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一)框架理论与框架分析方法
格雷格里·贝特森最早提出框架理论,由美国社会学教授托德·吉特林应用于大众传播学。台湾学者臧国仁、钟蔚文于此基础上,将新闻讯息分成高中低三个层次。高层次是对某一时间主题的界定,经常以标题、导语等形式出现;中层次则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包括主要事件、先前事件、历史、结果、影响、归因、评估等;低层次则是指语言符号,包括由字、词、句等组合而成的修辞与风格。
本论文研究指标体系参照了国内学者王弘对广州亚运500 天筹备的报道分析框架,王弘从主题框架、结构框架和话语框架三个层次进行分析。
本文研究依据上述学者的框架分析方法。
(二)研究目的
中国业已举办奥运会、亚运会、亚青会等多场举世瞩目的竞技赛事。随着经济实力和软实力的提升,中国还将可能举办更多的大型赛事。此研究旨在为赛事前期筹备时期的宣传工作进行一定的指导,给予中肯的意见,从而更好地衔接后续报道,以至全民参与、共享盛世。
小处看,各个省市举办活动时忽略前期宣传的重要性,多以现场拉横幅的形式临时宣传,不能调动全员积极性。此研究亦可指导此类活动的宣传。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案例与样本选择
本研究的对象是在南京发行的对 2013 年 5 月至年底南京青年奥会(以下简称青奥)前期筹备期间所有一切关于青奥的报道。本次样本选择了在南京发行量最大的党报《南京日报》和都市报《扬子晚报》。在样本选择上考虑了如下因素:
其一,初步调查发现诸如《人民日报》等外省报纸对南京关于青奥的场馆建设和相关活动的报道很少,数量不足以支撑研究;其二,前期宣传报道主要针对南京市民,希冀全市人民参与青奥筹备活动和赛事活动;其三,机关报与都市报相结合。
采集样本渠道为二者的电子期刊。由于《扬子晚报》2013年 5 月之前的期数不全,遂从 5 月开始统计至 2013 年 12月,共 184 份。
(二)研究优劣势
1.优势
本次研究对象为大型赛事的筹备期间报道,此为独特性。众多研究学者、媒体人非常注重赛事期间的宣传报道,且研究成果颇丰。但筹备期间的报道研究却寥寥无几。前期宣传对于赛事准备、城市建设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样本采集充分运用新媒体、互联网技术,此为合理性。报刊电子期刊齐全,每一期无所遗漏;且搜集便利,通过搜索引擎可快速、多次研究。
2.劣势
2010 年 2 月 11 日,宣布南京为第二届青奥主办方。
2009 年 2 月 3 日,中国就已提交申请。因而至少从 2010 年始,南京已着手筹备工作,部分宣传工作业已展开。但由于电子期刊的期限问题,只能从 2013 年着手研究,为研究宣传的整体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电子期刊与纸质版内容略有不同,不能确保关于青奥的报道是完全一致的。
三、主题框架
(一)报道总量
在此期间《扬子晚报》数量为 24 篇,《南京日报》则为166 篇。此二者相差甚远。而从性质推断,《南京日报》作为南京市党报,理应对在宁举办的国际盛事投入大量的宣传报道,同时青奥会属于文娱活动,都市报从中可汲取不少适合发表的报道。但数量上有如此差距,可推测原因有二。一则,《扬子晚报》作为省级都市报,着眼点放于全省,而非南京市;二则青奥前期准备以场馆建设、政治性质的活动居多,二者并不适宜都市报。两方面作用下出现了如下表 1 数据。对于青奥吉祥物的公布、青奥志愿者的招募、倒计时 1 周年等重大新闻,两家报纸当日均重点报道。说明各报均有所准备,面对重大事件尽力克服“昨日新网今日报”的缺陷。【表1】
(二)报道内容
报道内容则体现了媒体人对新闻素材的取舍,即媒体希望受众关注并讨论哪些议题,而哪些议题不希望被讨论。这就是新闻框架结构中的界限。
根据样本,将内容主要分为青奥会赛事筹办、社会各界迎青奥、城市建设、青奥竞赛及文化、青奥商品、志愿者、青奥商品和青奥小记者活动七个方面。某一篇报道涉及两个或多个内容,则以其最主要的方面判定。经统计,《南京日报》和《扬子晚报》在内容分布上如下表 2。【表2】
由表 2 可见,二者最关注的主题比较重合。首先是“社会各界迎青奥”方面,通过各界优秀人士起到意见领袖的作用,带动市民乃至国民参与青奥的热情;其次是城市建设,希望通过政府的实际行动号召受众关注并讨论青奥建设的每一步;最后是青奥会赛事筹办,前期主要报道政治性质的会议、青奥大使、青奥吉祥物发布等关乎青奥主体的重大内容。值得注意的是,《扬子晚报》在竞赛与文化上着力不少,可见希望以都市报对大众的吸引力,让人们关注青奥的文化内涵,而非停留于物质建设。
(三)报道倾向
