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广州市创建学习型城市困境研析
【第一章】广州如何建设学习型城市研究绪论
【第二章】学习型城市的内涵与理论基础
【第三章】广州市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历程与成果分析
【第四章】广州创建学习型城市的条件与面临的问题
【第五章】推进广州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结语/参考文献】广州学习型城市构建问题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 5 章 推进广州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在国家出台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中,明确了对广州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具体要求。指出广州在城市建设上,要以综合实力的提升为目标,以城市软实力为发展基础,向着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这一目标,加强综合性门户建设,牢固教育中心及区域文化建设,以提升辐射及文化引领功能。
要求广州市在学习型城市的建设上,采取及制定相关措施,不断加快建设速度。
最近出台的《广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指出,截止到 2020 年,广州的学习型城市要领先建成。目前,已经到了关键时期。广州市正在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不断加强城市建设力度,新的发展阶段已经全面铺开。
5.1 加强政府督导,将学习型城市视作政治任务。
建设学习型城市,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客观需要,也是将来面对知识经济挑战的必然选择。在创新型城市及文明城市建设中,也需要以学习型城市建设为基础,也是全省"首善之区"建设的保证。随着国家中心城市及区域文化教育中心目标的确定,更将学习型城市建设推到了显著位置。它对现代教育体系的完善,对广大居民素质的提升以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都极为关键。因此,对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义要充分认识,政府更应该进一步认识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发挥其主导及协调作用,实施全方位督导及统筹,以促进广州市学习型城市建设。第一,市、县及各级社区、乡镇等应着手建立相关组织及统筹机构,在组织领导体系及管理机制上不断予以完善,并将各级政府及部门的职责确定下来。
第二,对建设学习型城市的系统性予以了解,对其实施方案及行动纲领要予以明确。有关法规及运行机制的制定,要以科学为原则,促使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更为规范,使其逐步踏上长效化及法制化轨道。第三,对于学习型城市建设,要实施全员动员机制,将各组织、各行业、各类团体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形成全民参与格局。第四,完善各项保障机制,经费的投入要社会共同承担。在经费筹集上,政府、各单位及组织要充分协调,积极举措,多渠道多途径参与,以保障建设工作的稳定运作。
5.2 健全相关法律机制,加强法制建设。
就目前广州学习型城市建设而言,还缺乏相关立法及法律保障。终身教育也没能在立法中予以体现,与学习型城市建设相关的法规还不够完善。随着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深入,有关全民教育及终身教育的理论会更加丰富及牢固,各项立法也必将得以完善及健全。目前,在我国北京、上海及福建等地已经率先出台了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相关法规及政策,广州市也应该将相关文件及政策的出台放在首要位置,加强立法,出台地方性法规和政策,将建设学习型城市提升至法制的高度,将各方责任与义务明确下来,以加快广州市学习型建设的速度。
5.3 提升全民学习动力,促使终身学习理念深入人心。
学习型城市建设是以全民自觉学习为核心的,让全民感受到学习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并将其作为其生活方式及情感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全民对学习的内在动力,并将其作为全民自身素质提升的关键行为。就当前而言,自主学习氛围还没有形成,无论是社区还是整个社会都深受传统意识及文化观念的影响。
可以说目前的这种学习动力是整个社会环境、学习氛围及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所以,广州市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上,要多做宣传,扩大其影响力及辐射力,采用表彰、宣传等形式,将全员学习、自主学习、全程学习的理念树立起来,以提升人们的参与意识,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并将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保持下来。这不仅有助于崇尚学习精神的建立,还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社会型学习风尚,为学习型城市建设提供助力。
5.4 打造学习型组织,促进学习活动的多样性。
在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上,应以多领域、多层次及多视角为原则,既要在物质载体上予以保证,也要在活动载体上予以肯定。在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需要将全民的参与意识调动起来,这才有利于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
在广州,除了要建立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政府及学习型家庭外,还要不断调动社会各层级力量,对网络化体系及组织予以创建,让全市企事业单位、团体及个人等都参与进来。同时,对于各种类型的教育活动要积极开展,以丰富教学的内容,完善及拓宽教育形式,以满足学习型城市建设需要。
5.5 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各类学习资源的融合、开放与共享。
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核心需要完善的教育体系的支持。对于广州市学习型城市建设而言,必须将完善的教学体系及立体化、自主化及开放性的学习机制有机融合起来,并将其作为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及工作的重心。在整个体系的建立上,要始终贯穿终身教育及全民教育这条主线,将其作为整体的创建及设计思路,以推动教育体系的不断优化及和整合。让以学历为主的教育、技能培训教育、职业资格教育等教育体系与全民素质提升教育、闲暇教育等体系均得到发展。促使各类教育完成相互衔接及贯通,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融合起来,使之相互影响及渗透,以推动各类教育形式及模式更为自主、开放,在学习机制上也更为互动、立体,使多元化教育、全方位教育、多层面教育全面铺开,以提升全民素质,推动其个性发展。
