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经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经济学论文 >

城市社区体育可持续性发展的现状与完善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发布于:2015-03-16 共3938字
论文摘要

  目前,城市社区的建设越来越完善,由政府承担直接管理开始转向有基层社区进行管理,在这种背景下,城市社区体育开始逐步萌芽并在过去这些年逐步发展和深化,城市社区体育已经成为当前体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提升城市文明和城市居民身体素质方面具有非常突出的作用。城市社区体育无论是主体还是客体都离不开人民自身,因此可持续性发展归根结底还是要实现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过由于城市社区体育发展时间短,在可持续性发展方面不可避免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将对城市社区体育可持续发展进行探讨。

  一 城市社区目前发展的问题

  (一)城市体育仍以社区行政管理为主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国就在城市发展了社区体育,随后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对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特别是社区体育组织协会的出现,对于发展社区体育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由于体育依然通过政府行政管理,很多体育协会的运作主要依据的还是竞技体育模式,当然除了体育协会等组织之外,一些城市街道也具有各种形式的体育组织形式,但是这些组织形式并没有起到主导性的作用,根据调查显示,目前有关城市社区体育活动以及管理主要存在七种方式,在形成活动几种方式中有体育爱好者自发组成的占据 57.5%,而有街道居委会协助建设的方式只占 17.8%,其他的方式都没有超过 10%,这说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城市社区居民自发参加体育锻炼的意愿开始提升,其中城市街道办,居委会等组织也起到了一定的协助作用。但是在管理方式上,自主管理所占比例则没有自发组成的活动所占比例高,仅为 22.8%,这说明自主管理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还不能够成为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主流,依然还需要行政管理或者协助管理的方式。

  (二)城市社区体育的消费热情不够

  体育消费目前在城市社区居民的消费结构中并没有占据较大份额,而发达国家体育消费则明显要高过我国城市居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体育消费的前提是人们生活水平到达一定的程度和人们参与社区体育有较高热情。然而我国城市社区居民喜欢的体育活动场所基本上是一些非经营性的免费体育场所,而针对中青年男女的体育消费场所基本上集中在健身娱乐方面,根据有关数据显示,在 2012 年,只有10.8%的青年男女曾经到过经营性的体育馆进行消费,这一点比 2006 年仅仅增长了 0.3%个百分点,这说明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的增长水平极低。以家庭为结构,家庭体育消费在城市居民所占家庭消费水平也极低,在 2012 年平均水平仅为402.98 元。从消费能力来看,收入高的群体往往在体育消费支出上相对较高,但是所占比例基本上和低收入相差不大,因为高收入的支出较大,但是收入的基数要较大。这些数据相对发达国家来说,显然是非常落后的,如日本在 2012 年的个体人均消费就达到了6 万多日元,折合人民币约为4000元,基本上是我国的十倍。

  不过这些年我国体育消费从整体上是处于上升通道中,而且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体育消费也在逐步提升,从宏观的角度上来说,自从我国深化改革之后,我国城市居民的社会心理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有了物质的基础,精神文明也在逐步发展,强身健体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的内在需求。从微观的角度上来说,个人对于体育以及体育社区的认识不断进步,也是促进社区体育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因,正是基于这种需求,体育产业在我国发展速度很快,一些民族的体育品牌开始在国际上崭露头角,比如李宁、安踏等。

  (三)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短缺问题明显

  城市社区体育发展最大的难题就是体育场所和基础设施的建设问题,随着房地产的发展,如今的城市基本上都是寸土寸金,再加上体育事业更多突出竞技体育,要求体育工作者要在大赛上拿名次,将很多资金投入到这方面的发展,这就造成了城市社区用于普通老百姓的体育基础设施和场地建设的资金严重匮乏,虽然早在 1993 年在建设部门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以及 1995年颁布的《体育法》中的有关条款,都将城市居民社区体育场所建设以及基本设施建设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下来,但是这些年一方面因为物价的提升,再加上城市居民人口呈现爆炸式的增长,这些年的城市社区建设场所和设施虽然建设速度很快,但还是跟不上人们日益增长点需求,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数据显示,目前使用的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还是在1997 年到 1998 年期间建设的,仅有 20.8%是 2000 年之后新建的,有 61.4%是 1996 年以后新建的,还有 7.5%的城市社区是在 1996 年以前的体育场所进行修复的。在我国近 14亿的人口中,体育人口占据了 33%,这个比例要明显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但是由于体育场所和基础实施的匮乏,造成现在矛盾不断扩大。近些年我国公共体育场馆已经全面开放,但是这个比例值占据到体育场所设施的 2.8%,显然不能够满足城市社区居民对体育锻炼的需求。

