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城中流动人口比重逐年攀升。城市外来人口以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为主,与此同时,大量的农民工子女也随着父母一起流入城市。这一群体出生于农村,但却要适应流入城市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必然会引起文化冲突和思维碰撞,在融入当地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产生矛盾心理,甚至出现极端行为,从而引起犯罪。其中,流动人口中的“三失”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比例非常高。“三失”就是失管、失学、失业。很多农民工在城市打拼工作,无暇顾及其子女,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很难解决,而且城市失业率较高,导致其很多子女沦为社会闲散青少年。进而演变成所谓的“三失”青少年。这些青少年跟一般青少年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对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没有系统认知,更谈不上伦理道德等基本修养,且由于没有接受正规教育,法律意识淡薄,很容易就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但“三失”青少年处于个人发展的不稳定阶段,生理和心理的可塑性都极强,所以在这个时候通过社会工作干预,可以有效地解决“三失”青少年问题,降低其思想和行为的极端性,减少违法犯罪现象发生的概率。本文结合福州市流动人口中有关“三失”青少年的案例资料,研究当前流动人口中“三失”青少年所引发的社会问题、现有干预效果,以及未来的实施方案。
一、流动人口中的“三失”青少年所引发的社会问题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年底我国已有流动人口2.45亿多,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每年还将以一定的数量持续增长。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目前在我国超过2.21亿的流动人口中,17周岁以下的流动少年儿童数量为3581万,占全部流动人口的19.37%;14周岁及以下流动儿童为2291万人,占全部流动人口的13.78%.福建省有流动儿童150多万人,占城镇儿童人口数的38.17%.
流动青少年是流动人口中的特殊群体。作为城市社会结构中的弱势群体,一方面,流动青少年的许多合法权益经常被忽视,甚至被肆意侵害,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另一方面,某些流动人口集中的地区流动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率持续攀升,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个新的突出特点。有数据显示: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青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国八个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城市对流动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在有效样本中,流动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比例占到了66.4%,其中本地违法犯罪青少年1061名,占33.6%;在违法犯罪流动青少年有效样本中,699人违法,占33.3%,1402人犯罪,占66.7%.从近年来披露的流动人口犯罪数据来看,流动人口中青少年犯罪所占比例均呈逐年上升、高位运行的态势。
