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外国文学论文 >

罗密欧与朱丽叶论文(教授热荐6篇)

来源:未知 作者:万老师
发布于:2021-07-01 共14403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讲述意大利贵族凯普莱特女儿朱丽叶与蒙太古的儿子罗密欧诚挚相爱,誓言相依,但因两家世代为仇而受到阻挠。下面我们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探讨这一戏剧的论文,希望对大家写作此方面论文时所帮助。

罗密欧与朱丽叶论文范文第一篇:《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梁祝》悲剧结局所体现的中西文化对比

  作者:宋磊 冯静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工程学院

  摘要:《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梁祝》是重要的文学作品,两者因中西方文化差异,存在明显的不同之处,为了提高对《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梁祝》的分析能力,结合中西悲情故事的发展的文化根源,本文总结了《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梁祝》悲剧结局所体现的中西文化差异,希望通过分析,能进一步加强实践研究水平。

  关键词:《罗密欧与朱丽叶》 ;《梁祝》;文化差异;

  作者简介:宋磊,男,汉族,陕西咸阳人,讲师,学士,研究方向:语文课程教学论。;

  《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梁祝》中的结局都是悲剧的,但因中西文化差异性,其体现的是两种不同的悲剧结局。在分析《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梁祝》的差异过程,应重视深入结合历史发展,结合当时社会情况,科学地探索《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梁祝》两部作品存在的文化差异。

罗密欧与朱丽叶

  一、中西悲情故事的简介及其差异的文化根源

  西方的悲情故事从希腊时期开始,距今已有两千余年,代表学者有柏拉图、尼采等,众多的西方理论学者共同促进了西方悲情故事的发展与成熟。我国古代的悲情故事早在神话故事中便有所体现,如精卫填海等。我国古代的悲情故事主要为杂剧、小说等体裁,到20世纪初,我国部分文艺工作者依据西方悲剧理论对国内的戏曲进行研究,但研究结果是我国古代并未出现悲剧形式。笔者认为,虽然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研究并未明确出现过"悲剧"的概念,但作品中明显能够表现出悲剧的意识。明清时期的"怨谱""苦戏"等均具有悲剧的含义,仅在名称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加深文艺和悲剧理论的研究深度后,更多的文艺理论研究人员能够在更高的层面上需分析中外文学的艺术特色,对我国古代的悲情故事在理论和艺术等层面也开展了更深刻的研究,同时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成果,更多研究学者更倾向于古代存在悲剧的主张[1].

  中西方的悲情故事在内涵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且受到各类条件的影响,二者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从总体层面分析,我国的悲情故事多数为普通百姓的不幸作为叙述的主要内容,主要特征表现为通过叙述悲情故事来实现伦理教育的目的。西方的悲情故事不同之处在于,其在描述英雄毁灭方面更为擅长,能够让读者在美学和哲学方面受到启发。导致中西方悲情故事表现出不同的本质原因在于文化差异,具体从《梁祝》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两部经典著作中便可探求一二。两部作品分别体现出不同的环境、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念等差异。西方文化的发展根源为古希腊文化,该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为了提升生活质量,人们便普遍从事航海和商业,甚至部分人成为海盗,在此背景下,西方人具有更为明显的独立、自由和冒险意识。而中国人自古以来便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传统的农耕文化促使人形成更为和谐的社会和家庭意识,将集体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同时广大民众还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具有民族特征的文化和意识形态。上述不同文化的发展根源所产生的影响,便可在《梁祝》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作品得到充分的体现。

  二、两种爱情悲剧背后的文化成因

  虽然同为爱情悲剧,但中西方的戏剧内涵却存在明显的差异。从根本上讲便是不同文化所产生的影响。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个体从出生开始便会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人的行为、思维等均会在社会文化的影响下形成。文学便是对人性进行研究的学科,在作品中可普遍反映历史文化背景所形成的影响。且不同区域的文化差异也由各自的文化发展历史所决定。

  罗朱两位主人公普遍受到希腊文化的熏陶。该种文化强调个人主义,从哲学发展史方面分析,个人主义也是众多哲学家所提倡的观点。西方更为尊重个人的利益,这也是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发展的起源。人文主义更为推崇解放人性,将尊严、地位放置在更高的位置,不能受到社会任何因素的影响,这种对生命的尊重和自觉便形成了当时的文化环境。相反,梁祝普遍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更为重视"仁"和礼教,将个体看作是社会的附属品,更为压抑心中的想法。董仲舒等人进一步提升了社会伦理的地位,形成了森严的道德规范和准则,从而进一步磨灭了个性的光芒。上述文化意识均可在梁祝的行为和思想中充分体现,如行为更符合儒家的规范,一味遵从古训,难以突破传统礼教来追求自己的未来[2].

