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数学教学论文 > 高中数学论文 >

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动机的对策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05-16 共5129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高中学生数学学习动机调研
  【第一章  第二章】学习动机研究理论基础
  【第三章  第四章】高中生学习数学动机调查结果分析
  【第五章】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动机的对策
  【结论/参考文献】高中数学中学生学习动机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5.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动机的对策
  
  通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我们已经从较深层次上和几个清晰的维度中,分析了高中生数学学习动机的状况,我们接下来的研究,是要集结一些有建设性的、新颖的对策,可以为我们提升高中生的数学学习动机带来帮助。并且我们还要负责任的采取试验调研,用数据来测算这些策略的效度。在对学生及老师进行一段时间的访谈之后,我们意识到,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归结为从下面这些策略入手:
  
  5.1 满足学生基本需要--尊重和关注
  
  作为教师,我们所面对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一群充满生命力,充满想象力的孩子。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基本上在我们的周围,被家庭经济条件困扰,而吃不饱穿不暖,甚至上不起学的孩子还是相当少见的。因此,要说基本的生理需要,我们这里不放在讨论的行列。但是我们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是:在我们现代的高中生中,往往由于家庭因素的不稳定,使得他们的获得安全和爱的需要并非那么容易得到满足。所以我们总会遇到一些由于这方面需要缺失,而无法全身心投入学习的学生。正如前面所谈及的,这些缺失,让他们无暇顾及学习,更无暇反思自己对于数学学习有没有兴趣和动机。所以我认为,其他方面的改变和努力,都不如直接先给予学生最需要的尊重与爱,来得重要。为此,我们彻底的调查了每一个实验班学生的家庭背景,从每一位同学的家长那里,寻求到学生们成长的一手资料,特别对于家庭有离异,家庭中监护人有暴力倾向,家庭中存在学历及素质较低的监护人等等一些情况,我们特别登记下来,要求班主任及科任教师都给予特别的关爱。我们首先力图让每一位孩子接触到的老师和家长,都能清醒的意识到,孩子长时间以来缺少关爱,没有安全感,没有寄托,容易放逐自己,这样学习当然不可能得到他的充分关注。这些工作主要通过家长会、教师会,以及定期反思,得到一一贯彻。值得欣喜的是,我们这一措施实施起来以后,还没有到最终考试,用以对比成绩,查看成效的时候,我们就能明显的发现,有好多孩子已经大幅度的改变了之前的学习面貌,潜力发挥出来,终于各方面都在班集体中崭露头角。
  
  5.2 设计新颖的教学手段,在参与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采取何种方式来推动每个学生做出最大的努力,这是很关键的。在我们实施的谈话调查当中,近50名被调查者,几乎都希望得到同伴的帮助,来学好数学。并一致认为,群体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能够很好的建立每个个体的自信。一方面由于群体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另一方面,在群体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个体也能获得自己不可或缺的贡献感和成就感,从而激发出较强的动机来。我们认为这是相当有效的一条路径,从这个方面可以设计相应的策略。我们也能找到相应的理论支持,相关理论表明,人际交往能使得人更加愉悦和主动的从事某项活动,并且我们帮助别人也是对自己既有知识的求证和巩固,这是很明显的。
  
  具体来说,我们归纳并且在实验班中实施了以下的,改进教学方式的策略:
  
  5.2.1 引发认知冲突
  
  引发认知冲突的方法大致有两类:一是引发学生认知观念与他人的观念的冲突;另外一种是学生的认知观念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对客观存在的认识的冲突。例如,我们讲《不等式》之前,先用天平称两个等质量的物体,在学生的已有观念中,物理老师就是用这种方法来比较两个物体的质量,所以两个物体之间一定是一种相等的关系,但是实际上我们换一架更加精确的天平,发现他们并不是完全等质量的。从而到此,顺理成章的与学生的已有观念发生冲突,进一步指出,不等关系才是自然界更加普遍的一种关系,这样自然的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学习不等式这一部分的热情;另外一方面,由于每个人的认知世界都是千差万别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认知差异使得,有的人擅长知识的这一方面,有的人对其他方面比较熟练,当相互之间出现差别的时候,这可能就会引起学生的探究欲;一个学生依靠现有的知识结构,在与现实世界打交道的时候,总会遇到无法解释的问题,那么此时求知欲会从学生的身体里升腾起来。总而言之,学生在受到挑战时,他们会以全新的方式更加深入的思考问题。我们这样设想,如果我们上《正弦定理》的时候,直接推导和证明定理,学生可能会昏昏欲睡。但是如果我们问学生,拿破仑渡河的时候,不知道河有多宽,他的一个士兵用了手头几个简陋的工具测量了三个数据之后,就很快说出了河的大致宽度,获得了拿破仑的赏识,他是如何做到的呢?这就使得学生有了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欲望。我们上《算法》的《循环语句》的时候,我们向学生演示1+2+3+…+2015,用计算机程序可以很快完成,改变所加数值个数,问题也能很快解决,让一个学生采取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来求解,一边用计算机来比赛,这样就比直接把循环语句教给学生,更能激起他们的求知欲。
  
