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福尔斯是英国当代文坛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自 20 世纪 50 年代发表作品以来,一直受到世界各地读者和评论家的关注。随着 20 世纪各种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与成熟,国外文学界对福尔斯的研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近年来国内学者对福尔斯的关注有所增多,对他的研究取得了显着的成绩,但也不乏有一些问题。
一、国内福尔斯研究综述
笔者的统计数据主要源自 CNKI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具体检索方法: 先在总目录中选取“文史哲”专栏,再以“全文”为检索项,以“福尔斯”为检索词,以“1980—2011 年”为检索年限进行检索,共检索到可利用的福尔斯研究论文 276篇,其中优秀硕士论文 78 篇,博士论文 2 篇。数据采集截止日期为 2012 年 1 月 2 日。除此之外,通过中国国家图书馆搜索到 1980—2011 年国内已出版涉及福尔斯及其作品的书籍 15 余部。
按论文发表时间统计( 见图 1) ,国内关于福尔斯的研究始于 1982 年,而在 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我国文学界对英国文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随着现当代英国文学探索的逐步深入,文学界开始关注福尔斯及其主要作品。福尔斯研究从 2001 年开始出现明显上升趋势。2005—2011 年论文发表数量一直呈现快速增长势态,到 2011 年达到了最高点。很显然,福尔斯研究在国内文学批评界已经成为了热点话题。与此同时,国内福尔斯研究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态势。就研究视角而言,涉及女性主义、生态主义、存在主义、解构主义、巴赫金对话理论、历史编撰元小说、接受美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多种文艺学理论。其中女性主义、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艺理论占主导地位。内容研究方面,深入探讨了自由、自我追寻等存在主义主题以及女性意识、男性意识、道德、爱情、权力与暴力、话语权等人本话题。对比研究主要集中于《法国中尉的女人》,其中有与《简爱》、《红字》、《苔丝》、《基姆》、《干旱的九月》的对比研究,也有文章将《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莎拉和《水浒传》中的潘金莲进行了对比分析。人物分析也从原来仅仅针对莎拉的个别关注扩展到了克莱格、米兰达、查尔斯和尼古拉斯。福尔斯作品叙事技巧的研究可谓异彩纷呈,其中不乏西方文艺批评中的热门话题: 小说的虚构性、实验性、元小说技巧、陌生化现象、互文性、不确定性、双重叙事手段、反讽、戏仿、对话艺术、多重结局、剧中剧等。上述研究为我国读者更好地阅读、理解和赏析西方后现代主义作品提供了很好的范式,值得我国小说家们借鉴。【图1】
福尔斯研究中有很多视角独到、论证充分、很有学术参考价值的文章。从期刊文章来看,首先以备受关注的《法国中尉的女人》为例: 张中载借助于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指出了该作品充分表现了“作者与小说人物的平等关系以及小说人物特殊的独立自主性”; 陈静阐述了该作品对“孤独而神秘的个体”“个体与他者”“个体的存在与自由”这三个存在主义话题的关注; 宁梅分析了萨拉不同寻常的心理治疗经历,剖析了该作品是对传统文学创作中关于“疯女人”和心理医生、心理治疗的颠覆,“赋予了萨拉敢于追求更大自由的气魄和张扬疯癫的现代女性的激情”; 杨秀萍从“史学性元小说”的视角分析了福尔斯在创作中涉及女权主义运动史时所作的深刻思考,也揭示了“福尔斯本人作为男性所具有的女性主义思想”; 苏沛睿则另辟蹊径,把《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萨拉比作苏轼的《卜算子·雁》中的那只“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孤鸿。指出两者“写的都是理想主义者的哀歌,有着谪仙的狂傲与不羁,有点固执,有点不合时宜”。其次,福尔斯的其他小说也逐步走进研究者的视线: 张和龙从后弗洛伊德心理学中的人格心理第四要素“逆某”角度,阐述了《魔法师》和《收藏家》中处于“逆某”状态的男主人公如何反抗“逆某”所致的“非我性”和“卑微感”; 于建华从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视角来解读不为读者和评论界追捧的小说《尾数》,揭示出《尾数》中令人瞠目结舌的性爱狂欢背后的“严肃意义”,即“大量的肉身化描写……是人们思想观念发生深刻转变的一个隐喻和象征”; 张峰则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解读《收藏家》,分析女主人公米兰达的悲剧根源,“揭示作品蕴涵的生态意识、女权主义意识及其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 张和龙在审视福尔斯的短篇小说《可怜的 Koko》时将“语言”作为其关注的焦点,因为后现代语言论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其不确定性,但这部作品却要通过语言表达确定的含义,体现了一种对后现代主义语言论的批判意识。