  古希腊神话将神的力量尽量扩大,当人遇到命运的不公后,仍可为了信念勇敢争取。即便以失败告终,人追求自身理想的意识也不会消除。该种悲剧能够作为强烈的推动力,促使希腊人以普罗米修斯作为精神向导,为了自己的理想甘愿成为"殉难者".在罗朱的性格中,便明显融合了上述文化意识。两人不会受到艰难命运的影响,仍然会具有更为积极的精神力量。该种精神可对观众形成更为强烈的震撼,在悲剧演绎的同时,也会受到无限的歌颂。而我国古代的悲剧却是社会枷锁的恶果。梁祝便是当时读书人的普遍代表,即便产生了斗争的想法,最终也会沦为被动。但不能因此而否定梁祝的悲剧意义,尽管二人难以表现出西方悲剧中的勇敢,但其所追求的道德最终也得到了圆满的结局,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所推崇的意识。

  此外,上述两部作品在结局方面也可体现出不同文化的影响。罗朱的爱情悲剧更为明显地体现出希腊自然观念的影响。希腊文化将人和自然放置在对立的位置,认为只有斗争才能获得生机。因此西方人能够对周围的风险形成更为明确的意识,能够在相互冲突中展现自身顽强的品质。因此在悲剧的结局中也能够表现出更为浓厚的悲壮感。有西方的文艺评论家提出,主人公在死去的那一刻更能体现出悲剧的崇高。莎翁便完全继承了希腊文化,因此罗朱的悲剧便成为必然。从文学艺术的角度分析,西方美学更强调客观再现和模仿,将作者的情感、态度隐含在情节中。因此戏剧的结局固然是悲剧,但也是戏剧冲突所形成的必然结果,并没有受到主观意识的影响。而梁祝的悲剧便形成了不同的结局。我国传统文化更推崇中庸,因此不提倡将行为表现得具有冲突性。在对悲剧的处理方面,其更倾向于"意会",如果主人公不可避免会面临死亡的结局,作者也会通过其他方式将结局变得圆满。从社会功能分析,儒家文化更强调教导性特征,因此即便结局是悲剧,也会给人留下一丝希望,尽量通过虚幻的展现来实现读者渺茫的希望。梁祝变成蝴蝶,便可在精神层面弥补读者的部分缺憾[3].

  三、《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不同之处

  (一)在人物性格塑造上,两部作品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梁祝均受到封建思想和制度的影响,其自身便具有更为深刻的封建意识,这便成为二者追求幸福的最大障碍。在受到父母阻止和封建礼教的制约后,虽然二者也相应表现出反抗的情绪,但终究显得更为无力,难以真正获得成功。而罗朱均广泛受到文艺复兴文化的影响,因此其具有更为前卫的思想意识。即便身处封建社会,二人的思想也会形成更为先进的人生观念,导致其做出最后勇敢的决定。虽然两部作品均以悲剧收场,但从作品的整体角度分析,罗朱的人物特征仍具有明显的自由和热情的特征,与梁祝相比更为积极和勇敢。

  不同的社会环境便可促使人物形成不同的性格,两部悲剧作品便可明显体现出来。梁祝的抗争表现为被动的反抗,而罗朱则更为积极和勇敢,虽然主人公最终均无法摆脱死亡的命运,但给读者的感受却截然不同,其对于爱情的态度具有明显差异,对读者也会产生不同层面的启发。

  (二)在语言表达上,两部作品有着不同之处

  受到不同文化传统的影响,两部作品的语言表述风格也具有明显的不同。西方作品更倾向于使用直接的表达方式进行描述,而我国的作品在遣词造句方面则更为含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男主人公曾对女主人公多次表达赞美,且语言表述更为直接。而《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溢美之词则更为内敛,多数将情感藏在内心,不会直接表达出来。这便是不同文化对于人物语言表达方式的明显影响。西方的思想意识更为积极和直接,因此在表达方面也倾向于全部体现于言辞当中,让对方直接明白自己的想法。而我国古代受到传统礼教的制约,青年男女绝不会选择以直接的方式表达爱意,而是通过各种潜在的暗示等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在语言表述方面也别有一番艺术特色。

  (三)在故事发展中,造成悲剧的刽子手不同

  梁祝两人的爱情十分真挚,但不被社会认可。来自家长、封建观念及势力的束缚,梁祝的爱情终会以失败告终。这是当时对自由恋爱的明显压迫,同时也反映出青年男女的无奈。而罗朱两人受到命运的摆布,难以避免遇到误会。但其悲剧具有明显的偶然性,这样便会给读者留有一定的遗憾[4].