除了违法犯罪之外,因失管而导致的流动青少年意外伤害事故也较多,如发生的溺水死亡事故多是外来人口青少年。有数据显示,近年来,溺水死亡已成为福建儿童非正常死亡的“头号杀手”之一,其中又以外来工子女居多,时间多集中在暑假。据福州市未成年保护办公室统计的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福州全市溺亡学生共25人,较去年同期增加近50%,其中,仅6月份就发生溺水事故10起,造成14名学生溺水身亡;2007年,福州市未成年人非正常死亡44人,其中溺亡33人(29个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2008年,福州市未成年人非正常死亡29人,其中溺亡19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11人);截至2014年上半年,福州市未成年人非正常死亡14人,其中溺亡的有5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2人)。
在流动人口家庭教育方面,随父母流动的外来工子女很容易失去正常的管教。流动人口主要以打工为生,他们劳动时间长,很少有休息时间,没有时间去管教自己的子女,子女很容易在流入地被“放任自流”.这就很容易导致未成年人出现心理压抑、性情暴躁、行为莽撞等不良心理特征。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且没有正当职业,或者从事的都是低层次、低收入的工种,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受酒吧、网吧、色情服务等社会环境负面影响很明显,容易铤而走险,违法犯罪。
在流动人口教育方面,外来工子弟在公办学校容易受到排斥,而所谓的民办外来工子弟学校普遍教育质量差,外来工子弟很容易失学。外来工子弟随打工的父母来到城市学习和生活,由于内地教育水平较低,经常迁移也导致学习生活无法正常化,再加上家长忙于工作无法督导孩子读书,导致他们的学习成绩普遍比本地生学习成绩差,这也是当前公办学校中外来工子弟普遍存在的现象。但公办学校教师不能将其贴上“差生”标签。这种不公平的对待方式极易造成外来工子女的自卑心理,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差。教师的态度也会影响本地学生与家长,使公办学校外来工子弟总是处于一种被排斥于群体之外、受歧视的状态,导致一些外来工子弟在公办学校中就学一段时间后,因为受不了歧视而要求转学到民工子弟学校学习。在外来工子弟学校中就学的都是外来工子女,他们有着相同的身份、相同的地位,处于相对平衡的位置,因而能够平等相处,而不用担心受到老师的歧视。现在外来工子弟被“污名化”已成为事实,导致许多公办学校也不再想招收外来工子弟,或设置许多附加条件,导致外来工子弟在移入地读书越来越困难,他们只得向办学条件较差的民办学校求学。
学校经常用成绩作为评价一个学生好坏的标准,成绩较差的学生往往会被老师忽视,同时也会受到同学的歧视,甚至得到不公平待遇,在这样的学校环境下成长的青少年,很容易对学校教育失望,并产生憎恶。他们常常选择逃课,到社会中用不正当的方式寻求心灵的慰藉,这促成了“三失”青少年的形成,进而诱发其犯罪行为的发生。
课题组在福州一所公办小学了解一个案例。
一名农民工子女,名叫阿翔,在五年前跟随父母进城,现在就读于城郊某小学六年级。由于好动顽皮,成绩也不好,受到本地同学的歧视,授课老师对他的态度也不好,后来阿翔多次逃课,去网吧、游戏厅玩,父母知道后对其进行打骂,但这让阿翔更加难过,不仅逃课还经常夜不归宿,混迹于网吧。此后,阿翔的班主任才知道事态的严重性。其实,造成阿翔逃离学校、逃离家庭,原因就在于学校并没有平等对待学生,往往给农民工子女贴标签,认定其为差生。老师的评价标准也发生偏差,并对农民工子女不闻不问,导致农民工子女丧失学习热情,只有在类似于网吧这种娱乐场所发泄自己的情绪,逐步流入社会。
关于流动人口的青少年失业问题,并不是工作不好找,而是不愿意工作,属于自愿失业。当前很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出现招工难,但却出现一部分青年农民工失业问题,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的工资待遇不能满足其要求,或其本身好逸恶劳,不愿意就业,导致自愿性失业。新生代农民工渴望“工作在城市,生活也在城市”,他们不希望做一架劳动机器,他们渴望像城市居民一样拥有休息与休闲时间。
他们在招工时提出宿舍要有空调,每周要有一个休息日,其实都是正常的要求。对于员工来说,职工宿舍就是他们的家,他们当然希望家能更舒适一点。如果每天都要加班,每月没有休息日,如果他们连谈恋爱的时间都没有,谈什么生活在城市呢?