报道倾向分为正面、负面、中性报道。传播学先驱李普曼对媒体“报道框架”解释为:媒体的报道中一般都含有某个特定的报道框架,媒体用这个报道框架选择、定义、评论各种信息,受众在接受媒体报道的同时,也接受了报道中的框架,并按框架形成自己对某个事物的认识。
而在我国新闻体制下,对于南京承办国际赛事的报道框架中,以正面报道为主。负面报道则主要出现于读者回馈、新媒体自由发言平台等。
四、结构框架
(一)报道版面【表3】
经统计,《南京日报》、《扬子晚报》青奥报道所占版面如表 3 所示。《南京日报》有 40 篇置于要闻版,其中过半为版面重要新闻,可见该报对于青奥的重视。有 10 篇上了头版也可说明此点。《扬子晚报》则更注重以专题的形式,系统而有针对性地对青奥进行报道。其他则大部分规划进“南京城事”,一方面加强了南京市民的认同感,激发他们对青奥建设的责任,但另一方面对南京市外的受众造成了“排外”,使他们产生“围观”心理,而青奥是举国瞩目的国际赛事,这样的报道并不妥当。
(二)图式结构
根据臧国仁对于中层次图式结构的概念,在体育新闻报道中,可大致分为如下几个部分:
1.主要事件:青奥会的相关筹备、活动等;2.背景与历史:青奥会的历史,以及亚青报道的铺陈;3.结果与影响:主要事件中人物和所了解的人物所反映的结果;4.评估:以记者或媒体人的身份,对主要事件的评价与评论。
根据报道内容和报道体裁可看出,《南京日报》与《扬子晚报》过半报道集中于主要事件上。由于南京青奥会不同于其他国际赛事,其有亚青作为试行点。因此背景结构的报道也较多,且多以专题等形式系统地报道。而在评论方面,媒体更倾向于站在市民或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
(三)报道体裁【表4】
本部分分为消息、评论和专题 / 系列报道三部分。二者对主要体裁选择一致,也同时注重以专题、系列的形式有针对性地系统报道。比如 2013 年 8 月 15-25 日,《南京日报》这11 天内以“亚青特刊”的形式,每天都穿插报道亚青与青奥的链接以及青奥志愿者的筹备等。消息当中又分快讯、图片新闻、通讯等,二者依据内容杂糅穿插使用体裁,使得青奥报道更为丰富。
五、话语框架
(一)消息来源
消息的来源为南京本地,主要来自各报记者的采集。记者署名并不固定,可见并未形成系统的生产路径,因此各报未有专门的青奥宣传小组。2012 年,新华社与青奥组委会签约成为 2014 年南京青奥会东道主通讯社。届时,将由新华社发表通稿,但在前期筹备期间并未有通稿。两家报纸中,有通讯员参与的报道并不多,除非一些重大事件。
报纸的新闻报道往往作为第一手信息,被各大网站进行二次传播。在 2013 年中,有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等十余家正规门户网站转载。
(二)报道方式
本次报道不仅有传统报道方式,还有融合南京报业特色的报道方式。注重新闻策划是其特点之一。《南京日报》2013年 10 月 23 日,在“成长周刊”策划了一起“青奥小记者”的活动,融合了南京纸媒发达、青奥主体是青少年的双重特性。同时二者也注重读者的参与,以记者的采访、网络评论等形式刊登读者的反馈,构成了读者、报纸、青奥三者两两互动的关系。另外,前期筹备期间的报道并不局限于青奥筹备。通过报道内容可看出,此时最主要的关注点“迎青奥”,并辅以竞赛、文化上的报道,无形中让读者产生了多层次、多领域的“青奥”视角。
六、结语
由上述三个大框架,可总结出南京青奥前期报道中的以下规律和特点。1.总体来说,报道量非常大。《南京日报》2012-2013 年的报道多达 195 篇。此涉及了青奥筹办的场馆建设、城市改造、赛事筹办等各个方面,内容包含社会、政治、经济等更为全面。2.除了大量报道筹备进程外,还有“迎青奥”以及联合多方进行新闻策划等,其中穿插了读者的反馈,形成了媒体、青奥、读者三者两两互动的良好局面。3.倾向上多以正面报道为主,出现一定同质化。因此不仅注重了信息的传播,还加强了舆论的引导。
每一个事件的报道框架并非完全相同,受具体报道事件以及地域、政治的影响。由于地域、报道内容的限制,不同报纸间的报道数量差异较大。《南京日报》作为南京市级党报,平均每天 1-2 篇报道,对青奥前期筹办投入了大量关注。而《扬子晚报》则因为新闻覆盖面为全省,且前期筹办中符合都市报特性的新闻素材较少,因此出现了较大的差异。《南京日报》等机关报承担对舆论导向的重大责任,因而对于青奥报道以正面为主。这一点不同于其他新闻事件。同时,《南京日报》和《扬子晚报》的报道体裁、内容等方面出现同质化的现象,可见机关报与都市报等市场化报纸的发展方向趋于同向,尽量在新闻价值标准和新闻政策标准、市场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达成最佳平衡状态。
总体,作为第二届青奥的主办方,中国南京在鲜有前车之鉴的状况下,对前期筹备的宣传工作做到了多领域、全方面的报道,良好地衔接后期赛事的宣传报道。问题也显而易见,都市报并不作硬性要求,因而报道量远小于机关报且涉及面较窄,但其受众多且广,正是前期宣传主力军。因此媒体人应加强社会角色的责任感,努力挖掘前期筹备工作的新闻价值。