  从两部作品悲剧结局产生的原因分析,中西方人在对悲剧的处理方面所运用的思维方式具有明显的差异。罗朱的悲剧具有更为明显的主观特征,此外整部作品更突出人物的个性,即便结局是悲剧,但人物的个性十分鲜明,能够表现出个体在与命运抗争的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的一面。而梁祝的悲剧具有更强的必然性特征,其是当时社会、家庭等外力作用的必然结果,事件前后的因果关系更为明显,不会给读者带来意外之感。可见,西方人在与社会共同发展期间更尊重个体的独立意识,倡导个体能够以积极的态度来参与社会发展,而个人则是决定社会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该种思想意识也充分体现于罗朱对命运的抗争方面。

  四、结束语

  通过对《梁祝》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两部作品的分析,为了使自己的爱情得以永存,这两对主人公与长辈亲属等进行了坚决的抗争,在明白自己无法挽回后双双殉情。不过,尽管两部文学经典有很多共同之处,但中西文化差异因素影响也导致两部作品存在不同之处。

  参考文献

  [1]徐喜梅。从《梁祝》到《罗密欧与朱丽叶》探索中西悲情故事内涵[J].北方文学,2019(36):123-124.

  [2]张希。《罗密欧与朱丽叶》:- 场精心策划的爱情悲剧[J]青年文学家,2019(35):148-149.

  [3]言晓莉,赵晓丹从朱丽叶之人物塑造看莎士比亚的女性观[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31):59-60.

  [4]李桂萍从文化视角看《梁祝》与《罗密欧与朱丽叶》[D].太原:中北大学,2010.

  文献来源:宋磊,冯静。《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梁祝》悲剧结局所体现的中西文化对比[J].今古文创,2021(21):34-35.

罗密欧与朱丽叶论文范文第二篇:瘟疫:《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的概念隐喻

  作者:刘芬 张媛

  作者单位:武汉工商学院经济与商务外语学院 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瘟疫是莎士比亚生活时代面临的重要灾难。"瘟疫"亦是莎士比亚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精心设计的概念隐喻,对人们理解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构建悲剧概念,具有重要作用。根据"概念隐喻多层观"和概念隐喻的四种概念结构,分析"瘟疫"在《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成因的概念通道,构建关于悲剧的认知框架和认知域,最后形成关于"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的意象图式--非理性是瘟疫,是《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的成因

  关键词:《罗密欧与朱丽叶》 ;瘟疫;概念隐喻;非理性;

  作者简介:刘芬(1972-),女,湖北武汉人,武汉工商学院经济与商务外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国文学、中国文化。;

  Abstract:As a detrimental disaster in William Shakespeare's era, plaguing is a conceptual metaphor deliberately designed in Romeo and Juliet by Shakespeare. It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interpreting the tragedy of Romeo and Juliet and constructing tragic concepts. Based on the "multi-layered views" and four conceptual structures of conceptual metaphor,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ceptual channels of "Plague" in Romeo and Juliet, constructs the cognitive framework and domain of the tragedy. It finally constructs the tragedy image schema of Romeo and Juliet, that is, irrationality is the plague and the decisive tragedy cause of Romeo and Juliet.

  Keyword:Romeo and Juliet; plague; conceptual metaphor; irrationality;

罗密欧与朱丽叶

  引 言

  莎士比亚生活的时代瘟疫频繁。瘟疫遗留给世人的恐惧广泛地反映在莎士比亚作品中。据张薇(2020)统计, "瘟疫"一词在莎士比亚29部作品中一共出现了98次,有瘟疫、灾祸、折磨的意思,或作为情节元素,或作为意象,或作为诅咒语[1].李伟民指出"(瘟疫)在他(莎士比亚)的许多剧中都有所反映……作为特定时代的背景,在莎士比亚的剧作中被抹上了浓重的色彩。"[2]

  胡鹏将《罗密欧与朱丽叶》定义为瘟疫文学[3]19.值得注意的是,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瘟疫"(plague)一词一共出现了五次,而在第三幕第一场集中出现了三次:罗密欧的朋友茂丘西奥在与朱丽叶的堂兄提伯尔特的决斗中被刺伤,临死前,他连续三次咒骂:"A plague o' both your houses!"(你们这两户该死的人家!)。如果把茂丘西奥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咒骂的"Your houses!"(你们这两家人家!)算在内,这个包含了 "plague" 隐喻的句子"Aplague o'both your houses!"重复了四次之多。这是非常罕见的。据胡鹏研究,在1597年四开本中,茂丘西奥说的是 "A poxe(梅毒) on both your houses",两年之后,在第二四开本中莎士比亚将其改成了 "A plague(瘟疫)o' both your houses",明显有突出 "瘟疫"之意。[3]23

  通读《罗密欧与朱丽叶》,"瘟疫"不仅"导致"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结局,在整部戏剧中形成了一个贯穿始终的潜台词[4],更是莎士比亚为我们深刻理解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和人生悲剧这一概念而精心设置的隐喻。

  人类的概念系统建立在隐喻之上。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揭示了隐喻的概念本质,即: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或修辞手段,更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我们的概念系统在本质上是隐喻性的[5].而纷繁的隐喻语言,是与某一个底层隐喻系统相关的,在较抽象的目标域和较具体的始源域之间存在一种概念层面的常规链接,即概念隐喻。因此,隐喻不是语言的表面现象,而是深层的认知机制,它组织我们的思想,形成我们的判断,使语言结构化,从而有巨大的语言生成力[6].

