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篆刻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书法篆刻论文 >

传统与现代中国画中追求的书法用笔特点

来源:未知 作者:7号编辑
发布于:2014-05-14 共3079字
  一、中国画的书法线条能够使中国画产生内涵的抽象美
 
  如果说“笔”是中国画的骨,“墨”即是中国画的肉,笔墨就构成了中国画的灵魂。一幅好的中国画包括画家的学养、画面的意境气韵、画面的经营位置、笔墨的程式语言等,这些都要靠画家用书法笔墨线条去表现。无论是书法,还是中国画,可以说都是线的艺术。书法是用各种点线的组合以及空间分割构成的一种抽象之美。孙过庭《书谱》称:“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对点画内部运动做了简洁而形象的概括,当然这是典型的书法用笔,因而具有高度的抽象美,即追求线条的质量感和美感。与书法不同的是,中国画是用抽象的点、线条来描绘具体物象的。而正是因为用这种抽象的线条来描绘具体物象,所以它能给中国画的画面带来无穷的想象力,线条造型灵动,使画面被赋予了丰富的变化和动感。在传统中国画中,画家无一例外追求线条的内涵美,追求线条的形式美的原理和法则,追求线质的丰富与单纯。不论是传统中国画还是现代中国画,都讲究书法用笔,用书法的笔法去表现中国画中的“线条”。“线条”是构成中国画形式美的因素,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是中国传统书画赖以存在的基本特征之一,它能使中国画产生一种内涵的、抽象的美。
 
  二、传统中国画中追求的书法用笔,追求笔力表达,能够提高画面的精气神,追求画面高古的格调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工书者多善画”“善画者往往善书”,指出了书画之间的渊源,“善书”“善画”其用笔应该同理,都是寻求一种共同的“笔力”的表达。在传统中国画中,线条的表现力和线条质量的高低,往往体现在用笔上,唐代彦悰在《后画录》中提出了“笔力劲健,风神顿爽”,正因为绘画有了笔力、有了韵味,绘画才显得更能传神,豁然开朗。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记载了顾恺之的用笔“紧劲联绵,循环超忽,调格逸易,风驰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笔力”可以使我们感受到笔墨的存在、画家生命情感的释放以及气力的运行与和谐。何为笔力?卫铄在《笔阵图》中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笔力”,即筋、骨。有了笔力,中国画才有生命力,才有一种独特的中国抽象美。中国画“六法”中的“骨法用笔”即如此。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记载:“陆探微亦作一笔画,连绵不断,故知书画用笔同法。”“书画用笔同法”的提出,明确记载了将书法的笔法用于绘画,说明书法和绘画都源于这种特殊的工具——毛笔。在传统的书画中,毛笔具有相同的执笔运笔的规律性,在用毛笔书写或作画时,毛笔的旋转、平动、提按等相同,其点画的书写表现形态相同,其书写线条时用笔的方圆、中侧、转折、提按等产生的线条审美价值相同。董其昌“下笔便有凹凸之形”就是用毛笔写出带有立体感的线。书法线条的书写,纯用中锋;行草书偶用侧锋,讲究起笔、行笔和收笔。古人云“住笔要凝重,或如垂露,或如悬针,或如百岁枯藤”,形象地强调了收笔,也是笔力的体现。另外,“虫蛀木”“锥画沙”“屋漏痕”“飞白书”“折钗股”等也体现了中国书画用笔的一种力度美。中国画传统的“十八描”,完全是以书法的笔法去勾勒,中锋、藏锋用笔,产生圆浑沉着的线条,体现了书法用笔的最高原则——“中和美”。后人总结曹仲达和吴道子的画的特征为“曹衣出水”和“吴带当风”。“曹衣出水”完全用书法“勾勒”造型,使画面形象鲜活。其用笔圆转,衣服宽松,裙带飘逸,体制稠密,衣衫紧贴肉,结构谨严,运用了铁线描。“吴带当风”主要强调了用笔的动感。这些线描中,用书法用笔的“勾勒”来进行绘画的造型。也许是绘画和书法所使用的工具相同,在用笔技巧上有完全的一致性,体现了“书画用笔同法”。黄宾虹认为绘画用笔和书法用笔相通,他说“大抵作画当如作书,国画之用笔用墨,皆从书法中来”,“笔法成功,皆由平日研求金石、碑帖、文辞、法书而出”。
 
