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管理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管理学论文 >

改革开放以来群众体育的发展历程及发展新思路

来源:未知 作者:小韩
发布于:2015-03-16 共10591字
论文摘要

  群众体育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闲暇时间开展的,以身体运动为主要手段、以提高健康水平为主要目的体育活动形式。发展体育事业,一直是党和政府十分关注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就采取了相应的法律手段对群众体育运动进行规范和引导,增强人民体质、发展群众体育的精神也在宪法中得以体现。改革开放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等法律条文陆续出台,系统性地通过法律法规对群众体育的开展做出了规范。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将体育管理观念和体制的调整纳入整体经济改革规划之中,突出全民健身、群众体育的重要地位,为新时期体育工作指明了方向。2014 年 1 月 6—10 日,《人民日报》体育版先后发表了 5 篇《关于体育改革向纵深推进的思考》系列报道,将焦点对准奥运金牌战略、公共体育服务、篮球、足球、排球改革、民间体育运动和体育发展观等方面,提出了奥运战略存在的弊端、公共体育服务缺失、三大球“管办不分、政企不分”等问题,并提出“为社会体育组织正名”“重构而非修补体育改革发展模式”等建议。2014 年 2 月,***总书记在索契参加冬季奥运会开幕式时指出,“我们每个人的梦想、体育强国梦都与中国梦紧密相连”“重大赛事令人感动的未必是金牌,而是体现奥运精神”“奥林匹克运动就是要推动群众性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1]。

  2014 年 10 月 20 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规定》,其核心思想是发展体育事业和产业必须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中华民族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作为根本目标,开拓创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体育需求、保障和改善民生,弘扬民主精神、增强国家凝聚力和文化竞争力[2]。

  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中的政府宏观作用,有效的市场竞争格局逐步建立,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机制加速完善,要促进我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工作全面协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3]。要本着改革创新、简政放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强政府宏观管理,加强规划、政策、标准引导,创新服务方式,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环境。调动社会积极性,遵循规律,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为群众提供多样产品和服务。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就必须营造重视参与和支持体育的社会氛围,统筹兼顾,掌控全局,促进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的良性协调发展和互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等发生了伟大的变革,也带动了中国体育事业的巨大发展。我国群众体育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旋律”。

  体育工作的根本方针、任务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人民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是全民健身; 全民健身也是治理国家,履行政府工作职责的重要内容。

  本文通过系统研究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群众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对西方体育发达国家体育管理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归纳,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我国体育管理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的理论构想和依据。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 1 研究对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群众体育、体育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与发展现状。

  1. 2 研究方法
  
  1. 2. 1 文献资料法 以“群众体育”并含“体育管理”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 1978—2014 以来相关学术论文 283 篇,在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查阅相关专着 10余部,在国务院办公厅、国家体育总局网站查阅此期间的文件、政策、法规,为研究奠定了文献和理论基础。

  1. 2. 2 专家访谈法 利用参加论文报告会、学术交流和访谈方式与国家体育总局、北京体育大学等相关领域专家进行交流,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发展过程和多元内容和改革开放以来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规律、体育管理体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访谈。

  2 改革开放以来群众体育的发展历程

  2. 1 初步发展阶段 为活跃群众体育活动,鼓励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促进厂矿、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建立工间操、广播操制度和多样化的大众体育活动,国家体委于 1978 年 6 月召开了城市体育工作调查会,随后在 9 月份下发了《关于加强城市体育工作的意见》文件,文件强调了不仅要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而且要分层举办职工体育比赛[4]。80 年代初,仅参加职工运动会的职工总数就达 3 000 多万人; 在第二届全国工人运动会的推动下,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职工占全国职工总数的 30% 以上[4]。职工体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这时期,农村体育工作得到了重视,国家体委为加强农村体育工作力度,在 1979 年,下发了《关于加强群体工作的意见》,在意见中提出各地农村要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地进行体育活动[4]。要坚持自愿、业余、多样和勤俭节约,要充分利用节假日组织开展适合农村的体育竞赛活动。

