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脂肪酸类物质
脂肪酸是所有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包括内皮细胞和心肌细胞[24].脂肪酸及其结合物主要涉及饱和脂肪酸的氧化和不饱和脂肪酸的过氧化等代谢通路。脂肪酸的β氧化作为心肌细胞线粒体功能的重要途径,与心脏的糖代谢紧紧关联,从而与心肌细胞的凋亡密切相关。
不饱和脂肪酸的过氧化反应异常可能引起心肌线粒体过度氧化损伤,从而引起心脏毒性。同时,脂肪酸代谢的异常可以引起饱和脂肪酸水平的上升[25].花生四烯酸在血清中的升高会加重对心肌的脂毒性[26].目前,在采用 ISO 及附子诱导的大鼠心脏毒性模型中,基于UPLC-Q-TOF/MS 的检测手段,包括硬脂酸、5-十三碳烯酸、花生四烯酸、十二碳五烯酸、亚油酸、二十二碳六烯酸、棕榈酸、十八碳烯酸等生物标记物被筛选获得[25,27-31].
3.2 磷脂类
磷脂酰丝氨酸(PS)、磷脂酰乙醇胺(PE)、溶血磷脂酰乙醇胺(LPE)、磷脂酰胆碱(PC)和溶血磷脂酰胆碱(LPC)等,作为内源性磷脂在生物体代谢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的研究中,PS、LC、LPC、PE 以及 LPE 类物质在心脏毒性进程中出现了显着性变化[25,28-30,32,33].这类物质主要涉及磷脂代谢和鞘脂类代谢等代谢途径。磷脂代谢的紊乱与心肌组织的生理病理变化息息相关[25,34].在心肌受损过程中,溶血卵磷脂的减少和脂肪酸的各种转变可能是由于膜磷脂的破裂[29].磷脂降解加速导致的ISO 处理的大鼠心肌损伤先前已有报道[35].这些改变可归因于磷脂酶A2的激活,其介导特定的脂肪酸从溶血卵磷脂释放[35].因此可以推测,如蛋白激酶 C(PKC)途径的活化等的若干生物因素会增强磷脂酶A2 的活性,使溶血卵磷脂的产生减少[32,37].一些研究已经表明,在心脏的磷脂酶A2 对含有磷脂的花生四烯酸是有选择性的[38,39].
在任何情况下,脂肪酸以及溶血卵磷脂降解的各种紊乱都表示基层脂质紊乱的存在,并且其与心脏毒性的形成相关。此外,LPL-R 作为G 蛋白偶联受体中的一部分,当LPC 类物质发生改变之后,将对其信使作用产生影响,将进一步导致细胞代谢的紊乱[40].
3.3 氨基酸及其衍生物
氨基酸及其衍生物作为生物体生命运动中最重要的基本物质之一,参与各种能量与物质代谢。在目前的研究中,基于代谢组学检测技术,在药源性动物心脏毒性模型中发现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出现了显着性的变化。这些氨基酸代谢异常情况可能都与在心肌受损过程中能量代谢异常密切相关。支链氨基酸在心肌缺血时是心脏的一个重要的替代性能量底物[41].此外,由于脂肪酸的 β 氧化和柠檬酸循环的抑制而造成的三磷酸腺苷(ATP)产生的减少将导致心肌利用支链氨基酸作为能量补偿。其他 α-氨基酸代谢,包括苏氨酸、丙氨酸、甘氨酸、苯丙氨酸、脯氨酸和谷氨酰胺在心脏毒性组中含量也有变化,α-氨基酸是重要的能量代谢的前体,并可以转化为一些生物分子,如丙酮酸、2-酮戊二酸及富马酸盐,进入柠檬酸循环[27,28,30-33,42].另外有一种可能的猜测是,毒性药物造成的氧化应激导致氨基酸代谢重塑,以满足心肌的能量需求[43].
3.4 类固醇类和激素类衍生物
类固醇类物质以及激素类物质是体内基础代谢调节的重要物质。在目前心脏毒性的研究中,胆固醇、胆酸、甘氨胆酸均作为心脏毒性生物标记物[27-28,42].胆汁酸可使心肌细胞内钙超载,引起心肌细胞的负性变时性效应,也可影响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时程,从而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此外还发现心肌细胞上具有毒蕈碱受体及胆汁酸转运体,且已有研究证实胆汁酸可通过M2型毒蕈碱受体抑制心肌细胞的收缩[44].有研究表明甘氨胆酸作为胆汁酸的一种,在心肌细胞中加入甘氨胆酸后,心肌细胞收缩率明显升高[42].此外,作为类固醇代谢中间产物,甘氨胆酸还可能通过心肌细胞过氧化脂质化以及心内膜内皮细胞受损而影响心脏正常的生理功能[45-46].