  书法和中国画用笔不同的是,书法纯“中锋用笔”,偶用侧锋,而中国画除了“中锋用笔”外,侧锋、偏锋、散锋并用,甚至书法中的败笔也随之出现。随着中国山水画的逐渐发展成熟,各种皴法出现,中国画的用笔也丰富起来,特别是山水画各种皴法的创造,丰富了中国画的用笔内涵。“披麻皴”表现江南山石的特点,通过中锋用笔来表现山石的纹理和结构。长“披麻皴”圆而无圭角,弯曲如同画兰草(典型的写)。《绘事发微·皴法》记载:“李思训用点攒,簇而成铍,下笔首重尾轻,形似丁头小斧劈,用笔宜有波折顿挫,转折处无圭角,能圆浑。大斧劈用笔苍劲而方直下,须如截钉,方中带圆,形势雄壮、磅礴,墨气浑厚。”在具体绘画中讲究以书法用笔入画,通过用笔的粗细、枯湿及用力的强弱变化,产生点线的立体感、质感和力量感,并对“笔意”有所追求,使线条产生绵里藏针,或沉着痛快、或遒劲坚韧、或柔丽飘逸的效果。通过运笔中的提按、转折、映带等增加线条的质量感和韵律感,形成一种“气韵”,画面有一种高古的格调。
 
  三、传统中国文人画追求书法金石篆刻入画,服务笔墨,提升画面的意境
 
  在传统中国画中,墨法服从笔法,墨随笔出,笔由墨现。笔墨的运用能丰富画面的内涵,书法入画能提高画面的格调。随着中国文人画的出现,绘画中的书法用笔发挥到了极致。文人画讲究个性的表现,强调借物抒情,追求“自然”“素净为贵”的艺术境界。正如倪瓒所说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写胸中逸气”,强调了绘画的“写”,即以书法用笔入画。元代柯九思“写竹干用篆法,枝用草写法”。可见,当时文人画家十分重视书法的练习,他们既是画家,又是书家,甚至懂诗文,通音律,可谓全才。
 
  中国绘画不是简单地去描摹物象,而是要用书法的笔法去“写胸中逸气”,达到“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元代汤垕指出:“画梅谓之写梅,画竹谓之写竹,画兰谓之写兰。”赵孟 在《竹石图》中也写道:“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能八分通;若是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他强调用篆书、隶书的笔法入画,追求画面的金石味。他主张把书法的笔法用到绘画中,强调书法和绘画的关系,使中国画有着强烈的书法意味,有一种古意。郑燮主张“以书法之关纽透入于画”,其擅写兰竹,以草书竖长撇法入画,风格明快劲峭,画法外露,对社会现实表示不满。板桥善用篆、隶、行、楷,自称“六分半书”。他在以书法用笔入画时指出:“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浓淡;书法有疏密,竹更要疏密。”当然,文人画更主张诗书画印的一体,以体现东方艺术独特的形式美。
 
  近代海派大师吴昌硕“以金石书法入画,纵横驰骋,大气磅礴,余韵至今未衰”。其画作中常自题“以篆籀作勾勒”,五十岁时开始用篆书的笔法作画,开创大写意画风。吴昌硕在金石、篆刻等书法上的造诣,为其后来在绘画艺术上能借古开今创造了重要条件。他在其题画诗中说:“画与篆法可合并,深思力索,一意惟孤行。”吴昌硕也以印入画,格高韵古、元气淋漓、动人心魄,使观者为之心壮。
 
  四、当代中国画依然要坚持传统的书法用笔
 
  坚持以书法用笔入画必须坚持用中国传统工具材料作画,以保证中国画的纯粹性,这是其它任何工具所不能替代的。古人提出“学画,必在能书,方知用笔”,说明了书法用笔在绘画中的重要性,学好书法是画好画的前提条件。虽然当代中国画其笔墨技巧技法都不断创新,但笔者始终认为,新材料新工具的使用,只是作为辅助工具,不能代替传统的笔墨纸砚。至于使用板刷、水粉笔去画中国画,就更不能表达出中国画的传统笔墨语言精神,也就失去了中国画的韵味。当代有些画家画的画称之为“彩墨”或“水墨画”,而不称中国画,正是由于这些画已丢失了中国画的传统用笔精神。我们不反对创新,但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继承传统的笔墨语言。我们也不反对新材料的使用,但新材料的使用要服务于传统笔墨。更重要的是,学习中国画首先要学好书法,“画家本色是书家”,用书法的线条滋养中国画,以保持中国画的高古、格调、意境。不管是传统中国画还是当代中国画,离开了传统的书法用笔,中国画也就没有了根基。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书法篆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