  2. 2 全面发展阶段 1980 年在全国体育工作会上的工作报告中提出群众体育的发展思路是要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依靠群众办体育。

  从中共中央在 1984 年下发《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明确指出,竞技体育优先发展战略和建设社会主义体育强国是我们的目标[5]。在此基础上,国家体委在 1986 年制定的《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草案) 》更加明确了我国体育体制的改革主要思路是体育事业管理要走国家办和社会办相结合道路,群众体育工作要向社会团体管理机制转化[5]。《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草案) 》进一步强调了体育事业要形成全民参与,不同行业的体育工作要由各行业系统所建立的体育联合会和体协负责,而全国各级体委和职能部门则起到宏观领导、积极协调以及严格监督作用。

  2. 3 改革的深化阶段 随着体育改革的深化,群众体育的发展思路得到了进一步明确,群众体育发展要以社会化为切入点,逐步实行国家与社会共同参与,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办群众体育的局面。同时,行业、系统、各部门的体育工作,由其上级部门管理; 而体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履行领导、监督和协调的职能。

  国家体委在1993 年9 月颁布了《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群众体育要逐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鼓励社会团体、集体和个人参与群众体育工作。群众体育社会化内涵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多家办体育; 社会行政职责不再对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进行强制管理,而是受到利益驱动影响; 体育事业的社会化改革的核心就是要改变管办不分、政、事不分的现状,政府在群众体育管理过程中管理和运行机制逐步向社会化方向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国际上各种体育健身项目引进我国,极大丰富了我国群众健身市场和充实了大众体育活动内容,为我国群众体育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资料显示,2000 年我国 16 岁以上城乡居民有35% 的人参加过 1 次或 1 次以上的体育活动( 约 3. 03亿) ,其他 65% 的人在 1 年中没有参加过体育活动。

  与 1996 年 参 加 过 体 育 活 动 的 人 数 相 比 增 加 了0. 65% ,实际增长了 560 万人; 根据 1997 年所规定的我国体育人口的基本标准,2000 年我国 16 岁以上的“经常运动”人口达到了 18. 3% ( 约 1. 58 亿) ,比 1996年的 15. 5% 增加了 2. 8%,约增加 1 800 万[6]。2000年参加体育活动的人中有 8. 8% 的人曾到经营性体育场馆进行体育消费,比 1996 年增长 0. 2 个百分点; 家庭体育消费中购买体育比赛门票和购置体育器材的在我国城乡居民中所占的比例较小,在家庭日常生活的 11 项主要消费中,分列第 5 位和第 9 位[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体育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各类基层群众体育组织广泛建立。目前,全国共建立省级社会体育指导中心23 个; 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所属会员,如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省区市体育总会、行业体协等 154 个; 社会体育指导站近 21 万个;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2 379 个[6]。

  群众体育设施遍布城乡。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以来,以健身路径为标志的全民健身工程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迄今为止,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共投入资金近 30 亿元,建设了 11 批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建设全民健身路径 30 000 多条,使全国的公共体育场地增加近2 000 万平方米。国家体育总局在全国部分城市援建规模较大、功能齐全的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工程106 项,在老、少、边、穷等经济欠发达地区援建小型公共体育设施及雪炭工程 258 项。2006 年,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从开始实施,中央财政投入2. 8 亿元,在全国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项目 57 400个,覆盖全国行政村总数的 9%[7 -9]。另外,各级政府在加大投入的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资体育场地设施 建 设。到 2004 年 底,我 国 各 类 体 育 场 地 共850 080个,其中标准体育场地 547 178 个,非标准场地302 902 个,占地面积为 22. 5 亿平方米,建筑面积为7 527. 2万平方米,场地面积为 13. 3 亿平方米。历年累计投入体育场地建设资金 1 914. 5 亿元。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6. 58 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 03 m2。

