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写作背景
南北战争的胜利给美国北方资本主义扩大市场、获得资本和自由劳动力扫清了一切障碍,美国第二次阿拉斯加的“淘金热’和“西进运动”更是带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科技的迅速发展,铁路的修建带着美国进入物质化和制度化的现代社会。 这正是马克· 吐温形容的“镀金时代”。这是资本家最美好的时代,但同时成为了工人阶级和贫民陷入黑暗的时代。 这个时代的文学创作也倾向于揭露黑幕的批判现实主义及后来的自然主义,旨在对社会剥削和不公的揭露和批判。
以工业为主导的城市文明刚刚开始成为美国生活的主体,美国人遭受着“现代焦虑”的折磨,担心原有的稳定生活模式被颠覆, 个人自由被机器生产束缚, 向往想象中自由自在的农耕生活和浪漫冒险,这是一种深藏于内心的反叛和逃避现实生活的渴望。(虞建华,杰克·伦敦研究,41)。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杰克伦敦写出了浪漫的冒险故事,并提出了对野性的呼唤和回归。
二、思想背景
时代的变迁必然带来思想界和哲学界的“百家争鸣”, 欧洲社会兴起的新思想在美洲这片大陆上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达尔文的“适者生存’, 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更是颠覆了人们的传统思想和人们的信仰。 尼采的“超人哲学”给社会的极端个人主义和“强者思想”奠定了思想基础。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思想在工人阶级中也得到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杰克·伦敦正是广泛阅读和吸收了这些相互矛盾的思想,并在他的作品中进行表达。
三、故事梗概
小说描述的是在阿拉斯加“淘金热”席卷美国的时候,一个出生在美国南方加利福尼亚名为“巴克”的圣伯纳犬被卖到北方阿拉斯加成为雪橇犬的冒险故事。 小说的背景是冰天雪地,一片苍茫的克朗代克极地。宠物狗巴克的成长过程是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同自然、野兽,与同伴挣扎、斗争的历练过程。 为仁爱的主人复仇心切的巴克杀死了仇人,重新过起了捕猎、奔跑的生活,并成为了狼群的首领。小说以巴克最终的野性回归和成为狼群首领结束,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工人机械和制度化生活的强烈反击,呼唤出现代文明社会中对原始性和自由的强烈渴望。
四、象征主义在小说中的体现
(一)无处不在的剥削:“棍棒”的象征意义
巴克经历的第一个转折点就是他与生俱来的自尊被一阵乱棍打得粉碎。 “你永远都无法对抗一个拿着棍棒的人, 棍棒是权力的象征。 ”(野性的呼唤,9)“棍棒” 象征的是美国资产阶级巨额财富所带来的权力和资本主义雇佣制度对工人阶级的压迫。 “他好像被人从文明的中心硬拽到原始的中心。 没有平静,休憩和一刻的安宁……只有棍棒和白牙的法则。 ”(野性的呼唤,13)文中出现了多处描写巴克和他的同伴们超负荷地工作,也多次出现“虚脱,负重,苦力”等字眼。“巴克并不热爱工作,但他还是能勉强忍受它……看着他的同伴们不论他们感到自豪还是不自豪,都尽职地完成工作,这是一个单调的生活,每天就像机器一般重复的规律性的生活。 ”(野性的呼唤,46)“这是一个艰难的旅程,身后拉着大批的信件,这种超负荷的工作将他们累垮了。 ”(野性的呼唤,50)小说中的巴克正是资本主义雇佣制度下受尽凌辱的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资产家榨取剩余劳动力的“棍棒”法则之下艰难地如同奴隶一般度日。这种对工人阶级生活的描写以及从中揭露出来的资产家的暴虐和贪婪体现了杰克·伦敦对工人阶级遭遇的同情, 对资本主义不择手段攫取财富的愤怒。
(二)个人主义下的英雄史诗:“锋牙”法则的象征意义
巴克所经历的第二个转折点是他的同伴 “卷毛”的惨死,单纯友好的“卷毛”被围攻致死教会了巴克第二个法则:“锋牙”法则。 在南方安逸生活中长大的巴克刚到北方时并没有那些哈士奇的体格健硕,也没有他们那样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所以在最初的较量中,巴克避免锋芒毕露,而是从经验和天性中去学习生存的适应力、体力和智慧,最终成为雪橇犬的首领,进而成为了狼群的首领。
巴克用“锋牙”法则与同伴的较量其实是杰克·伦敦个人主义和美国英雄的象征。自由式的美国吸引大批欧洲人奔向美国实现梦想。受时代影响,杰克·伦敦的作品中这种个人主义也随处可见。从美国的拓荒时期赶走印第安人,到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签署《独立宣言》摆脱英国的束缚,再到美国内战北方资本主义的胜利,美国经济的迅速膨胀、美国创造了一个个奇迹,也创造了一个个白手起家的美国成功者。 这种从历史角度就连贯着美国文化的个人主义精神也成了美国自由女神像诏示给世界的精神。 杰克·伦敦借巴克的形象展现出他自身所向往的英雄生活,巴克的多重性格也是杰克·伦敦个人主义的体现。
