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斜疝是普外科常见多发疾病 , 指的是腹腔内脏器经腹股沟区缺损向体表突出而形成的疝 , 临床表现主要有可复性肿块、质软肿块、外环口增大等[1, 2]。该病通常因腹壁强度降低或腹腔内压力升高导致 , 腹横筋膜缺损是根本病因 ,患者一旦确诊 , 需及时采取有效方法进行治疗 , 以免发生嵌顿 , 给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目前 , 临床治疗腹股沟斜疝的方法主要有疝高位结扎法、修补法 , 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 , 无张力修补术逐渐成为治疗该病的首选 , 并已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本文选取 76 例腹股沟斜疝患者进行研究 , 分析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 ,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 选取 2011 年 5 月~2013 年 5 月入院治疗的76 例腹股沟斜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 男 47 例 , 女 29 例 , 年龄 20~82 岁 , 按腹股沟斜疝部位可分为 :33 例左侧斜疝 , 38例右侧斜疝 , 5 例双侧斜疝。所有患者经诊断均符合腹股沟斜疝临床诊断标准 , 且经临床症状、B 超检查确诊 , 患者未伴糖尿病、高血压、前列腺增生等疾病 , 均无手术禁忌证。随机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 每组 38 例 , 两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积极配合研究 , 在性别、年龄、疾病部位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对比性。
1. 2方法
1. 2. 1研究组 采用无张力修补术治疗 , 具体方法为 :患者连续硬膜外麻醉 , 术前留置导尿管。在平行于腹股沟韧带上方行 5~6 cm 斜形切口 ,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并分离腹外斜肌腱膜后 , 在做好保护神经血管的前提下 , 充分暴露并游离疝囊和精索。若疝囊组织不大 , 可直接将疝囊游离至颈部 ,并进行高位结扎 ;若疝囊组织过大 , 则需在距内环 4~5 cm 处将疝囊横断。完全止血后 , 在疝环内置入锥形网塞 , 并用可吸收线固定。将网形补片置入精索后方后 , 需用单丝聚丙烯滑线固定外侧 , 以及用可吸收线固定内侧 , 为防止补片太小导致疾病复发 , 将网片固定于内侧时 , 其边缘需超过耻骨结节 1~2 cm, 最后逐层关闭切口。术后需给予患者常规抗生素治疗预防感染。
1. 2. 2对照组 采用传统修补术治疗 , 具体方法为 :患者连续硬膜外麻醉 , 术前留置导尿管。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2 cm 行斜形切口 , 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 ,充分暴露疝囊后 , 对疝环大小进行检查 , 之后分离疝囊并进行高位结扎 , 将疝囊送入腹腔后 , 游离精索于精索后方加强厚壁 , 充分电凝止血 , 逐层缝合手术切口。术后给予患者常规抗生素治疗预防感染。
1. 3观察指标 详细观察记录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感染、术后复发、术后其他不良反应 ( 包括术后 2 d 疼痛、局部硬块异物感、尿路感染、阴囊水肿 )等情况 , 作为临床效果评定依据。
1. 4统计学方法 运用 SPSS13.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数据以均数 ± 标准差 (x-±s) 表示 ,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 1两组治疗观察指标对照 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 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感染率、术后复发率等观察指标对比 , 研究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1。
2. 2两组术后指标对照 手术后 , 研究组术后 2 d 后疼痛、局部硬块异物感、尿路感染、阴囊水肿的发生率分别为 36.84%(14/38)、13.16%(5/38)、7.89%(3/38)、2.63%(1/38),各项指标的发生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的 60.53%(23/38)、31.58%(12/38)、15.79%(6/38)、10.53%(4/3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讨论
腹股沟斜疝是一种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的疾病 , 通常与腹部强度减弱、腹壁薄弱、腹内压增加等有关 , 患者患病后通常需采用外科手术治疗[3]。目前 , 临床治疗腹股沟斜疝的手术方式有传统修补术、无张力修补术等 , 其中传统修补术是用粗丝线强行缝合肌腱和腹股沟韧带 , 虽然能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 , 但该手术方式会增加局部组织张力 , 极易撕裂局部组织 , 以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复发率提高 , 甚至使患者术后长期出现疼痛和局部不适 , 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无张力修补术是以不改变腹股沟生理解剖结构为特点 , 在无张力的条件下 , 借助人工材料修补生理缺陷的一种手术方式[4]。
该术式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不广泛分离疝囊等优点 ,修补时能对合正常解剖层次 , 且修补后周围组织无张力 , 从而有效保持腹股沟管正常解剖结构 , 并保留近乎正常的腹股沟防御机制[5]。
本文随机选取 76 例腹股沟斜疝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 , 结果显示 , 采用无张力修补术的研究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感染率、术后复发率明显优于实施传统修补术的对照组 ,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术后指标中 , 对照组的术后 2 d 后疼痛、局部硬块异物感、尿路感染、阴囊水肿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显着高于研究组 (P<0.05), 表明无张力修补术安全性更高 , 有利于患者术后迅速康复。
综上所述 , 给予腹股沟斜疝患者无张力修补术治疗 , 临床效果显着 , 手术切口小 , 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 , 减少术中出血量 , 降低术后感染率、复发率及其他不良反应率 , 与传统修补术对比 , 是治疗腹股沟斜疝的理想方法 , 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 考 文 献
[1] 郝建平 . 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治疗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3, 11(8):146.