与期刊文章相比,优秀硕士论文的研究重点多集中于《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后现代主义叙事手法和自由求索及自我寻找等主题的探讨上。
视角多停留在存在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学界耳熟能详的范围。CNKI 优秀硕士论文库中共搜集到福尔斯研究优秀硕士论文 70 余篇,其中有 50 余篇侧重于《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后现代主义“诗学”特征以及自由、选择等存在主义主题的探讨。福尔斯的另两部重要作品《收藏家》和《巫术师》分别自2007 年和2010 年开始得到重视。作品批评角度也有了新的拓展,出现了“原型批评”“女性主义”“生态女性主义”“超验主义”“凝视理论”“多重对话”“老庄理论”等多视角的解读。
相关论着则涉及福尔斯的多部主要小说。其中张中载所着的《当代英国文学论文集》中“后现代主义及约翰·福尔斯”一章中以《法国中尉的女人》为例,阐述了福尔斯小说的后现代性以及福尔斯“作为一个存在主义者”对于认识自己、实现自我、追求自由的普遍观照; 侯维瑞、李维屏在《英国小说史》中侧重探讨了《魔法师》和《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存在主义哲学倾向,如人的自由意志等哲学命题以及后现代主义写作手法的运用;张和龙在《战后英国小说》第七章“约翰·福尔斯: 文学衰竭了吗?”中,列举了福尔斯几乎所有的虚构和非虚构作品,以此来说明正是作品中蕴含着的深刻社会批判和人性关怀以及创作形式上的大胆创新、别具一格使其几部主要小说脍炙人口,更使得“小说死了吗”的怀疑不攻自破; 翟世镜在《当代英国小说》“试验主义”一章中着重论述了自由、选择和寻找真正的自我等存在主义主题贯穿于福尔斯所有的作品中; 殷企平所着的《英国小说批评史》第六章首先肯定了福尔斯和约翰逊对英国文学批评史所作出的贡献,进而比较了两者小说观的异同,在小说创作动因、小说家对待虚构和真实的所应持有的态度、想象主体应该是读者还是作者、作者是否要参与到作品中来等方面持有不同的观点。作者主张将两者做平行研究,从而取长补短,进而得出更为客观、合理的结论。
在《英国小说艺术史》“福尔斯的‘超小说’”一节中,李维屏以福尔斯的两部“超小说”典范《魔法师》和《法国中尉的女人》为例阐述了超小说的特征,即作者“通过小说创作本身来探索小说理论以及小说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纵观福尔斯研究相关论着,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张和龙所着的《后现代语境中的自我———约翰·福尔斯小说研究》。作者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福尔斯的研究工作,成绩卓着,本书凝聚了张和龙十几年来的所有研究成果,所以这部书堪称国内福尔斯研究的集大成者。这本书没有局限于关注福尔斯作品中后现代叙事理论、实验性创作手法的分析,也没有仅仅停留在存在主义哲学观照的层面上,而是本着“文学是人学”的文学观,以“自我”为切入点,着重探讨“人与自我”“人与外部环境”之间纷繁复杂的关系。人与自我的矛盾冲突会引发“自我的幽闭、分裂、破碎、神秘……”。人与外部环境的矛盾势必导致“自我与他人,自我与外在世界的疏远、对立与异化关系”。作者在最后一章“福尔斯艺术思想批判”中特别强调了福尔斯作品中所蕴含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道德批判意识,并建议福尔斯的读者应该更多地发掘其作品中的人性观照,“发现生命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把握“越来越非人化的世界中人性化的内涵”。正如李维屏对这本书的评价所言: ( 此书) “将对我国的福尔斯小说研究乃至整个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研究起着极重要的推动作用”。
综上,尽管福尔斯研究在国内只有短短十几年时间,但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而且福尔斯研究近年来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势头,从叙事手法到主题思想再到人物分析不一而足; 批评角度更是百花齐放: 后现代主义、原型理论、女权思想、心理分析、逆反批评、存在主义、生态主义等一应俱全,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福尔斯研究的佼佼者,如张中载、侯维瑞、张和龙等。
二、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
1. 存在较多的重复研究现象
福尔斯一生共发表了 6 部长篇小说、1 部短篇小说和 1 部诗集,研究者对其作品的研究情况如图 2、图 3 所示。【图2-3】
从图 2 和图 3 可以看到: CNKI 上所收录的期刊文章和优秀硕士论文多以《法国中尉的女人》作为研究重点,对其他作品的关注明显不足。