  根据科韦切斯的"概念隐喻多层观"和构成概念隐喻的四种概念结构[7],每一个概念隐喻都同时关涉四个具有不同抽象程度的概念结构:意象图式、认知域、框架和心理空间等。概念隐喻多层观认为,意象图式、认知域、框架、心理空间的具体性(specificity)依次递增。因此,具体隐喻在心理空间产生后,先激活框架结构,再激活认知域,最后通达意象图式,这四者共同形成一个概念通道(conceptual pathway),用于组织和构建我们的经验。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是什么?人生的悲剧是什么?要形成"悲剧"这一概念的认知,科韦切斯的"概念隐喻多层观"和构成概念隐喻的四种概念结构可以为我们提供更为深刻的思维结构。本文尝试以"瘟疫"(plague)为隐喻个案,分析莎士比亚在《罗密欧与朱丽叶》里精心设置的概念隐喻,通过理解"瘟疫"这一概念隐喻的四个具有不同抽象程度的概念结构,形成一个关于悲剧成因的概念通道,理解莎翁如何通过具体隐喻,营造戏剧具体的心理空间,构建关于悲剧的认知框架和认知域,最后形成关于"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的意象图式,对于现代人理解《罗密欧与朱丽叶》、理解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的成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Lakoff和Johnson 认为,我们赖以思考和行动的概念系统在本质上是隐喻的,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与体验另一种事物[8].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具体隐喻"plague"出发,理解"瘟疫"的四个具有不同抽象程度的概念结构:心理空间、认知域和认知框架、意象图式,在较具体的隐喻和较抽象的悲剧之间,构建概念层面的常规链接,用于组织和构建我们对于该悲剧的理解经验。

  一、具体隐喻"Plague"(瘟疫)构建的心理空间

  心理空间是人们在进行思考、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的目的而构建的小型概念包 (conceptual packets ) (Fauconnier & Turner, 1996)[9].人类在思考和交谈时,不断建立心理空间,建立时间、信念、愿望、可能性、现实等概念[10].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里,莎士比亚也是通过故事的发展,不断帮助读者和观众建立这部戏剧的悲剧概念的。

  第三幕第一场《维罗纳,一广场》是整部戏剧的转折点,这场街头恶斗导致系列连锁反应:罗密欧的朋友茂丘西奥被朱丽叶的堂哥提伯尔特刺死--罗密欧在愧疚和愤怒中杀死提伯尔特--罗密欧被流放曼多亚--朱丽叶被迫嫁给帕里斯--朱丽叶听从劳伦斯修斯的计谋服毒假死--因为曼多亚瘟疫阻隔罗密欧未能及时得到朱丽叶假死的真实信息,服毒自杀,朱丽叶用罗密欧佩戴的剑自杀……罗密欧与朱丽叶两个家族的悲剧从这里开始,一步步走向无可挽回的境地。

  MERCUTIO:

  I am hurt. A plague o' both your houses! I am sped.Is he gone, and hath nothing?

  茂丘西奥: 我受伤了。 你们这两户该死的人家!我已经完啦。他不带一点伤就去了吗?

  MERCUTIO:

  me to-morrow, and you shall find me a grave man. Iam peppered, I warrant, for this world. A plague o'both your houses! 'Zounds, a dog, a rat, a mouse, acat, to scratch a man to death! a braggart, arogue, a villain, that fights by the book ofarithmetic! Why the devil came you between us? Iwas hurt under your arm.

  茂丘西奥:我这一生是完了。你们这两户该死的人家!他妈的!狗、耗子、猫儿,都会咬得死人!这个说大话的家伙,这个混帐东西,打起架来也要照着公式!谁叫你把身子插了进来?都是你把我拉住了,我才受了伤。

  MERCUTIO:

  Help me into some house, Benvolio, Or I shall faint. A plague o' both your houses! They have made worms' meat of me: I have it, And soundly too: your houses!

  茂丘西奥:班伏里奥,快把我扶进什么屋子里去,不然我就要晕过去了。你们这两户该死的人家! 我已经死在你们手里了--你们这两家人家!