很多青年员工希望在工资不降低的情况下,每天工作8小时,加班不超过2小时,每周能有一个休息日,这其实属于劳动法规定的要求,但在实际生产管理中很多企业做不到。现代企业员工流动率非常高,他们用脚投票来表达对资方的不满。
二、当前社会力量干预力度相对偏弱
当前流动人口中的青少年“三失”问题以及违法犯罪问题已引起社会的注意,但由于他们是非本地户籍人口,现有的政府与社会对其干预力度非常有限,难以解决问题。现在社区居委会主要服务于本地户籍人口,对于流动人口,他们没有动力,也没有人力来提供服务,他们主要完成上级政府交办的事务。现在也有专门为青少年提供服务的社会工作机构,结果如何,本文在此以福州市为案例来介绍。
(一)社工机构的专业干预
社工机构究竟可以为流动人口中的“三失”青少年做些什么?笔者走访了福州市青少年事务社工服务中心以及福州市“12355”青少年服务台。福州市青少年事务社工服务中心是由共青团福州市委员会、福州市综治委预防办主管,是以为青少年服务、为其家长解困为己任的公益性青少年事务服务机构。福州市“12355”青少年服务台是由省、市两级共青团组织共建,以“12355”特服号码的形式,直接面向和服务青少年的综合性窗口和热线平台。
服务台以“公益性、权威性、专业性”为特色,以服务青少年的成长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倾听青少年心声,解答青少年疑惑,维护青少年权益,陪伴青少年成长”为宗旨,注重把握青少年的思想脉搏,努力促进青少年形成健全人格,健康成长。
青少年事务社工服务中心针对“三失”青少年问题,但主要对象是本地户籍人口,目前对流动人口青少年项目只有“关爱农民工子女暑期夏令营”活动。针对本地户籍人口的项目主要有:“辍退学及辍退学边缘性学生辅导”活动,与晋安区象园街道试点合作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项目以及同福州市教育局合作的“初中毕业未升学青少年介入”项目。从开展的各类项目活动来看,服务中心在解决“三失”青少年问题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社工的社会接纳程度较低,开展工作很困难,很多社区“三失”青少年家庭并不了解社会工作,也对社工介入等一系列活动持保留态度。其次,家庭、社区、派出所对社会工作者的信任度低,由于对社工服务的不了解,社会工作者在收集资料、开展服务、寻求配合等方面经常碰壁。最后,已开展的社工项目活动收效甚微,比如有关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项目,按照项目计划犯罪率应降低,但后期结果却是无任何明显变化。
“12355”青少年服务台主要针对主动求助青少年,因而工作开展起来较为顺利,笔者也了解到一个“三失”青少年的典型案例。案例是有关一名“三失”青少年小丹,因为失管而产生行为偏差,性格叛逆好强且不轻易相信别人,但同时小丹内心也渴望得到父母、同学、老师的关心和注意。“12355”服务台安排社工小夏负责,在整个个案过程中运用多种专业治疗方法,其中家庭治疗模式是个案的转折点。同时,建立起良好稳定的服务关系,是整个个案能深入进行的重要因素。
但是,社会工作机构在处理“三失”青少年问题时,往往只是以预防为主,并没有采取真正的干预措施,所以即使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后期却无法看到效果。机构社会工作者也只是在局部范围内对“三失”青少年问题进行宣传,开展的活动也只停留于探索阶段,且由于家长对社工的不熟悉和不信任,使社工并没有进行真正的社会工作干预。
(二)公安部门的工作
为了了解“三失”青少年的犯罪情况,笔者走访了福州市公安局仓山区分局。目前福州市仓山区超过50%的青少年犯罪案件涉及“三失”青少年,有个人作案、团伙作案等,作案形式主要包括盗窃、抢劫、敲诈勒索、寻衅滋事。其中,2013年初发生11名青少年砸车窗暴力抢劫事件最为严重,他们均为未成年人。民警说,这伙少年年龄最大的18岁,最小的只有14岁,都是江西人。2012年12月26日,他们离家出走,从江西来到福州,27日即开始上路疯狂作案,撬砸车窗,盗窃物品,当晚就在铜盘丞相路一带作案10多起。这帮少年平时都是在网吧睡觉,凌晨出来盗窃,频繁作案,无所顾忌,直到被抓捕。这伙青少年在老家就游手好闲,到福州的目的就是想盗窃谋生。
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划分,14周岁以下是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是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满16周岁,是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的严重犯罪行为要追究其刑事责任,实行刑拘判刑;对无法追究其刑事责任的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在处理“三失”青少年犯罪问题上,仓山区分局曾多次做出努力。
