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教学论文 >

高等体育院校中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2-03 共2867字
论文摘要

  运动训练是直接表现竞技体育的方式方法,它对运动个体在身体机能各个方面都有要求,基于运动个体的智力、心理、体力发挥出最大化的运动水准,以创造出优异的运动成绩攀登运动的高峰。人文素质教育作为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手段,对运动个体精神境界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能够培养出运动个体较强的社会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帮助运动人员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在逆境中的坚韧品质。因此,对运动人员的人文教育成为我国高校教学的首要任务。

  1 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人文素质指的是个体所综合具备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而其核心就是人文精神的渗透。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出个体在人生的意义、价值、尊严以及对生命的关爱和尊重方面的认识。

  人文素质的主要内容为以下几点:一是具备人文知识。人文知识则包括宗教、艺术、历史、美学、地理、哲学、法学、文学、伦理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内容。二是掌握人文方法。通过对人文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能够体现出良好的人文素质,人文方法是人文素质所必须的认识与实践方法。三是解读人文思想。相对于科学思想而言,人文思想的关注焦点侧重于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性,主要针对人类生存价值和意义的进行思考,是构建人文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是遵循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作为人类文明的核心所在,集中体现了我国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表现出对人类发展与生存的高度关注。高等体育院校在进行运动训练教学时,应该将融入一定的人文教育理念,加强对运动人员的人文素质教育工作,以便更好地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体育人才。

  2 符合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体育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2.1 健全的人格

  一个人的综合品质表现为人格,健全的人格的内在主要包括良好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心理素质以及意志素质。

  此外,健全的人格还可以外化为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情绪调控能力以及互帮互助精神。

  2.2 遵循科学理论

  我国建设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以科学理论作为指导纲要的,因此,运动人员必须将科学理论作为思想政治素质的总体指导,认真学习并合理贯彻。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帮助运动人员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他们建立符合社会价值体系的人生目标。

  2.3 坚实的专业基础

  符合时代需求的体育人才必须具备坚实的专业基础,才能够在日后的事业中不断发展与进步,为单位乃至国家做出贡献。

  除此之外,运动人员在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的基础上还需要一定的综合能力,例如人际交往能力、文字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科技创新能力等,以便更好的适应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

  2.4 开拓创新能力

  良好的开拓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意识、思维和能力各方面。其中,创新意识指的是个体具有不断创新欲望和兴趣,并且能够勇于质疑和善于思考。创新思维是指个体基于敏锐的洞察力之上所具备的想象力,勇于冲破定势思维上的枷锁而提出全新的见解。一个强大民族想要生生不息其源泉在于具备开拓创新能力,各个高等体育院校在培养大学生时因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

  2.5 较高的审美修养
  
  审美修养是指个人具备感受、鉴赏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高校学生的审美修养有利于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运动员在具备一定的审美修养之后,就能重新正视体育之美。

  例如体育运动的色彩美、线条美、节奏美、力量美,并在此之间感受到体育运动的和谐、崇高、庄重和洒脱,并逐渐在体育训练中认识和达到美学中“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

  3 高等体育院校中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

  3.1 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体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能够提高运动人员的人文素质,因为教师人文素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人文素养的高低,因此,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任务迫在眉睫。

  首先要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首先,要加强教师的理论政治学习,强化其职业道德,落实教师行为规范,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树立无私奉献的教育牺牲精神。其次,专业教师要具备人文学科的知识,基础文化课教师要了解体育文化,只有具备兼学科的知识才能创造出良好的教学效果。

  3.2 更换传统的教学观念

  素质教育自进入21 世纪以来,开始强调“以人为本”,即以人的自身发展为目的开展教育。众所周知,教育观念的转变是一个动态发展的长期过程,高等体育院校想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就要由过去重专业技能训练轻人文教育的做法转为注重运动人员的全面发展,培养出新世纪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其次,新课程倡导发展性的客观全面评价,体育教练应采取多种评价形式,对不同阶段的运动人员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激发运动人员的积极主动性,并给他们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其在专业方面的技能,也要重视其人文素质教育,使他们得到身心的协调、全面的发展,也有利于他们一旦退役后能在社会上找到合适的工作。

  3.3 增开人文教育的相关课程

  作为传播、技能、精神的运动人员,其自身素质直接关系到国民的体育素质。因此,提高运动人员的人文素质,增强其人文性,已成为体育院校的重要目标之一。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是“重实践,轻理论”,时间训练课占据很大比例,文化理论的课时相对较少,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学理论教学时数仅占体育教学总时数的12% ,有的学校甚至更少。当代大学体育理论知识的缺失,无法形成一个适合运动人员所需求的体育理论知识体系,导致很多运动人员在体育发展方面造成极度的不平衡,因此,作为高等体育院校要摒弃旧观念,在专业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中探求平衡,除了培养其拥有优秀的体育技能之外,也不能忽视扎实体育理论知识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让运动员们得到全面的发展,同时也能提高体育院校的文化素质水平。

  3.4 结合民族精神进行教育工作

  民族精神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是一个民族共同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综合体现,是被高度综合和概括了的一个民族的共同的精神品格和风貌。

  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化精神和文化传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为主要内容的中华民族精神应运而生。这种精神哺育了一代代优秀的中华儿女,他们为了祖国鞠躬尽瘁。而对于运动人员来说,民族精神是支撑其奋勇拼搏的重要信念。因此,体育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应该结合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运动人员只有在优秀的民族文化之下才能对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有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4 结语

  体育高校中的运动训练专业不同于普通的体育教学课程,运动训练主要是引导运动人员具备与体育运动相关的基本知识与理论,掌握专项运动训练的相关能力,并为社会培养出从事有关运动训练管理、教学、科研、训练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加强对运动人员的人文素质教育能够有效提高运动训练的教学效率,塑造出运动人员在人生的意义、价值、尊严以及对生命的关爱和尊重方面的认识。

  参考文献:

  [1]王 通.探究运动训练过程中运动员人文素质的培养[J].现代企业教育,2013(2):58- 59.
  [2]史文清,方兆宇.运动训练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素质因素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1):22- 23.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体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