  在这一场里,茂丘西奥在临死前,对自己的死因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家族的悲剧进行了直觉反应和人生反思,为了达到快速沟通和理解的目的,而构建了一个剧中人熟悉的小型概念包--两个家族的瘟疫(A plague o' both your houses!),用具体的隐喻"plague"建构了一个"瘟疫房子"[3]31,两个家族瘟疫般的灾难现实和心理空间,让读者或观众产生深深的"瘟疫肆虐、人人该死"的心理体验。在这里,朱生豪把"plague"(瘟疫)翻译成"该死",虽然已经完全失去了"瘟疫"的所指,但还是准确地表达出了"瘟疫"所隐含的死亡意味。

  二、隐喻"Infectious Pestilence"(瘟疫)构建的认知框架和认知域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是一个逐渐概念化的过程,从人物的具体行动到人物所处的生活环境,从人物的性格到人物的命运,逐渐形成一个内在的、连贯的、凝聚在一起的范围,即关于这个爱情悲剧产生的真正原因的认知域(cognitive domain)--像瘟疫一样传染的人性的悲剧--盲目的仇恨、不理智的爱情、悲剧的被命运感控制的性格,等等。

  在戏剧的第五幕第二场揭示了一个隐含在剧情中的背景,一场袭击了曼多亚的瘟疫。劳伦斯神父派约翰修士前往曼多亚给罗密欧送信,告知朱丽叶服毒假死的计谋。但由于曼多亚瘟疫爆发,约翰被嫌疑与感染者有接触而被隔离,未能及时将信息传给罗密欧,直接导致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殉情。

  FRIAR JOHN:

  Going to find a bare-foot brother out,

  One of our order, to associate me.

  Here in this city visiting the sick,

  And finding him, the searchers of the town,

  Suspecting that we both were in a house

  Where the infectious pestilence did reign,

  Seal'd up the doors, and would not let us forth;

  So that my speed to Mantua there was stay'd

  约翰:因为要找一个同门的师弟作我的同伴,他正在这城里访问病人,不料给本地巡逻的人看见了,疑心我们走进了一家染着瘟疫的人家,把门封了,不让我们出来,所以耽误了我的曼多亚之行。

  FRIAR JOHN:

  I could not send it, -here it is again, -

  Nor get a messenger to bring it thee,

  So fearful were they of infection.

  在这里,莎士比亚没有直接用第三幕第一场中茂丘西奥临死前重复使用的具体隐喻"瘟疫"(plague),而是选择了"infectious pestilence"(传染性瘟疫)和"infection"(传染)这两个更抽象更凸显瘟疫本质特征的词汇。"传染"这个词,最终为读者或观众构建了一个关于瘟疫、传染和死亡的认知框架和认知域,它不仅是自然瘟疫的传染,更是人性弱点的相互传染。

  从"plague"到"infectious pestilence"和"infection"的变化,具有很强的讽刺意味:身在曼多亚的罗密欧没有被当地的瘟疫所打击,却在没有瘟疫的维罗纳自杀;身在维罗纳城的蒙塔古和凯普莱特家族虽然能免遭曼多亚瘟疫的传染,但他们的子女罗密欧和朱丽叶、亲戚提伯尔特以及城中的其他年轻人如亲王的亲戚、贵族青年茂丘西奥以及帕里斯等人,却都因更具传染性的人性的瘟疫而丧生。

  三、"瘟疫"构建的意象图式:非理性是瘟疫

  外部世界是由千变万化的事物及事物的相互关系组成的。人们通过完形感知、动觉和意象,既获得了对事物认知的能力,又获得了认识事物相互关系的能力, 从而构建了意象图式(image schemata)[11]. Johnson认为,意象图式是人类在对事物间基本关系的认知基础上构建的认知结构,是人类的经验和对事物的理解中形成的联系。抽象关系和具体意象的组织结构,是人类理解和认知更复杂概念的基本结构。Lakoff在Johnson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几种主要的图式:部分-整体图式、中心-边缘图式、系联图式等。[12]

  1. 非理性的仇恨是瘟疫

  茂丘西奥只是剧中两个家族悲剧的旁观者,他是亲王的亲戚,是罗密欧的朋友,跟这两个家族毫无瓜葛。非中心人物茂丘西奥之死揭示了"非理性的仇恨"即"瘟疫"从中心蔓延到边缘的意象图式。

  从第一幕第一场开始,维罗纳亲王就呵斥过这两个家族:

  PRINCE:

  Rebellious subjects, enemies to peace,

  Profaners of this neighbour-stained steel, --

  Will they not hear? What, ho! you men, you beasts,

  That quench the fire of your pernicious rage

  With purple fountains issuing from your veins,

  On pain of torture, from those bloody hands

  Throw your mistemper'd weapons to the ground,

  And hear the sentence of your moved prince.

  Three civil brawls, bred of an airy word,

  By thee, old Capulet, and Montague,

  Have thrice disturb'd the quiet of our streets,

  And made Verona's ancient citizens

  Cast by their grave beseeming ornaments,

  To wield old partisans, in hands as old,

  Canker'd with peace, to part your canker'd hate:

  If ever you disturb our streets again,

  Your lives shall pay the forfeit of the peace.