  遍布城乡的体育设施为群众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7 -9]。

  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以来,国家体育总局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开展了亿万青少年儿童健身活动、亿万农民健身活动、亿万妇女健身活动、亿万职工健身活动和亿万老年人健身活动; 群众体育工作逐步深化以场地设施建设、健身指导、普及体育知识为主要内容的体育下乡、体育进社区活动; 节假日期间组织开展的全民健身博览会、体育健身活动展示、元旦、春节登高长跑、健身大拜年等活动特色鲜明; 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启动; 各类群众性体育竞赛活动红红火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举办了 5 届农民运动会、7 届少数民族运动会、7 届残疾人运动会、8 届中学生运动会和 7 届大学生运动会,创办并成功举行了 3 届以非奥运项目为内容的全国体育大会,全民健身活动月、世界着名在华企业职工健身大赛等活动和新型赛事也应运而生[7 -9]。

  蓬勃开展的群众体育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民众的精神生活; 群众体育的发展也会受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政策的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群众体育的活动方式、群众体育的功能、活动内容也将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倾向,完善的、充满勃勃生机的群众体育管理体制将逐步形成。

  2. 4 求实创新,开创群众体育工作新局面 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以来,我国群众体育工作取得多方面成效,体现在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群众体育组织建设、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等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

  资料显示,2012 年总局共投入彩票公益金 13. 3亿元,支持地方建设各类健身场地设施。据初步统计,2011 年以来,全国各省( 区、市) 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经费累计投入 523. 5 亿元,其中各省本级经费累计投入 44 亿元,地市一级本级累计投入 404 亿元,其它经费累计投入 73 亿元。2013 年全国用于全民健身的经费共 197. 59 亿元。从支出内容看,用于场地设施147. 24 亿,占 74. 51% ; 用于组织建设 8. 38 亿元,占4. 24% ; 用 于 开 展 活 动 的 经 费 是 33. 28 亿 元,占16. 84% ; 用于科研和宣传及其他的费用是 8. 7 亿元,占 4. 4%[10]。

  目前全国注册培训的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已达到 141 万,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 7 万多人,已有 24个省( 区、市) 成立了省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有45. 7% 的地市、28. 6% 的县区成立了本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一些省份在基层配备社会体育指导员和探索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方面有了进展[10]。

  在国家体育总局倡导“每天锻炼一小时,天天都是健身日”的理念和“创新、俭朴、务实、惠民”的原则指导下,全国各地都出现了科学健身指导、青少年阳光体育、老年人快乐健身、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公共体育馆开放和奥运体育等活动,突出了群众的参与的全民性和互动性以及综合性。在上海全民健身活动理念深入人心,“政府做实事、协会办赛事、媒体讲故事”一语道出了对未来全民健身工作要求。

  3 我国群众体育事业发展中存在问题

  3. 1 供需矛盾导致的不同地域发展的不均衡 群众体育资源不足和体育物质基础的相对薄弱与群众多样化的体育需求之间存在着矛盾; 不同地区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供需矛盾,导致不同地区群众体育事业发展不平衡和群众在享有基本体育权益方面的不公平。主要表现是不同地区公共体育设施和享受公共体育服务的不均衡;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指令性的资源配置制度造成的。

  3. 2 政府缺乏履行公共服务职责意识 主要体现在政府主导下的工作职责意识和履行职责不够,主要推手还是要依靠体育管理部门。而体育管理部门在落实《“十二五”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和《全民健身实施计划》过程中缺乏应有的监督权; 全民健身经费投入缺乏制度保障,有较大的随意性。而省市地区对于全民健身工作计划的实施缺乏有效地协同工作机制。主要体现在体育部门颁发文件传达任务,牵头力度不大。横向部门间的联动性、解决全民健身发展中的难点、新问题能力差。部门间协同机制尚未完善,运行效率低下,长效的齐动、联动、互动机制有待建立。

  3. 3 全社会共同参与机制未建立 当前全民健身的热情、以崇尚健身为荣的社会氛围正在逐步形成,但由于各类各级体育社会组织在开展群众体育活动方面受诸多主客观因素限制,譬如参与渠道的不畅通,动力不强,政策支持欠缺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地方体育总会和单项体育协会工作主推竞技体1与机制未建立。

