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论文研究热点8篇之第五篇:探究式教学如何在聋校物理教学实施
摘要:聋校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以提高聋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是培养其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创新意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关键学科。教学中, 聋校物理教师应遵循聋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 从聋生日常生活经验和已有学科知识储备入手, 激发并保持聋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多种策略实施探究式教学, 帮助其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提高科学素养, 并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
关键词:聋校; 物理; 探究式教学;
聋校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以提高聋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是培养聋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关键学科。在课堂教学中, 聋校物理教师应关注聋生的认知特点, 加强物理课与聋生生活经验、已有学科知识储备等的联系, 通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经验、课内实验等方式多样化开展探究式教学, 让聋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 学习科学研究方法,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本文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浮力的应用》一课为例, 从笔者所上公开课入手, 浅谈如何运用多种策略实施探究式教学。
一、以直观的情境创设帮助聋生探究抽象的学科知识
【课堂实录】
一上课, 笔者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几个体积相同的木块, 把它们放在水中, 木块有的上浮、有的下沉。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 哪些木块质量大, 哪些木块质量小?哪个轻, 哪个重?
生:下沉的木块重, 上浮的木块轻。
此时, 笔者又拿出一个茄子和一个乒乓球, 先让学生掂一掂, 感受它们的轻重, 接着放入水中:这两个物体居然都上浮。这跟刚才同学们得出的结论不同。
师追问:为什么重的物体没有下沉反而上浮呢?
紧接着, 笔者又拿出一个大茄子和一个小土豆, 经过测量, 茄子比土豆重。让同学们猜测哪个上浮哪个下沉。同学们意见不统一。笔者把茄子和土豆放入水中, 放手后, 大茄子上浮, 最后漂浮在水面上, 小土豆却沉在水底。
这三组对比实验进行下来, 更新了聋生原有的观念, 激活了他们的思维和探究的欲望, 并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个环环相扣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疑问开始科学探究。
鉴于聋生的认知和学习特点, 教师应该从关注聋生需要和丰富他们的社会生活经验着手,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 注重结合具体学习内容, 关注聋生的前概念, 以日常生活为背景, 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 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引导聋生进行科学探究。
二、从生活与物理的结合点寻求探究问题的着眼点
【课堂实录】
学生初步判定物体上浮和下沉的标准后, 探讨如何改变物体受到的浮力或重力, 可以使漂浮的物体下沉, 或可以使下沉的物体浮出水面。在大家的讨论中, 笔者顺势提出打捞沉船的问题。
生:沉船之所以沉在水底而不浮出水面, 其原因是它受到的浮力比重力小。如果可以使沉船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 沉船就会上浮。
师:不会游泳的同学, 如何保证自己安全漂浮在水面, 不下沉呢?
生:带一个救生圈。
师:请你们思考如何给沉船一个救生圈吧。
生:可以先把瘪气球绑在沉船上, 然后给气球打气, 随着气球的膨胀, 产生了向上的力, 帮助沉船慢慢浮上水面。
通过启发、追问, 同学们解决了"船为什么能漂在水上?船为什么会沉入水中?沉船如何能浮出水面?"等问题。
《聋校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2016年版) 》 (以下简称《课标》) 提出在教学设计中应注重联系聋生日常生活中的情景, 让聋生乐于从日常生活中探究物理学道理, 引导聋生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 运用物理知识和方法来解决问题。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归生活, 从生活与物理的结合点上寻求探究问题的着眼点, 把日常生活中的认知迁移到物理学习中来, 促进学生平时多观察生活、多发现问题、多思考问题, 自发进行科学探究, 从而掌握更多的生活技能, 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2]
三、倡导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课堂实录】
笔者拿起一张金属箔平放在水中, 金属箔漂浮;再把它折叠起来放入水中, 金属箔下沉了。基于此, 引导学生开展课内实验活动:利用桌上的金属箔、钉子和水, 开展"造船"比赛, 看看哪组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 造的"船"载的钉子最多。
以往讲轮船的相关知识时, 常常与聋生的现实生活脱节, 学生对轮船在不同的海域中漂浮的程度和"排水量"的概念很难理解。所以笔者借助日常生活情境, 设计"造船比赛"环节, 让学生通过自己设计, 在思考、讨论、实验中参与到教学中来。课后, 笔者布置了一项课外作业, 让学生用矿泉水瓶和小玻璃药瓶, 自制浮沉子, 观察浮沉子的上浮、下沉过程, 进一步理解物体可以靠改变自身重力与浮力的关系从而实现上浮、下沉。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具有较强实践性, 许多物理知识都是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得出的。《课标》强调在科学探究中, 教师不应把注意力仅放在知识目标上, 而忽视"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而应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科学实验探究, 使不同层次学生都有动脑筋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表达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间与空间。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实验的可见度和可信度, 激发学生兴趣, 自发地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还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合作的科学精神。
在聋校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中, 实施科学探究式教学对提高聋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聋校物理课堂中, 教师只有结合学情实际, 把生活经验物理化, 把物理知识生活化, 才能真正激发聋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获取物理知识的同时发展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2011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杨正刚。聋校物理科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策略[J].现代特殊教育, 2017 (5) .
课堂实验一直是学生比较热衷的,特别是初中物理教学,自从新课程实施后,课堂实验已经在物理教学中占据了较大比重。但由于受时间限制,课堂实验实施过后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并不明显,反而导致教师课程紧张,学生一头雾水这种尴尬局面的发生。...
初二是物理学科开始学习的起始点, 更是一个关键点, 无论是老师, 还是学生, 都要从心理上重视。在如今素质教育的改革大潮中, 作为实施者--教师, 则更应该积极探索以适应新教材的改革, 社会的需要。...
本文详细回顾了近半个世纪以来对于转动原子核的研究。最后结合21世纪核物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当前核物理的研究热点和重要课题进行了简要介绍。大家在相关论文写作时,可以参考这篇题目为原子核结构与转动原子核研究历史的物理史论文。原标题:原子核结构...
新课改对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提出全新的要求, 既需要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又需要教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
本文针对“双减”背景下的物理初高中衔接兴趣培养,从教材分析、教学情境设置、重视实验教学、深层次提问、数学思想方法、融入物理学史、螺旋式上升习题检测等七方面提出了问题解决策略。...
中微子研究已有漫长的历史。从泡利1930年提出存在中微子的假说,迄今已有85年。从首次探测到中微子算起,也有60年历史。因为中微子难以探测,起初发展较为缓慢。下面由学术堂为大家整理出一篇题目为中微子研究进程及未来实验研究的物理史论文,供大家参考。...
1卡文迪许实验室简介卡文迪许实验室是英国剑桥大学的一个物理实验室,是由当时剑桥大学的一位与18、19世纪对物理学和化学都做出过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亨利卡文迪许是近亲的、名叫威廉卡文迪许的校长,于1871至1874年间私人捐款兴建的.为了纪念伟大的...
物理学史是研究人类对自然界各种物理现象的认识史,它的基本任务就是描述物理概念、定律、理论和研究方法的脉络,揭示物理学观念、方法和内容的发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性。研究学习物理学史,不仅会为物理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攀登...
当前新型的教学方法不断出现,问题情境教学法就是其中一种。初中物理具体较强的操作性,并且知识内容也具为抽象,这样就使得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存在一定难度,再加上课堂教学十分枯燥,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低。...
伴随着新课程的全面铺开, 新课标、新教材赋予了实验教学新的内容和要求。例如,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就提出了明确要求---信息技术要进入物理实验室[1].依笔者观点, 有必要就信息技术与高一物理实验教学融合的问题加以研究, 以切实提高高一物理实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