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杰克·伦敦思想上的局限和狭隘, 杰克·伦敦从小目睹工人阶级恶劣的生存环境和所受到的歧视和压迫,对上层资本家暴虐和虚伪有着不屑和愤怒。但他并不排斥上层社会优越的生活环境,从情感方面来看,他和工人阶级拥有共同的成长历程和情感依托, 另一方面他又和工人阶级割裂。 他并没有同工人阶级共同斗争和改变命运的目标。 他所做的是逃离工人阶级这个队伍,用自己的能力改变自身的命运,正如通过写作改变自己的命运一样。 所以在小说中,巴克与其他雪橇犬的命运其实是联系在一起的, 他们共同的敌人是手拿棍棒的主人,对抗的是极度严寒、物质匮乏的环境。 但是小说中处处描述的是巴克与前首领的斗争、 雪橇犬内部的斗争,以多处笔触叙述了巴克个人的成长和成为首领的经历,及其无所不能的英雄故事。 巴克最终的野性回归也是一种“我”的解放而不是“我们”解放。这正是杰克·伦敦思想的局限,也是他一身矛盾的所在之处。这种矛盾的共存也是美国那个时代整个年轻一代面临的精神矛盾。
(三)寻求自我:“野性的呼唤”的象征意义
小说以巴克回归自然, 成为狼群首领为结局,在小说的后期也多处描写巴克听到丛林中狼嚎的叫唤,出现早期祖先在丛林中捕猎、奔跑,同人类一起狩猎的图片, 甚至出现了猿人在火堆旁与它对话的幻觉,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巴克内心深处对自由的向往,渴望摆脱束缚,结束雪橇犬的生活。 巴克之前对呼唤做过一次回应,他跟随着声音慢慢深入丛林的深处,快要到达社会与丛林的边缘时被主人召唤回。这次尝试虽然失败,但增强了巴克对荒野的向往。 最终主人的惨死使巴克下定了离开人类回归狼群的决心,最终成为了狼群的首领。
小说以“野性的呼唤”命名,这就给这个呼唤增添了深层次的意义。 从象征主义角度来看,野性的呼唤象征着人们对自由的向往,对荒原的崇拜。 这种荒原崇拜在杰克·伦敦那个时代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精神状态。
美国从拓荒时代开始就将新大陆同“机会”二字等同, 荒原背后代表的是美国独立自由的理想,这是一种民族开初的、 由世界无穷无尽的可能性所激发的内心渴望。 论奎斯特认为,当时的美国意识形态中有一种“荒原崇拜”。 这种可被称为“荒原情结”的民族心理趋向,在杰克·伦敦的北疆小说中表现明显(杰克·伦敦研究,125)。美国当时的社会正充斥着一股文明焦虑。 大批农民涌入城市,拥挤的生存空间带来了空间焦虑。人们的相互倾轧也使得文明被破坏,城市带来的心理压迫感也使得人们感到一种深切的现代焦虑。 美国人民对荒原的渴望更为迫切,一种对冒险主义和浪漫精神的向往正是杰克·伦敦小说中所体现的。
美国的工业化和极度物质化造就了美国的精神焦虑。这种压制自由的机械生活耗尽了美国拓荒者自由冒险的精神,一种反机械、反制度、反控制的自由渴望成为美国普遍的民族情结。 正如杰克·伦敦的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中的工人一样,在洗衣厂工作了将近二十年后选择了流浪,并以此为乐。小说中“野性的呼唤”正是这种自由,没有压迫的呼唤。小说中巴克对祖先狼群的记忆犹如美国不满机械化生活对拓荒时代拓荒者的记忆,一种荒原时代形成的自由和独立的理想核心成为杰克·伦敦小说的依据。
五、结论
尽管多数评论家认为, 甚至杰克·伦敦自己也承认是贫穷将他推上了文学的巅峰,自己的初衷是成为一个“脑力商人”。但不可否认的是,伦敦的自我造就、自学精神以及丰富的人生经历确实让他成为美国人心中实现“美国梦”的代表。 他独特的视角、粗犷雄健的笔锋、冒险传奇的故事,给当时浪漫温情、萎靡庸俗的“微笑美国”以致命一击,给世人再现了世纪之交时美国残酷的“适者生存”“社会法则”和道德沦丧的社会现实。
杰克·伦敦在美国社会极度缺乏自由和社会道义的特殊时期,用现实主义的笔调讲述了一个发生在遥远的阿拉斯加的冒险故事,传达了美国人民对自由的向往。本文从象征主义角度分析了小说中所体现出来的人物形象、社会事件和小说命题。 小说的 “棍棒,锋牙法则”、“野性的呼唤” 分别象征了美国极度膨胀的事实、资本主义雇佣制度的剥削本质,杰克·伦敦或是整个美国所代表的个人主义以及美国 “现代焦虑”下的“荒原崇拜”情结。通过这种分析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中所体现出来的美国历史和现状以及背后隐射的自由和独立的理想的内核。
参考文献