福州市仓山区分局曾和福建日报合作,在重要版面刊登少年儿童安全问题专栏;积极宣传包括青少年犯罪、溺水等在内的安全问题;并积极主动深入“三失”青少年家庭即流动人口聚居的社区,开展少年儿童安全宣传活动。苍山分局组织办案民警走进仓山区现有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开展法制教育活动,进行普法宣传工作,并采用“手牵手互帮”形式,旨在提高青少年的自律性;对曾经在分局所管辖区内犯案的“三失”青少年,进行定期回访。由于曾经犯案的“三失”青少年流动性大,民警主要是对居住地较为固定的一些家庭进行回访,进行再教育。
通过走访,笔者也了解到公安部门在处理“三失”青少年案件时碰到的棘手问题。首先,公安部门对大部分未成年“三失”青少年都采取教育感化,但效果并不明显,比如有一名刚满12周岁的“三失”青少年,由于年幼时父母离异,从小跟随父亲外出打工,父亲再婚后生下同父异母的弟弟,但由于对家庭并没有归属感,且憎恨父亲和继母,所以经常离家出走,游走于社会,白天靠偷取电线和钢筋卖钱用以过活,晚上则睡在大桥涵洞下面,实为有家庭的流浪青少年。民警曾对其处理过三次,教育规劝其本人,但是效果并不明显,也曾找过其父亲,但其父亲态度冷漠。家庭的不配合使“三失”青少年问题解决起来步履维艰。其次,不仅在仓山区,福州市台江区、鼓楼区、晋安区等市辖区的“三失”青少年犯罪情况也不容乐观,由于各个分局管辖范围限制,并没有产生很好的联动效应。最后,由于经费不足、人力不足以及场所限制,导致诸如矫治工作在内的一系列工作都无法开展。
三、构建“三失”青少年社会干预体系
(一)依托社区进行干预(针对租住在民房中的外来工家庭)
1.以社区为依托实施家庭结构治疗方案
家庭结构治疗模式是以家庭为对象实施的社会工作治疗模式,其目标是协助家庭消除异常状态、重新建构家庭系统,以执行健康的家庭功能,恢复家庭应发挥的作用。家庭结构治疗模式重点并不在于家庭成员个人的内在心理构造与状态的分析,而将焦点放在家庭成员的互动模式与相互关系上,从家庭系统角度去解释个人的行为与问题,并认为个人的改变有赖于家庭整体的改变。要想深入“三失”青少年家庭,必须要借由社区力量,先对其家庭进行摸底工作,然后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走进家庭,并在社区协助下实施家庭结构治疗。
同时修复已损农民工家庭的家庭功能,并帮助其积极融入社区,增强其社区认同感。
要想使农民工子女发生质的改变,首先要做的便是对其所处的家庭环境进行调整。之所以会出现“三失”青少年,很大程度上是父母的责任。由于种种原因,农民工子女从小就生活在漂泊流离中,跟随父母从农村流入城市,生活的不稳定在其幼小的内心根植了不安分的种子。由于父母忙于工作打拼,对子女疏于照顾不说,更谈不上对子女进行正规家庭教育,所以家庭教育的缺失加剧了农民工子女的不稳定性,这就造成了“失管”.社工需要以社区为依托,在农民工相对集中的社区内部,开展介入工作,对农民工进行教育干预,用最生活化的交谈,对其进行专业化帮助,尝试改变其管教子女的方式方法。同时也在社区开展工作时,积极进行外展和宣传活动,让更多的农民工关注“三失”青少年问题。
2.以社区为依托积极开展个案工作
处理“三失”青少年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个案工作,通过社区人员的协助,在社区内部深入了解案主基本情况,对案主的问题进行正确的界定和预估,设定相关服务目标,最后形成一套完整的服务计划,在开展服务过程中综合运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行为修正模式和联合家庭治疗模式等个案工作模式,重新建构“三失”青少年家庭结构、社会交往结构。
在处理“三失”青少年问题方面要加强引导和训练,引导他们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习良好的沟通技巧,学习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借助社区力量,重构“三失”青少年健全人格,使社区成为解决其问题的优先力量。
(二)依托企业进行干预(针对在企业社区居住的外来工家庭)
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社会融合过程中,存在着收入、保障、身份及公共服务四大现实困境,严重影响青年农民工城市化。笔者认为,收入与保障困境主要是企业责任的欠缺,而身份与公共服务则主要是政府责任的欠缺。近年来,广东省政府为了加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导职业社会工作师进入企业,为农民工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社会工作师进企业是广东省政府探索加强社会建设的创新之举。从企业社会工作模式来看,向来有“个人发展取向模式”和“社群权益取向”两种模式,前者关注员工个人发展问题,后者则关注员工整体权益维护问题。从目前农民工生存现状来看,企业社会工作需要两者兼顾的综合模式,即在解决员工个人发展问题的同时,也要积极维护员工整体的权益。