  目无法纪的臣民,扰乱治安的罪人,你们的刀剑都被你们邻人的血玷污了……你们这些人,你们这些畜生,你们为了扑灭你们怨毒的怒焰,不惜让殷红的流泉从你们的血管里喷涌出来……凯普莱特,蒙太古,你们已经三次为了一句口头上的空言,引起了市民的械斗,扰乱了我们街道的安宁……

  茂丘西奥在第三幕第一场也批评过罗密欧的堂哥班伏里奥:"你的坏脾气比得上意大利无论哪一个人;动不动就要生气,一生气就要乱动。"

  由于家族仇恨和自己处理不当,好友茂丘西奥无辜地丢了性命,被激怒的罗密欧:"现在我只好抛弃了一切顾忌,不怕伤了亲戚的情分,让眼睛里喷出火焰的愤怒支配着我的行动了".在愧疚和愤怒中,罗密欧不再理性,杀死了提伯尔特。

  从这一点上来说,这两个丧失了理性家族,见面就打,真像是瘟疫一样,不断蔓延,不断升级,使得悲剧朝着不可调和的势态进一步发展。

  2. 非理性的爱是瘟疫

  在第一幕第四场,罗密欧的好友茂丘西奥曾经用春梦婆麦布女王的童话,嘲笑了罗密欧的春梦:麦布女王送去的梦,只是满足了人们的欲望和贪婪,如女人梦见接吻、律师拿诉讼费、牧师梦见领俸禄、士兵梦见砍敌人的头,等等。更有深意的是,这个无所不能的麦布女王,坐的,竟然是小小蚊虫拉的、用天际游丝做缰绳、蟋蟀骨头做马鞭的车。坐着这样细小脆弱的马车的女王,送来的梦也一定是虚幻和不堪一击的。在他看来,罗密欧被爱情冲昏了头脑,迷失了自我。这样丧失了理智的爱情,必然也会像瘟疫一样,打垮深陷爱河的痴男怨女。

  在第一幕第五场,舞会结束后,罗密欧和朱丽叶得知他们爱的人是仇家时,理性就已经告知了他们:

  ROMEO:

  Is she a Capulet?

  O dear account! my life is my foe's debt.

  JULIET

  My only love sprung from my only hate!

  Too early seen unknown, and known too late!

  Prodigious birth of love it is to me,

  That I must love a loathed enemy.

  罗密欧:"她是凯普莱特家里的人吗?嗳哟!我的生死现在操在我的仇人的手里了!"

  朱丽叶:恨灰中燃起了爱火融融,要是不该相识,何必相逢!昨天的仇敌,今日的情人,这场恋爱怕要种下祸根。

  在第二幕第一场,人们离开凯普莱特家舞会时,罗密欧的理智被他的"心"战胜了--"我的心还逗留在这里,我能够就这样掉头离去吗?回去吧,无知的飞蛾,重新扑向光明的火焰".罗密欧攀墙跳入凯普莱特家的花园内,也跳进了非理性的爱的火焰。

  对于罗密欧炽热的爱情,朱丽叶用理性进行了回应:

  JULIET:

  Well, do not swear: although I joy in thee,

  I have no joy of this contract to-night:

  It is too rash, too unadvised, too sudden;

  Too like the lightning, which doth cease to be

  Ere one can say 'It lightens.' Sweet, good night!

  This bud of love, by summer's ripening breath,

  May prove a beauteous flower when next we meet.

  Good night, good night! as sweet repose and rest

  Come to thy heart as that within my breast!

  朱丽叶:我虽然喜欢你,却不喜欢今天晚上的密约;它太仓卒、太轻率、太出人意外了,正像一闪电光,等不及人家开一声口,已经消隐了下去。好人,再会吧!这一朵爱的蓓蕾,靠着夏天的暖风的吹拂,也许会在我们下次相见的时候,开出鲜艳的花来。晚安,晚安!但愿恬静的安息同样降临到你我两人的心头!

  在第二幕第三场,一夜未睡、有些癫狂的罗密欧来到劳伦斯神父的寺院,请求神父为他们主持婚礼时,神父责备了罗密欧的易变,但自以为"你们的结合也许会使你们两家释嫌修好",答应了罗密欧的请求,但他还是警告罗密欧"凡事三思而行,跑得太快是会滑倒的".

  在第二幕第五场,朱丽叶的奶妈替朱丽叶跟罗密欧传话回来,责备她:"你是个傻孩子,选中了这么一个人;你不知道怎样选一个男人。罗密欧!不,他不行,虽然他的脸长得比人家漂亮一点。"

  这段非理性的爱情就像离弦的箭一样,一开弓就不能回头。罗密欧不要求天长地久,只要求曾经拥有:

  ROMEO:

  Amen, amen! but come what sorrow can,

  It cannot countervail the exchange of joy

  That one short minute gives me in her sight:

  Do thou but close our hands with holy words,

  Then love-devouring death do what he dare;

  It is enough I may but call her mine.