3.5 其他小分子代谢物
在目前心脏毒性研究过程中,诸如糖代谢过程中的物质(α-酮戊二酸、苹果酸、葡萄糖、果糖和琥珀酸)、鞘脂类物质(鞘氨醇、二氢鞘氨醇和植物鞘氨醇)、有机酸类(枸橼酸、泛酸、牛磺酸)以及肉碱类(L-氯化棕榈酰肉碱、L-乙酰肉碱、异丁酰基左旋肉碱)等物质均作为心脏毒性生物标记物通过代谢组学的分析筛选获得[25,27-28,30-33].这些物质可能在细胞生长、分化[25,28]以及能量代谢[27,47]等方面影响心脏正常的生理功能。
4 结语
药物进入机体到毒性暴露存在一定的时间,如何运用现有的技术更早地发现药物毒性是早期预测的意义所在。与传统的检测指标相比,基于系统生物学的组学技术获得的生物标记物,在特异性和灵敏度等方面均更具优势。诸如 cTnt 等蛋白类的检测指标已经在临床的心脏毒性的诊断和预测方面有了较好的应用。随着组学技术的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生物标记物将会被发现,并进一步为药物毒性的诊断和预测提供帮助。
与此同时,有关代谢组学对心脏毒性评价方法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目前,已经研究出一套心脏毒性早期预测生物标记物筛选、验证及优化的系统评价方法[48].该方法通过结合支持向量机的应用,为心脏毒性的早期预测评价提供了更加灵敏可靠的方法。这种检测速度快、特异性好、准确率高且创伤小的方式在药物安全性评价中更加具有应用前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种检测方法也将结合计算机技术得到更好的推广应用。
在不久的将来,研究着可以结合对前人工作的整理概括,综合运用系统生物中的组学技术,充分发挥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以及代谢组学技术的优势,结合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思路对心脏毒性的机制做出全面的分析考察。通过对心脏毒性发生过程中的机体的系统的评价研究,为心脏毒性的预防、监测、评价以及后续用药安全提供更为全面的依据以及更加合理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 Tonomura Y, Mori Y, Torii M, et al. Evaluation of theusefulness of biomarkers for cardiac and skeletalmyotoxicity in rats [J]. Toxicology, 2009, 266(1): 48-54.
[2] 白莲莲。 肌红蛋白和肌钙蛋白 I 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 [J]. 中国卫生产业, 2013 (2): 128.
[3] 龙浏城, 向定成。 微小核糖核酸能否作为急性心肌损伤的未来标志物 [J]. 中国循环杂志, 2015, 1: 84-86.
[4] 姚优修。 微小 RNA 对心肌损伤的动态评价及围术期心梗的早期预警&通气有效性预测心衰存活的研究 [D].北京: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4.
细菌耐药性指细菌对抗菌药物作用的耐受性,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治疗作用明显降低,治疗效果不佳,不能快速缓解患者痛苦[1,2]....
细菌性腹泻为小儿临床常见疾病,是由各种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具有发病急、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性状改变等特点,易导致患儿生长发育不良,若未及时治疗,可危及患儿生命。...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liverinjury,DILI)是急性或/和慢性肝脏疾病的重要诱因之一,在西方国家药物性肝损伤是导致急性肝衰竭的首要因素;也是导致新药申报未能获批、经FDA批准上市药物最终撤市(如曲格列酮、曲伐沙星等)最...
考虑到平皿法比薄膜过滤法操作方便、简捷, 因此本试验菌落计数方法采用稀释法和中和法联用, 控制菌检查采用稀释的方法进行。本研究可为不同来源的地拉罗司类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提供参考。...
随着中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医药疗效的提升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中药资源不断减少,疗效不断降低的今天,生物工程技术应用于中药领域,将成为未来扩大中药资源、提高中药疗效的有力手段。但是,目前中药生物工程技术研究的重点还是单味药及其化学成分的...
异叶败酱Patrinia heterophylla Bunge是败酱科败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其根茎或根与糙叶败酱的根茎或根混用, 药材名墓头回。文献报道墓头回对各类急慢性白血病细胞有抑制作用, 并且临床上用于治疗白血病。...
本文主要针对该类药物的生物分析方法,介绍酶联免疫吸附分析、电化学发光技术、液质联用技术、流式细胞术以及一些新技术方法的特点和应用概况,以期为研究此类药物提供参考。...
几丁聚糖(学名)又叫甲壳质、几丁质、蟹壳素等,是自然界唯一存在的碱性多糖,化学名(1.4)-2-乙酰胺基-2-脱氧--D葡聚糖,是N-乙酰氨基葡萄糖聚合形成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为自然界中第二大天然生物资源聚合有机物,为可食性动物纤维素,被誉为生命...
IMC亚微乳胶体内外相关性系数r=0.930。结论与市售IMC普通乳膏相比, IMC亚微乳胶能够增加IMC渗透入血量, 提高IMC的相对生物利用度, 且其体内外经皮渗透行为具有良好的体内外相关性。...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iopharmaceuticsclassifi-cationsystem,BCS)是根据溶解度和渗透性对药物进行分类的一种科学方法。它的出现为药品管理和新药研发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本文基于BCS简述如何改善难溶性药物的水溶性,从而提高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