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教学论文 >

国内高校体育教改的目标及发展措施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1-11 共3476字
摘要

  高校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不仅与学校的其它课程在很多方面具有一致性,更具有自身的鲜明特性。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提高,体育课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不过,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不让人乐观,存在诸多的问题。学校体育思想是人们对学校体育的认识,它来源于学校体育实践,对学校体育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每个时期的学校体育,虽然指导思想、教学体系存在差异,发展程度也不同,但它们都有着继续与承接的关系,不能截然割裂,这是学校体育的基本属性。本文分析了学校体育思想的演变,明确了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据此提出了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定位以及发展措施。

  一、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演变

  70 年代,初步形成了以两课、两操、两活动为主的学校体育组织形式。该时期的学校体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和凯洛夫的教育学原理,在对“增强体质”的理解上,停留在对学生的身体进行生物学改造这一层面,因此该时期的学校体育思想从理论基础到实践的方法手段具有单纯的生物体育观特征。80 年代,人们对教育学、心理学认识的加深,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开始意识到动机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教学改革在我国全面展开,改革的切入点在学生的心理。90 年代,把学校体育放在教育的、体育的、社会的、生物的、心理的这样一个广阔的多维空间去加以考察,深刻地揭示了学校体育是一个多功能多目标的系统,它标志着三维体育观的形成。该时期学校体育的目标涵盖了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三方面内容,形成了以“育人”为最高目标,社会需要与主体需要相结合、育体与育心相结,增强学生体质与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基础相结合的体育思想。2000 年以来,逐渐形成了,淡化“竞技运动”的教学模式,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体育课程的功能开发,增强体育课程的综合性;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树立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的体育思想。

  二、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定位

  1.树立“健康第一”教学理念

  运动技能的学习是体育课的核心内容,是实现其它学习领域目标的载体,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运动技能的教学,其关键是教师在教学中选择什么样的运动技能,用什么样的方法手段来进行教学,对运动技能学习的侧重点是什么,是否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新世纪要求我们要把“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康、确立终身体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理念放在教学的首位。在制定课程方案与培养目标时,要把过去以传授竞技运动项目技术为中心,改为传授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与手段为中心,突出加强对健康教育知识的传授、创新理念的培养。因此,学校体育教育应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打好身体基础,培养锻炼习惯为己任。

  2.建立“以人为本”的体育观

  “以人为本”的体育观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理念。传统体育教学单纯追求的社会本位目标,强调社会本位目标与学生本位目标的统一。社会本位要求教学以社会为价值主体,满足社会需要,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学生本位要求教学应满足学生个体的需要,教学应以学生的兴趣、需要为出发点,让学生自由地、自然地发展。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真正达到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这就要求体育教学在注重社会价值目标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养成良好的体育态度和习惯;不仅重视学生在校期间应达成的教学目标,还应考虑终身锻炼的长远目标。这一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了“显性学力”与“隐性学力”相结合,长远功效与近期功效相结合,社会价值目标与个体价值目标结合。

  3.确立学生‘终身体育’的教学观念

  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不但使他们在校园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有利于他们离开校园后,仍可以通过自己在学校中学到的有关体育专项知识继续参与体育活动。从而,有利于他们增进健康,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对我国全民健身计划二期工程建设中期目标的实现、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我国体育消费、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等方面均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为此,我们应当采用较为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与方法,通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达到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的终生体育观念,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4.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创造精神是指那种不安于现状、力图改进创新的积极心理状态。“创新”精神,主要包括好奇心,探究兴趣,求知欲,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对真知的执着追求,对发现、革新、开拓、进取的百折不挠的精神。体育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可以突破课本内容和形式的局限,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唤醒学生的创造力。

  三、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措施

  1.关注体育弱势群体,开创多样化的教学思路

  体育弱势群体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关注体育弱势群体可以为体育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多样化,人性化奠定基础。有利于体育教师选择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开展有针对性地教学行为,可以更好地达到和完成大多数学生体育教学的目的与任务,更好地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

  2.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颖教学方法

  传统的体育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运动场地为阵地,以教材为内容;突出的是教师的作用,学生主体作用不明确。因此,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大多采用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练习、复习的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另外,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往往还存在只注重对教法的研究而忽视了对学法的研究,致使学法的目的、作用不明,严重影响了教学方法的科学化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确定。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这些过分注重讲授的教学方法和忽视对学法研究的现象就显得十分落后了,必须冲破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创建适应时代要求的能够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教学方法。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颖体育教学方法:一是要坚持内因(学生)与外因(教师)的辩证统一;二是要坚持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三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教学手段为核心,以教学组织为主线,以教学策略为龙头;四是要对原有的教学方法进行科学的选择,合理地组合,正确地运用。

  3.整合多种教学模式

  优化课堂教学,应该注意多种教学模式的综合运用和相互配合。各种教学模式都有成功和不足之处,只有集各家之长,结合自己和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创造出有个性和有特色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4.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的价体系有助于课程目标和育人目标的实现。评价体系不仅要重成绩的表象特征,还应体现能力增长的内在特征,这是现代教育中“以人为本”精神的体现。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只重视运动技能教学的结果,忽视学生个体在技能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幅度与表现出的自主性及创新能力,并以单一的评定标准考核学生的体育水平,它排斥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因此,新型的体育教学评价观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首先,要把评价贯穿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当中,改变过去单一评价、终身评价的评价模式,通过学生互评、学生自评、师生共同评价的方式,从结果和过程两个方面予以评价。其次,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体质与技能提高的幅度,关注他们的学习态度、情感意识、创新精神等的培养,还必须重视考查学生应用体育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其体育行为的规范和科学健身态度的养成。

  5.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组织能力、训练能力、自学能力、创造能力、科研能力、审美能力等综合素质。高校体育教师应加强对自身专业理论知识,技术水平及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加强对教师的培训,通过培训来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技巧,学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如何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适当的纠正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掌握必要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更新他们的专业方面、心理方面和教育学方面的知识,从单一技术型向综合素质型转变,从而推动素质教育的进行,保证师资质量。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体育教师在素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促进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范国梁,谭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演变[J].体育学刊,2005,(1):81-83.

  [2]黄炜皓。我国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定位与实现途径的研究 [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4(2):100-102.

  [3]段家龙,李成梁。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0.

  [4]赵好,李北来。以健康第一的思想促进高职体育院校教学改革。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5]浅论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和教学思路[J].教育与职业,2006,(32);95-96.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教改论文
返回:体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