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养老论文第六篇:城市养老社区康复性景观设计的营造手法分析
摘要:面对老龄化社会到来,我国养老事业仍停留在基础设施建设阶段,缺乏对老年人进行人文关怀的景观空间设计。康复性景观作为辅助治疗手段,通过适宜的园艺植物和艺术景观,使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区别于千篇一律的城市社区,营造出养老社区内积极的交往空间和适宜的疗养活动环境。从复合性感知环境角度入手,以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对老年人的生理、心理与行为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切入点,研究康复性景观设计与参与者之间的联系,并对康复性景观设计实施过程中适老化问题进行针对性探讨,以期对景观设计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养老社区;感观刺激;景观疗法;复合性;
1 康复性景观感知环境的提出
柳赖澈夫从感知心理学角度出发对景观重新定位:“景观是通过以视知觉为中心的感知过程对环境进行的认知,包含了对景观的视知觉过程和行动媒介过程。”由此说明,景观不仅是由人的视觉感官单独感知,而且是人的五感综合的体验感知。通过对外部感知环境的塑造,可以使环境参与者直接感受到活力、生命、运动、平衡等性质,从而对环境参与者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
养老社区康复性景观的参与者具有特殊性,大多数老年人存在感官障碍,因此景观设计中对于感官的刺激需要特别强调,特定的色彩、符合生命律动的声音、植物的芳香、丰富的质感等都应充分重视与利用。目前,国内外研究认定的景观疗法包含日光疗法、气候疗法、音乐疗法、色彩疗法、芳香疗法等,本课题设计中结合现有多种景观疗法,对养老社区光环境、色彩环境、声环境、嗅觉环境进行设计,将其纵向结合,互相穿插渗透,营造复合性的养老社区康复景观感知环境。
2 景观设计
2.1 光环境———日光疗法
对于康复性景观来说,日光是康复性环境的一个良好因素。老年人对钙质的吸收逐渐减缓,容易患骨质疏松等老年疾病,而日光中的紫外线可改善老年人的钙、磷代谢,防治佝偻病和骨质疏松症,促进各种结核灶钙化、骨折复位后的愈合及延缓老年人牙齿松动等症状。日光还可以通过红外线透入人体组织后,被吸收转变为热能,刺激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从而改善皮肤和组织的营养状况,增强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阳光中的紫外线还能够杀菌和净化空气,提高生存环境质量。因此,需有意识地留出不受建筑遮挡的开阔场地,让社区老年人能够在户外活动时接触更多的日照。但并不是一味地强调直接光照,是在设计中通过植物、水体和小品的设计改善社区局部小环境及庇荫设施,营造舒适、合理的户外光环境。
同时需考虑社区中患有疾病不宜长期在户外或者不能受风寒老年人的居住需求,需要在景观中设计玻璃走廊或是室内花园,让这类老年人可以在室内隔着玻璃有很好的视野欣赏室外景观,同时接收到日光。夏季遮阳、冬日朝阳、遮风挡雨的人性化的小环境设计,能够保证社区老年人充分享受到日光疗法带来的益处。
2.2 视觉环境——色彩疗法
心理学家针对色彩的心理效应做过多次试验,结果表明,当人处于红色环境中时,情绪会变得兴奋冲动,脉搏加速、血压升高;而处于蓝色环境中时,情绪会较为沉静、脉搏减缓。色彩专家奥格博士指出,在所有自然色中,绿色是视觉神经最适宜的色彩,人处于绿色的环境中,皮肤温度可降低1.0~2.2℃,脉搏平均每分钟减少4~8次,减缓血液流速,减轻心脏负担,呼吸平缓而均匀,具有镇静神经、降低眼压、缓解眼疲劳、改善肌肉运动能力等作用,自然的绿色还对疲劳、消极情绪有一定的缓解功效。美国色彩学家吉伯尔提出色彩可用于治病,不同色彩的不同电磁波长,通过视觉刺激大脑皮层,促进腺体分泌激素,进而影响人的生理和心理,达到调理体内平衡、恢复健康的目的。
在养老社区康复性景观视觉体验营造时,利用色彩所包含的不同的色相深浅和色阶强弱的特征,通过色相和色阶的相互搭配组合,创造出不同的空间景观,使景观参与者形成与此色彩相关的各种复杂的联想,引起情感共鸣,产生趣味和魅力,从而对老年人健康产生辅助作用。考虑到老年人视觉神经减弱以及白内障病症的高发率,老年人对颜色感知度减低,同色系颜色易混淆,所以更加青睐明度略高的颜色。因此,在社区景观设计中,尽可能多地选用纯度高、视觉冲击强、亮丽浓艳的中明度色彩。养老社区的绿化景观需根据老年人的视觉感官特点,宜选择以绿色植物为主基调,然后根据不同功能空间以及老年人不同的情感追求搭配不同冷暖色的本土植物。
2.3 声环境———听觉治疗
人对于环境的感知85%来自视知觉,10%来自听知觉。我国古代的造园师一向注重园林环境中的听觉感知,借助自然中的风、雨与竹林、芭蕉等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声响,营造声形兼备的美好意境。为满足老年人对景观更全面的感知,要做到不仅能看到景观,更能“听”到景观。
