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管理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管理学论文 >

民俗体育建设选题依据与目的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04-28 共3097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河东地区民俗体育发展的影响因素探析
  【第一章  第二章】民俗体育建设选题依据与目的
  【第三章】有关民俗体育的文献综述
  【第四章】河东地区民俗体育研究方法
  【5.1】河东地区民俗体育发展的优势项目
  【5.2】河东地区民俗体育的开展调查
  【结论/参考文献】河东民俗体育提升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1 选题依据
  
  2005 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有关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总体目标和具体要求的内容得以制定,并决定于 2006 年开始实施“文化遗产日”,定在每一年 6 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六,因此本文件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纲领性文件的一个重要标志。由国务院出台的 2006 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和 2011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文件中的相关内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范围做出界定,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调查、代表性文化遗产的项目名录、继承与传播等做出有关规定,国家、省、市和县四级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已初步建立,进而从立法和政策层面促进相关认定与保护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热潮使其保护、传承与发展的路径现今已成为国家民俗体育和文化事业的关键事项,根据有关文化部门调查数据得知:截止 2014 年,经国务院批准颁布 1372 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当今时代的需求下,民俗体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继承与发展的重要对象,其生存与发展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今日所言“河东”即为运城市[1].至此,本论文中的运城市与河东地区是同一区域。
  
  河东, 又称晋南,曾以雄踞黄河以东而得名,其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是晋、陕、豫三省交界处的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北依吕梁山与临汾市交壤,东界中条山和晋城市毗连,西部、南部与陕西省渭南市、河南省三门峡和洛阳相隔黄河。
  
  河东地区约在 180 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生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摇篮。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中国奴隶制社会第一个世袭王朝夏都均设在这里,最早被称为“中国”.春秋时期,河东地区统属晋国,于公元前 669 年被晋献公建都在绛州(今绛县)。自韩、赵、魏三家分晋后,魏国辖管运城地区,其当时都城建在安邑(今夏县禹王城)。秦始皇重整版图统一中国后,设立 36个郡,运城从属于河东郡。虽然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建置频繁,但始终习惯称这一地区为“河东”.新中国建立后,运城专署得以成立;1954 年,运城、临汾两地区归并为晋南专区;1970 年,撤消了晋南地区,重新设为运城地区;2000 年 6 月,经国务院批准撤消运城地区设为一个地级城市,即运城市。故而,运城市是“华夏之根”、“诚信之邦”,素有“盐运之城”、“五千年文明看运城”的说法。
  
  河东地区历史悠久,遗留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文化遗址包括:如匼河遗址、西侯度古文化遗址、安逸遗址、盐池禁墙遗址、仰韶文化遗址、鸣条岗遗址等;古老的艺术建筑有“武庙之祖”的解州关帝庙、爱情圣地普救寺和莺莺塔、“艺术宝库”之美誉的芮城永乐宫、盐湖区池神庙等;古墓葬有舜帝陵、杜康墓、张骞墓、司马光墓等;历史上“嫘祖养蚕”、“后稷稼穑”、“舜耕历山”、夫妻柏、仙姑洞、鸡柏树、分云岭等优美传说均发生在这里;有名士辈出的历史人物,如军事家关羽、廉颇、薛仁贵,文学家柳宗元、王勃、王之焕,史学家司马光,哲学家荀况,戏剧家关汉卿、郭宝臣,书画家卫夫人,教育家王通,政治家重耳、百里奚、傅说,地理学家裴秀,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深秀等;旅游有永济五老峰、黄河大铁牛、垣曲历山、万荣李家大院、平陆白天鹅基地等着名景点。
  
  河东地区,是山西省向东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和大通道,是国家级经济示范区---“中原经济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三种名称叠加的地级市[2],荣获“跨国公司最佳投资城市”、“中国金融生态城市”、“中国十大魅力城市”等美誉,曾成功举办了第十九届世界模特小姐大赛国际总决赛、国际关公文化旅游节和三晋文化研究会等比赛、节日及会议。
  
  截至 2014 年,辖区设立 1 个区,2 个县级市,10 个县、133 个乡镇,3338个行政村,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体育活动,如有:舞龙、走兽踩高跷、背冰、花鼓、扭秧歌、划旱船、放风筝、荡秋千、锣鼓等诸多项目。据调查显示:河东地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山西省 116 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 21.5%,计有 25 项;河东地区省级项目有 76 项,占山西省 40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 18.8%.河东地区所建立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拥有体育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6 项,占河东地区所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 24%.分别是:第一批入选新绛县的绛州鼓乐、稷山县的高跷走兽、临猗县的锣鼓杂戏;第二批入选的是万荣抬阁;第三批入选的是永济背冰,第四批入选的是万荣锣鼓。
  
  民俗体育是我国民俗体育文化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的对象,其充分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民俗体育活动的传承。河东地区的有数量较多的民俗体育项目,其中多种是世界罕见的,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是我国先辈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有待于我们去开发挖掘、整理,使之得到有效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因此,本论文选择河东地区,以本地区民俗体育的发展现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河东地区民俗体育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进行概括与总结,并提出建议。正确的理论思考能够推动实践的发展,本研究为更好地保护河东地区民俗体育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当前我国民俗体育项目的保护与开展做出努力。
  
  2 选题目的与意义
  
  民俗体育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国体育领域的关键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精髓。中国民俗体育通过多次演出等形式向世界证明其所具有的独特性,在世界范围内受欢迎的程度也表明民俗体育开展的可接受性。然而当经济、文化和技术的全球化狂潮席卷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时,西方体育也紧随而来,不断冲刷着中国体育的根基,民俗体育的处境也变得极为严峻。全球化的洗礼不仅为河东地区的民俗体育的发展带来机遇,同样也使其遭受了重大挑战,以致部分民俗体育项目正处于濒临灭绝、停滞不前的状态,甚至于倒退、变异的发展状况。河东地区的民俗体育的部分项目虽已走出国门,但相对于少数民族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还有很大的差距,也因缺少规范式的管理和创新模式等因素使其难以品牌化。目前有关河东地区的民俗体育的文献研究相对较少,使具有丰富民俗体育资源的河东地区未得到科学的开发和推广。另一方面,通过对本地区的民俗体育的挖掘发展和传承有利于我们 对非物质 文化遗 产的发 展,并 且可 以促进 各种文 化的交 流与发展。河东地区民俗体育的发展已经成为现在面临的一个主要课题,课题内容可包括现状和发展路径,以及如何延续其发展过程中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仔细审视目前面对的情况,应把河东地区民俗体育的发展加以研究、透视,不仅是一名体育专业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研究方向,还对河东地区民俗体育的保护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河东地区民俗体育的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通过完善和丰富本地区民俗体育的发展体系,能够对当地民俗体育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2.对河东地区民俗体育的传承与发展具有文本意义,为民俗体育在民间的大力普及提供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3.对河东地区的民俗体育产业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河东地区的民俗体育如果得到合理的开发和运用将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对于拉动内需、刺激居民消费、增加税收和带动相关服务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4.对河东文化传承与发展更为有利,丰富河东地区的文化资源,提高河东文化的知名度,以民俗体育为谋介,促进地区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从而更有利的促进河东地区民俗体育的发展脚步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体育管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