注 释:
[1]臧国仁.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C].台北:台湾三民书局,1999:32-34
[2]王弘.广州亚运筹备的报道框架分析—以广州本地报纸“倒计时 500 天”期间报道为例[J].东南传播,2009(11):146-148.
[3]郭晴,周云红,贾哲.对国内报纸北京奥运报道的框架研究[J].当代传播,2008(5):43-45.
[4]张宁.媒体的对中报道框架与中国的对外传播机制比较[C].2005 年传播学论坛论文集:507.
4.2食品安全事件微博舆情演变特点分析在自媒体时代,每个网民都掌握着话语权,人人都有一个向世界发出声音的话筒,网络言论的影响力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微博舆论场的崛起,带来了自媒体时代食品安全事件微博舆情新的特点。4.2.1官方和民间两个食...
四、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碰撞融合案例分析---以《广州日报》状告《今日头条》为例在现代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中,新媒体技术随着微博、微信等公共平台的应用使得其传播方式更为高效和便捷性。随着新媒体形式的多样化大大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因此新媒体的发展受到...
摘要在微信朋友圈中,每天都有无数的点赞在产生和传递,但现有对微信应用程序的研究文献中,很少以点赞作为主要探讨对象。本研究将微信用户在朋友圈中点赞视为一种传播行为,是受到许多因素影响的心理历程。透过这一行为的探讨,本研究得以了解社群应用中...
在网络传播日益繁荣的今天, 自媒体新闻传播方式的发展对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因如此, 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影响值得探讨。...
自2003年2月24日,英国政府率先发表政策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构建一个低碳社会》以来,低碳不仅作为一个政策取向,更多地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日益走进我们的生活。资料显示,过去一百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1906-2005年)升高了0.74℃,预计...
结语我国是一个拥有上千年历史的文化大国,然而在现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文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国道德文化的传播,还相当薄弱,道德文化现状令人堪忧。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道德文化传播力度不足。枯燥的道德说教方式也不容易被人们接受。央...
第1章《光明日报》文化遗产版的文章内容分析本文研究的《光明日报》文化遗产版是选择2010年至2014年的文章,研究文章数量总计558篇,虽然研究数量比较大,但是笔者并没有采取抽样的调查方式,而是通过《光明日报》电子版人工翻阅,对《光明日报》文...
绪论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国家历史博物馆时正式提出中国梦以后,中国梦这个词便成为当下社会人们纷纷关注的热门话题,同时也是当今政府的执政理念。电视剧作为一种文化开路产品,作为当下观众最喜爱的电视节目形...
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及公众需求, 探究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创新模式, 转变传统媒体传播中的局限性因素, 促进新闻事业的持续发展。...
第5章《垂钓》杂志新媒体转型的效果分析5.1主要绩效指标改进效果根据当前数字化和网络化迅速发展的新时代标准,衡量一个杂志是否受相应读者群体的欢迎,本文认为其主要指标可以分为:纸质和电子杂志发行量、网站和微博的关注量、杂志文章的好评程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