噪声易使老年人产生不适感,养老社区的声环境设计首先要保证老年人远离外界的各种噪声,要营造一个安静、舒适、少干扰的良好声环境,以符合健康的要求。噪声会引起的毛细血管收缩、脉搏跳动速率加快、心脏负荷加重,易引发心率不齐、神经衰弱、失眠等不良反应。城市养老社区良好声环境的塑造,需在前期选址时就考虑选择远离噪声污染源的场地,在较大程度上避免噪声的干扰,后期利用生态绿化带达到对噪声阻隔、吸收、降减的效果。如果社区部分居住楼临近公路,在规划设计中则应在该侧设计8m宽的植物林带对交通噪声加以阻隔,植物配置可采用阔叶乔木、灌木、高绿篱等紧密结合的方式,形成最佳的声屏障,不仅能够降低交通噪声对社区老年人生活环境的影响,也可提供良好的绿化景观,而且这种声屏障还能阻挡干道灰尘对社区环境的污染。
在国外,对于声环境的利用已较为成熟,音乐疗法已经作为一门科学被提出。通过听觉感知,能够引起人体微妙而和谐的共振,提高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兴奋,从而起到活跃和改善情绪的作用,舒缓和消减精神和心理压力;还能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机制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脑、心、肝、肾等器官功能,增加肠胃蠕动和刺激消化腺分泌,强化人体新陈代谢。并且,声音治疗在防治阿尔茨海默症方面取得了独特的疗效。可以借助在社区内播放优美轻快的背景音乐、设计植物、水体等自然要素创造声响,通过声音缓解老年人的精神压力,陶冶其性情,促进或重建老年人心理和生理健康,达到辅助治疗的目的。在养老社区水景观的设计上,可通过流水的湍急或缓慢以及撞击不同物体营造不同的声音,引起老年人的情感共鸣。例如增加人工叠水瀑布,通过强烈的水声,为老年人传递澎湃激昂、强健有力的感受;同时利用场地的地势高差,在养老社区的休憩区内设置蜿蜒的小溪,通过流水舒缓流动产生的潺潺水声,让老年人感到舒适宁静,保持平心静气的轻松愉悦心态。这样的水景观设置不仅可以在视觉上丰富养老社区的景观空间,其发出的声响也可以吸引人驻足观望,引起共鸣,改善老年人的焦虑等心态,唤起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2.4 嗅觉环境———芳香疗法
嗅觉环境营造也可以强化人们对养老社区空间的感知和记忆。
老年人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心理上的消极情绪或者身体上的病痛,芳香治疗可以辅助物理治疗达到意想不到的疗效。我国着名压力管理专家郝滨在采访中表示,欧洲盛行“花香医院”,利用林木、花卉的香气以及幽静的环境调节患者的心理状态。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很多植物的气味是具有药效的,能够对人体产生明显的作用。例如,菊花含有龙脑、菊花环酮等芳香物质,通过呼吸进入体内,可改善头痛、感冒和视力模糊等症状;郁金香香味可辅助治疗焦虑症和抑郁症;杉树、松柏的气味具有松弛精神、稳定情绪、降低血压的效果。
在养老社区康复性景观设计中,考虑到天然的植物芬芳是最容易被老年人所接受的方式,主要借助治疗亚健康的芳香疗法,利用植物的香味特点,注重植物的搭配,科学利用嗅觉环境。老年人置身于景观环境中,同时通过嗅觉吸入空气中自然植物的香气,直接感受大自然对人体的各种刺激。养老社区健身区域的植物配置可选用松柏,搭配玉兰、香樟等植物。首先是考虑植物景观设计的安全性,松柏、玉兰类植物高大、低矮分枝少不易触伤老年人。同时,松柏植物有特殊的芳香气味,释放的香气有很好的净化空气、松弛精神、稳定情绪、降低血压的效果,玉兰花、香樟树的香气只益于心肺。老年人运动锻炼中肺活量加大,可以更好地吸入植物的香气,放松身心,降低血压,提高人体机能,增强免疫力,极大地提高健身效果。
感知环境的营造,就是通过植物中的芳香物质透过人体的视觉、触觉和嗅觉,经由皮肤和呼吸系统,刺激大脑皮层,调节神经兴奋度和内分泌,从而改善生理协调,促进健康;而在心理方面,能够为老年人提供精神上的慰藉,消除心理上和精神上的负荷及疾病。
3 结语
目前,我国的康复性景观设计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研究基本停留在理论探究层次,缺乏实践经验。康复性景观不只局限于景观设计学,还涉及医学、心理学、生态学、行为学等多门学科,是一个复杂的研究课题。本文尝试从整体感官上归纳和总结基础理论,对养老社区康复性景观设计的营造手法进行分析,旨在抛砖引玉,期待营造出美好和谐、医养结合的养老社区景观空间。
参考文献
[1]郑洁杭州疗养院康复景观环境构建的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 2018.
[2]陈-珉基于园艺疗法的养老社区建筑与景观设计[J]建筑结构, 2020,50(15):155.
[3]王增园艺疗法在公园植物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一一-以国家南方药用植物博 览园中的五感花园设计为例[J]现代园艺, 2020,43(12):103-104.
[4]约翰奥姆斯比西蒙兹大地景观:环境规划设计手册[M]程里尧,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