  3. 4 政府群众体育工作缺乏高境界的认知 对群众体育的功能和价值取向认知不够,健康的民族是实现中国梦的保障和根基,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部分是国民的健康问题。政府职能如果不转变,管理方式如果不从单纯的行政管理向社会放权,转变为服务职能,就会直接影响群众体育管理水平和效益。

  4 我国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审视

  我国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的动力体现在体育管理体制中的人、才、物的合理资源配置方面,集中管理型的体育管理体制,在最大程度上使其资源配置体现出高度的协调性和一致性。但随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政府管理模式及管理方式也进入创新期。

  4. 1 我国体育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过度集中的管理权限、法规、制度不够健全、资金保障体系不够完善是新时期我国政府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手段在实施的过程中,着重强调了体育组织服从上级指令计划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而忽略了不同体育组织和个体在体育管理过程中的权利与既得利益,不能体现出其主体地位。

  通过调查表明,多数专家对影响我国体育管理体制建立的主要因素归结为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法制化程度不高,尽管有《宪法》《体育法》的颁布和实施,其中有关条款作为基础,结合现行行业管理规范、条例、制度共同构成法规,但在处罚方面力度有限,严格依法办事的认知有待提高。

  体育事业的持续发展需要资金的投入和保障。

  计划经济体制下保障经费由政府统一拨款,运动员从招收、训练一直到退役分配,皆由国家安排,尽管目前情况已有改变,但国家拨款仍然是我国发展体育事业的资金投入和保障主体,计划经济时期体育部门通过行政权力进行资源配置和运作的体制依然存在。随着体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职能转变势在必行。

  4. 2 新时期政府角色和职能转换
  
  当今世界各个国家管理体育事业的主要方式有 2 种: 1) 由国家政府官办,主体是国家各级政府负责体育管理的行政部门,资源配置和财政投入由国家以计划手段配置; 2) 由社会体育组织民办体育,主体是各类社团法人、企业法人、个人等,其目的是为满足群众形式多样化的体育健身、体育交流的需求和由此带来的既得利益,而资金投入和资源配置则是由市场机制来进行调控和配置[11]。

  研究认为,新时期政府在管理体育事业过程的角色转换和职能转变主要体现在政府应履行公共服务的职能方面,政府管理职能应逐步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使政府体育管理部门的公共服务职能市场化和管理的社会化,向社会有序让权,逐步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依法监督管理,将过去在体育管理中的行政直接参与式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

  4. 3 我国体育管理体制转型的方式

  4. 3. 1 国外体育体制转型的经验
  
  从 20 世纪 80 年代末开始,前苏联和东欧各国纷纷选择了“休克疗法”作为经济转型的方式,企图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一步到位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12]。受此影响,苏联和东欧国家进行了大力度的体育体制改革,其市场化和商品化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前苏联和东欧采用的经济转型的方式和在体育体制转轨过程中的主要特征表现在: 开发和培育体育市场过程中,严格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要求; 按照经济发展规律正确导向体育运动的生产和消费者; 体育事业的投入也由国家政府预算拨款向社会自筹转变;活跃了体育人才交流市场,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世界接轨; 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体制也由计划经济时期的举国体制逐渐向社会、全民体制转变。为最大限度争取西方及国外的支持和合作,还将体育服务推向了社会。

  以市场化为基础的社会化运转管理模式,是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体育管理体制的特征。不同国家采取的改革措施皆以市场经济为基础,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进行商品交换,并在政府宏观控制下完善社会自我协调和发展机制。各国多以体育俱乐部作为社会体育的发展和运转基础[11],以商业化和社会化为支柱、以等级联赛作为杠杆,形成自我协调的运转和管理模式。

  从体育发展模式方面,美国和德国体育管理体制具有代表性,其国家有丰富的体育资源,参与体育人数多,有较高的运动竞技水平; 体育俱乐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完善,扎实的体育产业化基础; 体育法规、法律健全,体育竞赛市场活跃; 大众自身的体育价值观意识强,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积极性高涨,体育场馆的活动内容丰富[13]; 新闻媒体受到重视和关注的程度较大。