  5.2.2 使任务更加有趣
  
  在这次调查研究中,我走访了绝大部分的岳阳市的高中学校,我们发现教室里基本都采用的传统的“秧田式”的排座方式,这种排座方式是所有的学生都面向老师,呈现秧田式的排布,方便以老师为中心来传授知识。这样的一种布局就透露出,我们的课堂组织方式,或许在新课改的思潮影响下,有了形式上面的改变,但是却没能落在实处。高中生处于精力充沛、思维灵动的学习黄金时期,但是就我国的教育体制而言,他们已经在学校中学习了十来年,所以很多教学方式和学习内容,如果一成不变,很难从心理上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我们有必要从设计有趣的任务上面入手。一方面,老师可以采用多变灵活的教学方式,例如现在几乎已经成为有些教师课堂教学的必选动作的“合作学习”,不必拘泥于形式,不必每堂课都用同一种方式,统筹的安排,就可以做到在课堂上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很多习题课,我们从头讲到尾,学生没有积极性,不会的还是不会,老师也是筋疲力尽。我们换一种方式,让学生上台讲,讲的好的,录制成微课,以后讲到同样的解题方法的时候,我们甚至可以直接把微课放映出来,讲的不对的地方,老师或者学生在更正,这样学生会觉得更加容易接受。数学公式的记忆,我们可以采用学生自己出题应用公式,这比传统的由老师依次讲解正用、逆用、变形用,要有趣的多。
  
  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采用各种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学习材料。这是因为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对他们来说有趣的任务上。要使学习任务更有趣,可从两方面努力:课本内容和教育软件。一般来说,课本内容应包含学生容易识别的特征,例如在性别、年龄、职业和生活环境方面与读者相似的特征;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娴熟的使用教育软件,可以通过它的魅力,有效的刺激学生的感官,从变化的角度加深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形成动态的知识体系,也有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提升。二是教育软件所呈现的事物具有适当的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三是网络类教育软件为学生提供了与他人合作或者竞争的机会;四是教育软件可以为完成任务的学生提供各类反馈或者精神奖励。当然,我们的教育软件也要避免在使用过程当中的意义错位。
  
  5.3 自主探索,合作探究,在学习体验中培养学习动机
  
  前面提到,学生在交往过程中能够体验到愉悦与快乐,群体在面对挫折的时候,不容易造成个体的挫败感,一方面由于群体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群体具有更强的心理素质。维果斯基在“最近发展区”理论中提到,教学创造“最近发展区”不仅体现在教室教的活动中,同样也体现在学习者与能力较强的同伴的合作活动中。皮亚杰的理论当中也提到,规则、价值观、符号系统和道德等等,要在与别人的交流过程当中才能够得到内化。我们在对被调查者走访、谈话时,也有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提到了这个方面的要求。他们认为,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获得一种亲身体验,这样可以全情投入,学到的知识更多,理解得更加透彻,并且记忆也更加深刻。教师不要依旧例给出教材上的解决办法,或者生硬的往这些办法上引导,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自己先行探究。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能够想出很多富有新意又有趣的方法,我们可以设想这些方法的实用性,可以比较这些方法的优劣从而引起全班学生参与,在数学学习中体会到极大的乐趣。教师因势利导:“问题都可以在本节课内得到解决。”学生可以在自主探究中找到自己的兴奋点和难点,又可以在合作学习中,体验交往的乐趣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这样一节课下来,我的高效课堂的目的也才真正得以实现。
  