5.6 建立和完善学习型城市评价监测体系。
加强对学习型城市、终身教育的学科研究,从不同角度建设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评价和监测体系,更可以引入不同的评价监测主体,形成一套完整科学的评价系统。对于学习型城市评价体系的完善,应本着理论及实践相统一的原则,本文认为:第一,在学习型城市建设评价指标的制定上,除了应考虑经济发展情况、人口及生态情况及全民参与情况外,还应将运行及管理机制、终身网络教育、基础教育设施、相关组织建设、全民学习情况等指标囊括进来,并将其确定为一级指标。第二,在二级指标的确定上,应以个人、家庭及单位为着眼点,本着可操作性强,符合现实需要为原则。还可以根据需要对指标予以细分,比如:学习型家庭指标还可以细分为参与人数量、家庭重视程度、多少藏书等。为更好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还应该因地制宜,在指标确定上还应结合当地情况,做出更好改进。
5.7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统一指导协调机构。
建设学习型城市,首先要有一支专业素养高,水平高,有责任感和荣誉感的专业人才队伍,为学习型城市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与保障。然而当前广州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还有待改善。广州市应该认清形势,加强学习型城市建设者队伍的建设,打造一支水平高、有能力、结构科学合理、能够可持续成长的人才队伍。并不断加强对人才的培训与教育,先在自身实现终身教育。为推动学习型城市的建设,广州市应以"推进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试点项目"的实施,来推动整体建设进程。同时,各级政府及部门均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相应指导机构,从顶层予以设计,做好进一步的协调、督查、指导及统筹工作,更为有效推动整体工作的进行。
5.8 强化横向联合,加强与其他城市的交流。
创建学习型城市不是一城一国之事。它是全球化背景下,知识经济时代给世界提出的一个全球性课题。创建学习型城市是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广州在创建学习型城市的进程中,应与其他国家或城市加强交流与合作,多参与国际性、全国性的协会、研讨会,博采众长,吸取别的国家和城市的先进经验,并把自己的经验和成果与它们分享。携手共进,共同推动世界学习型城市建设更好更快发展。
摘要本文研究了政府推动城镇化发展的背景,总结介绍国内外城镇化发展先进经验,找出城镇化发展中的问题,阐述政府推进城镇化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分析国内外推动城镇化研究现状。分析了城镇化的内涵概念,以及城镇化过程中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出现的合理性;...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广大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迫切愿望。我国已把城镇化作为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并制定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城镇化的建设正在加快推进。城镇化的实质简单地说就是农村人...
我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战略最早起源于党的十六大报告所提出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十六届六中全会也明确提出基本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战略任务。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要求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到十八大报告已...
第2章学习型城市的内涵与理论基础2.1学习型城市的内涵。2.1.1学习型城市的定义。学习型城市将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以及创建学习型社会结合在一起,可以说是对上述三个理念的延伸与深化。对于整个社会来讲,城市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的主要表...
引言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加速转型期,社会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社会矛盾的触点增多、燃点降低,各级党委和政府维护社会稳定的难度加大.如何进行社会治理创新,科学地统筹好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是摆在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面前的重要工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
第3章广州市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历程与成果分析3.1广州市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发展历程。广州不仅经济发展十分迅猛,同时也成为了华南地区文化和政治的中心,是珠三角地区名符其实的中心城市。毫不夸张,我国文化、政治与经济等各个领域都会受到广州影响。在...
近年来,南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立足市情民意,牢牢把握“两个巩固”根本任务,坚持改革创新,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第1章绪论1.1选题的背景。城市,自诞生之日起就作为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心,在人类发展历史上占据着突出的重要地位。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科学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全球化的进程,人口流动与人口老龄化、经济发展与金融危机...
一、学习型公共组织产生的背景(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兴起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利益主体日益的多元化,公共事务的日趋复杂化,传统的行政模式已经逐渐失去了其作用,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用。如何摆脱传统公共行政的困境,提高行政效率以满足公众对于...
土地制度本身的系统关联性决定了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必须系统推进,现阶段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村宅基地制度三项改革,同样是相互渗透,互为条件,只有将三项改革协同推进,才能取得成功的制度创新绩效。下面由学术堂为大家整理出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