从社会工作价值观角度来看,关注弱势群体、为弱势群体服务、为弱势群体赋权也是社会工作的内容之一。当然在现在的劳资关系中,并不主张以冲突的方式解决,要力求劳资两利,劳资和谐,在劳资关系中寻求一个平衡点。如果回避劳资关系问题,我们的社会工作效果要打折扣,或者将无法达到预期的工作目标。例如针对“两班倒”生产的企业,或每天加班两个小时以上的员工,他们下班后最大的愿望是要休息,没有多少时间接受社工的专业辅导。这时,专业社工在做员工帮助计划时,则需要把员工的需求告诉企业管理方,以及企业工会,协助推进员工工作时间合理化。
在劳资关系和谐的基础上,企业社工主要工作可放在员工援助上。受亚文化群体影响,青年员工养成有一些不良嗜好,要采取个案帮扶手段消除。
如青年员工很多人都有烟瘾、酒瘾、网瘾、赌瘾等。
这些不良嗜好的形成,与他们精神上的困惑有关,如借酒消愁,结果不知不觉染上酒瘾,这不仅让青年员工成为“月光族”,而且还严重影响身心健康,也影响正常工作,对于企业正常生产也有不利影响。一些染上网瘾的员工,由于休息不好,很容易发生工伤事故,给企业和员工都造成损失。如何帮助他们戒除不良嗜好,需要通过个案工作,予以重点帮扶。员工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如工友关系、室友关系以及恋爱中遇到的困扰也需要社工关注,良好的社会关系网,也有助于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加强员工职业素质教育,如树立爱岗敬业意识、生产节约意识等。如果员工职业素质得到提高,其所服务的企业生产效率也必将得到提升。
目前,企业社工推行较好的地方是深圳市,一些企业主愿意接收社工入厂,因为专业社工驻厂后能实现劳资双赢,能为资方创造价值。深圳市冠旭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海全是深圳市龙岗区第一个出资聘请专业社工驻厂的企业主,希望专业社工运用专业的社工方法解决企业员工流失、职工精神健康等问题。职业社工在企业建立社工服务中心后,积极搜集员工需求,并向企业方转达。员工流动率过高,与企业工资待遇有关,当企业认真改善工资待遇后,员工也在专业社工的帮助与教育下,改变了一些不良习惯,提高了工作热情与工作效率。最终结果是,企业员工工资增加,企业生产效率也得到提高,实现了劳资双赢。从笔者在企业做管理博士后的经验来看,如果改进管理,当前企业工人工作效率仍有提升空间,至少可以提升30%,工资也可以再上调30%以上。劳动力成本上升是大势所趋,专业社工要积极参与现代工业管理体系建设,协助培养专业、高效且敬业的产业工人。
从企业社工发展阶段来看,需走向政府扶持、政府和企业共同分担,直至企业出资购买之路。在国外,企业工会出资聘请社工为企业员工服务,中国企业工会也可以借鉴这种方式,地方市、县级工会在此过程中要加强引导工作,也可以拨出一部分工会会费购买社工服务,定向提供给急需要社工服务的企业。
(三)依托学校进行干预
1.以学校为依托加强学生管理
学生管理在学校里面是最大的难题,现如今的学生更是打不得骂不得,某些管理学生的行为动辄就被看作是对学生的体罚。所以此时社会工作可以协助校方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比如积极开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用学生可以接受的团队活动化解其厌学烦躁情绪,并有针对性地发展个案,对比较难管的问题学生进行深层次问题解剖,联合家长、老师一起解决其问题,恢复其人格功能,促进其健康成长。
2.以学校为依托改革学校制度
“三失”青少年之所以会厌学、失学,是因为学校过分注重应试教育的结果。今后学校应该继续推行素质教育,让学生依据其兴趣爱好,开发潜能,不能单一地以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素质高低的标准。同时,学校要营造宽松的育人环境,减少课业负担,减轻学生学习压力、考试压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担当教师角色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该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材施教平等对待每位同学,一定程度上降低“三失”青少年的数量,这也是青少年社会工作和学校社会工作涵盖的内容。
3.以学校为依托开展课余活动
在学校内部可以积极开展课余活动,并通过引入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和技巧,开展一系列可以提高学生自信心和引导其发展健康兴趣爱好的小组活动。出于安全考量,小组活动需要在学校的认可下,并在校园内部开展,避免外出活动带来的安全隐患问题。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展,让学生更加喜欢学校生活,认同校园文化,打消其逃离学校的念头,除去“三失”青少年形成的土壤,让青少年尤其是农民工子女,改变对同学、老师、学校的态度,积极融入集体,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学校的社会功能。
参考文献:
[1]汪清。流动人口子女师生、同伴关系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6.
