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研究一 疏离感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4.1 研究目的
探讨不同人口学变量,如性别、父母受教育程度、年龄、与谁一起流动到居住地等对流动儿童疏离感的影响。
4.2 研究被试
本研究计划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从郑州地区选取 400 名左右离开户籍地达半年以上的流动儿童作为被试,共发放 400 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 388 份,有效回收率为 97%,被试的人口统计学特征详见表 4.1。【1】
4.3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adolescent student's alienation scale , ASAS,杨东,2002),包括人际疏离感、社会疏离感和环境疏离感 3 个因素,各个因素又分别由几个维度组成。社会疏离感下面包括了 4 个维度:无意义感、自我疏离感、压迫约束感和不可控制感;人际疏离感下面包括了孤独感、亲人疏离感和社会孤立感 3 个维度;环境疏离感包括了自然疏离感和生活环境疏离感 2 个维度。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是一个自评量表,可以团体施测。该量表共 46 个项目,为了增加问卷的可信度,加入了 3对(6 道)测谎题,用以作为提出无效问卷的参考标准,最后形成的问卷共 52 个项目。
采用七点评分法,即“完全符合”记 7 分,“比较符合”记 6 分,“有点符合”记 5 分,“不确定”记 4 分,“有点不符合”记 3 分,“比较不符合”记 2 分,“完全不符合”记 1分。
4.4 统计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的统计方法有独立样本 t 检验、方差分析等,统计软件为 SPSS17.0。
4.5 研究结果
4.5.1 不同性别在疏离感上的差异比较本研究对儿童的性别在疏离感上进行差异比较,见表 4.2。【2】
独立样本 t 检验结果表明,儿童性别在社会疏离感上存在显着差异(p<0.05),而在人际疏离感与环境疏离感度上均未有显着差异(p>0.05)。
4.5.2 不同年龄组儿童疏离感差异比较本研究将十一至十四岁的儿童分为“11-12 岁”和“13-14 岁”两组,考察疏离感各维度在两组年龄段的差异,详见表 4.3。【3】
独立样本 t 检验结果表明,儿童疏离感各维度在年龄上均无显着差异(p>0.05)。
4.5.3 儿童疏离感在父母不同教育程度下的差异比较本研究在考察流动儿童疏离感在父母不同教育程度下的差异,父母不同教育程度分为大学以下与大学(含)以上两组,详见表 4.4。【4】
独立样本 t 检验结果表明,儿童社会疏离感在父母不同教育程度下呈现显着差异(p<0.05),而环境疏离感与人际疏离感这二者之间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
4.5.4 儿童疏离感在家庭环境下的差异比较本研究考察流动儿童疏离感在家庭环境下的差异,家庭环境分为与父母双方居住和与父母一方居住两种情况,详见表 4.5。【5】
独立样本 t 检验结果表明,儿童社会疏离感各维度在不同家庭环境下不存在显着差异。
4.6 讨论与分析
在儿童性别方面,流动儿童在社会疏离感上存在显着差异(t=2.231,p<0.05),也就是说在疏离感方面,男性流动儿童是明显大于女性流动儿童的,而在环境疏离感与人际疏离感上均无显着差异(p>0.05)。以往研究较少看到关于流动儿童疏离感性别上的差异研究,相对而言缺乏比较依据。从儿童发展心理学角度来看,这可能与男性儿童心理成熟期相对女孩儿较晚有关。在本次调研对象的儿童年龄集中在十一至十四岁期间,分为两组加以比较,即“11-12 岁”和“13-14”岁两组。研究结果显示流动儿童疏离感在年龄特征变量上均无显着差异(p>0.05),这可能与年龄区间较小有关。
本研究对父母的受教育情况和流动儿童的疏离感一起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流动儿童社会疏离感在父母教育程度的高低上存在显着差异(t= -4.195,p<0.05)。这与徐夫真等(2009)研究结果一致,即影响父母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父母受教育水平,在子女与受教育水平高的父母(尤其是母亲)进行沟通时,父母(尤其母亲)更关注子女的情感变化问题,而青少年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更能适应社会,并且也更易与人相处。
而在与“父母双方”或“父母一方”同住的不同家庭环境下,儿童疏离感各维度均无显着差异。汤毅晖等(2004)与这个研究的研究结果不一致。汤毅晖等(2004)通过研究发现,青少年疏离感高,其家庭成员的亲密性与适应性较差,问题解决、沟通、情感反应及控制行为等能力等都比疏离感低的家庭的情况要差得远。而在本研究中,“父母双方”或“父母一方”对儿童疏离感的影响并不显着,这可能与选取的被试年龄段相对集中有关。
4.7 小结
本研究通过独立样本 t 检验分析发现:
(1)流动儿童社会疏离感在性别、父母教育程度上存在显着差异(p<0.05),在年龄和家庭环境上未有显着差异(p>0.05)。
(2)人际疏离感和环境疏离感在性别、年龄、父母教育程度与家庭环境上均未有显着差异(p>0.05)。
结论目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使得大庆市中小科技企业的生存面临很大的挑战,而员工培训是提升中小科技企业核心和竞争力不可缺少的环节。因此,本文以大庆市中小科技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了大庆市中小科技企业员...
6总结与展望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这也为大规模的劳动力的迁徙提供了条件,随着父母的迁徙而出现的流动儿童这一群体,正在逐渐的被社会所关注。因为流动这一特殊性,我国学者也开始研究疏离感对于流动儿童的影响。本研究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考察了不...
2文献综述2.1建言行为2.1.1建言行为的概念在中国现代汉语中,建言就是陈述主张或意见,通过口头或文章提出有益的意见。古往今来,有关建言的故事无一不被人们津津乐道,从邹忌讽齐王到触龙说赵太后,从魏征以犯颜直谏而闻名到海瑞冒死上书。与建言行为...
1文献综述1.1选题缘由妒忌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在全世界的文化中都广泛存在,只是表现的方式各有不同。历史上,跟妒忌有关的故事有很多,在中国和西方方的历史文化中不断出现:西方文化中,亚伯因被自己的哥哥和弟弟妒忌丢掉了自己的性命,孙斌因为被...
摘要近年来,中小科技企业在全球迅速地发展和壮大,表现出了极强的生命力。随着大庆市政府提出二次创业发展战略,要求对石油产品进行深层加工,大庆市中小科技企业的数量不断的增长,中小科技企业发展势头强劲,仅去年,大庆市就新增中小科技企业2300余...
学前儿童的积极情绪性与消极情绪性呈线性递减,努力控制呈线性递增;性别影响儿童气质的发展;儿童消极情绪性的发展趋势受同伴拒绝的影响,努力控制的发展趋势受同伴接受的影响。...
贫困心态是一种主观感觉金钱不能够满足自身需要的心理状态,是稀缺心态的一种表现形式。贫困的个体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容易联想到经济层面上,感觉到钱不够花,经历更多权衡和取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的追求也越来越高,面孔吸引力的重要性已日渐受到人们的关注,社会心理学领域中越来越多的研究也已经证实面孔吸引力会对人际交往、求职竞选、择偶等诸多方面产生影响。...
4研究1不同人口学特征变量的差异分析4.1研究目的探讨不同人口学变量(如性别、年龄、职务、学历等)和组织学变量(如企业性质等)在妒忌维度上的差异。4.2研究被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本研究的被试者来自山东,西安、天津和郑州四个地区企业员工,...
5研究二: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的特点分析5.1研究目的探讨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的特点,为有针对性的防治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提供依据。5.2研究被试采用初测时随机分层抽取西南大学、重庆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城市管理学院、重庆信息技术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