  罗密欧:阿门,阿门!可是无论将来会发生什么悲哀的后果,都抵不过我在看见她这短短一分钟内的欢乐。不管侵蚀爱情的死亡怎样伸展它的魔手,只要你用神圣的言语,把我们的灵魂结为一体,让我能够称她一声我的人,我也就不再有什么遗恨了。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这种非理性的狂暴的快乐,像劳伦斯教父所说的那样,终将产生狂暴的结局,像火和火药的亲吻,在最得意的一刹那烟消云散。

  3. 非理性的死亡恐惧是瘟疫

  弗洛伊德认为,人有两种本能,一是生的本能,弗洛伊德称之为"力比多(Libido)",它代表着爱和建设的力量,指向于生命的生长和增进。二是死的本能,弗洛伊德称之为"达那多斯",它代表恨和破坏的力量,表现为求死的欲望[13].在这部以爱情为主题的戏剧里,朱生豪译本中"爱"字出现了171次,而"死"字则出现了200次,与之相对应,英文版中"love"出现了175次,表示"死亡"的英文单词"die(d)/dead/death"则一共出现了171次。

  在第二幕第四场,朱丽叶的奶妈去街头跟罗密欧见面,约定朱丽叶和罗密欧在教堂秘密举行婚礼的时间,他们有一段很有意思的对话:

  NURSE:

  … Doth not rosemary and Romeo begin both with a letter?

  ROMEO:

  Ay, nurse; what of that? both with an R.

  NURSE:

  Ah. mocker! that's the dog's name; R is for the-No; I know it begins with some other letter: -and she hath the prettiest sententious of it, of you and rosemary, that it would do you good to hear it.

  奶妈:……我问您,罗密欧和迷迭香都是用同一个字母开头吧?

  罗密欧:是的,奶妈,没错,都是用一个R开头。

  奶妈:……我家小姐说了一句妙语,把您跟迷迭香连在一起,您听了一定会高兴的。

  对于迷迭香,傅光明指出,在英语里,迷迭香(Rosemary)是一种常青的芳香灌木,被视为坚贞忠诚的象征,常用于婚礼和丧礼[16].罗密欧就像他的名字跟迷迭香所隐喻的欢乐与悲伤一样,是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的一体两面。在第四幕第五场,朱丽叶服毒假死后,大家准备将朱丽叶下葬,将迷迭花撒在朱丽叶身上。

  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死的本能表现为向外投射和向内投射;向外投射表现为对他人或事物的破坏性、攻击性、挑衅性、侵略性,或争吵、斗殴、挑起战争等;而向内投射则表现为自我谴责、自我痛恨、自我惩罚、自我毁灭、自我寻死等。与其他人攻击性的斗殴挑衅相比,罗密欧的性格中更多的是一种向内投射的自我毁灭倾向。

  在第一场第一幕,罗密欧的父亲蒙太古就担心自己的儿子暮气太沉,不是好兆头:

  MONTAGUE:

  Many a morning hath he there been seen,

  With tears augmenting the fresh morning dew.

  Adding to clouds more clouds with his deep sighs;

  But all so soon as the all-cheering sun

  Should in the furthest east begin to draw

  The shady curtains from Aurora's bed,

  Away from the light steals home my heavy son,

  And private in his chamber pens himself,

  Shuts up his windows, locks far daylight out

  And makes himself an artificial night:

  Black and portentous must this humour prove,

  Unless good counsel may the cause remove.

  蒙太古:好多天的早上曾经有人在那边看见过他,用眼泪洒为清晨的露水,用长叹嘘成天空的云雾;可是一等到鼓舞众生的太阳在东方的天边开始揭起黎明女神床上灰黑色的帐幕的时候,我那怀着一颗沉重的心的儿子,就逃避了光明,溜回到家里;一个人关起了门躲在房间里,闭紧了窗子,把大好的阳光锁在外面,为他自己造成了一个人工的黑夜。他这一种怪脾气恐怕不是好兆,除非良言劝告可以替他解除心头的烦恼。

  因得不到罗瑟琳的爱情,罗密欧整天唉声叹气,要死要活:"罗密欧:叫一个病人郑重其事地立起遗嘱来!啊,对于一个病重的人,还有什么比这更刺痛他的心?""罗密欧:你们都有轻快的舞鞋;我只有一个铅一样重的灵魂,把我的身体紧紧地钉在地上,使我的脚步不能移动。"

  即便是在前往朱丽叶家舞会的时刻,罗密欧也依然是忧心忡忡,担心不可知的命运:"我仿佛觉得有一种不可知的命运,将要从我们今天晚上的狂欢开始它的恐怖的统治,我这可憎恨的生命,将要遭遇残酷的夭折而告一结束。可是让支配我的前途的上帝指导我的行动吧!"当他得知一见钟情的姑娘是凯普莱特家的人时,更是不详的预感:"她是凯普莱特家里的人吗?嗳哟!我的生死现在操在我的仇人的手里了!"