近两三年对《收藏家》和《巫术师》的研究逐渐增多,但所占比重不大。在相关论着中也是将研究重点放到了上述三部作品上,尽管对其他作品都有所提及,但多半是寥寥数语,几笔带过,深入探讨的不多。从研究角度看,更多研究侧重于作品的实验性叙事手法,如元小说、陌生化、互文性、戏拟、文字游戏、对话性等,而主题研究相对狭窄,多集中在人的自我界定、自我追寻及个人自由选择等存在主义主题上。由于研究对象及角度过于集中,所以难免出现重复研究的现象。
2. 研究数量多,但质量有待提高
笔者认真查阅了所有论文的出处,发现发表于国内文学评论类核心期刊( 如名作欣赏) 、外国文学类核心期刊( 如外国文学评论、国外文学、外国文学、外国文学研究、当代外国文学和四川外国语学报) 、外语类核心期刊( 如外国语、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和外语与外语教学) 上的论文不过 30 余篇,只占发表论文总数的 13% 左右。可见,虽然期刊论文数量较多,但真正具有较高学术参考价值的并不多。发表文章数量和核心期刊的对比如图 4 所示。【图4】
由图可知: 虽然近十年来国内关于福尔斯的研究数量迅速增加,但仅就核心期刊所发表论文数量而言,却没有明显的提高,甚至可以说是止步不前的。这与福尔斯研究的整体发展态势不太相符。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多种,但主要原因还在于论文的质量。
三、未来研究方向的可行性建议
综观福尔斯国内研究成果,借鉴西方批评理论居多。这对于自我意识不强、自由观念薄弱、女性意识模糊的我国读者来说意义非凡,可以唤醒我国读者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存状态,更好地面对生活。但若从我国传统文化的视角解读西方作品,可能更容易为我国读者所理解和接受,同时还可以拓宽福尔斯研究的视野。因此,针对国内福尔斯研究存在的问题,建议尝试一些能为我国读者和研究者接受的本土化研究视角。
1. 运用本土化视角解读福尔斯作品
约翰·福尔斯深受东方禅宗思想的影响。他曾不止一次提到他所受禅宗哲学的影响,甚至在 1968 年开始就深居英格兰南部的莱姆小镇,流连于自己建造的“禅宗花园”,耽于山水,寄情于自然,直至 2004 年去世,终其一生都在追求“怡然自适,物我两忘”的禅宗境界。毫无疑问,他的多部作品都打上了东方禅宗思想的深刻烙印。起源于中国的禅宗思想对于福尔斯的影响一直没有得到国内学界的关注不能不说是福尔斯研究的一件憾事。介入东方禅宗哲学思想理解福尔斯的作品,特别是东方禅宗哲学如何为福尔斯收纳、运用和更新,以及可能产生的误读可以拓宽福尔斯研究的视野。
2. 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审视福尔斯作品
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是聂珍钊教授针对国内文学批评理论界近年来出现的“生硬地照搬( 国外) 术语与概念,造成名词术语生硬堆砌的‘大轰炸’现象……”以及“批评家在西方形式主义等艺术批评方法的引领下重视文学的形式美感与审美的批评、文化学的批评、人类学的批评,而文学的教育功能与教化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有的时候甚至完全忽略不计”等问题大胆提出的。国内福尔斯研究或重批评模式,或偏重形式结构,或倾向文化、政治和权力话语,虽然各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却普遍忽视了对福尔斯作品的内在伦理价值这一文学精髓问题的关注。而福尔斯作为一位肩负教化使命的道德家,其作品蕴含着强烈的道德关怀。因此,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客观地审视福尔斯后现代小说反映出的社会道德伦理取向,探讨这些作品中所折射的和谐人伦思想,挖掘其背后蕴含的教化功能和伦理价值,理应成为国内研究者的一种选择。
3. 拓宽福尔斯作品比较研究的范围
处于后现代主义鼎盛时期的福尔斯除了接受过各种哲学思想的影响,还受其他作家的影响至深,如哈代、劳伦斯等。福尔斯曾多次提到哈代及劳伦斯对其创作产生的影响。在 1995 年维庞的访谈录中提及: “他( 哈代) 是我不在世的邻居,从我书房的窗口可以看到他的故乡。20 世纪 40 年代,我做学生时崇拜过劳伦斯……”。
由此可见,两位伟大作家的影子在福尔斯的作品中是无法回避的。因此,无论从人物塑造还是从叙事手段上,福尔斯和哈代及劳伦斯这几位不同时代的多产作家的多部作品都可以做对比研究。
但从笔者的统计数据看,福尔斯比较文学方向的研究论文多集中于他的代表作《法国中尉的女人》,其他作品鲜有人问津,只有一篇优秀硕士论文对比了《魔法师》和《暴风雨》。福尔斯作品与我国文学作品的对比研究只有一篇,对莎拉和潘金莲进行了比较分析。我国受其影响的作家也不乏其人,王小波就是其一。他对福尔斯的作品赞誉有加,而且特别在“文明与反讽”这篇文章中坦言: “……我是福尔斯先生热烈的拥护者。我总觉得文学的使命就是制止整个社会变得无趣……”。两位中外作家都有着深厚的哲学底蕴,其作品都是严肃中透着诙谐,娱乐中蕴含着深刻。基于此,两者的作品对比大有文章可做。
四、结 语
约翰·福尔斯作为外国文学研究的重要作家之一,近年来对其作品的相关研究数量剧增并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虽然论文数量多,但有独创性、高质量的文章却较少,其中还存在重复研究和过度阐释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尝试本土化研究视角,加大东西文学比较力度,以此拓宽福尔斯研究的视野。
参考文献:
[1] 张中载. 从《法国中尉的女人》看作者与人物的对话[J]. 当代外国文学,2000( 3) : 166 -169.