[2] 徐知非 .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腹股沟斜疝的疗效对比分析 . 四川医学 , 2012, 33(5):832-833.
[3] 胡勇 . 腹股沟斜疝无张力修补治疗 100 例临床效果分析 . 中国伤残医学 , 2013, 21(7):144.
[4] 葛永 . 无张力修补术与传统修补术治疗腹股沟斜疝疗效对比研究 . 中外医疗 , 2012, 31(26):74-76.
[5] 宫焕松 , 郑维波 . 罗菲 . 无张力修补术治疗 86 例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分析 . 安徽医药 , 2014, 18(1):138-139.
脑外科疾病在临床角度来讲指的是机体大脑表皮外出现的一系列疾病的统称, 例如颅脑外伤, 脑脓肿, 垂体瘤等等[1]....
在临床脑血管疾病领域中,颅内动脉瘤较为多发和常见,破裂时可增加蛛网膜下腔出血风险,且出现破裂症状后,可因脑血管痉挛及再出血而加重病情,最终造成患者死亡,选取合理的手术方案治疗,对改善预后意义重大,本研究就此展开探讨,现报告如下。1...
糖尿病指的就是临床中十分普遍的病症, 现阶段, 在我国, 人口老龄化逐步凸显, 使得这一病症的患病率逐步增多, 而糖尿病足就是糖尿病十分普遍的病症, 这类患者大多会在其足部、下肢等相关位置中产生疼痛感、溃疡等, 较重的患者还会引发残疾或是死亡[1]....
临床上,痔在肛肠科是常见的一种疾病,临床上的主要表现有肛垫部位出现生理性的肥大,肛周的血管出现淤阻的血块,有时还会出现出血和脱出的情况,混合痔是痔发展到后期的状况,占整个痔的24%左右,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健康[1].因此,本文对80例混合痔...
有相关的研究表明,出现严重烧伤的患者一般会比较早的出现休克的情况,并且程度也比较严重,另外,并发脓毒症的患者也会加重患者的休克,导致患者出现感染的情况,并且并发内脏器官的并发症也会相应的增加,感染是至今为止严重烧伤患者的严重的威胁之一。另外,目前...
肛瘘是一种常见临床肛肠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在临床治疗上,手术治疗是临床常见的手段,术后创面一般不予缝合,加之生理因素的影响,患者容易出现炎症,导致愈合受到影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工作学习。因此对于肛瘘术后患者,需要促进创面的愈...
腹股沟疝气是外科常见疾病之一。目前,对于腹股沟疝气的治疗,我国普遍以疝修补术为主。最先的疝修补术以有张力或低张力修补为特征。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疝修补术也迅速进步,渐渐发展为无张力修补术。现作者在腹股沟疝气治疗中,采用传统疝修补术与无张力疝修补...
外伤性肝破裂常根据受伤情况、临床表现、腹腔穿刺,结合B超、CT检查进行诊断[1],多方位穿刺及动态观察反复穿刺可提高阳性率,B超、CT检查仅为可疑病例的第二选择[2-4]。本院2006年1月~2014年6月共手术治疗外伤性肝破裂56例,占同期31...
阑尾炎是常见的临床急腹症疾病,典型临床症状是剧烈的转移性腹痛,急性发病较多,对患者的健康和日常生活产生影响严重。利用抗生素对阑尾炎进行药物治疗的效果并不明显,因此通常选择手术切除阑尾的治疗方法[1]。常规开腹手术由于创伤大、术后并发症较...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问世于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近年来腹腔镜外科技术的逐渐成熟以及设备、器械和相关辅助材料的不断完善,尤其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巨大成功,使得腹腔镜技术不断扩大到腹部外科广阔的手术领域。当前腹腔镜疝修补术已经逐步成为临床治疗...