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新闻报道与公共关系的关系探究
【绪论】公关与新闻报道的关联问题探析绪论
【第一章】公共关系与新闻报道之关系的历史考察
【第二章】当代公共关系对新闻报道的介入
【第三章】新闻报道对公共关系的应对
【第四章】新闻从业者与公关从业者的良性互动
【结语/参考文献】公关从业者与新闻从业者的关系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结 语
本研究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分别探讨了公共关系与新闻报道之间的关系,并且认为现代公共关系从诞生之初就与新闻报道结缘,公共关系与新闻报道是“青梅竹马”的关系。随着二者各自的发展,当代公共关系与新闻报道的关系更为密切,当代公共关系几乎介入到媒体新闻报道的诸多层面,公关介入到新闻报道的生产过程有其深层的动机,同时新闻媒体也对公关的渗透予以应对。然而无论是公共关系活动还是新闻报道活动都是“人的活动”,因此本研究最终落在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从业者身上,探讨公共关系与新闻报道的从业者之间的关系,并且认为从业者之间不应该是一种敌对和冲突的消极关系,而应该是互惠互利的“职业共生关系”,对于如何能够促进二者之间的“职业共生关系”,本研究从“事实--价值”的二元框架提出一些建议。从事实层面来讲,公共关系与新闻报道的从业者都应在专业主义方面更加努力,努力提升专业技能,专业素养以致加快二者专业化的步伐。而在价值层面,则应当诉求道德伦理的深化,更加努力地践行道德伦理要求。尤其公共关系的“伦理任务”是更加紧迫的。本研究在最后提出公共关系从业者和新闻媒体从业者之间的“专业主义同构”状态是二者“职业共生关系”的最理想的状态,并提出了形构“专业主义同构”的途径和方法。
公共关系与新闻报道从来都不是一种“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二者的博弈应当是对彼此都有利益的正和博弈。如何将这种互利互惠的正和博弈发挥到极致,如何形成有利于公共关系与新闻报道各自发展的生态职业环境,如何达成从业者之间的“专业主义同构”目标,真正促成公共关系与新闻报道的“双赢”,这一点还需要实践者的冷静思考和不懈努力。
本研究主要采用的是文献分析与思辨的方法,行文逻辑遵循历史分析法的思维方式,来探讨公共关系与新闻报道的关系。而在实证方面,本研究体现了明显的不足。笔者认为,研究公共关系与新闻报道之间的关系,还需要引进实证的方法,尤其是探讨从业者之间的关系,尤其需要实证来对二者的相互认知和态度做出量化分析。同时本文还缺乏对于公共关系与新闻报道的互动效果的研究,缺少对于公共关系使用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的量化分析。这也需要实证体现说服力。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一)专着
[1]陈先红。公共关系学原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2]陈先红。关系范式下的公关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3]蔡雯。新闻报道策划与新闻资源开发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董天策。公关理论导引[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
[5]郭惠民着。当代国际公共关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6]黄旦。作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7]黄湖。新闻伦理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8]纪华强。公共关系原理与实务。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
[9]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0]廖为建。公共关系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1]林晖。新闻报道新教程:视角。范式与案例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2]骆正林着。媒体舆论与企业公关[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13]桑义磷,樊葵。新闻报道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14]邵培仁。媒介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5]孙秀蕙。公共关系:理论、策略与研究实例[M].新北: 正中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9
[16]杨秀国。新闻报道策划[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
[17]余阳明编。中国公共关系史(1978-2007)[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18]臧国仁。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M].台北:三民书局,1999.