  美国和德国体育发展模式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 在体育管理体制方面,美国政府中没有单独设立体育管理机构,相关体育事宜主要由各社会团体组织承担; 运行经费方面政府基本不对社会体育组织拨款,完全靠自筹资金; 奥委会的财政收入完全依靠其无形资产的开发获得。德国政府未设立专门的体育机构对对体育进行管理,国家宪法赋予了社会体育组织高度的自治权,德国体育联合会是具有权威性的社会体育组织管理机构; 德国体育经费来源于会员费、体育彩票、社会捐助、电视转播等,政府也给予一定经费支持。2) 学校体育、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社区体育是开展形式各异的体育健身、娱乐和体育竞赛活动的基本活动单位,体现出社会体育运转机制较为完善。社会体育运行与调控方面,皆依法办事、监督机制完善,以等级联赛为杠杆实施调控,以竞赛规则为依据。美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与其国家经济、群众体育、健全的法律制度、职业体育制度的发展密不可分;职业体育联盟制度为职业体育俱乐部整体性均衡发展提供了保障; 而完善的职业体育制度和竞赛制度为职业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国内市场。体育社团主导型是德国体育管理体制的特征,其所体现的是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自治性的社会体育组织制度; 政府与社会组织不属于上下级隶属关系,政府不参与社会体育组织管理,社会体育组织要按照组织章程依法行事,近年来德国逐渐强化了政府管理职能。德国社会体育管理方面有比较完善的监督机制,主要由公众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和专门体育组织监督 3 个方面,其特点是作为体育事业管理的监督机构必须具备应有的地位和独立性,执行权力不能制约于监督权,各级权力部门之间应相互监督,不允许任何部门有不受制约的权力。美国、德国在体育资源配置和调控方面的特点是以体育市场的规模为依据,依据体育商品的价值和体育服务的性质进行管理[14 -16]。

  4. 3. 2 政府转变职能、统筹兼顾、均衡发展 我国体育体制的改革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朝着商品化、社会化、产业化、职业化和市场化方向有序发展的。国外体育体制转型方式,特别是以美、德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体育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政府主导,社会多方面参与全民健身工作协调机制的建立。要整合资源,群众体育内部资源和社会其他行业的资源整合。2) 加强理论研究,要将群众体育理论研究形成系统化、建立理论研究框架,完善理论研究体系。同时也要加大社会层面的宣传力度,调动群众对健身的认识,培养和推动健身意识,传递科学的健身方法。
  
  3) 制定好的政策,依据国家改革整体需求,群众的健身需要,合理安排,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例如学校、企事业单位体育场馆设施对社会开放。

  4) 群众体育事业要依法办事,建立绩效评估考核体系。全民健身活动开展必须有资金投入,预算管理和资金使用就要有监督体制,实施购买服务中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总之,政府要转变观念,充分发挥社会体育组织的主观能动性,抓大格局,建立宏观管理观念,制定政策、法规,制定标准,指导协调,群众体育工作要放权,做好监督职能,计划落实,建立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17 -23]。

  5 促进群众体育发展的策略

  改革与创新群众体育工作是对新时期我国群众体育工作精神的深刻理解和领悟。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极大地增强了我国人民群众的健身意识,也进一步促进了群众体育的发展,在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建设过程中,群众体育也必然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旋律”。党的“十八大”提出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简政放权、政府管理职能由微观向宏观管理职能转变、完善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等一系列新思路。以人为本,增强全民体质,强健体魄,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基础; 如何调动社会组织团体力量,紧紧围绕群众体育这一“主旋律”,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监督管理,促进全民健身工作的蓬勃开展,是未来群众体育工作要解决的问题。