[1] 虞 建华.杰 克·伦敦研究[M].上 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2] Jack London.The Call of The Wild[M]. 北京:外 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3] 史 志康.美国文学背景概观[M].上 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4] 常 润芳.从野性对巴克的呼唤解读美 国社会的现实生活[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5] 付丽云.论《野性的呼唤 》中的哲学思想[J].晋 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6] 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摘要《日瓦戈医生》是一部文体优美、情感充沛的诗一样的小说。它属于一部抒情性的小说,具有独特的诗意特征。其诗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这部小说既有着诗一样准确、精致的语言,作者以诗人的敏感和准确去描写世界,捕捉周围的细节,也将人物...
结语李彦小说的主题和情节围绕着女性群体,发散出各有特色的女性声音。纵观李彦的文学创作历程,其小说轻松出入加拿大及中国的文化视域,以局内人的视角勾连历史与现实情境中的两代中国女性的命运,具有十分独特的亲历性、在场性,同时也有作为局内人的自...
作为戏剧史上最着名的荒诞派剧作,《等待戈多》自1953年首演以来,被人们多次搬上荧幕。荧幕上的《等待戈多》大多数都是忠实于原剧作,无删减的。...
《藻海无边》是英国当代女作家简里斯的代表作,被称为《简爱》的前传。简里斯把夏洛蒂勃朗特在《简爱》中没有详细讲述的疯女人的故事再现,把疯女人的形象丰富化。自问世以来,此小说引发了研究者们浓厚的兴趣。他们或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或从叙事策略方面、...
生态批评(Ecocriticism)是滥觞于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的新批评浪潮,它兼有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的性质,具有跨学科、跨文化的特征.它的实质是用生态哲学整体、联系的观点,把人与自然结合为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将文化与自然联系在一起.[1]历经40多年生态批...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研究动机与目的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新移民文学1逐渐成为关注的热点话题,尤以北美新移民文学为重。在众多的新移民作家中,李彦以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大胆以英文创作进军加拿大主流文坛,并以中文译写的方式重返中国,演绎着从边缘走向中心...
一、爱伦坡及其作品简介爱伦坡1809年生于美国,卒于1849年。两岁时被约翰艾伦收养。1826年考入大学但并未完成学业。爱伦坡与养父相处的并不和谐,他于1827年就从军了。27岁时,坡不顾双方家人的反对与其13岁的表妹完婚。1847年,坡的爱妻香消玉...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是美国小说家威廉福克纳的著名短片小说,主要讲述了出生在南方没落贵族的艾米丽小姐为了追求美好的爱情而杀死自己情人的悲惨人生经历。福克纳在这部小说中,不再仅仅突显南北方的冲突或追忆南方辉煌的过往,而是着力刻画一个浑身散...
英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干将特里伊格尔顿对美国文学批评家耶鲁四人帮之一的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经典观向来持有很大的意见。早在1983年,伊格尔顿在其以论为立、轰动一时的《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中就对诸多20世纪西方批评理论家作了史论结合而且针锋相对的批评...
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深受清教主义、人文主义、超验主义和民主思想的影响。《红字》是霍桑的代表作,小说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可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却承载着人们一直无法分析透彻的内涵。《红字》深刻地向读者展示了作者对宗教和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