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教学论文 >

清华附小体育课改研究前言

来源:未知 作者:陈赛楠
发布于:2016-12-22 共3457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在近 25 年中持续下降。这一现象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如何提高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已成为我国的重要任务,这就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完成。体育课程是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我国整体国民体质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2011 年我国教育部最新出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1~6 年级)、体育与健康(7~12 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这就为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了重要依据。
  
  1.2 研究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现代化教学理念的不断创新,学校体育课程也在不断改进中求发展,在不断发展中求创新。体育课程已经不再仅仅要求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同时还要与社会体育、竞技体育相联系,促进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具有丰富性、价值性和可开发性,使之多元化。
  
  1996 年国务院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其中指出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健康第一,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大力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提高我国国民体质健康。
  
  2011 年我国又最新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1~6 年级)、体育与健康(7~12 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
  
  因此,清华附小结合本校的教育理念,对应《标准》提出了“1+X”体育课程改革,其中“1”是指国家基础体育课程,“X”是指“晨练微课堂+健身大课间”.
  
  本研究以此为出发点,通过对清华附小“1+X”体育课程改革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其体育课程改革的内容和形式,旨在促进其更好的发展。本文虽然只对清华附小展开调查,但是其作为北京市先进小学,为北京市体育课程改革作出了杰出贡献,希望通过此调查可以为深化我国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开展和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1.2.2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进步,人们在工作之余越来越重视自己的体质健康,“不生病”已经不能成为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人们越来越期望自己的体质健康保持完美的状态,而体育课程是增强我国国民体质健康的基础。因此,我国高度重视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本文通过对清华附小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展开一系列的调查与研究,希望为其他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开展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
  
  1.2.2.2 现实意义
  
  清华附小随着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浪潮,结合本校“1+X”课程的体系,明确了独特的体育课程改革之路,即发展“1+X”体育课程改革。体育课程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体质,还具有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功效,不仅可以缓解学生因长时间的学习造成的大脑疲劳,而且对其身体、心理发展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不仅反映了这个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状况,也是促进学校整体蓬勃发展的需要,更是增强我国国民体制健康的需要。
  
  1.3 研究任务
  
  1.3.1 通过查阅与本论文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相关概念以及目前关于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动态。
  
  1.3.2 通过查阅资料及实地考察,了解清华附小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目标、口号、课程改革的内容及教学现状,分析影响清华附小体育课程改革的因素,找出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1.3.3 通过对清华附小的抽样调查,将清华附小体育课程改革的调查结果进行数据统计,进而分析调查结果,得出论文研究结果。
  
  1.4 文献综述
  
  1.4.1 相关概念
  
  1.4.1.1 体育课程的概念
  
  在2011年颁布的《标准》中指出:“体育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实现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1].
  
  1.4.1.2 课程改革的概念
  
  黄政杰专家在他的《课程改革》一书中写道:“课程改革在学校教育领域而言,是指针对学校课程加以改变,减除其缺点,扩充其优点,以促成教育目标和教育理想的实现。”[2].
  
  钟启泉专家指出:“课程不是万古不变的,它总要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变易和改造。这种改造以往的课程组织、设计成新型的课程组织的作业,谓之课程改革”[3].
  
  1.4.2 体育课程的性质
  
  体育课程可以大体归纳为四个特性: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综合性。
  
  基础性是指学生必须了解体育知识、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培养其终身体育的意识。
  
  实践性是指学生通过体育课的学习,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
  
  健身性是指在学习体育知识、运动技能的过程中,通过对身体的练习,提高运动技能水平,促进其健康成长。
  
  综合性是指体育课程是以体育与健康的学习为主,同时渗透一些心理健康知识、社会适应能力、疾病预防等知识与技能的传授。
  
  1.4.3 我国建国以来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状况
  
  在李忠堂的《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60年回顾》一文中指出:“自1949年建国至今,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大体经历了3 个历史时期,即‘文革'前17 年、’文革‘10 年与改革开放至今”[1].
  
  根据表1可知,在第一个体育课程改革的历史时期中,前后共经历了3次改革。
  
  这一历史时期中,把前苏联的体育教育改革模式引用到我国体育课程改革中,也是在这一历史时期中认识到体育课程的重要性。至此,在我国教育全面发展中出现了“体育课程改革”.
  
  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第二个历史时期开始于1966年,结束于1976年,也就是文化大革命的10年。在这10年中,我国对教育进行了彻底的革命,基础教育停滞不前,’军训‘及’劳动课‘替代了原有的体育课,使体育课的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
  
  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第三个历史时期是从1978 年我国改革开放开始,在这五次改革中,教学目的由过去的把德、智、体发展作为基本要求演变成如今的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强调了学生应具有身心保健能力和健康体魄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养成’终身体育‘意识“.
  
  在2001年5月29日颁布实施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了体育课程对提高我国国民体制健康的重要性,把体育作为五大基本任务之一,可以看出国家对于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重视。
  
  由此可见,我国自建国至今的60余年中前后经历了三次大的体育课程改革,通过这三次大的改革,我国的基础体育教育由培养竞技体育人才转变为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由传统的体育课程内容转变为多元化的课程内容,由单一的体育课程评定方式转变为综合评定方式等等,提高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了学生自主锻炼的能力,从而增强了国民体制健康。
  
  1.4.4 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取得的突出成就
  
  在我国飞速发展的今天,体育课程在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后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其中较为突出的有教学理念、课程内容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
  
  李忠堂与阎智力在《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60年回顾》中指出:”从1949年建国至今,体育教学理念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步,在体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中体现出了人们对于健康的要求在不断提升“[1].
  
  王安翔在《体育与健康标准分析》中指出:”体育课陈经过不断的改革,已由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变革至如今的以’学生健康为第一‘教学思想,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已经不在是单一的增强体质,而是注重学生身心发展,素质教育等多元化教学思想“[2].
  
  由此可见,在体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学理念不断的创新,较以往相比,体育课程更加注重通过体育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在运动技能、体能和体育与健康知识三方面有所收益,还要求培养学生坚持健康的生活和体育锻炼的习惯方式。
  
  在李忠堂的《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60年回顾》一文中指出:”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从改制初期至今,已经不再是片面的要求知识技能的学习,不仅仅注重教学目标的完成。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已经朝多元化发展,要求在重视体育知识技能传授的同时还要切合学生实际,贴近生活。体育课程内容的健身性、多样性和趣味性,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需求,使学生喜欢体育,热爱体育,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1].
  
  耿培新在《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可行性实验研究与分析》一文中指出:”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多元化,不仅仅针对学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取得的成绩,而是注重其学习过程的学习意识。这就改变了以往轻视了学生学习态度的现象,促使学生更加努力学习“[2].
  
  我国2003年颁布实施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提倡:”体育课程的改革要充分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这一前提下使体育课程的教学理念、课程内容、评价体系更加合理化“[3].
  
  综上所述,我国不仅仅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有所创新,更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体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对提高学生身体健康,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并对其养成”终身体育“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课改论文
返回:体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