[2] 陈静.《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存在主义解读[J]. 外国文学研究,2007( 5) : 97 -102.
[3] 宁梅. 论约翰·福尔斯对“疯女人”形象和心理医生形象塑造的延续与创新[J]. 当代外国文学,2008( 1) : 152 - 158.
[4] 杨秀萍. 从“史学性元小说”的视角看约翰·福尔斯的女性主义思想[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 3) : 32 -35.
[5] 苏沛睿. 命寄孤鸿: 关于莎拉的中式解读[J]. 国外文学,2000( 2) : 71 -75.
[6] 张和龙. 论“逆某”: 人格结构第四维: 兼评约翰·福尔斯的小说[J]. 外国语,2005( 3) : 72 -74.
[7] 于建华. 狂欢化视野中的《尾数》[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 2) : 39 -43.
[8] 张峰. 约翰·福尔斯小说《收藏家》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 5) : 42 -45.
[9] 张和龙. 冲破“语言的牢笼”评约翰·福尔斯的短篇小说《可怜的 Koko》[J]. 外国文学,2002( 2) :3 - 7.
结语李彦小说的主题和情节围绕着女性群体,发散出各有特色的女性声音。纵观李彦的文学创作历程,其小说轻松出入加拿大及中国的文化视域,以局内人的视角勾连历史与现实情境中的两代中国女性的命运,具有十分独特的亲历性、在场性,同时也有作为局内人的自...
在193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女作家赛珍珠(18921973)笔下,中国知识分子是仅次于农民的形象系列。赛珍珠晚年曾经说:大家都是人,而且我们是生活在中国社会、中国人当中。不过,我们自己是知识分子,和我们亲近的朋友都是中国的知识分子、社会精英...
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深受清教主义、人文主义、超验主义和民主思想的影响。《红字》是霍桑的代表作,小说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可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却承载着人们一直无法分析透彻的内涵。《红字》深刻地向读者展示了作者对宗教和伦...
“死亡”作为一个不朽的文学母题,贯穿在西方的文学谱系中,早已逾越了生活范畴而具有了丰饶的价值意蕴,成为悲剧最动人的表达。...
洛佩斯-巴拉尔特的《西班牙文学中的伊斯兰元素》 (1) 从微观的角度给出了一枚钱币的两面:即西班牙是如何接受东方文明成果, 同时又如何将播种者一脚踢开的。...
神话是远古人类一种集体的口头创作,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话, 而古希腊神话较之于别的民族神话, 想象力更丰富, 更具有生命活力。...
引言索尔仁尼琴是一位杰出的苏联作家,197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却是一位饱受争议的作家,一直处在蜚短流长的风口浪尖。《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是索尔仁尼琴的成名作,标志着索尔仁尼琴作为一位作家的诞生。《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可以说让索尔仁...
堂璜故事最早源于西班牙的民间传说。传说里有一位专门玩弄女性, 无视上帝和死亡存在的年轻人, 他的名字叫堂璜。一天, 堂璜在教堂旁边的墓地上看到了一具骷髅, 便顺便踢了它一脚, 开玩笑地邀请它和自己共进晚餐。...
吉屋信子是日本少女文学的鼻祖,是日本大众小说的代表作家,和菊池宽一起被称为日本现代小说界的双璧。她一生笔耕不辍,在小说、俳句、评论上成绩斐然,创作出多部经典作品,表现出极高的文学功力和深刻的生活感受。尤其其独到的女性视角、女性心理、女性笔...
探讨夏洛蒂·勃朗特“为何要”使用月亮意象的心理价值原因,以及“为何能”使用月亮意象的文化传统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