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微信朋友圈中,每天都有无数的"点赞"在产生和传递,但现有对微信应用程序的研究文献中,很少以"点赞"作为主要探讨对象。本研究将微信用户在朋友圈中"点赞"视为一种传播行为,是受到许多因素影响的心理历程。透过这一行为的探讨,本研究得以了解社群应用中人际互动的丰富意义。
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和内容分析法。在问卷调查前测结果及TAM 技术接受模型基础上,探索触发"点赞"行为的重要概念,提出"对信息的态度"、"人际互动"动机和"自我呈现"意向。再进一步透过深度访谈法和内容分析法,深度解析每个概念在微信朋友圈脉络下具备的意义及对点赞行为的影响程度及顺序,并最终建立"点赞"行为模式。
本研究将"点赞"行为模式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对信息的态度"和"人际互动动机"会共同影响,微信用户受到"信息"和"发布者"影响,因个人"点赞"取向的不同而又有不同的影响;第二阶段,"自我呈现"意向会依照微信用户自身形象的一致性进行过滤,同时会因为自我呈现类别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结果,最后倘若达到"点赞"的临界点,则会发生"点赞"行为。
关键词:"点赞"行为 态度 人际互动 自我呈现 微信朋友圈
目录
摘要
绪论
0.1 研究背景与动机
0.1.1 微信及朋友圈的现状
0.1.2 点赞行为的现状
0.2 研究思路与方法
0.3 研究目的与问题
1 文献综述
1.1 微信及相关综述
1.1.1 微信
1.1.2 微信相关研究
1.2 "点赞"相关研究综述
1.2.1 "点赞"的理论研究
1.2.2 "点赞"与营销
1.3 国内外相关实证研究综述
1.4 文献述评
2 实证研究设计
2.1 微信用户"点赞"行为模型假设
2.2 问卷研究设计
2.2.1 问卷设计
2.2.2 问卷结构
2.2.3 问卷的发放
2.3 访谈研究设计
2.3.1 取样方式
2.3.2 访谈对象简介
2.3.3 访谈大纲
2.4 数据分析方法
3 数据分析与模型假设检验
3.1 样本构成
3.2 描述性统计分析
3.2.1 样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3.2.2 态度变量(自变量)的描述统计分析
3.2.3 中介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3.2.4 行为变量(因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3.3 内容分析
3.3.1 栏目建构
3.3.2 信度分析
3.3.3 资料分析
3.4 模型假设检验
4 研究结论与建议
4.1 研究结论
4.2 研究建议
4.2.1 研究实务建议
4.2.2 用户行为思考
结束语
参考文献
1文献综述1.1微信及相关综述。2010年11月,微信在腾讯内部正式立项,Foxmail之父--腾讯副总裁张小龙带领腾讯广州研发中心在两个月后迅速推出了微信1.0版本。经过一年多的迅猛发展,2012年3月29日,也就是微信正式上线433天以后,注册用户...
2实证研究设计2.1微信用户点赞行为模型假设。微信朋友圈发布的每条信息都可能会伴随点赞功能,用户对于信息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点赞行为。而用户的点赞行为会让发布者直接接收到通知,因此发布者可说是点赞行为的执行目标,因此在进行点赞行为时,用户会...
4研究结论与建议4.1研究结论。在本研究中,根据对微信用户问卷调查、深度访谈,了解他们的微信使用情况,特别将研究的重点聚焦于点赞行为,探讨触发微信用户点赞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借助内容分析法,最终总结出点赞行为模型。研究者搜集的全部信息资料...
采用相关性分析的方法,对性别、年龄、态度倾向、疫情关注度与信息来源进行相关性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关建议,以合理引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的风险传播。...
绪论0.1研究背景与动机。0.1.1微信及朋友圈的现状。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32亿,其中手机网民达到5.27亿,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83.4%,首次超越PC机80.9%的使用率,稳居第一大上网终端。伴随着4G网络进程的加快,日...
3数据分析与模型假设检验3.1样本构成。本研究中,问卷调查通过互联网发送和现场发放两种方式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有效样本230份,有效回收率92%.被调研的有效数据中,男性占39.13%,女性占60.87%;年龄主要集中在18~30岁之间,18~25岁占28.26%,2...
结束语2015年1月20日,微信在AppStore率先上线了最新的微信6.1版本,用户在安装之后的开场幻灯片统计出了用户在过去一年中送出的赞和收获的赞,最后两句宣传语点赞太容易,当面夸太难引人深思。微信的功能繁多,根据对微信用户平均在微信各项功能...
3.3内容分析。微信中每天都有不计其数的赞在发生,本研究认为这些赞都是具有不同内涵意义的,根据发布者、信息内容、点赞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有所差异。在深度访谈中,研究者提问获取每位受访者近期的十个点赞行为,并截图存档,同时请受访者以三到五句话...
微信朋友圈广告已声势浩大地进入每个用户朋友圈的私密空间。对此广大用户有赞誉也有诟病,而社会各界对于朋友圈广告的传播效果、用户体验、隐私保护等问题也看法不一。文中是有关微信朋友圈的论文6篇,供大家借鉴参考。...
本文从微信朋友圈信息发布者、信息接收者及朋友圈场域的角度探究微信朋友圈个人形象建构的特点,从而认识移动时代人们互动行为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