[2]蒋涛。社区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的作用[J].青少年工作,2007(7):16-18.
[3]“流动青少年权益保护与犯罪预防研究”课题组。我国八城市流动青少年违法犯罪状况调查[J].犯罪研究,2009(1):26-33.
[4]阮文广,张应立。浙江省流动人口青少年违法犯罪特点及其对策[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8(2):105-112.
[5]张志宏,练仁福,张超辉。福州溺水高发水域无视桥下漩涡小孩来回游[EB/OL].
[6]金小红,陈薇。越轨理论视角下的城市流动犯罪青少年调查[J].理论研究,2011(3):22-29.
[7]甘满堂,赵越。“差生”:外来工子弟正在被“污名化”---对公办学校外来工子弟学生形象的实证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9(5):12-17.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问题女性是一个多元的存在,女性自身存在着重大差异。当加入职业、阶层、收入、年龄、特定场域(如工厂、餐馆、零售店或美容机构)等变量后,女性呈现出了多元的生存状态、生存需求和生存问题。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工厂女工相比,当前的外...
城市空巢老人是指60周岁以上的老年夫妇或其中一人独自生活在城市社区,他们无子女或者其子女因为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在其它地方居住和生活,不能经常探望和照顾老人。这些老人除了物质生活上、日常料理上需要社会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更需要各界的广...
同样可以让子女进行操作,在表达自己的同时理解父母的感受。从而缓和家庭关系,解开心结,为进城牧区老人建立家庭支持系统。...
一、研究背景(一)举家迁徙式的人口流动背后,家庭教育的危机当前中国已经进入社会快速转型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市场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上升,以及我国户籍制度的松动等原因,加剧了人口的流动趋势。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显示,我国流动人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地区的人口大量外流、进城,传统的民族分布格局和族际互动方式发生着巨大变革。在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中,涉民族事务日益繁多,少数民族与城市之间的相互不适给城市社会治理带来了新课题。如何借力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幸福是人类社会永恒追求的目标,提升幸福感也是社会建设的终极目标。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对幸福感的研究由来已久。本文主要从社会学角度探讨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已有的研究分别从年龄、性别、婚姻、就业状况、收入和教育等...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老年人数量的增加,国家面临的养老问题压力很大。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是传统的三种养老模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家庭收入的增加,人们的养老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在全球化、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城市化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吸引了越来越多来自西部的少数民族和来自世界各国的外籍人士到此生活、学习或经商。...
城市居民社区自治行为是指居民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以社区居委会为依托,结合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和社区协商议事会,实行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行为活动。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
社区参与是当前社区建设的重要议题,它既被看作社区发展的动力,也被认为是社区建设的手段与目的.各界对社区参与给予了高度重视,尤其是学术界,大量文献涉及社区参与的研究。这些研究涉及方方面面,不仅包括宏观层面从国家-社会角度的研究,还包括微观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