(二)译着
[19](美)丹尼斯·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0](美)弗兰 R?迈特拉等。公关造势与技巧--通向 21 世纪的桥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1](美)弗雷泽 P?西泰尔。公共关系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2](美)格伦·布鲁姆,艾伦·森特,斯科特·卡特里普着。公共关系教程[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3](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24](美)哈罗德 D?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5](美)科特。新闻、公共关系与权力[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6](美)李普曼。舆论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7](美)李普曼。公众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8](美)马克·麦希斯。媒体公关 12 法则[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
(三)期刊论文
[29]郭恩强。理论的旅行:重思职业社会学脉络中的中国新闻专业主义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1(33)
[30]郭惠民。James E. Grunig 对中国公关学术研究的影响[J].国际公关,2005(03)
[31]胡百精。公共关系的“元理由”与对话范式[J].国际新闻界,2007(12)
[32]胡百精。新媒体、公关“元话语”与道德遗产[J].国际新闻界,2010(08)
[33]黄旦。 “把关人”研究及其演变[J].国际新闻界。1996(04)
[34]黄懿慧,卫五名编译。儒家文化与中国公共关系的建构。[J].国际新闻界,2002(02)
[35]赖祥蔚。社群主义:公共关系学的想象[J].新闻学研究(台北)。2004(80)
[36]刘训成。议程设置、舆论导向与新闻报道[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02)
[37]陆晔、潘忠党。成名的想象: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J].新闻学研究(台北),2002(71)
[38]薛可,陈曦,余阳明。公共关系视野中的“社会责任”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0(08)
[39]曾庆香,黄春平,肖赞军。谁在新闻中说话--论新闻的话语主题。[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03)
[40]张依依。从“说服”到“管理”到“关系”--1975-2006 年公共关系理论与范式演变的历史比较分析[J].国际新闻界。2007(12)
[41]朱迪·文斯奈克·托克,王木林。 公共关系部门对新闻的影响[J].国际新闻界,1987(03)
(四)学位论文
[42]钱海红。媒介公共关系的理念与运作模式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7
[43]郭睿。国际新媒体公关研究图景--基于五本国际传播期刊和两本公关期刊的内容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0
[44]韩颖。公关新闻报道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渤海大学硕士论文,2012
[45]肖叶飞。公共关系新闻研究[D].南昌大学硕士论文,2007
二、英文文献
(一)期刊论文
[46] Aronoff. C., Credibility of public relations for journalists,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1975(01)
[47] Botan, C. H., International public relations: Critique and reformulation, Public RelationsReview, 1992(18)。
[48] Curtin, P. A., Reevaluating public information subsidies: Market-driven journalism and agenda-building theory and practice. Journal of Public Relations Research, 1999(11)。
[49] Denise E. DeLoreme, Fred Fedler, Journalists' hostility toward public relations: an historical analysis,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2003(29)。
[50] Donald K. Wright, We have rights too: examining the existence of professional prejudice and discrimination against public relations,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2005(31)。
[51] Jacquie L'Etang, Public relations and historical sociology: Historiography as reflexivecritique,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2014(07)。
[52] James E. Grunig, Research in public relations: current status and new direction, Analisi,2006(34)。
[53] Laury D.(Masher) Olson, Job satisfaction of journalists and PR personnel,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1989(04)。
[54] Lynne Masel Walters and Timothy N. Walters, Environment of confidence: daily newspaper use of press release,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1992(18)。
[55] McKee, B. K. , Nayman, O. B. & Lattimore, D. L. , How PR people see themselves, Public Relations Journal, 1975(31)。
[56] Ming-Yi Wu, Maureen Taylor, Public relations in Taiwan: roles, professionalism, and relationship to marketing,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2003(29)。
[57] Olson, L. D., Job satisfaction of journalists and PR personnel, Public Relations Review,1989(15)。
[58] Pieczka, M. , Objectives and evaluation in public relations work: What do they tell us about expertise and professionalism, Public Relations Research, 2000(12)。
[59] Pincus, J. D., Rimmer, T., Rayfield, R. E., & Cropp, F., Newspaper editors' perceptions of public relations: How business, news, and sports editors differ. Journal of Public Relations Research, 1993(05)。
[60] Shin, J.- H. & Cameron, G. T., Informal relations: A look at personal influence in media relation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2003(07)。
[61] Sriramesh, K. & Li, E., Public Relations practice and socio-economic factors: A case study of different organizational types in Shanghai,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 2004(03)。
[62] Thomasena Shaw, Candace White, Public relations and journalism educators' perceptions of media relations,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2004(30)。
[63] Turow, J., Public relations and newswork.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1989(33)。
[64] Walters, T.,& Walters. L. Environment of Confidence: Daily Use of Press Releases.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1991(18)。
[65] Wright, D. K. , We have rights too: examining the existence of professional prejudice and discrimination against public relations,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2005(31)。
[66] Yi-Hui Huang, The personal influence model and Gao Guanxi in Taiwan Chinese public relations,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2000(26)。
(四)学位论文
[67] Huang Yi-hui, Public Relations Strategies, Relational Outcomes, and Conflict Management Strateg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MD.1997 AAT9816477.