  罗密欧与朱丽叶在教堂秘密举行婚礼前,也是死不离口,用必死之心迎接婚姻的到来:

  罗密欧:阿门,阿门!可是无论将来会发生什么悲哀的后果,都抵不过我在看见她这短短一分钟内的欢乐。不管侵蚀爱情的死亡怎样伸展它的魔手,只要你用神圣的言语,把我们的灵魂结为一体,让我能够称她一声我的人,我也就不再有什么遗恨了。

  正如罗密欧在茂丘西奥死后所说的:"怕只怕今天的噩运仅仅是个开始;接踵而来的灾难会导致悲惨结局".他的死亡意识把他变成了真正的"命运的玩物".

  罗密欧的这种死亡意识也像瘟疫一样传染给了朱丽叶。舞会后,朱丽叶让奶妈去打听罗密欧时就说:"去问他叫什么名字。--要是他已经结过婚,那么坟墓便是我的婚床。"在秘密举行婚礼之后,朱丽叶焦急地等待罗密欧夜晚来到闺房,此时的朱丽叶竟然也是:"来吧,可爱的黑颜的夜,把我的罗密欧给我!等他死了以后,你再把他带去,分散成无数的星星,把天空装饰得如此美丽,使全世界都恋爱着黑夜,不再崇拜眩目的太阳。"

  也因为提伯尔特之死、罗密欧的被流放、朱丽叶终日哭哭啼啼,朱丽叶的父亲才匆忙决定让女儿嫁给贵族青年帕里斯。

  在第四幕第五场,朱丽叶服毒假死后,朱丽叶的父亲凯普莱特的痛哭进一步将全剧的死亡意识推到极致:

  CAPULET:

  Ready to go, but never to return.

  O son! the night before thy wedding-day

  Hath Death lain with thy wife. There she lies,

  Flower as she was, deflowered by him.

  Death is my son-in-law, Death is my heir;

  My daughter he hath wedded: I will die,

  And leave him all; life, living, all is Death's.

  凯普莱特:她已经预备动身,可是这一去再不回来了。啊贤婿!死神已经在你新婚的前夜降临到你妻子的身上。她躺在那里,像一朵被他摧残了的鲜花。死神是我的新婿,是我的后嗣,他已经娶走了我的女儿。我也快要死了,把我的一切都传给他;我的生命财产,一切都是死神的!

  前来迎亲的无辜的帕里斯也这样控诉死神:"最可恨的死,你欺骗了我,杀害了她,拆散了我们的良缘,一切都被残酷的、残酷的你破坏了!啊!爱人!啊,我的生命!没有生命,只有被死亡吞噬了的爱情!"

  罗密欧,像迷迭香所隐喻的一样,既是婚礼之花,也是葬礼之花。罗密欧对朱丽叶的爱情,像死神驾到一样,推翻了命运的多米诺骨牌,推动着悲剧向前发展,直到车毁人亡。

  结 论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里,莎士比亚借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创造一个被自然的和人心的瘟疫所感染的不可控的混乱环境: 一方面,曼多亚的瘟疫导致了维罗纳城的混乱与失序;另一方面,也是维罗纳城人心的混乱和失序--两个家族随时随地爆发的械斗、冲动的情欲、被命运掌控的死亡恐惧等,给整个城市带来灾难,让这城市的年轻人深受其害。

  本文从茂丘西奥临死前的咒骂"A plague o'both your houses"所包含的隐喻出发,分析莎士比亚在《罗密欧与朱丽叶》里精心设置的"瘟疫"(plague)的概念隐喻,从而理解剧作家如何通过具体隐喻,构建人们关于瘟疫、关于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的认知框架和认知域,从形成一个关于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成因的概念通道。莎士比亚通过"瘟疫"这个隐喻,指出了人的悲剧源泉--非理性,从而呼吁人们对生活作出理性反应,而不能受控于人的本能。

  参考文献

  [1]张薇在瘟疫中求生和写作的莎士比亚N].文汇报,2020-04-01(06)-

  [2]李伟民英国莎士比亚时代的环境及其瘟疫[N]环境保护导报, 1990-03 -28(04)。

  [3]胡鹏。医学、政治与清教主义:《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瘟疫话语[ J].外国文学评论, 2012(2)。

  [4]王岫庐。瘟疫时代的莎士比亚,上海文化[ J],2020(7):119-127.

  [5] Lak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6]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71.

  [7]彭志斌,概念隐喻多层观:概念隐喻的新进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0-09-22(05)。

  [8]乔治莱考夫,马克约翰逊。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何文忠,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5:144

  [9] Fauconnier.GTurner.M.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 works [J] .Cognitive Science, 1998:133-187.

  [10]汪少华概念合成与隐喻的实时意义建构[J]当代语言学, 2002(2):35-38.

  [11]齐振海,论"心"的隐喻一-基于英、 汉语料库的对比研究[J]外语研究, 2003(3):69-71.

  [12]许燕人格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65.

  [13]威廉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M].傅光明,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9:98.

  文献来源:刘芬,张媛。瘟疫:《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的概念隐喻[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4(03):64-70.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外国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