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是能够满足人和社会发展多样化需求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体育大众化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体育的实践活动中满足人和社会多层次需要的过程,是体育的发展趋势之一。体育大众化的实现,需要依托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密切相关,绝非仅靠体育界的努力就可以奏效。
1 体育大众化的内涵
从社会学的角度去解读“大众化”: 第一,大众化是一个由少数人到多数人的变化过程。第二,大众化是一个文化嬗变的过程,是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文化传承的过程。第三,体育的大众化趋向人的平实以及人的地位、身份、待遇、尊严、知识水平、消费等的“平均状态”化。笔者认为,体育大众化是指体育从被少数中国人接受与认同到大多数人接受与认同的过程。对于“大众身份”的解读,它代表了最普通意义上个人与社会的互动。体育大众化是相对于“体育特权化”或“体育贵族化”提出的,不同时代其涵义也有所不同。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来看,体育作为少数人的“特权文化”是历史遗留问题,是人类在物质文明的基础上追求精神文明的必然。我们不难发现,人类的体育大众化始于工业革命,是伴随着人类文化大众化而出现的,是体育参与者在人数、时间、消费等方面趋于泛阶层化的过程。20 世纪 5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发达国家掀起“第二奥林匹克”的大众体育健身浪潮,参与体育锻炼的人口数量也逐渐增多,人们越来越关注体育,体育越来越民众化,甚至成为人的日常生活方式之一。
2 我国体育“大众化”发展概况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梳理,笔者认为中国大众体育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 1965 年“新中国初建时期”; 1966 年至1976 年“文化大革命”时期; 1978 年至 2008 年“改革与发展时期”.2008 年至今是深化改革与发展时期。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补充国家人口,党和人民政府积极大力提倡开展群众体育活动,我国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就曾发出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伟大号召。第二阶段是中国历史的悲情时段。“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体育在“人与人的斗争”中是毫无地位的,这时的中国体育发展几乎处于空白时期。第三阶段是走向市场经济的大众体育,是体育回归人民的体育。当国家和政府对历史有了真确的认识,大众体育在此阶段有了快速的发展。随着国家经济、政治的发展,也为大众体育的发展提供空间。此阶段的大众体育如同雨后春笋一般,茁壮成长。2008 年的中国体育更是发展到一个鼎盛的阶段,大众对体育的参与热情空前高涨,体育逐渐由“精英派”真正的向“大众化”过渡,成为国人日常生活方式。第四阶段是 2008 年后的中国体育,国家对体育的发展更加深化,对体育进行了深化改革,大力发展大众体育成为举国体制的基本基调。人们在努力思考国家举国体制下的“竞技体育”发展的同时,也加大了对大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改革力度。
3 促进体育大众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3. 1 认同区域差异,提倡体育发展的非均衡性
目前,我国社会体育人口、体育场地数量存在区域差异。东部地区无论是在场地数量、资金的投入、发展规模、资源利用的合理性方面,均高于中西部地区,而中部地区的体育发展又高于西部地区,这与我国地域经济发展的客观因素有关。因此充分认识体育的区域差异性,对体育大众化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从体育的管理体制、体育的人口数量、地域与城乡的体育发展状况,都存在着巨大的非均衡现象。在大众体育发展领域中,我们必须辩证地认识均衡与非均衡、一般与个别、公平与效益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因时因地、实事求是地分析具体的环境与条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寻求制定出最优的发展大众体育的政策与策略。
3. 2 发展以全民健身为特色的体育产业
大力开发我国的体育产业,开发体育用品消费市场。据调查,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居民对体育用品的消费观念还是趋势于经济实用型。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高档体育用品的消费也在逐年增多。我们在不断开发体育用品市场,开拓体育消费层次上,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大多数体育消费者的现有经济实力和购买承受能力,还要兼顾体育消费的不同消费群体。体育用品是人们进行体育运动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与保证。所以加快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将为实现体育的大众化提供有利条件。
3. 3 实施体育大众化的区域体制化战略
所谓实施体育大众化的区域体制化战略,就是要在大力推进体育大众化发展的进程中要有所侧重,依据区域划分的特点进行改革和发展。城市大众体育以社区体育发展为重点,体育事业的发展与社区建设要结合起来,对于农村体育要以小城镇为发展重点,辐射带动周边农村地区。树立大体育产业观,立足于城市,辐射农村,真正实现体育产业成为我国第三经济中坚力量。就区域体育发展范围而言,重点要放在东南部、沿海城市地区。这些地域经济发达,接受新鲜事物较快,人均收入水平较高,市场化程度也较高,是高消费群体的聚集地。所以要做大体育就要利用其快速发展优势带动其他区域的发展。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也要跟上体育发展的时代潮流; 合理开发体育场地建设,大力发展体育人口。体育消费力量要实现大中城市以中产阶级的体育消费能力为圆心,以城乡和小城镇发展为半径,辐射到周边的农村乡镇,来推进体育的大众化。
3. 4 加大体育宣传力度,完善体育保障