[68] Ni Chen, Public Relations in China: the Int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n Occupational Field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Ohio University, 1992 AAT923031
致 谢
我一直认为论文的创作就好比女人生孩子,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厘清逻辑的过程如同十月怀胎,而写作的过程就如同生产。论题前期的酝酿和准备过程艰难却尤为重要,缺少这一过程写作也就无从着手,而创作的过程虽然相对短暂,却也包含巨大的痛楚,如若缺乏坚强的意志,论文极有可能就遭遇“难产”.此时此刻,我内心充满了惶恐,因为在下决心研究这一论题之前,我几乎对公共关系一无所知。如今,深感宽慰的是,我如期完成了任务。有太多人,在这一阶段给予了我帮助与支持。
首先,感谢我的导师何纯教授,他引导我走进新闻传播这门学科。当我提出本文的研究主题时,他第一个表示赞同。虽然教务与公务繁忙,何老师依然时常过问我研究的进度。在身体欠佳的状况下,他还不辞劳苦地为我修改论文,从结构到内容,该拓展和该删减的论点一一为我指出,我甚至发现小到一处文字一个标点,都做好了标记。在感激之余,我再一次领略到恩师严谨治学的风范,和特有的人格魅力。
三年来,学院里大部分的老师都曾教导和帮助过我,领我深入地迈进专业领域。我依然记得,在季水河教授的课上,我第一次感受到研究生与本科生的不同要求,促使我在入学之初便意识到自己应该达到的标准。而刘中望老师则为我绘制了整个传播学研究的宏观图景。在杨向荣老师的文化研究课上,我学到了搜集资料和书写论文的方法。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季水河老师、王洁群老师、刘中望老师、唐晓玲老师、田华老师等学院里的老师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为我的论文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教育之恩,定当铭记我心。
感谢我的室友,张梦霞、邓银华和潘徐徽同学。在我懒散作祟,疏于论文的时候,她们不无关心地戏谑称道:“笑颖同学,你就不配睡觉。”每当我倍感疲惫之时,便会不自觉地想起这句话,会心一笑。她们的坚韧与乐观深深地感染着我,让我学会苦中作乐。
感谢我的父母,他们总能在人生道路上不失时机地给我指引,并且用实际行动教育我,无论做人还是学习都应该有一个严谨的态度和吃苦的精神。在我每一个转折阶段,他们都给予我充分地决策自主权,感谢他们让我学会了爱与依赖,也学会了独立。
最后,特别感谢公共关系领域的实践者和研究者们,在细读他们的传记和学问之时,我第一次接触并认识了这个充满挑战和深具魅力的学科和职业。在公关遭遇“无学”的争议以及实践者面临来自社会广泛的误解之下,依然能坚持初衷,带着为公关“正名”的理想,满怀热情地在公共关系这条道路上艰难前行。如今,我已爱上“她”了。
“刘亦菲被扑倒”事件在新闻媒体报道后,诸如刘亦菲裙底走光、抹胸脱落等成为了娱乐新闻的主要关注点。在众多相关新闻报道中,缺乏对女性的理解和关爱,缺乏新闻应有的人文关怀,一味地追求眼球经济、挖掘明星隐私,以满足受众的窥私欲,获得较高关注度,从而...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财经新闻的关注度有了很大的提升。特别是有关金融、货币、股市、期货、互联网金融、风险评估等各方面越来越吸着引受众的目光。当前,都市类媒体的财经新闻报道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譬如报道形式单调刻板、报道的细...
目前,我国许多主流媒体都在各大移动端平台,拥有属于自己的短视频新闻创作号,诸如抖音、快手、澎湃新闻、腾讯新闻、央视频、长江云等等,形成了热门平台加自有APP的视频化转型,呈现了新闻短视频传播矩阵。...
1网络新闻传播中舆论引导的重要性对于社会传播而言,舆论是一种软力,在新闻传播活动中,舆论、引导舆论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新闻舆论作为舆论组织者与反映者,也是舆论引导者。处于大众化社会中,新闻传播为单向传播方式,受众处于被动地位,舆论引...
提高民生新闻节目的吸引力,是新闻工作者最为关心、关注的问题,也是新闻工作者想要达到的理想效果。陆定一对新闻的解释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范长江认为新闻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由此可见,新闻是大家想要知道的事实存在,如何增强...
在生活节奏逐渐加快的21世纪,新闻不再是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的特权领域.在快节奏的步伐下,人们对新闻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中对时新性的要求是最迫切的.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各大传统媒体也开办了网络版,利用网络的快捷性,扩大市场份额.标题是网络新闻战争的胜负...
在网络传播日益繁荣的今天, 自媒体新闻传播方式的发展对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因如此, 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影响值得探讨。...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建院90年以来,一代代新闻人在探索和求真中,为中国新闻学学术话语体系的建设不断努力着,力图建立新闻学的复旦学派。本文试图回顾这一学术话语体系建设脉络,并对探索实践中产生的经验进行总结。...
本文主要分析了网络时代电视新闻正面临的挑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几点应对方法,供电视新闻工作者借鉴...
从新闻理论到新闻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正在变得丰富而生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亦初显形态, 并呈现蓬勃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