  5. 1 建立国家、社会、个人 3 者有机结合机制 国家调控,依托社会,加快群众体育社会化的进程; 各类体育组织需要健全和完善,政府起到领导职能,体育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形成充满发展活力的社会化群众体育网络,网络由社会兴办、广大群众踊跃参与,建立单位、社区、家庭和谐发展的全民健身运行新模式。进一步完善群众体育发展中的政策法规,以《奥运争光计划》来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采用多种手段促进群众体育的协调、有序的发展,以达到提高全民素质的目的。建立专家咨询和科学决策系统、政策向西部倾斜、构建公共体育设施都会起到服务型政府的作用和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不断深化对群众体育规律的认识,不断丰富群众体育是竞技体育的基础的内涵,使群众体育与竞技 体 育 的 发 展 更 加 协 调、更 加 全 面 地 融 合 在一起[8,24 -25]。

  5. 2 促进各类人群的群众体育发展 抓好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工作,作为解决群众健身场地不足的有效手段; 同时要结合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业余体育组织的建设,使其成为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新的有力杠杆。群众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也需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合理统筹城乡、区域以及不同人群的群众体育发展,特别是加强农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和管理。

  5. 3 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公共体育设施方面的资源共享体系 改革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方向,将基层体育行政部门过去主要为大型正规体育比赛建设的体育设施转变为建设经济实用的居民体育健身设施。

  重点建设群众身边的经济实用型公共体育设施。促进群众体育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改革和完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借鉴西方经验,提高治理水平。在制度建设方面,加强群众体育法规、制度的研究和制定,努力提高群众体育的组织化、法制化和科学化水平。要建立适合群众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的问责机制、评估机制、监督机制、政务公开机制,以期提供更好的制度环境。

  5. 4 发展体育产业,加大对群众体育的资金投入力度 群众体育拥有巨大的受众基础和发展需求潜力,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基础。通过群众体育事业的推广和普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参加体育运动的热情,有效发挥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未来改革中相关部门应当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体育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在各地区统筹规划体育设施,提高社区和乡镇公共体育设施的覆盖率,为广大群众参与体育运动提供便利[26]。

  当前急需改革财政体育事业经费预算制度和体育基本建设经费投入制度,从根本上解决群众体育事业经费和群众体育基本建设经费比例过低、经费过少的问题。政府需要尝试多种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建立健全群众体育公共服务的多元投资体制; 丰富体育产业的市场供给,完善资金筹集机制,鼓励民间体育团体的自治性,支持相关团体通过自我造血的机制实现运营的自循环; 依靠社会资金丰富群众体育开展的范围,满足人民群众对体育锻炼的差异化需求。

  6 结 论

  1) 随着体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彻底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体育体制,群众体育得到长足发展,人们对现代体育的理解不断深化; 体育产业化程度不断加强; 群众体育运动的开展具有显着地地域性差异,存在着资源规模严重不足等问题。

  2) 国家体育发展模式受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影响,现阶段我国体育管理体制存在着过度集中的管理权责,各级组织责、权、利不清,资金保障体系、法规、制度不够健全等缺陷。管理体制呈现的是自上而下的管理,核心和实质内容没有明显变化,它也成为我国体育体制改革进程中的焦点和难点。从发展趋势方面,政府体育管理主体职能要由微观管理向宏观调控和监督、协调方向转变。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对新时期我国政府职能转变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体育事业管理组织结构也将由从上至下的垂直管理,逐渐向横向扁平型管理转化。

  3) 我国未来群众体育工作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充分调动社会团体、组织积极性,整合和协调社会多方面体育资源,使群众体育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让人民群众拥有强健的体魄; 健全和规范法规、法制; 健全监督机制; 大力发展体育产业。

  参考文献:

  [1]王浩明,高鹏,李丽 . 中国梦圆 体育相伴———专家解读***看望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时的讲话[EB/OL].新华网 . 2014 - 02 - 12.
  [2]国务院 . 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EB/OL]. 新华网 . 2014 - 10- 20.
  [3]国家体育总局 . 改革开放伟大实践铸就体育事业辉煌[C]. 改革创新铸辉煌———纪念改革开放 30 周年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08 -11 -06.
  [4]杨桦,王凯珍,熊晓正,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演进与思考[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 6) : 577 -585.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体育管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