把体育的发展放到“人的全面发展”、国家民族命运的高度来认识,制定体育发展目标要大众化、普及化,切实落实到人民群众中去。随着人们对健康问题关注度的增加,人们对体育保健的功能越来越重视。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契机,提供更多的活动场馆和场地,定期组织体育活动,丰富活动的内容。
加强对大众体育的管理和调控,完善相应的体育法规,为大众体育开展提供相应的法律保障。多制作一些有影响性的公益体育广告,引导人们科学合理的参加体育锻炼。
4 结语
“从关注体育的政治性、经济性到关注体育的社会性,体现出人类对体育认识上的进步。”我国体育大众化发展,应该在承认区域差异的前提下,提倡体育的非均衡发展,加快实施体育大众化的区域体制化战略。要把体育的发展放到“人的全面发展”、国家民族命运的高度来认识,在体育宣传和体育保障两个方面,制定体育大众化、普及化发展的长效机制,激发群众的科学健身意识,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这实质上是以积极的方式保障公民的体育权利。
参考文献:
[1] 郑杭生。 社会学概论新修[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 熊斗寅。 熊斗寅体育文选[M].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
[3] 卢元镇。 中国体育社会学[M]. 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4] 吕树庭。 社会结构分层视野下的体育大众化[J]. 天津体院学报,2006( 2) : 94.
[5] 田雨普。 21 世纪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1( 1) : 1 ~4.
[6] 卢锋。 论体育的本质及社会性表征[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 6) : 10 ~ 13.
2014年2月,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中心主任杨燕绥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老龄社会是科技推动和消费拉动型社会,国家在进入深度和超级老龄社会之前,应当做好三个准备:青年人口拥有人力资本,老龄人口拥有养老资产,老龄产业和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同时...
1中国经济对外发展的国际国内背景中国经济经历了30多年的对外开放,总体经济实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目前中国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总量上仅次于美国[1].但经历了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产业转型,目前经济形势可谓喜忧参半。2008年国际...
目前,我国还没有关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处理的专门立法,以致很长一段时期内司法实践中责任的认定标准不一。自从《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和《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出台,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性质、侵权责任有了明确的规定,特...
前言迄今,新中国体育已经走过了六十四载春秋。回顾我国体育的六十余载历程,风云际会,沧海桑田,辉煌的成就掩饰不了背后的巨大矛盾和日益突出的困境,其根源在于人为赋之的异化。我国体育异化现象由来已久,从而承受了太多其本义之外的担当并长此以往,举...
近年来,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国家教育部门对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又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高校体育教师要紧跟新课改的步伐,更新教育观念,在体育教学中逐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高...
一、引言高校学生是即将步入社会的潜在人员,其本身具有独特的身体与心理特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高校学生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但随之而来高校学生的学习压力不断增加,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这就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而体育运动...
世纪70年代,以北美为代表的西方教育界兴起全人教育思潮,之后全人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迅速传播开来,人们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内容丰富的研究与推广实践。这也引起我国学者的兴趣。全人教育对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所一直奉行的科技化和专业化教育,即所谓的教...
在输出的人才中﹐体育院校是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当中包括高水平的运动员、丰富体育理论知识的体育教师,都容易成为大家的学习和模仿对象。而能否为社会做出贡献,取得耀眼的成绩,就不仅取决于技能水平与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还需取决于个人的情绪智力...
摘要当前跆拳道这项体育运动备受世界各族人们的喜爱,有着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文化特色。在跆拳道运动蓬勃发展的过程中,随之出现的各种问题也接踵而至。尤其在对奥林匹克运动跆拳道竞技活动等追捧下,人们忽视了至关重要项目文化内涵对参与者的作用,甚...
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是体育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的重要创新,《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以下简称《意见[2014]》)中明确提出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群众健身消费,反映出对这一治理工具效力的充分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