  (四)社区体育教练人员的匮乏明显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虽然速度较快,但是整体上还是处于发展的初期,基本上呈现一种三缺状态,即缺乏教练员、缺乏参与者以及缺乏体育设施。相对于后两种而言,体育教练员显然更为紧缺,在现阶段,城市社区体育教练员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水平上,都不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很多城市社区体育教练员的文化水平低,体育素养相对较低,那些有过体育专业教育且具备较高文化水平的社区教练员比例更低,目前主要从事城市社区体育教练员的从业者大多数属于离退休老年人员,属于一种业余爱好,很少获得专业体育教练员的资质。因此城市社区的体育教练的稀缺,也已经成为阻碍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 完善城市社区体育可持续性发展的思考

  (一)对城市社区体育可持续性发展问题的总结

  第一是目前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依然处于初级阶段,再加上我国目前经济水平发展存在区域不平衡,以及行业不平衡等诸多问题,所以在体育消费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比如很多西部地区的城市居民每年的体育消费不到100 元,而东部的人均体育消费则达到了 500 元以上,这从某方面来说,经济水平的差距会造成城市社区体育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另外由于经济水平的差距也会造成文化上的差距以及意识上的差距,而且体育消费观念和人民群众的意识和行为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些不够平衡的发展,都说明了目前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

  第二是城市社区体育的管理人员基本上为街道、社区里的机关干部,也就是一种外行领导内行,这些领导干部中,体育专家少之又少,体育教练员以及相关的人资力量储备相对欠缺,对开展体育活动的理论知识和一些经验都相对缺乏,除此之外对有关城市社区体育的规划和战略发展也缺乏认真的研究,社区体育管理水平相对落后,体育建设的基础设施和器材也相对缺乏,三缺状态也就是缺教练员、缺场地以及缺基础设施,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还将会继续存在,这都会给城市社区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第三是目前参加城市社区体育活动的年龄结构来看,基本以中老年为主,青少年参与的活动较少,这一方面是由于体育设施的欠缺,比如缺少篮球馆、网球场和足球场,这些往往都是青少年喜欢的体育活动,除此之外青少年往往去一些健身房或者具有经营性质的体育俱乐部进行锻炼。参与城市社区体育活动的成员逐渐趋于老年化以及女性化,而从体育消费层次来说,大多是以中等收入以及一般收入为主。

  (二)对城市社区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强化发展城市社区体育的战略意义。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对城市社区体育建设的重要意义进行宣传,彻底消除行政管理人员对建设发展城市社区体育重要性的模糊性认识。组建相应的职能部门进行统一规划,将建设优秀城市体育社区,弘扬精神文明以及促进城市居民身体健康水平作为城市社区街道领导的重要工作内容,同时还要促进城市社区体育俱乐部的建设。通过宣传也能够进一步强化城市居民的健身意识,从而破除相对落后的思想观念。

  (2)完善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制和法规。城市社区体育不仅仅是城市街道办事处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责任,但是在完善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制方面,则需要以街道办事处为核心,面向整个社会建立多元化的社区体育网络,逐步形成立体化的社区体育网络。与此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全民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特别是国家需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对城市地方在城市社区体育建设的落实上的进行监督,从而确保经费投入以及激励措施和人员配备能够顺利执行下去,进而让城市社区体育的完善有法可依。

  (3)改善城市居民的体育消费观念。城市社区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要依托经济的发展,而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能够有效的进一步促进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这能够形成良性的循环,因此要积极鼓励城市居民提升体育消费水平,通过对体育健身锻炼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知识的宣传,积极营造家庭体育锻炼氛围,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发展年轻人的体育消费观念,发展旅游体育经济以及适度的开发中老年人的旅游体育经济,从而为体育经济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4)完善城市社区体育的科学保障体系。要想彻底解决目前城市社区体育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三缺问题,就需要建设完善的科学保障体系,这个体系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解决:第一是完善针对培训制度,加强对体育教练员的培训,从而提升教练员的素质和水平;第二要加大体育设施的建设,改善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硬件条件;第三就要积极发展体育产业和体育经济,这样才能够为建设体育场所和基础设施提供资金来源,因为仅仅依靠政府财政的支持是很难解决目前所面临的资金缺乏问题。

  参考文献:
  [1]周小酉.我国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发展的探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2]陈章玉,陈涵新.福州市社区体育活动现状调查研究[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2):70-75.
  [3]袁小玲.芷江地区体育公共设施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内江科技,2011,(7).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体育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