视人道主义的发展阶段的历史形态而定。

  “人文主义一般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思潮”④“人本主义是指现代西方哲学中与科学主义相对立的人道主义哲学思潮”⑤“而人道主义作为一个总体概念,是指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研究人的本质和价值、人和世界的关系等人的问题,并从抽象的人、人性出发去说明人类社会乃至世界历史发展的近现代思潮。”⑥虽然人道主义的理论内容和表现形态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但就总体而言,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价值,高扬人道思想;2.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的人道主义;3.作为政治学说和社会理想的人道主义;4.作为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的人道主义。”

  1.2.2 苏联文学与人道主义

  在正式探究苏联时期中亚小说中的人道主义思想之前,回到苏联时期人道主义文学的大背景中去看看是很有必要的。苏联文学的人道主义新概念是高尔基等人首先提出来的,早在 19 世纪末高尔基初步入文坛时,他的文学创作和文艺批评活动就已涉足人道主义的领域,“他把人的问题---人的尊严,人的命运,人的前途,置于自己的注意的中心。”①而在十月革命以后,“高尔基以文艺为武器,把毕生献给了为人的自由和幸福、为人类的解放和新生而作的斗争。他把文学称为’人学‘,正是强调文学的这种人道主义的作用和性质。他以其全部艺术经验和生活经脸指出,’文学是最富于人文特征的艺术,可以把文学家称为职业的爱人者和人道主义的生产者‘.”②尽管高尔基后来在强调无产阶级人道主义的革新性质时出现了偏差,但这在当时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是可以理解的,总的来说,高尔基的有关文学的人道主义的言论有着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成为了苏联文学和文学批评中最强有力的武器和牢不可破的传统。”③苏联文学的人道主义与苏联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使得人道主义在苏联文学界的发展并非一路坦途。早在 20 世纪二十年代时就出现了一些公开反对写人的批评家和理论家,他们要求文学的非人道主义化的倾向,否定文学是“人学”的观点,竭力鼓吹“生产文学”并认为应该给文学提出的任务是:“不是反映人,而是反映事业,不是写人,而是写事业,不是对人感兴趣,而是对事业感兴趣。我们不是根据人的感受来评价人,而是按他在我们事业中所起的作用。”

  这就使得从革命胜利起到三十年代初人道主义问题在苏联文艺界几乎成为了一个禁区,一旦有人触及它就会受到抨击。但这样的情况并未持续太久,在 1934 年第一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上,人道主义问题第一次受到重视并引起了公开讨论。许多作家、批评家也专门谈到了人道主义问题,高尔基在大会的主报告中提出了无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口号,苏尔科夫在大会发言中激动地指出:“在我们这次代表大会上,有一个词获得了全部公民权,不久前我们对这个词还是不信任的,或者甚至可以说是敌视的。这个词就是人道主义……而现在我们已经把这个词引进我们日常生活中了。”⑤由于社会政治形势的因素,苏联文学界虽然在三十年代就开始注意人道主义,但人道主义本身的许多问题并没有得充分的重视和全面的研究。直到六十年代初,在开始反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时,才出现了一股人道主义热潮。

  特瓦尔朵夫斯基曾指出,“可把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以后的时期称作’苏联文学的复苏‘时期、’解脱某种桎梏或束缚‘的时期,这种桎梏或束缚是由于与个人迷信有关的某些反人道主义现象而留给苏联文学的。”⑥在个人迷信时期,人道主义的内容被歪曲成庸俗自由主义的论调,这时候迫切需要重新回到人道主义真正的内容上来。1962 年苏联作家协会与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联合举办了“人道主义问题与现代文学”的大规模讨论会,参加会议的除作家、批评家外,还有其他学科、行业的人。他们就人道主义方面的许多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从会议发言看,主要强调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批判个人迷信时期不重视人,把人当作’螺丝‘,当作’燃料‘,当作’达到目的的手段‘等不人道的观点。”①“二、认为新人道主义的最基本的内容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的价值。”②“三、文学中的人道主义就是宣传人性、善良,仁慈等。”③作家梅登斯基在讨论会上的发言中也明确提出:“善意的话,善意的事,纯朴的同情,关心,劝告,责备,揭露,惩罚,呼吁,良好的范例,即一切为我们开辟通往心灵的道路,鼓舞他,使他有力量,使他相信自己、相信生活、相信真理和正义必然得胜的东西。所有一切都将是人道主义。”

  六十年代兴起的这股人道主义思想热潮其特征是特别强调了“个人是有自身价值的”这一思想,这股热潮持续的时间很长、影响也很久远。后来到了八九十年代,苏联文学人道主义的研究就更加深化复杂了。纵观人道主义思想在苏联文学的发展脉络,其强调的内容已清晰可见,本文对苏联时期中亚小说中人道主义思想的探究就是在这样一个方向下展开的。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外国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