  通俗一点的说,做一道数学题比纯粹的抄写公式更为有效,因为写做一道数学题本身要求学生重新组织材料及整理要点、重点。许多关于同伴互教活动的研究发现,教者和被教者双方都能从中受益。
  
  5.4 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
  
  高中的知识体系庞大,知识结构复杂,考试通常较多。也就是这样,在我们采访的高中生当中,有许多学生已经从意识中植入了:“我能力不行”、“我不是学数学的料”、“我基础太差了”这些自我定位。他们不要谈自信,根本上已经放弃了成功的期望,甘于陷在失败的痛苦中,打算熬完高中生涯。而学校与老师,也理所应当的给这部分学生贴上“差生”、“后进生”等等标签,有的老师和班级会忽视甚至排斥这样的学生,有些虽然没有放弃对这部分学生的教导,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已不对他们寄予任何希望,自然或者不自然的,没办法把这些学生与所谓的“优等生”放在同一个待遇水平上。高中生看起来个性十足,往往内心是十分敏感脆弱的,这些外界的评价,对他们造成了难以磨灭的二次伤害。在我还没有实施策略实验之前,我曾注意到本校有这样一位教师,他让被叫起来回答问题却又面露难色的学生,帮他选择一位同学来回答问题,这样充分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当学生在选取一位其他的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他肯定会充分的关注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且可能下定决心,我下次一定会好好学。这只是这位老师的一个小小的举动,但是折射出这为老师对于每一位学生的尊重,他从心底认为,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尽他的最大可能学好数学,这才是教学的真正的目标,而不是以同一个标准,来评判班上每一位学生的数学学业水平。对于一个班级的学生而言,如果已经划分了固定的层级,那么成绩好的学生容易骄傲自满,成绩差的学生容易不思进取,对于所有学生而言,都会失去数学学习的动机。对于中学生而言,老师的评价就能形成自身的定位,进一步勾勒出对自身的期望。我们常常可以感觉到,一个学习数学的成绩格局经常改变的班级,往往整体的数学学习素养较高,而格局一成不变的班级,情况就会令人担忧得多。提升低自我效能感学生的自我期望,有利于改变班级格局,形成良性竞争。
  
  5.5 及时评价,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
  
  从我们调查的50名学生中,我们了解到,所有的学生都希望能够得到自己的老师,对自己真心诚意的表扬,如果这种表扬与肯定,能够发生在大庭广众之下,那就更加值得内心的好一阵欢呼雀跃了。然后我们又询问了这些学生,如果是被老师在众目睽睽下批评,或者是老师在你的同学中直接忽视你所作出的任何行为,对你不闻不问,不理不睬,这两种方式,你会更能接受哪个一些?有超过半数的学生思索再三,认为还是被老师痛骂一番更好一点,这样不会难过那么久,至少有朝一日还可以将功补过,表现给老师看,至少老师是在关注我,才会对我做出批评,我还有重新得到老师表扬的机会。这个调查结果恰恰与一些文献上的结论是吻合的。这就提醒我们,教师的评价对于学生而言,绝不是一句空话,教师与学生之间,是有着某种情感维系的,那么作为我国目前这种教育体制下的教师,一个老师往往要面对一大班的学生,如何做到让每一个孩子都感觉能与你敞开心扉,有情感的交流,愿意信服这个老师,进而愿意学习这门学科,就需要使用到及时并且中肯的评价每一位学生的行为,特别是学生采取了一些努力改变现状的举动时,教师要能够及时觉察,及时作出言语上甚至是行动上的肯定。我们常常要求老师们应当要关爱每一个学生,那么我们不应该对每一位学生的评价使用同一个标准。我们的个体既然具有差异性,我们的评价也应当是因人而异的。只不过,有一点是共同的,所有的评价如果不及时,那就毫无作用,甚至会让人忽略今后做出的及时中肯的评价。高中生处于自我角色冲突的敏感时期,多应用表扬和肯定的评价,却也要避免掉以轻心、随心所欲的滥用。
  
  有效的应用表扬。课堂教学中,表扬都是对学生正确行为的反馈,主要是用于强调那些恰当的行为。比如说,学生完成得乱七八糟的作业,你却大加表扬,他可能认为老师的心里只不过把他当成一个笨蛋。所以量变引发质变的原理告诉我们,表扬和鼓励是件令人愉悦的事,却也一样要把握好度。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高中数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